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姚玲玲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5):107-107
目的:探讨分析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分析2009年6月~2010年12月来本院诊治并实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报告84例患者,其中经颈内静脉穿刺共有46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共有23例,经股静脉穿刺8例,颈外静脉穿刺7例.其中有1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发生气胸,1例经颈内...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7,(2):159-160
目的:探讨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避免误入颈内静脉方法。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2016年6月5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取右侧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锁骨下方1~2 cm为穿刺点,针尖指向同侧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穿刺成功后头转向穿刺侧并下颌靠肩;导引钢丝J型头向脚侧置入穿刺针,控制引导钢丝超出穿刺针头4 cm时,退出穿刺针,置入导管。观察此种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穿刺置管成功后X线拍片证实,无一例误入颈内静脉。结论:选取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锁骨下方1~2 cm处为穿刺点,针尖指向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穿刺成功后头转向穿刺侧并下颌靠肩,导引钢丝J型头向脚侧置入,控制引导钢丝超出穿刺针头为4 cm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将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两组,A组(n=100)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n=100)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采用佛山特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置管时间、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1]。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95%,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80.0%(P〈0.05),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亦比锁骨下静脉穿刺少。结论表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05),是首选的穿刺置管径路。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多选择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这两种置管方法均为盲穿,技术要求高,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实施,且有较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在急诊抢救中不易普及。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护士可独立完成,降低了护理人员因反复穿刺产生的无效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经锁骨上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川  任晓光  陈聚朝 《河北医药》2005,27(9):672-672
以往的中心静脉穿刺入路有经颈内静脉穿刺、经锁骨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股静脉穿刺等,但以上穿刺入路均有不同的缺点.我们自2003年至今试经锁骨上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0086例深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生  钟文胜 《江西医药》2008,43(12):1375-1376
目的总结深静脉穿刺置管经验。方法总结分析10086例深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资料。结果(1)颈内静脉穿刺误伤动脉发生率6.4%,锁骨下静脉穿刺误伤动脉发生率6.0%。(2)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死亡2例,导管误置入胸腔4例,颈内静脉穿刺动-静脉瘘 血/气胸1例,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外静脉穿刺致颈内静脉血栓各1例。结论深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多与操作不当或对病情认识不足有关,穿刺过程不顺利进行胸片等必要的检查可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早处理以避免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意义.方法 选择本校经防腐技术进行固定的成人尸体共 40例,其中男尸共 25例,女尸 15例.在进行解剖的过程中对相关解剖结构或者部位进行测量.测量工具是游标卡尺,精确度为 0.01 mm,本文测量过程中所涉及数据单位均精确到 0.01 cm.结果 颈外静脉回流到颈内静脉共 6例,所占比例为 15%,为Ⅰ型;颈外静脉回流到静脉角的共 21例,所占比例为52.5%,为Ⅱ型;其余 13例的颈外静脉回流到锁骨下静脉,所占比例为32.5%.而Ⅰ型回流模式中,颈外静脉在回流过程中不接受任何属支.颈外静脉的上段直径测定的平均值为 (0.59±0.16)cm;无颈外静脉汇入的锁骨下静脉直径平均值为 (1.21±0.21)cm;有颈外静脉汇入的锁骨下静脉直径中,内侧大小为 (1.69±0.22)cm,外侧的锁骨下静脉直径为(1.28±0.14)cm.有颈外静脉汇入的锁骨下静脉内侧及其外侧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而无颈外静脉汇入的锁骨下静脉的直径与有颈外静脉汇入的锁骨下静脉外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在颈外静脉穿刺时,要熟悉其解剖结果和毗邻关系,避免伤及周围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8.
颈外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的较佳途径.方法 将9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组(E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Ⅰ组),锁骨下静脉穿刺组(S组),记录首次成功率、2次成功率、总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完成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组穿刺置管的穿刺完成时间比Ⅰ组和S组穿刺要短(P<0.01)、并发症少(P<0.05).E组穿刺和Ⅰ组穿刺比S组穿刺的置管完成时间长(P<0.01).三种穿刺的首次成功率、2次成功率、总成功率无差异(P>0.05).结论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简便、穿刺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与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是一种更为安全实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9.
倪春明 《上海医药》2013,(10):46-47
深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插管已广泛应用到各类危重患者的监测、治疗和抢救中。由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较颈内静脉易于固定,监测的中心静脉压较颈内静脉准确、可靠,故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用较多。但因锁骨下静脉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在穿刺和置管的过程中会  相似文献   

10.
输液是临床用药的主要途径之一 ,颈内外静脉穿刺置管是近几年来在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新的静脉输液途径。它主要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 ,化疗病人的长期用药 ,以及一些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病人的临床输液。作者总结多年来行颈内、外静脉穿刺术的经验及穿刺置管后的护理 ,认为对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病人体位的选择、操作者穿刺手法及正确的置管封管是保证颈内、外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的关键。1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颈内静脉起始于颅底 ,在颈部全程被胸锁乳突肌所覆盖 ,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内侧 ,中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末前缘的下面 ,颈总动脉的前…  相似文献   

11.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避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误入颈内静脉的避免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6—2008年ICU病区且需行深静脉置管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100例)、B组(试验组,100例),对A组采取传统的穿刺方法进行置管,B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置管,两组患者穿刺完成后均常规行x线检查以了解导管头位置。结果x光射片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者13例,其中A组10例,B组3例,两组穿刺方法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穿刺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时机体的影响和方法改进.方法 将48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分为A.B两组,选择不同穿荆点进行穿刺。结果经X线透视、X光摄片或CT等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者18例,其中A组12例,B组6例。结论穿刺点选在锁骨中点外侧至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的锁骨下方1~2cm进针,可降低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的概率n  相似文献   

13.
王晓 《中国医药指南》2014,(23):329-329
目的探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行有效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行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24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穿刺效果、一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83%,对照组为87.50%;实验组发生并发症1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839,P>0.05);实验组满意度为87.50%,对照组满意度为54.1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41,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能达到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同样的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临床上患者满意度更高,考虑是穿刺位置更舒适,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普遍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为许多急危重症患者,肿瘤的化疗,慢性肾病血液透析,胃肠外营养,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开辟了一条安全简单实用的途径。中心静脉穿刺路径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这三种常见途径,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  相似文献   

15.
任鹏  滕自敏 《贵州医药》1997,21(5):307-308
抢救危重病人时行深静脉穿刺置管输液、输血、监测中心静脉压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治手段,同时为长期输液、取血标本或静脉营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近几年来我院在抢救危重病人时曾进行过多种途径的深静脉穿刺置管输液、输血。其中颈外静脉穿刺置管13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5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34例,股静脉穿刺置管254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经皮行股静脉穿刺置管具有穿刺方便、容易掌握,并发症少等优点,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三一般资料:我们用此法实施股静脉穿刺置管254例,其中:男性185例,女性69例,年龄2~75岁。右侧221例,左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126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随机分成2组,颈内静脉置管组(A组,n=72),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n=54),对置管成功率和常见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5).结论:临床麻醉中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7.
中心静脉置管是建立有效静脉通道的重要方法,穿刺置管有许多可选择的途径,导管针可经过不同部位的静脉进行穿刺。临床多采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但因解剖复杂,定位困难,操作难度大,对技术要求高。我科从2010年1月实行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操作方法,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静脉留置针在颈外静脉中的应用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伟珍  林春颖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114-3115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管径粗、显露好,而且是近心静脉,直视下可行穿刺。我科自2001年2月开始对四肢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采用静脉留置针行颈外静脉穿刺,效果良好。现将穿刺方法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深静脉置管(又称中心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操作简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以及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安全、迅速、可靠的血管通路,所以在临床输血、补液、完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监测、尤其是在ICU等重症监护室应用较为广泛。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自2000年11月至2004年5月共行股静脉穿刺置管48例,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就深静脉置管的应用体会报告如下。1中心静脉置管的途径、方法及注意事项1.1途径一般包括四种途径:经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及颈外静脉穿刺。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刺激性小、置管时间长等优点,但操…  相似文献   

20.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操作较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股静脉插管方便、简单,适用于长期输液和需要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输入高渗透压及对血管有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本科自2001年以来行PICC54例,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发生并发症34例,经短波紫外线照射取得明显效果,无不良反应,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