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衰老中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的突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突变机制  与衰老相关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mitochondrialDNA,mtDNA)的突变有两种:缺失及点突变〔1〕。研究较多的是mtDNA大片段缺失,对其产生的机制有如下几种观点:  1.经由同向重复序列两侧基因重组可能引起mtDNA大片段缺失。在研究人及动物mtDNA缺失时发现,多数缺失位点的两侧存在着长度不一的同向重复序列,有两种形式,一是缺失点的两侧有精确的同向重复序列,5’末端紧位于缺失点左侧,而另一端的重复位于3’末端缺失区内,紧邻右侧的缺失点,在人类同向重复序列为5~13b…  相似文献   

2.
线粒体DNA突变和衰老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线粒体DNA突变和衰老、老年病相关的研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近期大量文献报道mtDNA突变导致器官老化并引发多种老年疾病,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DNA和衰老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NA和衰老关系的研究进展田清涞,李云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1)DNA和衰老关系的研究是揭开衰老之谜的关键,涉及面宽。本文仅就端粒DNA、线粒体DNA(mtDNA)、DNA甲基化和染色质DNA合成、缺损、修复与衰老关系予以综述。1端...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及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线粒体DNA突变与生物衰老以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均密切相关,阐明线粒体DNA突变的规律及其与衰老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将为预防和诊治这些疾病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针在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延缓人类衰老的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 (DM)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 ,遗传因素在该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DNA(mtDNA)突变是导致家族性糖尿病的病因之一〔1〕。mtDNAtRNALeu(UUR) 基因nt32 43A→G点突变是迄今唯一明确的致糖尿病点突变 ,其发生率在家族性DM群体中占 1%~ 3%。然而 ,该突变的发生率不能单独解释母系遗传DM现象 ,可能还有更广泛围的突变存在于mtDNA中。为此本研究选择有DM家族史的DM患者及正常人进行mtDNA分析。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 :选择无亲缘关系、家族中有母亲和 (或 )兄弟姐妹患病史的DM患者…  相似文献   

6.
钱杰  张丽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1(2):160-160,F003,F004
随着增龄生物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出现的一系列慢性、进行性、退化性变化 ,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衰老时各组织线粒体氧化磷酸化 (OXPHOS)功能下降。关于衰老已有很多学说 ,包括氧自由基、凋亡、基因等学说。氧自由基学说认为衰老是自由基引起的组织随机毒害的结果 〔1〕。而有人认为细胞程序死亡对衰老起主动作用并引起特征性形态改变及衰老性生长停滞 ,衰老细胞的死亡实质上就是细胞凋亡〔2〕。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转换器 ,动物体 95 %的能量产生于此。线粒体受核 DNA(n DNA)和线粒体 DNA(mt DNA)双重控制 ,其中 mt DNA控制…  相似文献   

7.
李丽辉  邹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364-3367
衰老机制的研究目前已从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然而,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某些外界因素可以加速或延缓其过程。其中,健身运动便是人工干预人体衰老过程的一种手段〔1〕。运动与衰老是运动医学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老年性痴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衰老和老年性痴呆的发生是十分复杂。线粒体基因组以及线粒体呼吸链中酶复合体的改变会影响能量的供给,近年来,对线粒体DNA突变的研究不断深入,揭示了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和老年性痴呆有密切关系。本文就线粒体DNA突变和自由基损伤、氧化磷酸化、衰老及老年性痴呆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近Baker〔1〕报道衰老是造成人体许多慢性病的主因,其机制尚不够明确。细胞衰老机制能够抑制受损细胞的增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的细胞积聚于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它们所分泌的物质可能会破坏组织结构和功能。Fred报道〔2〕衰老与增龄相关的老年慢性病实际上均属于衰老综合征的范畴,包括脑退行性性变、心血管疾病等。所以研究衰老机制不但有助于抗衰老及保健的研究与实践,而且对防治与增龄相关的老年病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DNA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细胞中存在许多生长调控基因的突变。从临床医学的角度而言 ,如果能确定肿瘤细胞的特征性基因变化 ,通过基因技术发现之 ,并明确所产生的生物学功能上的改变 ,那么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都有重要意义[1] 。近年来 ,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线粒体DNA(mtDNA) ,它与肿瘤之间的相关性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一、mtDNA简介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细胞器 ,在细胞的能量代谢和氧自由基生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线粒体基质中的三羧酸循环酶系通过底物的脱氢氧化生成还原性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H) ,NADH通过线粒体内膜呼吸…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DNA与衰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衰老领域的应用,线粒体DNA在衰老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线粒体DNA的结构,遗传特点,突变原因,突变特点,生物学效应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人们对于衰老的机制提出了许多学说,如衰老基因学说、自由基学说、线粒体学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及细胞凋亡学说、端粒学说等理论〔1〕。事实上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衰老的问题,既有机体的整体水平、也有器官水平,甚至涉及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一般将皮肤的衰老主要分为自然衰老和环境老化两种形式,其中日光紫外线(UV)长期反复的照射是环境中影响皮肤衰老的最重要因素,又称光老化。主要表现为暴露部位粗糙、皱纹加深加粗、不规则性色素沉着、血管扩张、表皮角  相似文献   

13.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线粒体DNA的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线粒体DNA的突变富路王桂照周胜利傅晨薇张贵寅李钰近年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肌中存在线粒体DNA(mtDNA)的突变,可能与DCM的发生有关。本研究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肌mtDNA进行分析,试图说明DCM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扩张型心肌病和心肌炎患者的线粒体DNA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线粒体疾病中常见心脏受累 ,近几年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发现多种线粒体DNA(mtDNA)突变。我们研究了原发性DCM和急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tDNA缺失和点突变 ,探讨mtDNA突变与二者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 :( 1)DCM组 :DCM患儿 15例 ,平均年龄 7.9岁 ,DCM诊断根据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 1980年制定的小儿原发性心肌病诊断依据 ;( 2 )急性心肌炎组 :根据第六届全国小儿心血管会议制定的心肌炎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炎的患儿 (病程 <3个月 ) 13例 ,平均年龄 8.0岁 ;( 3 )正常对照组 :正…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细胞均含有线粒体,这些具有双层膜分子结构的细胞器不断地变换形态、位置,为氧化反应提供完整的新陈代谢手段,可以将丙酮酸、脂肪酸及氨基酸转化为ATP〔1〕,为机体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线粒体的功能障碍和其本身的变化均可影响其所在器官的整体功能。已有证据表明线粒体的功能障碍是心力衰竭致病机制的主要环节〔2〕。大量人体脑组织尸检、遗传分析,以及对动物转基因模型生物化学和病理神经退行性变的研究显示:线粒体损伤是一  相似文献   

16.
房殿春  方丽 《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1):678-680
线粒体是人体细胞独特而重要的细胞器 ,过去认为其只是人体的“能量供应站” ,实际上它的功能远比人们了解的更为复杂[1 ] 。业已发现 ,很多疾病如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线粒体眼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心肌病、肿瘤及衰老等均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缺陷有关 ,因此有人将这些疾病统称为线粒体疾病[2 ] 。线粒体是迄今发现的人类细胞核外唯一具有自己基因组 ,且能不依赖核DNA(nDNA)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的细胞器 ,被称为“人类第 2 5号染色体”。近年 ,线粒体DNA(mtDNA)改变在人类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开始受到关注 ,…  相似文献   

17.
心肌和淋巴细胞线粒体DNA缺失在衰老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50例心脏病患者及健康人线粒体DNA(mtDNA)中遗传物质缺失的研究发现,随年龄增长,发生缺失的mtDNA比例增加。淋巴细胞和心肌细胞mtDNA均存在包含有7.436kb缺失的片断,而前者有多重缺失,发生缺失的mtDNA片断约占正常mtDNA的10.3%。提示mtDNA的缺失可能在衰老和老年人心脏病的发生机制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线粒体是一种独特的细胞器 ,它具有自己的DNA ,其DNA由 16 5 6 9碱基对组成。线粒体DNA可编码 13条与细胞氧化磷酸化呼吸链有关的多肽〔1〕。核基因 (nDNA)编码其他大多数线粒体蛋白以及各种线粒体基质。很可能nDNA和线粒体DNA(mtDNA)突变共同导致线粒体功能缺陷 ,因此很难区分其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源于nDNA还是mtDNA。King〔2〕首先建立了转线粒体DNA技术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所谓转线粒体细胞系 ,是指细胞中全部线粒体DNA被外源的线粒体DNA所替换 ,而其核基因仍保持不变的细胞系。这种细胞系因为其核背景稳定、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心肌线粒体DNA(mtDNA)获得性损伤在衰竭心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2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活检心肌,用定量PCR方法,以常发缺失型突变mtDNA4977bp(mt-DNA4977)和7436bp(mtDNA7436)缺失率为指标,观察心力衰竭不同发展阶段mtDNA损伤程度与患者临床心功能受损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活检心肌中mtDNA4977缺失频率为100%,缺失率在0.103%~1.028%之间;70%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和38.9%的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存在mtDNA7436缺失,缺失率在0.009%~0.488%之间。10例健康对照者中,仅2例45岁以上者有低水平的mtDNA缺失。心功能愈差,左房扩大愈明显者,mtDNA缺失率愈高;扩张型心肌病缺失程度明显高于风湿性心脏病。结论心肌mtDNA损伤与心脏功能的受损程度密切相关,特别是DCM患者。  相似文献   

20.
端粒和端粒酶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端粒封闭了染色体的末端并维持了染色体的稳定性,端粒缺失会引起染色体融合并导致细胞的衰老及死亡。端粒酶的活化可延长染色体末端DNA,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并且端粒酶活性的异常表达又会引起细胞永生化或转化成癌细胞。由于端粒和端粒酶在细胞分裂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对端粒及端粒酶结构和功能研究,有助于阐明细胞衰老和恶变的机制,对抗衰老及肿瘤的诊断、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本文就对近年来端粒及端粒酶与衰老的关系作一综述。1端粒、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70年代末,Blackburn和Ga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