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骨盆弓状线部骨折的动物模型,探讨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ri-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对骨折愈合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0只成年杂种家犬,建立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cm处的横形骨折动物模型,分别采用ATMFS前柱固定器和6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1、2、4、8、12周各取2只动物,行X线检查、大体观察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动物术后12~24h开始站立行走,定期复查未发现骨折端移位及内固定断裂。ATMFS侧骨折端无凌乱骨痂,术后4周即可见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生物力学测试发现术后第1、2周两侧生物力学强度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第4、8周ATMFS侧骨折端生物力学强度明显高于钢板侧(P<0.05),术后第12周两侧生物力学强度差距缩小,但ATMFS侧仍大于钢板侧。结论:通过双侧髋臼臼顶上方的横形截骨能够建立可靠的骨盆弓状线部骨折动物模型,ATMFS的解剖位固定和其产生的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能够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髋臼记忆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横断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光晔  张春才  许硕贵 《中国骨伤》2007,20(12):830-832
目的:研究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治疗髋臼横形骨折及其产生的动态记忆应力促进骨愈合的生物力学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仿真三维有限元技术,对以记忆合金ATMFS固定髋臼横断骨折的生物力学行为进行模拟,BaⅡ型三维有限元模型共划分2520个结点,7946个单元;CⅢ型三维有限元结构共划分1667个结点,6 332个单元,单元采用TET 4单元;髋臼有限元模型共划分113028个单元,结点数为19348。结果:①BaⅡ型和CⅢ型接骨器固定髋骨后,变形最大的加压部第1结构主应力BaⅡ型最大值分别为224.5 MPa和-34 MPa,其维持纵向的动态记忆持骨力196 N;CⅢ型最大值分别为224.5 MPa和-34 MPa,其维持轴向的动态记忆加压力为125.05 N,二者皆远小于其屈服强度。②被固定髋骨应力分布均匀,各结点所受应力主要为正应力;髋臼底主要为压应力,近髋臼边缘处及髋臼前角部分为张应力。③骨折断面以压应力为主,最大压力峰值5.93 MPa,最大张力0.164 MPa,压应力主要通过皮质骨传递(约1.46 MPa),约为松质骨断面应力(约0.242 MPa)的7倍。结论:ATMFS有良好的耐疲劳与重复使用性,其固定后产生的动态记忆加压应力场,有利于固定髋臼横断骨折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对犬骨盆弓状线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10只成年杂种家犬,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 cm处横形截骨,分别采用ATMFS(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前柱固定器和5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2、4、6、8、12周处死动物取材,行HE染色、Masson三色法染色组织学检查,图像分析新骨形成积分光密度值,研究不同应力作用模式下的骨盆骨折愈合情况.[结果]ATMFS侧软骨组织形成,骨皮质、骨小梁及胶原纤维成熟时间明显早于钢板侧,术后6、8、12周,两侧骨折端新骨生成面积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TMFS固定后于骨折端产生的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能够刺激骨折端成骨细胞的形成及骨胶原的合成与分泌,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4.
髋臼后壁重建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献荣 《中国骨伤》2016,29(4):306-310
目的 :在尸体上模拟髋臼后壁缺损的模型,评价不同后壁重建方法对髋臼与股骨头接触特性的影响。方法:获取6具成人尸体的骨盆股骨标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均采用后壁截骨法建立髋臼后壁60°弧1/2缺损的模型;两侧缺损区分别选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其中,A组凿取髂前上棘后方的自体髂骨以制作解剖性自体髂骨;B组于髂后上棘前方凿取髂骨块。将髋关节置于直立位、屈曲位及后伸位,从10~250 N分级加载,使载荷直接作用于髋臼后壁上。采用压敏片检测不同状态下形变位移、载荷、头臼接触面积及接触应力。结果:在不同的髋关节状态下,A组在一定载荷下的形变位移略大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完整髋臼相比,后壁重建使头臼接触面积有所减少;在250 N载荷下,A组(解剖重建组)头臼接触面积与B组(普通重建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平均接触应力小于B组(P0.05),说明A组应力集中小于B组。结论:后壁截骨法建立的尸体髋臼后壁缺损模型可有效模拟临床实际;解剖重建使后壁头臼接触面积及应力分布恢复比较理想,接近正常髋关节,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6):1510-1513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不同面积髋臼后壁骨折对髋臼受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构建髋臼的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根据Letournel髋臼骨折分类标准制作髋臼后壁1/3、2/3、3/3髋臼缺失模型,选择适合于后壁骨折的双足直立位进行应力加载,利用Ansys软件分别记录髋臼后壁完整及1/3、2/3、3/3后壁骨折情况下的臼顶负重区、前壁及剩余后壁各方向分应力及合应力大小。[结果]髋臼后壁骨折使臼顶负重区应力依次增加20%、26%、33%(相对于髋臼正常状态),以垂直方向应力最为显著;前壁应力依次降低22%、30%、35%;剩余后壁应力依次增加39%、47%、54%。[结论]后壁骨折改变了髋臼各壁应力的大小与分布,当髋臼后壁骨折缺损达1/3时,髋关节的负重特征即已发生明显改变,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修复关节面以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髋臼粉碎性骨折合并压缩性缺损的治疗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讨治疗髋臼粉碎性骨折合并压缩性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1997年7月~2005年2月,收治髋臼粉碎性骨折合并压缩性缺损43例,其中陈旧性骨折25例,新鲜骨折16例,畸形(大于90 d)2例;复杂骨折与缺损34例,简单骨折与缺损9例.缺损体积3~9 cm^3,平均4.5cm^3.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三维记忆锁定碎骨;髋臼碎骨关节面整复法;自体髂骨髋臼后壁解剖性重建法;自体骨+人工骨填塞及骨腊隔离法等术后相关措施.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86个月,平均15.7个月.粉碎骨折关节面粉碎+填补压缩体积至头臼解剖复位31例;自体髂骨后壁“解剖性重建头臼解剖复位”12例;40例患者经过平均5.3个月患侧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异位骨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导致髋关节骨融合.结论本文介绍了治疗髋臼粉碎性骨折合并压缩性缺损的新方法与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股骨头与髋臼解剖对应率,为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Cao L  Bao G  Zhang C  Liu X  Niu Y  Xu S  Su 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12):1422-1425
目的探讨应用髋臼镍钛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ridimensional memory alloy-fixationsystem,ATMFS)结合自体髂骨解剖重建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09年2月,收治17例陈旧性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20~60岁,平均41.7岁。骨折至该次入院时间为14~180 d,平均63 d。髋臼关节面移位均≥3 mm。骨缺损按照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髋臼骨折缺损分型标准: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2例。手术去除残留的髋臼后壁骨折块和增生软组织,复位股骨头后取自体游离髂骨植于后壁缺损处,ATMFS固定重建髋臼后壁,加用人工韧带重建髋关节囊韧带,防止股骨头再脱位。结果术后3 d骨折复位按照Matta影像评定标准:优8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2.3%。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坐骨神经损伤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年,平均3.9年。术后2~6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3.6个月。术后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发生髋臼周围异位骨化。术后1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按照Merle d’Aubigné-Postel的评分系统评价:获优9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2%。结论 ATMFS结合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利用人工韧带重建髋关节囊韧带,是治疗髋臼后壁陈旧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恢复髋关节的后方稳定,防止股骨头再脱位。  相似文献   

8.
臼顶是髋臼主要负重区,其解剖位置深,生物力学特性复杂。累及臼顶的髋臼后壁骨折,存在术中视野暴露困难及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问题。臼顶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与髋臼的生理功能紧密相关,因此臼顶的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是治疗累及臼顶的髋臼后壁骨折的关键,其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较多,但尚无统一意见。目前主要的手术入路有K-L入路联合大转子截骨、不需截骨的改良Gibson入路和K-L入路联合部分近端Watson-Jones切口入路等,内固定方式包括弹性钢板联合重建钢板、双钢板系统等。该文就累及臼顶的髋臼后壁骨折的诊断及预后、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选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评估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方法建立包括骨盆主要韧带及股骨上1/3的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骨折面积50%的髋臼后壁骨折,髋臼后壁骨折采用后柱钢板+空心钉(空心钉组)、后柱钢板+弹簧板(弹簧板组)、后柱钢板+弹簧板+空心钉(弹簧板+空心钉组)内固定,统一用后柱钢板压住骨折块。加载不同负荷模拟站立、前屈、侧弯三种运动状态,比较分析3组骨盆各部件与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及垂直位移。结果骨盆模型生物力学传递途径与既往研究高度一致,表明模型的可靠性与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性。相同载荷下空心钉组骨盆和内固定物的应力最大。空心钉组骨折区域的最大应力、垂直位移、内固定物与骨折区域应力差值均大于弹簧板组与弹簧板+空心钉组,而弹簧板+空心钉组最小。结论上述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后柱钢板+弹簧板+空心钉内固定能改善整体的应力分布,降低再骨折和内固定断裂的风险,同时能促进骨折愈合,表现出更好的生物力学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髋臼后壁2/3骨折模型,并评价微型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建立髋臼后壁2/3骨折模型,分别模拟微型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A)、重建接骨板内固定(B)、单纯2枚螺钉内固定(C)及微型接骨板内固定(D)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并模拟站立位时,在正常载荷下对四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结果]髋臼后壁四种内固定方式模型及正常骨盆模型的骨折线上各节点的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位移大小关系为A相似文献   

11.
高能量损伤所致的髋臼骨折是当前骨伤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Judet-Letournel的髋臼二柱概念和骨折分类及手术入路,已成为髋臼骨折治疗的里程碑,但文献资料中众多并发症的报道及治疗方式的争论表明,髋臼的相关概念、骨折分类、诊断及治疗,仍存在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张春才等学者在充分认识髋臼生理发育、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的基础上,从人类髋臼进化的解剖学和治疗髋臼骨折的实用角度,并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提出了髋臼骨折浮动分类法。这一分类法,一则能比较明快地反映出髋臼骨折的严重程度;二则有利于医生决策其整体化、系统化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学术问题,总是在比较、鉴别、发现、探索、求真中,不断得到发展。我们热切欢迎读者来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髋臼缘内移截骨 ,在髋臼发育不良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 10个防腐骨盆 2 0个髋臼 ,从髋臼缘向内 2cm处 ,将髋臼锯断 ,将髋臼密质骨层以及髋关节囊进行测量。结果 :髋臼缘密质层厚度 (钟表法表达 ) 9点经 12点至 3点最厚达 3 5~ 5 0mm ,4点经 6点至 9点逐渐变薄约 3~ 4mm ,关节囊厚度 9点经 12点至 3点4 6~ 5 5mm ,其他部位髋关节囊厚度约 3 5mm ,尔后将尸体标本用线锯做髋臼缘顶端截骨 ,推截骨远端内移后发现 ,髋臼明显加深 ,股骨头负重中心线点可内移约 2~ 2 5cm ,对股骨头基本可完成全部覆盖。对内移后的股骨头受力情况进行了生物力学测定。结论 :髋臼缘内移截骨术 ,对髋臼发育不良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Operative strategy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atomic structure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are complex and operative exposure and fixation are extremely difficult. For those obviously 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 close reduction is doomed to cause deformative healing. Open redu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 (ORIF) not only results in anatomic reduction, but also brings complications. No matter which method will be adopted, traumatic arthritis or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might occur. In order to treat acetabular fractures more effectively, orthopedic surgeons should be required to fully master the acetabular anatomy,biomechanics, classification and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for complication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早中期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技术要点及中期疗效。方法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对12例(14髋)早、中期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了髋臼旋转截骨术,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手术时年龄13—46岁,平均28.9岁。随访时间3.1—9.1年,平均6.0年。术前、术后及随访时X线片上测量CE角,髋臼顶角及头外移指数。Harris评分判断髋关节功能。手术采用Oilier外侧“U”形入路,股骨大转子截骨显露。术后未行外固定。结果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72分,术后91分(P〈0.001)。CE角术前0.9°,术后27°(P〈0.001);髋臼顶角术前为29°,术后5°;头外移指数术前为0.68,术后0.65。所有病例截骨块及股骨大转子截骨处愈合良好。结论Oilier外侧“U”形入路行髋臼旋转截骨术髋臼缘显露充分;治疗早中期髋关节发育不良可以缓解疼痛,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速度,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16.
髋臼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髋臼骨折是关节内骨折,骨折分为10种类型。由于骨盆是一个不规则形体,没有一个手术入路可以解决所有类型骨折的治疗,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入路是十分重要的。Kocher-Langenbeck入路、延长的髂股入路及髂腹股沟入路目前仍是使用较多的入路。但延长的髂股入路,由于操作复杂,并发症较多,使用比例正在减少;而髂腹股沟入路,由于优点突出,再加上手术技术的改进,使用的比例明显增加。联合入路由于暴露清晰,便于复位及内固定,国内外学者仍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7.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和影响疗效因素。方法:对31例髋臼骨折患进行切开复位由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6~36月),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16例,良8例,一般4例,差3例。1例术后发生深部感染,1例术后18个月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髋臼骨折,特别是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医师的经验、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和入路会影响髋臼骨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extensive ossification of the unilateral acetabular labrum in a 40-year-old man. Radi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diffuse skeletal hyperostosis were not found in the spine. Received: September 28, 1999 / Accepted: March 14, 2000  相似文献   

19.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髋臼移位骨折的效果。方法:总结对38例有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经验。根据骨折类型选用髂腹股沟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延长髂股入路,复位后用骨盆钢板和可吸收钉固定。结果:38例中22例(57.9%),完全复位,8例(21.05%)满意复位,8例(21.05%)复位不满意。3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年。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9例(30%),良13例(37%),一般6例(20%)。差4例(13%)。结论:对于髋臼骨折,联合应用三个方向的X片和CT扫描,准确诊断,尽早予以解剖复位,牢固固定,骨折愈合后负重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