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冯金栋  戚丽 《中国当代医药》2023,(34):172-175+198
对人类致病的隐球菌主要是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其中新型隐球菌感染要远高于格特隐球菌。格特隐球菌存在VGⅠ、VGⅡ、VGⅢ和VGⅣ四种类型,我国的患者主要感染的VGⅠ型,这例病例为格特隐球菌VGⅢ型感染,实属罕见。本病例因头痛入院,行颅脑增强核磁及胸部CT后,考虑为肺癌合并脑转移,后通过脑脊液检查确诊为格特隐球菌VGⅢ型感染,经抗真菌治疗后病情好转。通过本病例总结了以下经验教训:病原学培养或者病理是诊断隐球菌感染的金标准,不能单纯依靠影像学诊断或排除隐球菌。并且涂片镜检和荚膜抗原、普通培养不能很好地区分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新一代高通量测序(NGS)是区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隐球菌的比较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整理分析231例隐斜视检查桔果:发病率为98.7%;其中以复合隐斜为最多共133例,占隐斜总数的58.3%;复合隐斜中又以复合内隐斜(85例)多于复合外隐斜(48例);而在复合内隐斜中以合并左上隐斜较右上隐斜为多;隐斜度数分布情况为:内隐斜有98%在8~△以内,外隐斜有94.8%在4~△以内,上隐斜有97.2%在2~△以内;隐斜与屈光关系:内外隐斜中皆为远视多于近视,其可能与受检对象皆为正常视力有关。  相似文献   

3.
眼球位置分为正位视、隐斜视和显斜视.隐斜视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是生理性的,但是如果隐斜度和融合力二者配合失调就会出现视疲劳症状,此时隐斜视就是一种失代偿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检查方法来确认隐斜视具有临床意义.隐斜视的测量方法有很多种,笔者通过对几种常用方法的比较寻求准确测量隐斜视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利成 《云南医药》2009,(6):683-687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CM),是新型隐球菌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少数可表现为颅脑内占位性病变。隐脑误诊率高,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起病隐袭,病程长,误诊率高,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方法 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查找新型隐球菌.结果 1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均镜检到新型隐球菌,而对照组未镜检出一例阳性.结论 因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很相似,实验室几乎均未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故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往往不能及时确定而被误诊.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是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应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而日常开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正常视力青年2727名的隐斜度,其中正位眼289人,水平斜位与垂直斜位合并者997人。水平斜位中内隐斜1412人,外隐斜841人,水平正位185人,垂直斜位中左上隐斜691例,右上隐斜491,垂直正位1256例。内隐斜以5.0△以内者为最多,外隐斜以4.0△以内最多,垂直斜位以1.0△以内最多。作者认为,挑选需要立体视觉工作,如高空驾驶、建筑等隐斜度的标准为内隐斜5.0△以内,外隐斜4.0△以内,垂直隐斜不宜超过2.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对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疑似肺隐球菌病患者85例,均进行病理检查、痰液和肺泡灌洗液培养、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痰液和肺泡灌洗液培养、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病理检查,最终确诊肺隐球菌病34例。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肺隐球菌病确诊率(88.2%,30/34)高于痰液和肺泡灌洗液培养(41.2%,14/34);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84.3%、85.9%、78.9%、91.5%,均高于痰液和肺泡灌洗液培养(41.2%、11.8%、23.5%、23.7%、23.1%)。结论 在诊断肺隐球菌病方面,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比痰培养和肺泡灌洗培养效能更高,可提高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隐神经从缝匠肌胫骨体近端内侧面止点下缘穿出进入小腿,在小腿一直位于皮下组织中,与膝降动脉的分支隐动脉伴行,隐动脉位置恒定,至小腿中上1/3交界处,一直位于隐神经前方之后围绕隐神经形成血管丛。这一血管轴不但发出许多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AIDS)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特别是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以下简称隐脑)。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住院隐脑患者17例,其中5例被确诊为艾滋病并发隐脑。本组资料的分析有助于引起公众对AIDS与隐脑关系的重视,以利于及时发现、确诊AIDS。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改良大隐静脉剥脱器+静脉留置针"腔内电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足靴区溃疡的治疗及效果。方法:分析"改良大隐静脉剥脱器+静脉留置针"腔内电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足靴区溃疡的器械应用及手术操作过程。结果:"改良大隐静脉剥脱器+静脉留置针"腔内电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足靴区溃疡减少应用抗生素时间,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结论:"改良大隐静脉剥脱器+静脉留置针"腔内电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足靴区溃疡安全、美观、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造成牙齿隐裂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患者的128颗隐裂牙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牙隐裂的好发年龄为35~60岁,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好发牙位为上颌第一磨牙;合力因素是隐裂牙发生的重要因素,牙尖斜面是隐裂牙发生的易感因素,牙齿本身因素是隐裂牙发生的内在因素。结论及时发现隐裂牙,采取恰当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及取栓术在大隐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及取栓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65例,回顾总结手术疗效。结果随访患者57例,术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高。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加浅静脉剥脱取栓术对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具有显著临床意义。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加浅静脉剥脱取栓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隐变量交互作用分析的建模方法及其在SAS软件上的实现。方法:阐述隐变量交互作用分析建模的原理,并拟合一个隐变量交互作用分析示例。结果:示例中交互作用项产生的交互效应不容忽视。结论:在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隐变量产生的效应时,有时候不进行隐变量交互作用的分析可能会产生偏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点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68条肢体)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实施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点式剥脱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访3~8个月,无复发。结论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点式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隐斜视检测是招飞体检中眼科重要检查项目之一,受检人数多。设备使用率高,选用性能稳定、操控简便的隐斜仪十分必要。已往所使用的东方红隐斜仪,结构简单、稳定,但需要在暗室中6m距离检测,且仪器陈旧过时,难以维修,迫切需要新型仪器加以取代。KJ一Ⅱ型全自动隐斜仪(简称自动隐斜仪)系沈阳光学仪器厂研制,箱式结构,可在明室环境下使用,自动打印检测结果。我以日常使用的东方红隐斜仪检测为标准方法,应用自动隐斜仪与东方红隐斜仪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该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隐神经从缝匠肌胫骨体近端内侧面止点下缘穿出进入小腿,在小腿一直位于皮下组织中,与膝降动脉的分支隐动脉伴行,隐动脉位置恒定,至小腿中上1/3交界处,一直位于隐神经前方之后围绕隐神经形成血管丛.这一血管轴不但发出许多细小分支至隐神经表面营养神经,而且还发出5~16个皮支至小腿内侧面膝踝之间的皮肤,隐神经营养血管与胫后动脉之间有2~7个吻合支,最低的吻合支在内踝近端3~5cm处.我科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端骨外露9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控制药品使用风险,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溴隐亭和二氢麦角隐亭制剂说明书进行修订。在新修订的溴隐亭和二氢麦角隐亭制剂说明书(禁忌]中增加了已有瓣膜病的患者禁用;在溴隐亭说明书的[注意事项]中增加了最大剂量限制在每天30mg,高剂量长期使用可能发生纤维化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大隐静脉剥脱术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行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的护理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36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颅内压增高表现,葡萄糖降低尤为显著,IgG、IgM、IgA及微量总蛋白升高明显。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下降明显。新型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100%)、氟康唑(94.4%)和5-氟胞嘧啶(94.4%)抗真菌药敏感性较高。结论 对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多次进行脑脊液培养、墨汁染色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有助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下降。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早期控制感染和降低颅内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隐裂牙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按临床症状把213例286颗中老年人隐裂牙分为单纯牙隐裂、隐裂合并牙髓炎和隐裂合并根尖周炎三种类型,采用调(牙合)、临时冠固定、根管治疗、永久冠修复等方法综合治疗,2年后随访观察.结果 单纯后牙隐裂仅做调(牙合)治疗,成功率为78%;直接进行全冠修复治愈率为100%.隐裂合并牙髓炎保髓治疗后冠修复,成功率为67%;直接进行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成功率为92%.隐裂(牙合)并根尖周炎根管治疗后进行全冠修复,成功率为48%.结论 调(牙合)治疗不能完全阻止牙隐裂的进展,对隐裂(牙合)并牙髓炎、根尖周炎治疗后冠修复,成功率明显降低.因此,早期对隐裂牙进行全冠修复是治疗隐裂牙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