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外感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属广义伤寒之范畴。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命名不同 ,”由此可见 ,外感热病 (伤寒 )是指感受六淫 ,疫疬等外邪 ,引起的一切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繁多 ,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病因辨证不同 ,且伤寒与温病之间存在着寒温对立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别 ,又异化有药用辛温及辛凉之分 ,前者用辛温之剂 ,后者用辛凉…  相似文献   

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理脾胃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法则。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应用甚为广泛。因小儿脾胃薄弱易于损伤。患病又多外感六淫邪气 ,内伤饮食 ,且均能损伤脾胃。脾胃既伤 ,则气血生化不足 ,机体抗病能力减弱 ,又容易招致外邪。因此 ,外邪可以损伤脾胃 ,而脾胃损伤又易感外邪 ,二者互为因果。当外邪侵犯脾胃 ,其功能受伤只要祛除外邪 ,而功能自复。然而素禀脾胃虚弱或脾胃功能损伤较甚 ,则运化水谷的功能发生障碍。体内容易生湿、生痰、生积、生寒、生热等等。一旦外感六淫邪气 ,往往内外合邪。表里同病 ,虚实…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抵抗属中医学“脾瘅病”范畴,中医学多从脾气郁遏,内热中满立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经脉互为表里,对饮食的消化运化具有调节作用.脾胃经脉的生理功能与脾瘅病病机有密切联系;脾胃经脉的循行路线与脾瘅病病位高度吻合;而脾瘅病症状又与脾胃经脉的主治相关联.因此,调节脾胃经脉气血的平和,或可成为防治脾瘅病的有效...  相似文献   

4.
外感病因感受外邪而发,多由表入里、从气到血、先实后虚.在这个过程中,肺系功能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相应证候.本文根据外感病肺系证候的基本病机,初步探讨了宣、肃、温、清、润、补6法.治法是联系方与证的桥梁,方随法出,法因证立.因此,研究治法,不能脱离具体的证候与方剂.  相似文献   

5.
曹云 《四川中医》1999,17(10):9-10
温病作为外感病中的一大类别,其致病主因总不离乎外感六淫,正如《索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古代医家根据“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的理论,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亦主要是四时“六淫”为患,只是在性质上具有属热的特点。作为六淫之一的寒邪,虽然本身不具温热之性,但是可有伏寒化温之变,继而出现以温热性质为著的临床特点;寒邪亦可作为一种诱因而导致某些温病的发生;有时尚可作为一种兼挟之邪而与其它温邪相兼为病。总之,寒邪对温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和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在…  相似文献   

6.
7.
郭丽华 《四川中医》2008,26(6):23-24
外感兼内伤基础病在中老年患者中多见.文章探讨外感兼内伤基础病的发病机理特点,区别单纯外感与兼有内伤基础病外感的不同的临床发病特点,以五脏为纲,归纳临床常见的外感兼内伤基础病的证型、症状,提出外感兼有内伤基础病的临床诊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1外感病与神志因素的相互关系 1.1神志是人体卫外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医学角度,人体卫外机制主要是"正气",正气包括人体一切正常的生理功能及自我调控机制,即气、血、津液、精、神志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维持相对稳定性的能力.神志作为惟一超出物质之上的精神心理活动,同样是人体卫外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由此可见,"精神内守"不仅是内伤病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外感病是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反映在人体通过健全和调的神志,积极主动地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躲避外邪,保养真气,使机体内环境保持平衡协调,最大程度地发挥"正气"的作用.因此,《灵枢·小针解》更是直接指出:"神者,正气也",充分调动由神志主使的人体主观能动性,是防止部分外感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求太阴病脾虚寒湿证客观性辨证指标。方法:实验大鼠连续14天每日经口灌服大黄与猪油造太阴病脾虚寒湿证模型。观察该模型大鼠的活动、体温等基本情况;取大鼠血用间苯三酚法测大鼠小肠对D-木糖(D-xylose)的吸收功能,能量代谢相关酶钠-钾-ATP酶(Na^+-K^+-ATPase)活性并观察胃、肝、脾、胰腺、小肠、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大鼠活动减少,体温略低,小肠吸收D-木糖的功能减弱,Na^+-K^+-ATP酶的活性降低,胃黏膜萎缩,小肠肠上皮细胞轻度肿胀,肝细胞明显萎缩、肝细胞排列紊乱,胰腺细胞深染、内外分泌腺基本正常,结肠细胞核固缩、排列紊乱,脾脏体积显著缩小、脾小体数目减少。结论:D-木糖的吸收率,Na^+-K^+-ATP酶的活性以及胃、肝、小肠、脾、结肠的部分组织形态学改变可作为此证的客观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素有脾胃病、又外感六淫邪气而发病的一类病证。作者认为,脾胃内伤的存在使外感病呈现复杂的证候,其治疗与单纯外感有显著的不同;将脾胃内伤分为伤食、脾气虚、胃阴虚、腑气不畅、脾胃气滞、脾胃湿盛、气虚湿热七种类型。辨识脾胃内伤基础的存在与类型,对提高外感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脾胃病辨证客观化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脾胃疾病过程中新陈代谢的变化规律建立病理模型,数值仿真及频谱分析显示,生理状态、虚证、实证、寒证、热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借用三个量测指标即可对各种证候进行直接诊断。  相似文献   

12.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整理提高,对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生殖、内分泌等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80例脾胃虚寒证患者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显效52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0%.同一证型,三种不同疾病,均有显著临床疗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证胃痛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4.
陈明德 《天津中医药》2010,27(4):346-347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脾胃所化生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胃亦为人体气机升降斡旋的枢纽,居于中土之位,左为心肝,右为肺肾,脾升胃降,协调着其他各脏气机的升降,在脾胃的气机升降协调下,肝得疏泄,肺得宣降,心火肾水得以既济相交。如此,脾胃安则五脏健,五脏健则机体无恙。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疾病,糖尿病起始病位以脾胃为中心,"阴虚燥热"是糖尿病化热阶段的病机。  相似文献   

16.
气机升降平衡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应用升降理论,调理脾胃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总结出调理脾胃升降的四种治疗大法。针对寒热错杂、中气阻滞成痞之脾胃升降不及,则宜辛开苦降,使脾升胃降。脾胃虚寒、升降无权之脾胃升降失调,则宜升清降浊,以调脾胃升降。中气虚下陷之脾升不及、升之反作,则益气升阳举陷。中气虚、胃气上逆之降之反作,则降逆和胃,以降胃气。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分析脾胃生理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脾胃病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从而说明表里脏腑同治的重要性,启示临床工作者在治疗其他脏腑疾病时,应重视脏腑同治,用药时强调脏腑同调。  相似文献   

18.
《医学传灯》一书系清代医家陈歧编著,该书对于中医脾胃学说的相关理论做了很多相关的论述,本文主要就该书脾胃理论的三个主要特点展开探讨:①未病先防,防重于治;②注重经典,经验独到;③制方平实,简约实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痞满脾胃虚弱证临床症状与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关系和观察手法整复胸椎小关节紊乱对痞满脾胃虚弱证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以符合痞满脾胃虚弱证诊断标准者为调查对象,统计调查对象中并发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机率,并对具有胸椎小关节紊乱局部体征者进行手法治疗,以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情况评价疗效。结果:在调查的100例痞满脾胃虚弱证患者中,有32例具有胸椎棘突偏歪、后突和棘旁压痛或肌紧张等局部体征,占调查人数的32%;其中32例痞满脾胃虚弱证并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经手法整复其胸椎小关节紊乱后,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总有效率为87.5%。结论:痞满脾胃虚弱证与胸椎小关节紊乱有关,手法整复胸椎小关节紊乱可有效地改善痞满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确切的治疗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变化,可以说是对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气机升降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辨证立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