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舌诊是中医诊断一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辨证施治的可靠依据。《内经》有云:“有诸内必行诸外”,舌象是机体外在反映的一窗口,能够客观地反应机体的生理状态,可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客观地反映出来。《内经》云:“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劂阴者,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认为五脏六腑都直接或  相似文献   

2.
李桂菊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0):473-473
舌诊,是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手段。早在《内经》中已有“舌干”、“舌上黄”等记载。古人认为,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舌乃心之苗;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为脾之外候,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舌通过经络与心、...  相似文献   

3.
辨舌,为中医诊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医学认为,舌乃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现代医学认为,舌的构造,除根部一小块舌骨之外,其余大部分为柔软的肌肉纤维,里面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腺体等:舌外面包被着粘膜,  相似文献   

4.
正舌诊是通过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传统中医四诊中"望诊"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征象称为舌象。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位深浅,区别病邪性质,推测病情进退,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  相似文献   

5.
舌下络脉诊治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五脏系于舌,无脉不通于舌。前人认为:“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以舌分虚实、阴阳、别脏腑、配方药。如《伤寒观舌心法》后序中说:“观其舌知其所苦……”。陶保廉的《舌鉴辨证》曾说:“观舌察病……舌不隔膜,且为心苗,目视明彻,胜于手揣。”前人把观舌视为诊断上重要环节,认识到舌与十二经脉无所不通。《灵枢·经脉篇》载:“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隔挟  相似文献   

6.
舌诊在心血管病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舌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祖国医学记载:“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联舌本,散舌下”等。舌苔又由胃气所生。说明舌与五脏有密切关系,舌的变化能反应许多内脏的变化,对临床诊断确有一定价值。最近,我们将  相似文献   

7.
谈舌在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长荣 《河北中医》2004,26(6):432-433
辨舌属于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舌的诊病机制,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内经》曰:“心在窍为舌。”又曰:“足太阴脾之脉络胃,上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心、肾、脾、胃之脉皆络于舌,说明舌和内脏的关系密切。现代人们亦认为,心主血,舌质颜色之红淡青紫,可以辨血液之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后世医家多有舌为心之苗、舌本通心脾之气血的说法。《医宗金鉴》云:“舌证发于心脾经”,明确指出舌疾和心脾的内在联系。笔者运用舌与心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医治舌部痼疾,每获良效。 1 舌乳头炎 程某,男,34岁。素食辛辣,嗜酒,又因与领导不和,不敢发泄,遂致心脾积热,郁而化火,症  相似文献   

9.
<正> 舌位于口腔,内应于心、司味觉.《灵枢·脉度篇》:"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因多脏经脉皆络于舌,如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到舌根两侧等.使心血、脾涎、肾唾、循经上奉供养于舌,以发挥舌在口腔的吞咽、味觉、搅拌食物、调变语言等生理功能.在病理上,多由心脾肾诸经伏热,循经上炎,热灼于舌而发为舌病.余根据"遗文远旨","方臻理要","散论诸病"的条理,结合诊治舌病的体会,将舌裂、舌烂证治琐记整理成文,请诸同道不吝指正.肝肾阴虚舌裂证治主证:舌质微红,舌面干  相似文献   

10.
現代医学謂舌运动障碍是一种症狀,而不是一个能独立的病名。此症狀可見于腦溢血、腦瘤、及各种可能影响及腦部之疾患。特別是影响及第九、十二对腦神經之疾患。祖国医学謂:“舌乃心之苗”。心神受病时,往往会出現舌蹇不能言語的現象。又謂“足太阴脾經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赤白肉际,……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当足太阴脾緲口受外邪感动,就会出現舌根强硬等症候发生。这就說明舌运动障碍的疾患与心、脾二經均有一定的关系。以上是現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对于舌运动障碍发生所持之理論。笔者在临床上針剌治愈一例舌运动障碍,而且是在一年之内,对一例病人連續治愈兩次,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通报》2008,7(6):56-56
心在窍为舌。(《素问》)心脉系舌本,肾液出舌端,脾脉系舌旁,肝脉络舌本,虽分有五藏,而心脾实主之,故二藏不和,变生诸症。(《玉策》)膀胱经结舌本,三焦经系舌本。(日胗)  相似文献   

12.
中医胃脘痛辨证与胃肠透视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脘痛又称胃痛,其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以胃痛为主要症状,多伴有上腹部胀满,嗳气吞酸,饮食不适等临床表现。胃脘痛为常见而多发的疾病,本文收集本院2008年88例病例,参照胃肠透视影像加以分析,可作为中医胃脘痛辨证的客观指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邓齐学 《四川中医》2004,22(10):89-89
舌辣一症临床罕见,西医治疗无章可循,但按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仍有法可依,且疗效卓著,足彰祖国医学治疗疑难杂症之优势。  相似文献   

14.
《内经》云:“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足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阳胃之脉……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脾与胃两者经络上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当脾经有伏火,胃经有积热时,火、热之邪  相似文献   

15.
热厥     
热厥定陶县人民医院(274100)李本聚王某,女,63岁。患右足至膝下烘热感5年余,冬日更甚,必将足伸于被外方舒,而颜面有冻疮,曾多处就诊,服药数十剂,皆无效果。一日延余诊治,察右足无红肿,活动正常,触之干热,左足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思之:...  相似文献   

16.
《景岳全书·声喑》:“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张氏此一卓见和治则,一直指导着后世有关属实之“金实不鸣”,属虚之“金破不鸣”之治疗,即实证宣肺,虚证或和滋肾,并由斯衍化出种种治疗方法。须知,咽喉虽“弹丸之地”,但它通过手太阴、手少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足阳明与任脉等经脉循行,与肺、胃(咽喉所属)、心(舌本所属)、脾(唇所属)、肝(与咽喉相连)和肾(循喉咙、挟  相似文献   

17.
小议“舌抵上腭”张继虎舌抵上腭即舌古名为;“搭鹊桥”:是气功:“调身”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气功修炼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气功修炼,重在调心,心乃“君主之宫”、“五脏六腑之大王”,而“舌为心之苗”,故舌抵上腭不仪有利于调心,面且对五脏六腑均有一定的调节作...  相似文献   

18.
消渴病多由阳虚燥热,津液耗伤所致.燥热引起明虚,阴虚则燥热益炽,互为因果.由于燥热伤津,病人多烦渴引饮,饮水以自救;或脾气本虚,贪凉引冷,无力运化水湿,日久水湿停滞胃院,造成中焦失运,寒湿内生;加之消渴病医者多泥于养阴清热为治,选避寒凉清滋之品,产生田胃减牌之弊,阻碍脾气升发,清阳不开,浊明不降,则牌湿益甚,进一步造成中阳虚馁.这种消渴病因与湿邪相兼,多缠绵难治.其治,若生津润燥,反助湿邪伤牌;若操湿健牌太甚.则又易损伤明律,使烦渴有加,相互矛盾,其治甚为棘手。消渴病与湿邪相兼,临床多表现为纳差…  相似文献   

19.
姜春华用峻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峻药,是指作用峻烈、功效卓著,用之不当毒副反应亦相当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的药物。姜老善用峻药,尝用砒剂治疗哮喘,定喘率达刀%;甘遂、大既巴豆等治疗腹水,为大量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赢得了手术的机会;生半夏治胃癌、支扩等,缓解了无数患者的痛苦。现就其遗案三则及有关论述,剖析其运用之经验。秦1:沈某某,男,成人。自幼即有哮喘,逢冬辄作,现又小发,舌淡,脉沉。劫痰平喘。紫金丹l.5克,每服五粒。先日服2次,后3次。金匾肾气九9克(晨服)案2:顾某某,女,成人。三月起腹胀,至今不消,叩之实音,面足具肿,饥不敢食,舌…  相似文献   

20.
500例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舌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中,舌诊是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从古至今天一例外。正如《临证验舌法》所云:“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小儿科俗称哑科,问诊不能自叙,诊病哭闹不能自制,切脉有出入,所以主要依靠望诊了解病情,而舌诊又是望诊中重要环节。书云:“观音质可验其真正之阴阳虚实;察舌苦即知其邪寒热浅深;再看其润燥,以验津液之盈亏。”现将我院门诊50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的舌象作一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500例,其中男210例,女290例;1~4岁103例,5~9岁261例,10~14岁136例;最小11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