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卢尚岭教授对麦冬功效的认识及临证应用经验。在回顾历代医家对麦冬功效与主治病证阐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阐述卢尚岭教授对"麦冬功用要在补气"的独到见解,认为麦冬最善补益心肺之气,特别适宜于心肺之气亏虚诸证,临证常用其治疗心肺气虚之胸痹、心痛、心悸、心衰等病证。同时,深入发掘了麦冬治水病的功用。麦冬治水功用多端,而补心肺之气乃其治水之本,气旺自能行血布津。临证用麦冬补气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用量宜大,常用量为45 g;二是适当配伍,临证常与人参、五味子、太子参、炙甘草、黄芪等为伍。麦冬甘寒,甘而不腻胃,且善能开胃;既能补气,又能利水消肿,为其药性之特长。  相似文献   

2.
通过反复研读中医经典理论和多年临证经验,针对慢性下肢静脉疾病,主张从毒论治,从"气""血""水"立论,提出了"毒邪久结筋脉、损及气血津液、病分气水血治"的观点。认为临证先辨病属气分、水分、血分,再辨邪属寒毒、火毒、湿毒、热毒、瘀毒,从气分病(寒毒凝筋证)、水分病(湿毒浸筋证)、血分病(瘀毒阻筋证)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接上期) 2.2 里证(腑证) 太阳经病不愈,病邪随太阳之经而侵入太阳之腑,就成为里证.由于病邪有传入气分和血分的不同,因此里证又有蓄水证和蓄血证之分.  相似文献   

4.
姜树民教授治疗脾胃病临证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等药性理论与七情配伍及君臣佐使用药原则,遣方用药,巧妙结合,组方严密,同时临证用药以三因制宜为治则,讲究治当顺时,无伐天和,又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倡导合理饮食,调畅情志,注重防治结合,充分体现治未病及以人为本思想。  相似文献   

5.
清末名医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症论》一书共八卷,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血证治疗“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大法,久为医界治血准绳。论证用药,颇多独创,多为其临证实践之心得体会。血证与肺的关系甚密,唐氏血证从肺论治的经验独树一帜,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兹探述如下。1咳血唐氏指出:肺主气,咳者气病也,故咳血属之于肺。他认为:肺主咳嗽,坦”人必先知咳嗽之原,而后可治咳血之病”。咳嗽吐红之证,多有因外感者,且此证最多,须知咳因气病,然使不犯血分,又何练而失血也哉!故治疗…  相似文献   

6.
詹杰 《中医药通报》2020,19(2):73-74
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症一病,多数医家以血证、虚劳、葡萄疫等病立论,证则分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等。然临证所见,该病病程多为初期感受外邪而失治误治,使得表邪缠绵不解,久病则耗损正气,气不摄血,进而邪气入里,侵袭血络,从而出现虚损与出血并见的证候。故血证、虚劳、葡萄疫等仅述其一端,未能概其全貌。笔者根据古文献记载,认为该病与风劳病及柴胡证极似,故主张可从风劳考虑,并在辨证基础上主以小柴胡汤治疗。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程门雪医案》的处方药物从用药范围、药性构成、功能组成等方面分析,得出其临证处方用药有以下特点:1.临证治疗以理气、化痰为主,佐以清热、解表、利湿;2.药味以甘、苦为主,药性寒、温并用;3.重视脾胃,兼顾心肝肺;4.临证谴药组方,温胆汤使用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以发热案、肝脾不和案及肠胃不和案为例,介绍上海市名中医吴银根教授临证应用和解法的经验。吴老师认为但凡证既不在表又不在里,既非虚证又非实证,既非寒证又非热证,既不属气分又不属血分证;介于表里之间,虚实之间,寒热之间,气血之间者,均可使用和解法治疗。  相似文献   

9.
许晓波  石玲 《中医药学刊》2003,21(6):1005-1005
崩漏发病,原因多端,病变非一脏一腑,常是因果互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尤其是肝、脾、肾之脏,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肾虚失司,出血日久,下血愈多,气血愈虚,气虚下陷,固摄无权,则下血愈多。崩漏论治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谨守病机参合临求见证,采取塞沈、澄源、复旧大法辨证施治。崩漏之际,当塞沈固本,漏下不止,当理血固本,血出稍缓宜澄源固本,复旧调经,同时又须结合临求现证,虚者补之,瘀者化之,热者寒之,寒者温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治法上又各有侧重。如青春期肾气未充,天癸始至,冲任初能精气未裕,治疗上宜重在补肾气,调冲任。  相似文献   

10.
王立能  刘楠  赵有强  刘强  宁玲  陶抒媱  李青 《新中医》2017,49(2):169-170
<正>常见水气病的治疗大法有发汗法、利小便法、调血法等,而《金匮要略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对发于气分的水气病却用一句话"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来点出其治疗大法。为我们提供了治疗气分水肿、饮病的另一种治法,即疏通气机,调理阴阳。同时,其又未局限于指导水气病气分的论治。临床上,常有对"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进行临证发微者。1肺胃通行,欲升先降,咳自平之  相似文献   

11.
张锡纯临证药对析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临证药对析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陈静,辛恩庆佳木斯市中医院于艳双近代名医张锡纯,在祖国医学理论与临证方面均有建树、尤其对中药药性方面多有发明,并喜用药对,现将其常用的药对浅析如下,以探张氏用药经验。1赭石配牛膝,引血下行降胃冲张氏认为中风病机为“血...  相似文献   

12.
对药是由两味中药配伍组合而成,是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经验的总结。吴烈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30余载,慎守传统中医“气化”理论思想,以“阴阳平衡”“升降出入”运化理论及中药的四气、五味药性为理论基础遣方用药。在临床辨证论治中,重视药物配伍,尤其在对药的应用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眼底血证的论治中,以人体阴阳、气血、水火平衡为核心病机,遵循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等治血四大法则,适时结合药理药性灵活应用对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整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初学医时,尝闻师云:“气滞多胀,血瘀多痛。气滞之疼痛,多为胀痛,痛无定处;血瘀之疼痛,多为刺痛,痛处不移。”从此铭记于心。及事临证既久,方悟这仅是指单纯之气滞或血瘀而言,对气滞血瘀或血病碍气证,殊不尽然。气滞血瘀与血病碍气均属气血同病。气与血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及其为病又常互为因果。气滞不行可致血脉瘀阻,血瘀日久又可反过来阻碍气机,影响升降。故气滞血瘀与血病碍气的临床表现,诸如胀满、疼痛等症,每有相似之处,然二者病理变化及其施治重点却判然有别,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而言。调气活血汤为韩百灵氏治疗崩漏之经验方,韩氏认为本方证多由情志不遂,积思郁怒,或经产后,余血未尽,感寒涉水,过食生冷,不禁房事,余血停滞,瘀阻冲任,心血不得归经,而致崩中漏下。临证时须审因论治,若气病及血者,以活血为主,调气为辅。笔者自2005年以来,运用本方治疗妇女崩漏病3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旷惠桃 《中医药导报》2010,16(6):13-13,16
中医临证之要,在于辨证论治.辨证之要,一辨病位,二辨病性;论治之法,则是因证选方,因方遣药.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曰:"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张子和<儒门事亲>又曰:"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均强调了谙熟中医方药理论与应用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正> 1、何谓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在临床上有何意义?应用卫气营血对温病的各种症状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指导治疗的理论,就是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主要有:①卫气营血是温病过程中所表现的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标志着温病病变过程中四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温邪入侵,引起人体卫气营血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温病依据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血证、血分证。这四类证候各具不同特征,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气分证是温病的中期,营分证是温病的深重期,血分证是温病的最深重阶段。②概括温病的传变过程,标明温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温病的传变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表入里,如病发于表的多由卫分传入气分,进而深入营分或血分;一是由里达外,如病发于里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进行系统研究,从气血角度探析哈荔田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哈荔田教授提出妇科证治,无外乎调理气血。病在气者,治以调气:实虚寒热,因证施方;辨证选方,合方施治;喜佐调气,当别气血。病在血者,治以理血:补血调血,方宗四物;四物为底,从证合方。  相似文献   

18.
介绍胡陵静教授运用治血四法论治膀胱癌血尿的经验。胡教授认为膀胱癌血尿主要病机可概括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不摄血、血溢脉外,湿、热、瘀、虚是其病理因素,临证借鉴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中治血四法的学术思想,临床主张辨因止血,急则治其标;消瘀止血,血止不留瘀;宁血调气,从脏腑论治;培补脾肾,邪祛后扶正。临床创制经验方滋阴止血汤,随证加减,屡获佳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李展  陈业强 《辽宁中医杂志》2011,(12):2346-2348
目的:探讨陈业强教授的学术思想。方法:从陈业强教授应用丹栀逍遥散的临证医案中,探讨其运用丹栀逍遥散的理、法、方、药。结果:陈业强教授应用丹栀逍遥散,是从整体观出发,以五脏相关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相结合,谨守病机,随证化裁。结论:从陈业强教授应用丹栀逍遥散的学术思想,得以启迪,以五脏相关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古方,不仅发挥了古方的功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而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温病气分证涉及脏腑较多,证候繁杂,临床辨证有一定的难度,然也有规律可循。本文对气分证的辨证规律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临证准确辨证。在确立病属的前提下,首先要运用排除分析的方法,辨明证在气分阶段,继则辨清温热湿热两大类别,然后根据能反映病机特点的特有定位性症状区分具体的证型。并论及了气分证有外蒸内郁,瘀、痰、食滞兼夹等情况,临证时还要慎观病情的细微变化,谨防传营入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