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预防食复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复指热病初瘥,因饮食不节而致原病复发,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食复的病因,防食复多主张饮食调理,禁食酒肉,适食清淡之品,现代观点认为,G( )菌感染所致发热的复发,与其L型菌的返祖有关,饮食失当,体内摄入过多的赖氨酸利于L型菌的返组,故热病初愈应禁食赖氨酸氨基酸评分高的食物,抑制L型菌的返祖,从而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外感热病瘥后,指患者因伤寒、温病、疫证等外感热病,在病愈之后,或因正气亏损,或因将息失宜而引起的久久未能康复的一类病证.本文从辨病证,因证施食;知宜忌,防病复燃;善烹调,补偏救弊等三方面,提出外感热病瘥后中医食疗调摄法. 1辨病证,因证施食 外感热病瘥后,大多表现为体虚未复,余邪未消.食疗的关键应辨清虚之病性,虚属何脏,以及有无邪热的侵扰.选取的食物则以补益虚损,清泄余热为主. 叶天士曾说:“邪热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热病瘥后,津伤液耗,伤阴之候及于五脏和胃肠,然以耗伤胃腑肾脏的阴液为……  相似文献   

3.
预防食复是外感热病康复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中医食疗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食复理论的“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提示了热病后要注意忌食腥膻肥甘、切莫骤然盲进,更强调了“贵得所宜”的原则,并提倡通过药食同源的思想进行“辨证施食”,其理论对外感热病康复中的饮食调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遗热”证治小议310009浙江中医学院附属门诊部杨季国“遗热”病名,首见于《内经》,盖指热病已愈或稍愈,因饮食不慎,热病复作或余热迁延不已。此类病证,在小儿颇为多见。《素问·热论篇》说:“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由于热病后,脾胃气虚,消化乏力;...  相似文献   

5.
中医既注重辨证施治,也强调辨证施护,历来主张治、护不能分割。饮食护理是辨证施护内容之一,特别对发热病人,护理得当,则有协同治疗作用,否则会加重病情或延误治疗。中医认为,热性病人(泛指正在发热或发热处于恢复期的病人)饮食护理至关重要。《素问·热病篇》载:“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明确提出了发热病人的饮食  相似文献   

6.
食复机理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角度探讨中医食复机理。认为G^ 菌感染所致发热的复发,与其L型菌的返祖有关,饮食失当,体内摄入过多的赖氨酸有利于L型菌的返祖,故热病初愈应禁食赖氨酸氨基酸评分高的食物, 抑制L型菌的返祖,从而减少复发。指出宏观上传统中医与现代研究对于食复的认识是一致的。建议在研究复食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G^ 菌感染发热后的食谱及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主要强调了邪气不得外越的病机及其治法。自古以来,热病是否能用灸法治疗一直是各大医家探讨的热点。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到“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比灸其上百壮”,阐述了因热邪积聚所致的痈疽可用灸法治疗。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到“治心实热,不能食,胸中满,隔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七壮”,也说明了灸法可用来治热病,佐证了“灸之所宜”的观点。张仲景则有不同的见解,他提出“病在三阴宜泻,病在三阳宜针”,认为热病禁灸。《伤寒论》里有多种灸法治疗热病导致病情加重的病案,对后世影响颇深,使得部分医家反对灸治热病,认为其与内经所提到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相悖。针对这样的情况,试图围绕“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在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热邪伏于体内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因势利导、开合腠理和引热外出的治疗方法,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了“火郁发之”理论在灸法治疗热证的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证明了灸法治疗热病的功效,可达到解除病邪的目的。通过研究,发现“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热病瘥后复病预防调治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病瘥后复病预防调治法初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刘华生齐齐哈尔建工医院孟庆贵哈尔滨松拖职工医院赵军急性热病,古谓之伤寒大病,瘥后复病系指外感热病初愈之后,由于调摄不当,原病又复发作而言。祖国医学中,据其致复原因又有食复、劳复、房复之分。《伤寒论》中“辨阴...  相似文献   

9.
病例:赖某,男,68岁,2006年12月31日急诊。于2006年11月上旬因头晕到某市医院住院,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经输液治疗几日后出现食后须臾呕吐食物,反复发作,精神错乱,并逐渐加重,后又被诊断为“精神性疾病”,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罔效,并转入精神病医院,按“精神性疾病”治疗月余,病情日趋严重,食后须臾呕吐食物加剧,最后水米不下,卧床不起,烦躁不安,  相似文献   

10.
“病号饭”顾名思义,就是病人所吃的菜饭,由于不同的疾病饮食有不同的要求,处理得好,可促进病人病情尽快好转而康复;一有疏忽,会使病人病情加重,更甚者顷刻出现生命危险。所以作为病人家属或陪护人员乃至病人本身,都应对“病号饭”有所知晓,引以重视。 病号饭可以分为“普食”、“半流”和“全流”。“普食”就是平时所用的膳食。“半流”也就是“粥食”。“全流”为液体食物,如牛奶、鸡汤、肉汤、米汤等等。 有的疾病对饮食有特别要求,并且是作为治疗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饮食治疗(即平常讲的“食疗”)了。如芹菜、茼蒿菜等做成的食物有降血脂的作用等。试验  相似文献   

11.
1汗出辄复热语出《素问·评热病论》篇,即“有温病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关于“汗出辄复热”之“辄”,《内经讲义》释为“常常的意思”.“辄”固然有“往往”、“总是”、“常常”之意,但细读原文,笔者认为“辄”在此释为“常常”似欠妥。考“辄”,尚有“即”之意。如《辞海》释辄:“犹即”。韩愈《进学解》谓“跋前顾后,动辄得咎”,即指此意。结合本段经文,“辄”在此释为“即”,较合文义。意即有的温病患者,汗出之后即复发热,表示温病牙出之后时间短暂,旋即复而发热,从而强调了温病…  相似文献   

12.
《辞海》给偏食下的定义是:“指偏爱吃某几种食物,偏食会引起某些营养的缺乏,影响身体健康。”然而,临床医生却经常劝一些病人应当“偏食”,这里所指的“偏食”,实际上就是食物疗法。 食物中的阴阳谱 人体阴阳失衡会生病。食物也有阴(寒)、阳(热)之分。人体患病若因阴虚所致,吃了属阳性(热性)的食物,就有利于疾病的好转,而吃了属阴性(寒性)的食物,病情就要加重。可见,合理偏食对维持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对病人来说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郭世亮  郭海涛 《河南中医》2003,23(10):43-43
湿温病所致发热几乎贯穿其整个病理过程。笔者临证当中 ,依据湿热病的传变规律 ,发热特点 ,灵活运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治愈了数十例以发热缠绵不愈为主症的湿温病人 ,对此辨治略有感悟 ,兹述于下。1 病因病机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夏秋季节 ,天气炎热 ,湿气上蒸 ,人处气交当中 ,易感湿邪 ;或因汗后毛孔乍开 ,复受雨淋水激 ,使三焦气化水湿之功失常 ,致湿邪停聚 ,郁久化热 ,或劳作后恣食生冷 ,致湿邪内困 ,中阳不运 ,引发本病。个别也有同房后受风所致。吴鞠通指出 :“内不运水谷之湿 ,外复感时令之湿。”指出仅有外感而无内伤 …  相似文献   

14.
饮食疗法渊源已久,早在《周礼》中即有“食医”的记载。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气之分,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异。肿瘤病人的饮食疗法,必须根据其寒热温凉之异,辨证选用。方能收到予期效果。笔者结合临床体会举述如次,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医苑之窗     
医苑之窗肝炎病人应少食肉汤在人们传统的概念中,高营养低脂肪的食物可谓是保肝的良方,因此,病人家属认为只要不吃含有脂肪的食物,营养高的食物都能吃,于是鸡汤、鸭汤、鱼汤、去油肉汤、猪肝等都大量食用。食用这类食物有的虽然能使病人食欲增加,然而,这些食物吃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药食同源”理论提出“食性”的概念,即食材的属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食性不同,功效迥异,进食之道,需识食性,结合阮诗玮六看诊疗模式,以治病之法融会贯通制食之道。在看天、地、时、人、病、症的框架下,通过辨证六个层次,利用食物的各种属性,以燮理阴阳,调和气血。其中常人施膳需循其性,守阴阳,顺气运,从地域,法四时,合人性,以资血气,方能安身立命;病家制食需遵病循症、谨防“食复”。本文通过对食性的概念、常人进食、病家用膳三个方面分而论述,对不同人群的饮食提出针对性意见,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饮食之道,辨体施膳,辨证制食,将食性效益发挥最大化,以达到预防疾病、养生保健之效。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丸一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338条说:“……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上,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本方所治的蛔厥证是因病人素有  相似文献   

18.
“阴阳交”出自《素问·评热病论》。论中,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可见,它是以病机作为病证名称的,实指热病传变过程中的极期所出现的上述一系列危重症侯。正因为这样,有关“阴阳交”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饮食护理 ,是中医护理特色之一。加强对病人的饮食护理 ,不但要保证病人足够的营养 ,而且必须发挥食物的特性配合治疗 ,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饮食物是化生气血的源泉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但饮食不当 ,又可导致疾病发生、复发、病情加重或病程延长 ,故素有“医食同源”之说。对于骨折病人一般应鼓励进食 ,加强营养以利化生气血 ,促进愈合。但常因“肢体损于外 ,则气血伤于内 ,营卫有所不贯 ,脏腑由之不和。”外伤与内损、局部与整体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引起气机不畅 ,脾胃受损 ,瘀血滞脾 ,致运化输布失司 ,食欲不振。而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20.
1饮食护理 ①控制饮食是治疗消渴证的关键,必须严格按医嘱定量给予,以获得足够营养,而不加重病情为原则. ②少食肥甘油腻之品,适当增加血肉有情之品及豆制品类食物,多食清凉滋阴润燥之品,适当增加血肉有情之品及豆制品类食物,多食清凉滋阴润燥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