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文远  杨进 《吉林中医药》2011,31(6):499-501
《疫疹一得》为余师愚的治疫心得,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京城大疫之后。余师愚认为疫疹是"淫热之疫",病因为"毒火",病机是热毒在胃。针对此病创制余氏清心凉膈散和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大清气血,直入肺胃,并兼顾扶正养阴。余师愚对疫疹施以大剂石膏,服用的病人"应手而痊"。余氏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对现代中医防治新发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米烈汉 《陕西中医》1997,18(9):405-407
<正> 清瘟败毒饮是清代乾隆年间江淮瘟疫大流行时,著名医家余师愚针对疫疹热毒侵入营血化燥,三焦相火亢极之证创造的方剂。该方载于其所著《疫彦一得》一书。余氏此方组成甚有见地,且运用石膏颇有独到之处,认为“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此方是由石膏知母汤,犀角地黄汤和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组成,故具有石膏知母汤的大清气分热,泻肺胃热邪;犀角地黄汤的清热凉血,解毒化斑;黄连解毒汤的泻火解毒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余霖字师愚,清桐溪(常州)人,一说安徽桐城人,生卒未详,“因读《本草》,言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而薄,能表肌热,体沉而降,能泄实热。恍然大悟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遇有其症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三十年来,颇堪自信。”乾隆五十九年(1794)余氏刻有疫疹一得二卷。按书名疫疹,疫者,疫也;疹者,疾也。但余氏用作疮疹之疹,(传染性疹疮)指的是痘疹。 1、提要所述病种相当痘疹○瘟疫乃发斑,斑红如珠点纸,黑如墨涂肤○遍身青紫,鼻口流血○疫症头痛倾  相似文献   

4.
紫瘢症是现代医学中一种出血性疾病。在祖国医学文献里似难找到完全符合本病的整套資料,但应用中医的“辨症求因,审因論治方法”,并从治疗病例中,是可以寻找綫索得到証实的。本病主要临床症状是瘀点和瘀斑,与古籍所載“斑”、“疹”大致相似,能发斑疹的疾病,在外因方面,如《諸病源候論斑毒病候》說:“斑毒之病,是寒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挾毒蘊积子胃,毒气熏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囓,赤斑起,因匝遍身,此病或是伤寒,或时气,或溫病,皆由热不时歇,故热入胃变成毒,乃发斑也,……”。內因方面,张景岳提出“阴虛水亏,血热发斑”及  相似文献   

5.
从瘟疫学说浅谈"非典"的中医辨治(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为病(即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有许多新的创建.清代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都从理论和实践更进一步发挥、发展、充实和完善了吴氏的瘟疫学说,为后世人们防治瘟疫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作者重温和系统总结了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有效经验,旨在温故启新,为现代中医防治"非典"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著书《伤寒论》有“名为伤寒”者本当为疫也,从“取类比象”之说而道“伤寒”“中风”“温病”皆症象法比天地之类而名之,此为鉴也而未有云“伤寒”即非瘟疫也,又参《汉书》《后汉书》等据之而考,仲景所谓“伤寒”当法同瘟疫病因及特性,再参时下奥密克戎感染病患证治亦可佐之,故云仲景所谓“伤寒”当本是“瘟疫”之属,而仲景治“伤寒”之法亦可指导奥密克戎感染病患的证治。  相似文献   

7.
陆子贤"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为温病学斑疹点睛之笔。此语滥觞于华佗"胃烂发斑",且较之章虚谷"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更具纲领性的指导意义。斑疹"和而不同",陆子贤由"胃烂发斑"提出"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的贡献在于:立足于叶天士温病斑疹诊治模式,统合张仲景、叶天士寒温学术体系,把卫气营血、三焦、经络、脏腑辨证体系统一起来。陆氏寒温统一学术较之现代新安名医程门雪"伤寒本寒而标热,温病本热而标寒""温病在伤寒基础上发展了清气热、凉营清热、清心开窍等法"的认识且各有时代特色,斑疹诊治应统合寒温学术及中西医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8.
余师愚《疫疹一得》论疫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运气学说、疫疹的病因、病机、与伤寒的鉴别、治疗及谴方用药等方面对疫疹进行了探讨,剖析了余师愚温疫理论、学术思想及其治方用药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仇付丽 《河南中医》2011,31(6):616-617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中医应命名为疫斑,按病因及病变性质可分为湿热疫斑和温热疫斑;按发病类型可分为新感疫斑和伏邪疫斑。温热疲斑为感受温热疫毒所致,来势急,传变快,热象较重;湿热疫斑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起疫缓,变化较少;新感疫斑感而即发:伏邪疫斑非感而即发,乃邪伏入里,逾时而发。  相似文献   

10.
疫疹是由疫疠毒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发病急 ,传变快 ,临床上以壮热、肌肤斑疹及各种出血为特征。根据疫疹的特征 ,岭南常见的传染病登革热、登革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等属本病范畴。1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的证治研究岭南炎热多湿 ,有利蚊子生长繁殖 ,人易感受疫疠之毒而引发本病。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热毒壅盛 ,毒瘀交结为其病机 ,疫疠毒邪中的热邪与毒邪同属阳热性质 ,一般来说 ,热毒比热邪致病更急更重 ,故有毒为热之甚之说。临床上将疫毒引起的高热证称为热毒证或火毒证 ,以示区别一般热证 ,余师愚《疫病篇》中说 :“此烈毒鼎沸…  相似文献   

11.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为正确治疗瘟疫开创了先河。后世,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瘟疫学说,为祖国医学防治瘟疫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作者在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基础上,结合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报道,综合阐述这一新型传染病的中医证治,旨在为现代中医防治"新冠"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为特征。典型病程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根据临床表现及传变特点,属于中医学温疫范畴。又因其多见身发斑疹,故亦可称之为“疫疹”、“疫斑”。本病的发生由外感温疫热毒所致,病理表现有卫气营血的传变过程,且集中于发热、低血压、少尿三期。因疫邪来势急骤,故本病传变迅速,临床表现卫分阶段甚为短暂,旋  相似文献   

13.
潮热原文伤寒潮热,何以明之?若潮水之潮,其来不失其时也,一日一发,指时而发者,谓之潮热。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也。潮热属阳明,必于日晡所时发者,乃为潮热。阳明者属土,应时则王于四季,应日则王于未申。经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盖邪气入胃,谓之入府,府之为言聚也,若府库之府焉。邪气入于胃,而不复传,邪气郁而为实热,随王而潮,是以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惟其属阳明,故潮热为可下之证。经曰:潮热者实也。又  相似文献   

14.
(十)上热下寒证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本条主要阐述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的证治。原文中的“伤寒”系指广义而言,非专指太阳伤寒。“胸中”与“胃中”是指上下部位。所谓“胸中有热”,即指邪热偏于上,包括胃脘、胸膈;“胃中有邪气”即指腹中有寒气,包括脾、肠。今邪热在上,胃失和降而上逆,故欲呕吐;寒邪在腹,脾气受伤,寒凝气滞,故腹中疼痛。如此寒热错杂之证均与阴阳升降失调有关,阳在上不能下  相似文献   

15.
本症是发斑一类的疾病。又似葡萄疫,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葡萄疫记载。“此证感受疫气,郁于皮肤,凝结而成大小青紫斑点,状如葡萄,发于遍身,惟腿胫居多。齿龈腐烂,臭味出血,久则虛人等”。又如中国医学大辞典云:“溫热发斑,此证因邪热伤血,血热不散,乘虛出现于肌肤”。又如巢氏诸病源候论记载:“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蘊积于胃,毒气蒸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囓,赤斑起,周  相似文献   

16.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可归于中医"瘟疫"或"温疫"、"疫疹"等范畴。本病之邪气多属湿热或暑热性质的疫疠之气,具有湿毒、疫毒的特点。结合2014年的五运六气进行推演,甲午年五之气为阳明燥金,客气少阳相火,时段在秋分至小雪,在秋季应凉之时而现酷热,燥热相合,非其时有其气,则生温病。2014年广州地区登革热集中于9月底及10月份暴发。2014年岁运为土运太过,土位应长夏,主湿,患者亦表现出湿热相兼、湿重于热之象,故治疗在清热祛湿的同时更应侧重祛湿。同时注意对发热、斑疹、出血、休克的辨治。  相似文献   

17.
渴【原文】伤寒渴者,何以明之?渴者,里有热也。伤寒之邪,自表传至里,则必有名证,随其邪浅深而见焉。虽曰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其传经者,又有形证焉。太阳主气,而先受邪,当一二日发,头项痛而腰背强是矣。太阳传阳明,则二日发,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也。阳明传少阳,则三四日发,胸胁痛而耳聋,此三阳皆受病,为邪在表,而犹未作热,故不言渴。至四五日,少阳传太阴经,邪气渐入里,寒邪渐成热,当是时也,津液耗少,故腹满而嗌干。至五六日,太阴传少阴,是里热又渐深也。当此之时,则津液为热所搏,渐耗而干,故口燥舌干而渴。及至六七日,  相似文献   

18.
瘟疫求真     
瘟疫学说虽起于明清,为时不长,但贤人倍出。前贤对瘟疫理解最深之人,当属明末吴又可,其《瘟疫论》首创瘟疫乃邪伏膜原,力主用大黄除邪为要。前贤治疫病最有成效之人当属清代余师愚,其《疫疹一得》治疫病取清瘟败毒饮,用大剂生石膏治疫病,屡屡奏效,活人无数。前贤治瘟疫最为得法之人当属民国名医张锡纯,其《医学衷中参西录》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瘟疫手到病除,出神入化。故治瘟疫应吸取前贤各家之长,尽可能结合瘟疫之病因,病机出方论治,才能药到病除。故笔者在吸取前贤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对瘟疫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地报导了不少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經驗。有人认为,祖国医学中的“溫病发斑”、“热病发斑”以及“葡萄疫”等即系指本病而言。根据我們的临床观察,本病起病多緩,鮮見发热、头痛,无传染性,一般患者多呈全身衰弱状态,故属于內伤可知。正如明虞摶所說:“有內伤証亦出斑疹,但微見紅。此胃气极虛,一身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此証尤当慎辨。”(张錫純引,見《医学衷中参西录·  相似文献   

20.
清瘟败毒饮儿科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瘟败毒饮出自清代著名医家余师愚所著的《疫疹一得》一书。此方是由石膏知母汤、犀角地黄汤和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组成。故具有石膏知母汤的大清气分热,泻肺胃热邪。犀角地黄汤的清热凉血,解毒化斑。黄连解毒汤的泻火解毒作用。笔者在儿科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温热火邪充斥内外所致的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