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程度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对95例脑梗死患者与8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空腹血浆Hey水平的测定,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检测,测量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患者组比健康对照组血Hey水平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瑛发生明显增多(P〈0.05),同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3.6%)比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37.5%)显著增高(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通过多种机制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脑梗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维持性HD患者6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30名为健康组。分别测定Scr、TC、TG、LDL、HDL、CRP、Hb等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内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并对Hcy与IMT及相关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cy水平研究组(32.12±9.68)μmol/L,健康组(8.46±3.62)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15,P<0.05);IMT研究组(1.20±0.32)mm,健康组(0.74±0.2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9,P<0.05);IMT与年龄、吸烟、糖尿病病程、BMI、CRP、LDL-C、PTH、Hcy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校正BMI、吸烟、高血压、年龄、心脏病史、LDL及Alb后,Hcy、CRP、糖尿病、高血磷、高钙磷乘积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研究组患者Hcy水平显著升高,Hcy水平与IMT呈线性正相关,说明Hcy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CAA)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空腹血浆Hcy、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叶酸、维生素B12(VitB12)水平的测定,并且进行彩超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狭窄程度及血流速度的检测,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IMT值分为A、B、C、D四组;对Hcy水平与叶酸、VitB12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CAA程度的加重,Hcy水平升高,A、B、C组和D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叶酸与VitB12的水平随着CAA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仅在A组和D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统计学分析表明血清Hcy水平与血叶酸和VitB12水平负相关(r=-0.328、-0.442,P〈0.05)。结论:高Hcy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探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关系。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扬州地区选取≥40岁常驻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危险因素评估确定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血液生化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脑卒中高危人群994人,血HCY的中位数9.0μmol/L,高HCY率为15.3%,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为48.5%;颈动脉正常组和异常组高HCY率分别是9.9%、2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了所有的混杂因素后,高HCY组发生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是HCY正常组的2.1倍。结论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血HCY升高是发生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检测其血清Hcy水平,根据Hcy检查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HHcy组(Hcy15μmol/L)、NHcy组(Hcy≤15μmol/L),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内膜增厚率、斑块形成率,对比不同病情脑梗死患者、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患者上述指标,并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与各指标相关性。结果 HHcy组、NHcy组IMT、Hcy均高于对照组(P0. 05); HHcy组IMT、内膜增厚率、斑块形成率、Hcy均高于NHcy组(P0. 05);随着病情加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及血清Hcy水平增加;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Hcy高于未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P0. 05);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与IMT、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呈正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关,Hcy可参与脑梗死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区医学杂志》2015,(21)
目的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研究组患者是否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正常组25例和硬化组75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Hcy水平。探究吸烟、高血压、心脏病等一般因素对Hcy水平的影响,血脂、年龄等与Hcy的相关性及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cy水平的变化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年龄及血脂等与Hcy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血浆Hcy水平为(21.72±8.97)μ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13±2.58)μ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组血浆Hcy水平为(24.13±6.57)μmmol/L,高于正常组的(14.29±3.43)μ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水平的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5例糖尿病患者与4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进行Hcy水平的测定,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血Hcy水平偏高,特别合并脑梗死患者血Hcy水平明显偏高,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明显增多.同时高Hcy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结论高Hcy血症加重了高血糖对血管壁的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脑梗死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9.
陈斐娟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3):361-36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 根据合并糖尿病情况,将高血压患者112例分为高血压组64例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合并组)4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8例为糖尿病组.测定4组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及Hcy,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斑块积分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糖尿病组、合并组的血Hcy水平、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及糖尿病组Hcy水平、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血Hcy水平、颈动脉IMT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及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LDL、FPG外,Hcy也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Hcy是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7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高压氧与舱外高流量氧的合理应用。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共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组(69例)和舱外高流量氧组(7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即应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以及康复治疗。高压氧组加用高压氧治疗、舱外高流量氧组加用舱外高流量氧治疗。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根据患者生活状态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舱外高流量氧组的总有效率高于高压氧组[98.6%(70/71)比91.3%(6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和舱外高流量氧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15.6±1.8)分比(28.2±2.5)分和(10.4±1.7)分1:L(28.7±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舱外高流量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高压氧组[(10.4±1.7)分比(15.6±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舱外高流量氧组治疗依从性好于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尽早行舱外高流量氧治疗,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分析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 借助一项在中国实施的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从国内10个城市39家三级医院筛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85例,利用电子问卷采集基线资料,对其中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 所有筛查的缺血性脑卒中对象均为他汀类药物适应症者,其中病史在3个月至2年内的患者占60%.研究结果表明,高达80%的调查对象并未服用他汀类药物,即使服药,仍有四分之一的患者用药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其罹患脑卒中的病史时间.合并冠心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的比例高于单纯脑卒中者3倍.其中以使用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最为广泛.结论 目前国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严重不足,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超早期康复治疗能否更好地改善其日常生活的独立性。方法将96名发病24h内入院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超早期康复组在发病24h内开始接受包括下床站立活动的康复治疗;标准康复组在发病72h至7d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均由专业治疗师进行,每日1次,每次不少于30min,共14d。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恢复至独立行走50m所需的天数,次要指标包括发病后30d和90d时的NIHSS评分和Bathel指数。结果超早期康复组共纳入41名患者,标准康复组55名患者。和标准康复组相比,超早期康复组恢复至独立行走50m的时间要明显缩短[(8.71±14.162)dvs(16.64±20.338)d,t=-2.138,P=0.035)]。90d时超早期康复组患者获得良好独立日常生活能力的比例(以Bathel指数达到95~100的比例表示,75.6%vs56.4%,χ2=3.891,P=0.049)更大。其余观察指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超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使缺血性卒中患者更早地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并能改善功能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日常饮食习惯与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执行功能的相关性,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原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134例,采用执行功能缺陷综合征的行为学评价测验(Behavioral Assessment of Dysexecutive Syndrome,BADS),在患者非急性期(入院10~14d)进行执行功能指标的测量.结果 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差者评分低,在动作计划测验中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常吃油炸辣刺激性食物者BADS评分低,在动作计划测验、找钥匙测验、时间判断测验、修订六元素测验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用动物油的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评分低,在时间判断测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日常饮食习惯与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执行功能相关.良好的日常饮食习惯对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改善执行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的相关性,寻找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收集1年内所有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并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内动脉硬化并斑块组149例,占46.86%,硬化组139例,占43.71%,3组年龄差异显著,颈内动脉硬化并斑块组及单纯颈动脉硬化组与阴性组比较,TC、LDL-C均偏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与年龄、LDL-C因素正相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动脉粥样斑块、高龄、血脂的异常有明显相关性,应尽早、积极予以干预、治疗,以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CVD)患者的反应,进一步探讨HBO治疗ICVD的机理和价值.方法将90例急性ICVD患者按年龄分为中年及老年2组,予以同方案HBO、同样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神经缺损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BO治疗后自身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语言及肢体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以中年组更为显著P<0.01(老年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患者较中年患者对HBO治疗时的缩血管、升血压反应更为敏感,因此对于动脉硬化明显的高龄ICVD患者,以不采用HBO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高压氧(HBO)治疗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CVD)患者的反应,进一步探讨HBO治疗ICVD的机理 和价值。方法 将90例急性ICVD患者按年龄分为中年及老年2组,予以同方案HBO、同样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 流变学及神经缺损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BO治疗后自身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语言及肢体功能均较治 疗前明显改善,但以中年组更为显著P<0.01(老年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老年患者较中年患 者对HBO治疗时的缩血管、升血压反应更为敏感,因此对于动脉硬化明显的高龄ICVD患者,以不采用HBO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常德桃源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入院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139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本院体检正常者6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isfatin和MPO水平。收集各入选病例相关临床资料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计算反映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 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不稳定斑块组血清visfatin、MPO水平以及Crouse积分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1);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796, P<0.01; r=0.723,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isfatin(OR=1.42,95%CI:1.15~1.75,P=0.001 1)、MPO(OR=1.08,95%CI:1.03~1.13,P=0.001 5)、脂蛋白(a)(OR=1.11,95%CI:1.02~1.21,P=0.015 6)、低密度脂蛋白(OR=2.13,95%CI:1.25~3.63,P=0.005 4)、高血压病(OR=1.98,95%CI:1.13~3.45,P=0.020 1)、糖尿病(OR=1.23,95%CI:1.02~1.48,P=0.030 2)和年龄(OR=1.95,95%CI:1.11~3.43,P=0.020 2)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与其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检测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病情监测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