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炎症性肠病(IBD)药物治疗中,免疫抑制剂[常用的如硫唑嘌呤(AZA)和6-巯基嘌呤(6-MP)]主要用于糖皮质激素(简称为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患者,合理使用可提高疗效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免疫抑制剂用于IBD的治疗,近20年来在国外已广泛推广并不断有深入的研究,但在我国应用的经验和临床研究尚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使用嘌呤类免疫抑制剂后发生淋巴瘤的风险.方法 检索1990年1月~2013年10月研究IBD患者使用硫唑嘌呤(AZA)或6-巯嘌呤(6-MP)后淋巴瘤发生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系统评价的方式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文共纳入9篇文献,共111 713例IBD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IBD患者使用嘌呤类免疫抑制剂后患淋巴瘤的风险比未使用患者的相对危险度(RR)增高了1.46倍(95% CI1.04 ~2.05,P<0.05),经Begg秩检验和Egger's回归分析检验显示文献稳定性较好,不存在发表性偏倚.结论 IBD患者使用嘌呤类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患淋巴瘤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肠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免疫抑制剂在IBD患者中广泛应用,且对于IBD治疗有效,但是这些药物诱发淋巴瘤的发生报道越来越多,尤其以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为甚.AZA治疗IBD是否使淋巴瘤风险增加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对于AZA在IBD临床应用、诱发淋巴瘤发生的可能机制、风险评估等进行讲述.  相似文献   

4.
氨基水杨酸类和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有效控制多数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病情,但研究显示约16%的病例对皮质激素的治疗反映不佳,22%对激素依赖。对于上述患者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和环孢素。它们在UC中的应用价值近年已得到肯定:AZA/6-MP可增强激素的疗效,减少激素依赖患者激素的用量,而静脉注射环孢素主要用于激素无效的重度UC患者。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工作压力的增加,我国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由于IBD多在青壮年发病,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其治疗备受关注。传统的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美沙拉嗪等]疗效有限,传统药物无效者称为顽固性IBD(又称难治性IBD),包括激素依赖或抵抗的患者。对于这些患者,治疗上应考虑其他免疫抑制剂和新型生物制剂,其中TNFα单克隆抗体已被证实对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均有效,但其昂贵的价格使多数患者望而却步。而沙利度胺作为一种较廉价的抗炎及免疫抑制剂,同样具有抗TNFα作用,其应用于IBD的疗效如何?我们对沙利度胺在治疗IBD,尤其是CD方面的有效性、有效剂量及副作用进行综述,以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董显文  郑青  冉志华 《胃肠病学》2009,14(9):555-557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是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代谢的关键酶之一,而AZA/6-MP广泛用于难治性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TPMT的活性/基因型与AZA/6-M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关,进行TPMT活性/基因型检测有可能预测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能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背景:嘌呤类药物广泛用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然而毒副反应的频繁发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有研究显示检测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和基因型能预测硫唑嘌呤(AZA)相关的毒副反应。目的:评价TPMT活性和基因型与AZA治疗IBD的毒副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12月于上海仁济医院确诊并接受AZA治疗(每日1(?)kg)的78例IBD患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TPMT活性,以直接测序和PCR法检测TPMT基因型。分析TPMT活性和基因型与AZA毒副反应的关系。结果:共19例患者发生毒副反应,包括4例血液学毒副反应。78例IBD患者的平均TPMT活性为(36.10±10.11)nmol 6-MTG·gHb~(-1)·h~(-1)。低TPMT活性组与高TPMT活性组发生总毒副反应和血液学毒副反应的OR值分别为6.82(95%CI:0.58~79.91)和12.00(95%CI:0.84~172.2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1例患者发生TPMT*3C杂合子突变,突变率为1.3%,且该例患者发生了血液学毒副反应。结论:IBD患者的TPMT活性降低和基因突变与嘌呤类药物的总毒副反应和血液学毒副反应可能相关,但其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俊  台卫平  张玫 《胃肠病学》2006,11(10):633-636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岁恩病(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小明,IBD患者存在肠道内菌群失捌;IBD的药物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且副作用较大,复发率较高。存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时发现予IBD患者补充益生菌(probiotics),纠正肠道内菌群失调,对患者有治疗作用,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免疫调节剂已成为炎症性肠病(IBD)系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以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应用最广泛.使用免疫调节剂可能出现强烈而明显的不良反应,用药时应仔细监测.此文主要就AZA、6-MP、CsA、MTX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监测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关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国际指南推荐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患者使用逐步升级(bottom-up)的治疗方法.逐步升级疗法是根据患者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治疗从采用5-氨基水杨酸制剂和(或)布地奈德、或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开始,对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的慢性-活动性患者下一步应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治疗.对免疫抑制剂无效者,则予以生物学制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单抗)治疗[1].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难以治愈且极易复发的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IBD的传统药物主要是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但有相当部分患者治疗无效或呈激素依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常需外科手术进行干预,因此常规治疗疗效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地比较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与非IBD患者服用铁剂的耐受性与疗效.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期间住院病历中符合IBD的217例患者及26例非炎症性原因引起缺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7例IBD患者中有42例(19.4%),非IBD组有15例(57.7%)患者接受过口服铁剂治疗,IBD组有7例(16.7%),非IBD组有3例(11.5%)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治疗(P>0.05).依据检查结果,IBD组有11例(31.4%),非IBD组有8例(38.1%)治疗有效.结论 IBD患者对口服铁剂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与非IBD患者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嘌呤类似物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家驹 《胃肠病学》2003,8(4):253-255
1990年以前,仅有少数医疗中心将免疫调节剂用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其适应证和疗效也颇具争议性,近10年来则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目前已有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甲氨蝶呤(MTX)、霉酚酸酯(商品名:骁悉)、他克莫司(商品名:普乐可复)和环孢素A等几大类化学性免疫抑制剂以及生物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等)应用于临床,其中尤以AZA和6-MP应用得较早、较广。本文就此两种药物治疗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反复发作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IBD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知晓,但目前认为自身肠道黏膜免疫失调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是IBD的传统疗法。大部分患者经传统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免疫抑制剂被用于IBD治疗,但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疗效存在争议.本研究收集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这些免疫抑制剂治疗IBD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安全选用免疫抑制剂治疗IB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侵及胃肠道的特发的炎症反应,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可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基因遗传、肠道菌群的免疫耐受缺失、免疫反应激活等因素有关。目前的治疗在于控制活动性炎症和调节免疫紊乱,包括抗炎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但无一具有长期疗效且副作用颇多。而近年来干细胞再生、营养、免疫调节等方面的研究给IB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讨论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造血干细胞在IBD治疗中的新发现,回顾了干细胞在IBD治疗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生物制剂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尉华  陆伦根 《胃肠病学》2007,12(4):252-254
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目的是促进肠黏膜愈合.传统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随着对IB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炎症通路中各个环节的生物制剂不断应用到治疗中.包括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淋巴细胞聚集、迁移和黏附:抑制1型辅助性T细胞(Th1)极化;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等。本文就此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首次接受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的疗效及疾病转归。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首次使用激素治疗的IBD患者890例,对激素治疗30 d及随访1年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90例IBD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401例,克罗恩病(CD)患者489例,其中共有81例(81/401,20.2%)UC及154例(154/489,31.5%)CD患者使用口服或静脉滴注激素,激素治疗30 d时,UC患者完全缓解57例(57/81,70.4%),部分缓解22例(22/81,27.2%),无效2例(2/81,2.5%);CD患者完全缓解94例(94/154,61.0%),部分缓解45例(45/154,29.2%),无效15例(15/154,9.7%)。随访1年末,UC患者持续应答53例(53/79,67.1%),激素依赖26例(26/79,32.9%);CD患者持续应答102例(102/151,67.5%),激素依赖26例(26/15,17.2%),手术23例(23/15,15.2%)。激素短期及远期疗效的风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用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AZA/6-MP)与CD患者激素治疗的远期疗效相关(P=0.03)。结论大部分IBD患者对激素治疗有效,UC患者激素治疗总有效率优于CD,随访1年32.9%UC及17.2%CD患者呈激素依赖,15.2%CD患者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中不乏有常规治疗无效者,对大剂量激素无反应或激素减量则症状反跳者称之为激素依赖型或难治性IBD。IBD的病因尚不清,但多数文献将其归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鉴于环磷酰胺(CYP)对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疗效,我们于2002年9月起对我科共14例该类患者行小利量脉冲式静脉注射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治疗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隆典 《胃肠病学》2005,10(1):53-56
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传统的治疗方法对多数患者有效。然而随着病例的增加,对常规治疗反应差甚至无反应的患者亦逐渐增加。据文献报道.有30%~60%的IBD患者为难治性或激素依赖性,其中有些患者甚至对补救措施所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MP)、环孢霉素(S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单克隆抗体亦无反应,如何处理难治性IBD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