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针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诊断以及实际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来提高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医学认识。方法结合我院2010年5月—2012年10月间,所接收治疗的78例小儿不完全川崎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护理治疗。对其发病率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这78例小儿患者的临床早期病症属于不典型川崎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符合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结论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一般常见病发在婴幼儿身上,而且冠状动脉病的发生率比较高,所以医护人员要提高对非典型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及早的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此来协助医生进行病情诊断,及时的对小儿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对33例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3例临床资料及对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异常的分析。结果不典型川崎病婴幼儿发病率〉学龄前儿童;发病早期ESR、CRP、WBC均明显升高、血小板正常;63.6%的患儿有心肌损害。结论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损害冠状动脉,最早发病3d可见冠状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是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最安全、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陕西省石泉县医院住院确诊的82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川崎病发病以5岁以下多见,男多于女,无季节差异;典型病例多见,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生率低,为6.097%,诊断误诊率较高,为15.85%;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加阿斯匹林治疗效果好.结论 提高临床医师对川崎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改善川崎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由免疫介导引起的急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不完全川崎病由于比典型川崎病少了1~2项主要症状,更易被忽视而导致延误诊断,失去早期治疗时机。现就我科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18例最后确诊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做出诊断与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永久性损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典型与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川崎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省过去5年内共17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①比较典型与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②比较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单克单剂与非单克单剂治疗的效果,比较典型与不完全型川崎病对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差异。结果:①179例川崎病中典型病例111例,不完全型68例,不完全型川崎病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②典型临床表现除肛周脱屑外,其余表现均在典型组发生率更高(P<0.05);③两组病例除冠状动脉扩张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典型川崎病组白细胞升高明显(均值13.8×109/L),贫血发生率高(51.4%),与不完全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均有80%以上的患者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单克单剂应用丙种球蛋白疗效明显优于非单克单剂治疗(P<0.05)。结论:不完全型川崎病发生率明显升高,与典型川崎病相比,其具有自己的特点,应及早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不完全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KD患儿的临床特征较少,但其实验室诊断指标却有过度表达。16例不完全KD患儿中有4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因其临床特征较少,易被误诊,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因此要不断提高对不完全KD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探讨如何早期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方法: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4年5月住院的20例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发现不完全性川崎病在小婴儿、幼儿较其他年龄段儿童多见,主要临床表现多样化,PLT上升时阃、血沉、CRP、白细胞这些炎症反应指标与典型川崎病变化一致。结论:认为对该病的治疗时间应在典型临床体征不够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尤其是白细胞、PLT、Sm、CRP、心脏彩超来协助旱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典型川崎病和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临床特征和相关检查结果,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寻找依据,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9年9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确诊为川崎病的227例急性期患儿,包括151例典型川崎病患儿和7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和相关检查结果。结果典型川崎病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比例、发热持续时间分别为7.3%和6.5 d;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比例、发热持续时间分别为15.8%和7.5 d。两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比例、发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2,P=0.00; Z=-3.07,P=0.02)。典型川崎病组患儿中性粒细胞比例为(66.1±15.6)%,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中性粒细胞比例为(62.1±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P=0.00)。典型川崎病和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血液系统损害发生比例分别为72.8%和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P=0.00)。结论对于发热时间较长、年龄3岁的川崎病患儿,应尽早完善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给予及时合理治疗,可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不完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以期发现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08年8月,34例临床未达到川崎病全部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儿均发热超过5天,在川崎病其他5项诊断指征中,具有3项者20例(58.8%),具有2项者14例(41.2%),心脏彩超冠状动脉改变12例(35.2%)。34例入院均未明确诊断。在小儿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过程中要考虑KD,尤其不完全KD的存在。【结论】对KD诊断不明确、易漏诊、误诊而致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可能影响预后,必要时可采用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不典型川崎病是指未达到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但疾病的发展符合川崎病的特点,并且排除其他已知疾病或具有典型心血管并发症者。由于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特征,目前尚无实验室的特异性测试指标,且近年来,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病例逐渐增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对于症状不典型但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比较容易,而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比较困难,容易误诊或延误诊断,应引起儿科医师的重视。对我院2000~2006年收治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最后诊断为典型或不典型川崎病的3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川崎病(KD)的临床认识,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上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01~2011年收治的11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16例患儿中典型90例,不完全26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23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19.83%。结论:川崎病临床症状均非特异性,且表现不一,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临床不典型,可以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白细胞、CRP、血沉及血小板动态变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冠脉损害发生。男性、发病时年龄小、IKD、发热持续时间长、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用晚、WBC、CRP显著增高与冠脉损害发生有明显关系,必须高度关注,及时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冠脉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各项实验室指标异常协助临床诊断的意义,尤其在门诊早期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对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急诊于2007年8月~2009年7月就诊的44例(确诊)川崎病患儿的早期实验室资料(发热5天内)进行汇总,并与同期门诊的发热5天以上的患儿360例进行对照,同时行卡方检验。结果:确诊川崎病44例中,患儿CRP、ESR、PLT、WBC升高和Hb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93.2%、97.7%、95.5%、88.6%和47.7%。结论:川崎病急性期CRP、ESR、PLT、WBC升高的发生率基本上均在90%以上,可以协助川崎病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廖先华  许玉霞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50-4151,4155
[目的]分析儿童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为能尽早明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诊断的49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回顾分析,并与同期的143例典型川崎病进行比较。[结果]49例不典型川崎病均有发热,其中持续5d以上发热者47例(95.9%)。除发热外其他临床表现以眼结膜充血和口唇黏膜改变发生率最高,分别为89.8%和81.6%。实验指标中以血沉增快、外周血白细胞升高、CRP增高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89.9%、85.7%、81.1%,常伴有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降低,与典型川崎病具有一致性。[结论]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表现隐匿,临床医师应具有对本病的警惕性,进行周密的临床观察,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以求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对不明原因的发热,实验检查血沉增快,CRP增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血浆白蛋白降低,血钾、血钠水平降低可作为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玮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2):410-41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常见的免疫相关性血管炎综合症,主要累及全身中小血管。因其侵犯冠状动脉,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目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该病发病率已经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多种学说的深入研究,已取得了广泛的进展。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及免疫损伤性血管炎是川崎病的显著特征,T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应答及细胞因子的级联放大效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川崎病血管炎性损伤的基础。川崎病的诊断目前尚无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做出诊断,经过修订的诊断标准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心脏彩超检查对不完全KD的诊断起重要作用,但仍缺乏更为敏感的特征性诊断指标,不完全KD的早期诊断方法今后仍是儿科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IKD)早期诊断的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5月在厦门市第三医院儿科住院的21例IK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持续发热、川崎病面容、手足硬肿、肛周潮红或脱皮、卡巴红等症状及体征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炎症指标(ESR及CRP)、WBC及BNP早期增高以及发病10 d内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是早期诊断IKD可靠的辅助指标。21例IKD患者中发生冠状动脉扩张10例,占47.6%,与典型K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IKD病例中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的婴幼儿,当出现川崎病面容、手足硬肿、肛周潮红或脱皮及卡巴红等表现中的2~3项时要引起重视,尽早做相应的辅助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检测,尽早明确诊断,给予早期治疗,以避免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NT-pro BNP作为川崎病早期诊断指标的可行性和疗效及预后判断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将确诊并治疗的42例川崎病患者分为典型川崎病(KD)组和不完全型川崎病(iKD)组,选取同期住院发热≥5 d的患儿(除外心力衰竭患儿)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儿者临床特点、血浆NT-pro BNP变化及其与心脏损害关系。结果所有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 BN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不同时间点血浆NT-pro BNP的变化与ESR、CRP呈正相关(P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1),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早期血浆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 BNP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治疗效果及评定心功能的一项指标;但是早期血浆NT-pro BNP水平不能作为衡量预后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小婴儿川崎病临床特点,探索早期诊断的指标.方法 回顾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近4年来收治的18例6个月以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儿中,不完全川崎病11例(61.1%),发生冠状动脉扩张者15例(83.3%),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形成,1例血栓形成.结论 小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指标,且冠状动脉损害严重.足够的警惕和全面检查分析,尤其是借助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不完全KD32例(不完全KD组)及典型KD89例(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组(37.5%,12/32)明显高于典型KD组(19.1%,1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KD)自1961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以来,发病率日益上升。目前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科常见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病因之一。及时诊断与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但对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并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要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减少并发症,需要广大儿科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警惕。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42例川崎病例总结如下,以期得到经验或教训。  相似文献   

20.
106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 ,K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 ,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 ,其诊断数量亦明显增多 ,已成为小儿主要后天性心脏病的原因之一[1 ] 。川崎病的主要危害为其心血管并发症 ,特别是冠状动脉损害。预防川崎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 ,及时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辅以阿司匹林和潘生丁口服。然而 ,由于川崎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不典型 ,尤其是在出现指(趾 )端脱皮之前 ,给早期治疗带来困难。为加强对该病早期临床特点的认识 ,本文对我院自 1 999年 1月~ 2 0 0 3年 9月收治的 1 0 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