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右位降结肠、乙状结肠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发现结肠异位1例,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性尸体,开腹后见其盲肠、阑尾、升结肠及部分横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降结肠在腹腔右侧,居于升结肠的后外方,与升结肠一起固定于腹后壁。降结肠上端位于肝右叶后缘下方 1.5 cm处,肝肾隐窝内,下降到距右髂前上棘5.0 cm处呈直角向左转移行为乙状结肠,走行9.0 cm至第 5腰椎右侧再沿盆腔右后壁垂直下降入盆腔,在第3骶椎右前方接直肠。 横结肠向左至左锁骨中线附近发生1800转折,转折处距脾门 7.2 cm,脾结…  相似文献   

2.
正我院放射科近日为1名30岁女性腹痛患者行腹部CT检查时发现乙状结肠在腹腔右侧,位于升结肠后外方,升结肠接近中线旁,横结肠冗长、低位,降结肠上端位于脾肾隐窝内,沿腹后壁斜向内下达中线水平续为乙状结肠,行程中多处转折,可分为横、升、降和延续4段,自横段右端转向上走行于升结肠外后方达结肠肝曲水平,形成升段,继而急转向下形成降段,紧贴升结肠外后方,经盲肠底和阑尾后方降入盆腔,沿盆腔右后壁垂直下  相似文献   

3.
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异常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变异,现报告如下.男,40岁左右,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横结肠正常到达脾的下方转折成结肠左曲后,降结肠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斜行至第2腰椎高度,紧贴小肠系膜根的左侧行走至右骶髂关节稍上方,斜穿出小肠系膜根延续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在右髂嵴处沿右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平面续为直肠,其全长约65 cm.  相似文献   

4.
<正> 为积累国人资料,现将升结肠、横结肠异位一例报导如下: 女尸约18岁,开腹所见结肠右曲位于脊柱左侧胃大弯下方。升结肠于右髂嵴处起自盲肠斜行向左上至胃大弯下方,横过脊柱于其左侧缘腹主脉前方急转向下形成结肠“右曲”。横结肠于左髂窝形成一“U”字形游离肠袢,然后在左髂嵴水平处紧贴降结肠前方上升至脾门处再急转向后下形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游离肠袢在左髂窝  相似文献   

5.
<正> 本人在制作解剖教学标本中,发现一例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异位,报导如下:男童尸,约8岁,身长115厘米。剖腹后,小肠、盲肠、升结肠、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均为正常。降结肠从结肠左曲起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方移行,跨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前方,至第四腰椎之右侧,平髂嵴高度移行干乙状结肠。降结肠与小肠系膜平行,两者相距4厘米。由于降结肠右移,左结肠外侧沟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乙状结肠自第四腰椎的右侧行至右髂  相似文献   

6.
<正> 男性尸体,9岁,死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已在病解时搞出)。开腹后所见:多数小肠袢充满腹腔左侧。盲肠未降入右髂窝,而位于髂嵴平面,故升结肠较一般略短,横结肠正常。降结肠自结肠左曲开始斜向右下,经左肾门前面至小肠系膜根,紧贴其左侧达右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全程管径细小,乙状结肠在右  相似文献   

7.
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1例,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尸,高175cm左右开腹后见肝、睥、胃、小肠位置形态无异常,横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侧,继而向右下行至右髂窝小骨盆后上缘,转而向上走行至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水平高度,再急转向外下沿盆腔右后壁下行,越过小骨盆后外侧缘,再沿盆壁下行,移行为直肠由于乙状结肠占据着右髂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左髂寓内仅有小肠向右下斜行的降结肠较异位的乙状结肠明显变细(图1)  相似文献   

8.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的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检查、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老年男性,身高158cm,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盲肠尾端居右髂嵴下1cm,全长5.5 cm,直径为6.7 cm.阑尾位于回肠末端的下方,全长6.9 cm.升结肠紧贴腹后壁的右侧,全长15 cm,上行时逐渐变细,在肝脏下方形成结肠右曲,续为横结肠,横结肠全长38.6 cm,向左行走至脾,形成结肠左曲续为降结肠,其全长约19.5cm,紧贴腹后壁向下至左髂嵴续为乙状结肠.  相似文献   

9.
<正> 结肠异位已有过报导。现将在第一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进修期间,发现一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盲肠异位报导如下。成年男尸,身长约180厘米。腹部未见有手术疤痕。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位置均正常。降结肠自脾曲起紧贴腹后壁起跨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斜向右髂窝,与小肠系膜根平行,二者相距约20毫米。于右髂血管上方处转向上、在盲肠后与其重叠,其最高点距髂嵴上45毫米,然后转向下内,在髂嵴上方移行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自右向左于中线附近转入小骨盆,乙状结肠系膜附着小肠系膜下方和骼血管处,此段系膜长在30—45毫米之间。  相似文献   

10.
在解剖成年男尸时发现,乙状结肠异位,回盲部和阑尾上移达肝下面,并伴有血管异常一例,报告如下:本例盲肠、阑尾、回肠末段、升结肠均位于肝下面、盲肠下缘最低处距两髂前上棘连线约12.2cm,距肝下缘约2.2 cm,以上结肠均被异位的乙状结肠及其系膜所遮盖。降结肠在左腰区下降至第一腰椎转向右侧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较长,可分三段:1.降段a:降结肠在第一腰椎平面向右侧弯曲并下降至第四腰椎平面;2.升  相似文献   

11.
成年女尸,打开腹腔后,发现乙状结肠横过骶岬前方到右髂窝,再向上至右髂嵴,然后返折向下,位于盲肠前方,沿盆右缘向左下达第二骶椎前面续接盲肠。乙状结肠全长32.7cm,其系膜仅在右骼窝返折处及盆右侧壁处可见。乙状结肠表面有许多大而散在的脂肪垂. 沿盲肠结肠带向下找到两个阑尾。甲阑尾  相似文献   

12.
正常乙状结肠起于左髂嵴处的降结肠,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三骶椎平面续于直肠。直肠继而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为肛管。本例乙状结肠呈横位,直肠则居盆腔右前侧壁,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尸,身高168cm,年龄约60岁,腹部皮肤无疤痕。该例乙状结肠自左髂窝开始,先向上行至左骶髂关节处呈倒“乙”字形急转弯,横行至右骶髂关节处,沿盆右侧壁向前,距右耻骨结节2.8cm处移行为直肠。直肠在一双层腹膜所形成的系膜固定下,于盆右侧壁前份下行至盆膈,移行为肛管。盆部腹膜腔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解剖一具约14岁女尸时,发现两侧卵巢动脉起始走行异常,报告如下:右侧卵巢动脉起自右肾动脉的下方,发出后,经过下腔静脉后方、右肾静脉前方、右肾下端内侧,向下达右髂窝内侧,分布到右侧卵巢(位于右髂窝)。左侧卵巢动脉从左肾动脉的上方发出,向外下穿左肾上腺实质,从左肾上腺静脉后方穿出,逐步经过左肾前外侧、乙状结肠系膜后方、小骨盆  相似文献   

14.
盲肠游离异位于左上腹很少见,作者在教学中遇见一例,现报道如下:在一约2岁的男童尸腹腔内,见其盲肠、升结肠完全游离,无系膜固定并翻转斜向左上腹,盲肠异位于脾区(见附图)。游离的盲肠和升结肠长约10cm,直径约4cm,横结肠和降结肠直径约2.5cm,盲肠、升结肠直径明显增粗。升结肠无右结肠动脉和静脉,由中结肠动静脉和回结肠动静脉发出分支沿盲肠、升结肠系膜  相似文献   

15.
毛新清 《解剖学杂志》1996,19(3):250-250
在解剖结肠下区时.发现一例罕见的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的变异,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发育正常.胸腹部无手术切口疤痕.观察操作时发现:横结肠位置及其系膜未见异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脾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曲,继而行向右下方.至右髂嵴附近移行为乙状结肠,降结肠长约25cm.起始20cm.有独立系膜.末端约5cm与回肠有共同系膜带,至回肠与盲肠交界处前降结肠离开共同系膜带.乙状结肠无向左下内方行走,越过小骨盆缘再沿盆壁行向右后下方,在第3骶椎水平移行为直肠,以上两段乙状结肠长度分别为10.2cm、15cm,其系膜与变异的乙状结肠走行一致.由于乙状结肠占踞着右骼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阑尾的根部距肝下7.0cm,距髂嵴水平1.5cm.属高位阑尾变异.从结肠系膜上观察,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无特殊变异.  相似文献   

16.
成年男性尸体标本 ,身长 1 77cm ,体重约 72kg。尸解时 ,发现乙状结肠于髂嵴处接降结肠 ,沿左髂窝下降至小骨盆入口处形成第一弯曲后转而贴小肠襻前面上行 ,达胃大弯下缘形成第二弯曲 ,然后急转沿上行段右侧下行 ,至第一、二骶椎高度水平向右 ,最后弯向左下内侧 ,于第三骶椎前方下续直肠 (附图 )。其位置似戴正寿等分型 (乙状结肠位置及行程的研究 ,解剖学杂志 ,2 0 0 0 ,2 3 (2 ) :1 74~ 1 77)的B4 型 ,但其行程又有明显的不同。整个乙状结肠据行程可分为四曲五段 ,每段长度分别为 5 .0cm、2 2 .4cm、2 0 .9cm、4.9cm、2 .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肠腔充盈造影(UIFC)对大肠形态及走行变异的应用价值。 方法 受检查者于检查前禁食8 h,检查前6 h左右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Ⅰ进行清洁灌肠;将胃肠声学造影剂从肛门灌入肠道,行肠腔充盈超声造影;分析UIFC对大肠形态及走行变异应用价值。 结果 超声肠腔充盈造影检查266例,发现大肠形态、走行变异18例,共11种类型,分别为乙状结肠游走6例,横结肠低位3例,脾曲弯曲畸形、短升结肠、降结肠平行变异、无结肠肝曲伴短升结肠、巨大升结肠、结肠肝曲畸形、无回盲瓣、降结肠扭曲、无结肠脾曲伴短降结肠各1例。 结论 超声肠腔充盈造影可为大肠形态、走形变异的筛查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盲肠、阑尾位于盆腔膀胱与直肠之间者少见.这种盲肠及阑尾异位与腹、盆腔手术有密切关系.材料为成年男尸,约45岁,身高155cm.肢体发育正常,腹盆部无手术疤痕,剖腹后,右骼窝不见盲肠、阑尾及升结肠.可见部分小肠、系膜.整个肠管光滑无粘连.1 盲肠异位 盲肠和阑尾均位于盆腔中部膀胱与直肠之间,盲肠上部在骶骨尖端右侧接升结肠,盲肠中部与下部嵌在膀胱与直肠之间,长约6.5cm,盲肠起始部及阑尾在直肠和膀胱左侧.盲肠血液供应为回结肠动脉分出的直肠动脉供应.阑尾自盲肠内侧壁起始先斜向左上,然后呈“C”字形弯向左下,属回肠后位,长7.8cm其根部体表投影不在麦氏点,而在两侧髂前下棘连线左侧中外1/3深方2.5cm处,阑尾系膜呈三角形,其血液供应为回肠动脉分出阑尾动脉.  相似文献   

19.
在制作标本中,发现一例盲肠高位、升结肠极短、横结肠偏左上、乙状结肠位置偏右且急转弯。这种变异对阑尾炎的诊断、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结肠有关手术治疗有参考意义,现报告如下: 男童尸,约二岁半,身长740mm。 一、盲肠高位:盲肠和阑尾均在右髂窝之  相似文献   

20.
1 男性童尸,约一岁,解剖观察记录 打开胸腹壁看到脏器、血管有如下的反位与畸形:心脏位于中线偏右侧,心尖指向右前下方,沿纵轴轻度向右旋转.两肺形态与正常相反,即左肺三叶,右肺两叶,右肺前缘有心切迹,左肺较右肺粗而短.肝居左季肋部,上面左叶大而右叶小,胆囊位于左纵沟的前部.胃位于右季肋部,小弯朝向左上方,大弯则向右下方.胰位于胃后方,胰尾伸向右抵脾门.脾位于右季肋部,前缘有切迹.空肠居腹腔的右上部,回肠居腹腔的左下部,末端在左骼窝连于盲肠,阑尾位于盲肠后方.升结肠位于腹腔左侧,降结肠则位于右侧,乙状结肠位于右髂窝,然后入小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