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锡亮 《山西中医》2007,23(5):71-71
中国历史上如华佗、孙思邈等诸多名医是针、灸、药等各种疗法都很精熟。如《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相似文献   

2.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条文中“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正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病变部位、患病时间),已用过发汗之法,再或曾用涌吐、攻下、温针治疗,不仅病证不愈,而且病情复杂化。  相似文献   

3.
【前言】原文选自《三国志·魏书·方技化》。文中全面地记载了华佗的医学成就及其最后的不幸遭遇,文笔质朴简炼,于字里行间表达了惋惜之情。这里只释译了其中几段。【原文】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注释】①[旉]同“敷”。②[游学]离家外出,从师求学。[徐土]徐州一带。③[经]指《诗》、《书》、《易》、《礼》、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以针刺立法的条文共计11条,原文第8条(即针法首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历代注家对此条的解释如出一辙,以尤在泾为例:“设不解,则将从太阳而复入阳明,所谓作再经也.故针足阳明,以引邪外出,邪出则经不传而愈矣”.(《伤寒贯珠集》).本条前半部  相似文献   

5.
二、误训词义、未达经旨1.《灵枢·百病始生篇》:“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张氏训“息”为“止息”。见《疾病类·百病始生邪分三部》。既然疼痛时渐止息,病即当愈,而又言邪深入大经,此训与经文之意似有不合者。山东中医学院编《灵枢经语释》、张珍玉编《灵枢经语释》、《内经讲义》所训均与张介宾同。马莳注云:“其痛之时,呼吸之际,大经之脉不能流通,而间有脉之代而中止不能自还者。”马氏训“息”为“呼吸”,训“代”为“代脉”,较张介宾又略逊一筹。那么,这个“…  相似文献   

6.
古方集锦     
“妇人卒厥,凡无故昏倒,乃胃气闭也,灸中脘即愈.”(《扁鹊心书》)“手臂红肿连腕疼,被门穴内用针明,更有一穴名小渚,多泻中间疾自轻。”(《玉龙歌》)“小腹便 最难医,气海中极间使宜,三里更须明补泻,下针断不失毫厘。”(《太乙歌》)“治血结成块,月水不调,产后恶漏不止,可灸(中极)十四壮”(《神农经》)“鼻血用线扎紧手中指第二骨节弯曲之处即止,左流扎右,石流扎左,双流双扎,极效。”(《外治寿世方》)“牙痛阵阵痛相煎,针灸还须觅二间,翻呕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试看。”(《玉龙经》)“治小儿夜啼多哭,…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有两条论及“坏病”。原文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外,仍不解者,此为坏病……”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指语,柴胡杨证罢,此为坏病”,坏病由此得名。但所叙证候不详,所叙成因难辨,至于坏病的预后等,没有提及。历代医家对此各抒己见,使医学界莫衷一是。现就“坏病”的概念、范畴、成因、治则诸方面,进行探讨。显坏病的概念及范畴《伤寒论》原书中,除267条有“谚语”一症外,未具体描述坏病症状,亦未指出哪些疾病展坏病范畴。关于坏病的内容,历来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坏病可以命名,知其…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虽论药治较多,然其述针灸疗法亦不少.其利用针灸优势,弥补汤药之不足,有独到之妙处.兹浅述如下:一、截断邪传之道外邪侵入人体后,若邪盛正衰,邪将有表入里而传.仲景用针灸先安未受邪之地,截断邪传之道.如第8条(条号依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下同)“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临床上取足三里扶正培元,调和营卫,阻止邪传,比较理想.现代研究表明,针足三里可使正常人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鼠疫杆菌的吞噬指数明显增高.有的可增高l~2倍.针刺健康人的上巨虚、菌痢病人的上巨虚和天枢,针后血清补体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说明针足阳明的三里、上巨虚等穴为主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9.
《(外台秘要)序》中“契阔”一词,姚氏认为当释为“勤苦,劳苦”。详考其出典及历代《诗经》传注之训释,并结合序文文意考虑,此处“契阔”仍宜作“离合”解。  相似文献   

10.
兼爱与苦行     
阿秀  CFP 《东方养生》2010,(8):50-51
墨家,西汉后即无传人,因此谈墨家的思想,主要得依靠《墨子》一书。 《墨子》据传系墨翟所作,但有后世窜人者,情况比较复杂。其最核心的,当属“墨辩”、“墨经”部分。晋人鲁胜称:“〈经〉上下,〈经说〉上下,为〈墨辩〉。”(鲁胜有〈墨辩注〉,然久已失传,)汪中〈墨子序〉亦言:“〈经上〉至〈小取〉六篇,当时谓之〈墨经〉。”  相似文献   

11.
对“奔豚”证概念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证出自《伤寒论》第117条,其日:“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对文中“奔豚”的诠释,历代医家皆宗《难经·五十六难》“肾之积名日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之训而淋漓发挥。如巢元方日:“夫奔豚气者,肾之积气……气积于肾,而气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话病源候论》卷十三)又方有执云:“奔豚,证发作之状也……状若惊豚突前而奔走,故曰奔豚也。”(《伤寒论条辨低一)五版教材集注家之训而定义为:“奔豚,病证名。是以小猪的奔跑状态来形…  相似文献   

12.
经络的循行路线,《内经》早有详载,其后《难经》、《甲乙经》,以至近代著述,多皆宗此。针灸家和气功家,一向注重经络感传。如名医华佗就相当重视,据《三国志》记载:“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虽为伤寒立论,实乃外感内伤诸种杂病论治之准绳,尤其太阳病篇变证部分,将杂病辨证思维展示得最为完整。16条言:“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现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坏病”即变证,实乃杂病范畴。杂病由于证候复杂,变化多瑞,政治无定法。太阳病含上、中、下三篇,凡回74条原文j:阳主表,汗法为太阳病正治法,桂技汤证、麻黄汤证、表郁轻证为太阳病本证。主证不变,由体质、瘤疾或误治等原因致兼夹其他证候者,为太阳病兼证;其余内容当属太阳病变证范畴。…  相似文献   

14.
四、唐本《伤寒论》唐本《伤寒论》指孙思边《千金翼方》卷9、卷10之《伤寒论》,与宋本《伤寒论》──亦即《瓣伤寒》基本相同,所异者如下:(一)无《辨脉》《平脉》《伤寒例》;(二)将太阳病将分散重编。(三)唐本《伤寒论》六经病校来本六经病多出三条一方,可补来本之闲,即: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枝枝汤第一)、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北乃汗之洞上)、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麻黄汤法第二)和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峭汤方(柴胡汤法第四)。(四)唐本《伤寒论》宜忌篇卿“可”与“不可”篇)较宋本多出如下诸条…  相似文献   

15.
细辛的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细辛的带根全草。 辛、温。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用量一 般为1.5~3g。临床上有“细辛不可过钱” 之说,所以,临床上对细辛的用量要求比较 严格,现就古今报道考证之,与同行商讨。 1 临床用量1.1 本草论述《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注:一钱=3. 12g)《本草经疏》“细辛,其性升燥发散,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则性 过烈耳”。《本草纲目》“细辛不过钱”。1.2 古代用量《伤寒论》太阳篇40条小青龙方:“麻黄三两(去节)。芍…  相似文献   

16.
现行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医古文》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8月版,习称第六版教材)选文《皇甫传》中有多处注释及译文不确或不妥,现特择其中数则加以讨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或劝谧修名广交” “修名”.教材的注解为:”“端正名分。《国语·周语上》:‘有不贡则修名。’韦昭注:‘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也。’” 按:“‘端正名分”,其前提应是名分“不正”。据《国语·周语上》“……岁贡,先王之训。……有不贡则修名”可知,“不贡”,显然是有违“先王之训”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修名”,即“匡正…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载药物 92味 ,1 1 3首方 (阙一方 ) ,构成了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辨证论治专著 ,亦有涉及针刺疗法的内容。本文试对其针刺疗法的具体运用及其运用规律进行简要地分析。1 针刺疗法的具体运用《伤寒论》针刺条文共有 1 0条 ,根据各种针刺疗法使用目的、作用机制及所治病证的不同 ,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1 疏通经气 ,截断传变 :第 8条“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病程已达七日 ,说明患病较久 ,犯于太阳本经之邪将尽 ,而正气欲恢复 ,故病有自愈之机。若头痛…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振子鼓场方后有“得吐者,止后服”之句,《伤寒贯珠集》释之曰:“得吐则邪气散而当愈,不可更吐以伤其气,故止后服。”其“得吐”及“更吐”之云,显然说明桅子鼓场为吐剂。的确,历代有很多医家也均认为本方为吐剂,如成无已《注解伤寒论》曰“振子鼓场以吐胸中之邪”,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曰“柜子为君,其性苦寒,以浦宣其上配之虚烦也。淡豆效性平,能吐能汗者,用之为臣任,以吐胸中之邪也”;陶华、方有执、程知、吴谦等也皆持此看法。而柯琴则反对桅子为吐药,只认为豆鼓为吐药,他于《伤寒来苏集》中说:“夫板子之性…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第8条中的“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一语,古今注家多释为“将传经于阳明”、“太阳病下传,必为阳明,刺泄阳明,防邪传入”。该释既讹“再经”为“传经”,舛“针”义为“刺”理,又限定了作者之辨证方法,笔者深研原著,证之临床,结合训诂学,认为“再经”是第二次重现已发生过的太阳病证,而不是“传经阳明”;“足针阳明,使经不传”,既昭“针、刺”不同之理义,更彰上工治未病之真要。根据如下。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第126条云:“伤寒有热,少旗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直抵当九。勺J文中“不可余药”一词的解释,五版教材报历代注家训释之要而枉括其意有二,即“不可用其他的药剂”及“从抵当儿报法看,亦可解释为不可月余药渣,即连汤带渣一并服下.”笔者对此训未敢苟同,考群再三,认为原文“余”字当训为“过度”、“过多”之意,“药”字当指“竣下瘀血的抵当杨或桃核承气汤”.即“不可余药”意谓”不可过度投用峻下瘀血的抵当汤或桃核承气汤。”兹详辨于次。正确训解“不可余药”的关键和难点是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