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80例鼻硬结病人用内窥镜检查上颌窦、咽鼓管咽口和下呼吸道,旨在确定这些部位的继发性硬结病的发病率。当临床检查及放射学诊断怀疑上颌窦、咽鼓管咽口或下呼吸道可能伴发硬结病变时,用Storz内窥镜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检查及活检,结果证实18例(22.5%)鼻窦有病变;22例(27.5%)咽鼓管咽口周围有病变;21例(26%)喉部有病变;16例(20%)气管有病变;6例(7.3%)支气管有病变。显示鼻硬结病人在鼻窦、咽鼓管、喉、气管等部位的发病率相当高;内窥镜检查在诊断罕见部  相似文献   

2.
手术治疗呼吸道硬结病1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手术治疗呼吸道硬结病的疗效,对经手术治疗的19例呼吸道硬给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提示,对病变严重,且增殖致鼻腔、咽部阻塞或病变侵及鼻窦的肉芽肿期患者,手术与抗生素配合使用有助于提高疗效;对伴Ⅱ度以上喉阻塞者应行气管切开术;对后遗鼻腔、咽、喉及气管瘢痕性狭窄或闭锁的患者需手术成形。并就手术注意事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鼻硬结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常先发生在鼻部,可逐渐向后、向下蔓延至鼻咽、口咽、喉咽、喉、气管等处,又称为呼吸道硬结病。本病为克雷伯鼻硬结杆菌(Frisch杆菌)感染,其形态为形短、有荚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轻度的传染性,其传染方式有待研究。可能  相似文献   

4.
韦格纳肉芽肿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格纳肉芽肿病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临床常表现为鼻及鼻窦炎、肺病变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表现复杂多变,鼻及鼻窦、耳、咽喉均可受累.本病诊断困难,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活检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等多个方面.本文从韦格纳肉芽肿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呼吸道硬结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呼吸道硬结病(respiratory sclerorna)是由鼻硬结杆菌(klebsiella rhinoscleromatis)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常先发于鼻前庭与皮肤交界部位,可向下、向后侵至鼻咽、口咽、喉咽、喉及气管等处,导致相应部位的结构和功能损害,因为约98%的患者鼻部受累,又称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笔者从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因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呼吸道硬结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广谱高效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近年来真菌性鼻窦炎在临床上有明显增多趋势[1].鼻内镜手术治疗本病可取得良好疗效.但本病术前易被误诊为慢性鼻窦炎或鼻窦恶性肿瘤.作者对1998年4月~2003年12月收治的38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鼻窦CT影像改变、治疗方法及治疗体会等进行报告,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
硬结病是一种慢性特异性肉芽肿,用CT扫描可准确地估价硬结累及的范围。作者对37例硬结病病人行CT检查,均侵犯鼻部,17人有鼻窦及鼻咽部的损害,5人侵犯喉和上部气管,其中23人为肉芽肿期,其他病人为萎缩及纤维化期。其CT表现为:鼻、鼻窦和鼻咽部损害表现为小的粘膜结节或膨大的软组织肿块。害损为均匀一致,影象不增强且边界清楚。损害的多样性和鼻部受侵是上呼吸道硬结病的特征。在鼻咽部尽管肿物突出、鼻咽腔畸形但咽颅底筋膜不受累,即使有肌肉受累咽旁间隙仍正  相似文献   

8.
韦格纳肉芽肿病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临床常表现为鼻及鼻窦炎、肺病变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表现复杂多变,鼻及鼻窦、耳、咽喉均可受累。本病诊断困难,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活检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等多个方面。本文从韦格纳肉芽肿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呼吸道硬结病(scleroma of respiratory tract)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炎症,进展缓慢,常侵及呼吸道,以鼻腔最为常见,亦称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  相似文献   

10.
问与答     
问:鼻硬结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山东省栖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姜洪波主治医师)答:鼻硬结病为一种慢性进行性传染性肉芽肿性炎症,可累及鼻、咽、喉、软腭、鼻窦及气管等处,其中最常侵犯的部位是鼻部。常见症状为:①局部干燥。发生于鼻硬结病的各期,早期可出现鼻、咽、喉黏膜干燥,以后萎缩和结痂  相似文献   

11.
全呼吸道硬结病一例王凤祥,李长清,孙焕平鼻硬结病在我国发病较少,发展到全呼吸道者更少见。我们曾收治1例从前鼻孔到肺支气管均有硬结Ⅲ期改变者,报告如下。患者,男,45岁,自20岁姑鼻部常感不适并逐年加重,因无明确诊断未能系统治疗,发展到鼻腔不通气,呼吸...  相似文献   

12.
鼻窦炎和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或反复发作性肺炎等下呼吸道疾病的合并存在已发现多年,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称之为鼻窦支气管综合征(Sinobronchial Syndrome)。一般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鼻窦炎和下呼吸道疾病是同一类病,因为呼吸道和鼻窦的粘膜表层均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均有分泌粘液、免疫球蛋白及纤毛廓清运动等相似的防御功能,一旦在一处或数处功能失常,就容易形成鼻窦及下呼吸道的慢性  相似文献   

13.
鼻硬结病是鼻与呼吸道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肉芽肿性疾病。Toppozoda等(1983)总结欧洲、亚洲、非洲及中美洲的25个国家,都有地方性的鼻硬结病发病区。从查到的国外文献资料来看,全世界的病例已达万例以上,实际发病数还要多。中国的鼻硬结病截止到1983年,全部病例已近2000例。目前,鼻硬结病的临床诊断、组织病理学及细菌学这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临床诊断方面是鼻硬结病的早期萎缩期与臭鼻症的鉴别诊断问题。临床医生在非流行病区发现早期萎缩期的鼻硬结病例,往往不容易识别。在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鼻硬结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感染性肉芽肿疾病,通过回顾性观察鼻硬结病的临床病理学和组织学特点,初步探讨鼻硬结病的发病、发展及转归。方法 以43例鼻硬结病患者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HE及组织化学Warthin-Starry(W-S)染色,其中13例组织分别用CD4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68(巨噬细胞)、溶菌酶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结果 全部标本均检测到鼻硬结杆菌,W-S染色和电镜观察均在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鼻硬结杆菌。全部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13例辅助手术治疗,3例辅助放疗。随访1~26年,11例复发,31例一次治愈,1例未控。结论 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分析有助于鼻硬结病早期诊断。宿主细胞免疫功能障碍是潜在致病机制。以抗生素为主包括放疗和手术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清除鼻硬结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鼻腔鼻窦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与鼻硬结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6例鼻腔鼻窦RDD及4例鼻硬结病临床病理资料,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行S-100、CD68、IgG、IgG4染色及Warthin-Starry(W-S)特染。结果 RDD中4例伴多部位病变,鼻硬结病1例伴喉部病变;前者无鼻腔黏膜破坏,后者多伴溃疡;前者“明区”和“暗区”交错分布,后者“Mikulicz”细胞成片分布,常见中性粒细胞聚集灶;前者组织细胞内见稀薄的嗜伊红物质,伴淋巴浆细胞“伸 入”,后者“Mikulicz”细胞胞质空亮,内见细小颗粒;前者组织细胞S-100、CD68阳性,后者只CD68阳性,W-S染色见鼻硬结杆菌;二者IgG4阳性计数均值分别为26个/HPF及8个/HPF,IgG4/IgG均小于40%。结论 RDD是系统性疾病,鼻硬结病多局限于上呼吸道;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S-100、CD68)及特染(W-S)有助于鉴别诊断;纤维化明显时二者需与IgG4相关性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鼻硬结病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却充满着曲折和坎坷.随着鼻硬结病的发病有着不断减少的趋势,多年来这种疾病已被淡忘.近年来,学者们注意到鼻硬结病并未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营养状况的改善而消失,该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富有挑战性,鼻硬结病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呼吸道在解剖学上被人为地分为上、下呼吸道,但从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实为一个整体,两者发病往往相互关联.本文回顾了有关鼻窦支气管综合征的概念、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鼻硬结症的放射治疗(摘要)杨享贤,林萍,陈海林,杨文鼻硬结症是具有低度传染性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放射治疗加抗生素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1980年12月~1991年10月。我院共收治鼻硬结病25例,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全部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鼻窦真菌病的诊治体会。方法 对28例鼻窦真菌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取窦口附近干酪样物送病检而确诊。27例非侵袭型上颌窦曲霉菌病,1例采用上颌窦根治术,26例采用内镜鼻窦手术,5例术后加口服抗真菌药治疗;术中随机取9例患者的上颌窦腔粘膜病检,均未见霉菌侵犯;27例患者均获治愈。另1例为侵袭型鼻脑曲霉菌病,采用鼻侧切开术治疗,术后2月死亡。结论 ①窦口鼻道复合体是本病的发病、转归及手术治疗的关键部位;②取窦口附近干酪样物送病检有助于诊断;③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宜采用内镜鼻窦手术,彻底清除真菌团块,术后反复冲洗窦腔,术后不必全身应用抗真菌药。  相似文献   

20.
鼻硬结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病,多发生在鼻腔及上呼吸道。最初是维也纳皮科医生Hebra在1870年首先描述了该病,氏当时名之为硬鼻病。随后,1876年Mikulicz发表了他的组织学研究,报告了具有诊断意义的巨大泡沫状细胞,定名为Mikulicz氏细胞(以下简称M细胞)。1882年Frisch发现了本病的病原菌,即鼻硬结杆菌,定名为Frisch杆菌。至今一百年来,对本病发现和研究的文献陆续报道,全世界五大洲都有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