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91例得到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鼻窦炎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慢性鼻窦炎可分为6型:Ⅰ型即漏斗型,占16%;Ⅱ型即窦口鼻道复合体型,占29%;Ⅲ型即鼻腔鼻窦息肉型,占18%;Ⅳ型即蝶筛隐窝型,占7%;Ⅴ型即特发型,占14%;Ⅵ型即混合型,占16%。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CT检查十分必要,对指导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郭红丽  崔莹  徐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4):3447-3448
我院耳鼻喉科2007—01—2008-10对365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现将其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260例,女105例;年龄12~65(平均38.5)岁,病程4个月~16a。术前常规行鼻窦冠状位和水平位CT扫描,鼻内镜检查,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分型分期:Ⅰ型1期26例,Ⅰ型2期52例,Ⅰ型3期88例,Ⅱ型1期36例,Ⅱ型2期54例,Ⅱ型3期77例,Ⅲ型32例。  相似文献   

3.
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误诊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误诊原因。方法:对首诊误诊的18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多以鼻塞、脓涕、头痛、涕中带血为主要症状,好发于一侧鼻窦,鼻窦CT扫描显示病变的鼻窦腔内密度增高影,14例窦腔内有钙化影,4例窦腔内没有钙化影。均采用鼻内镜手术治愈。结论: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表现可不典型,易与慢性鼻窦炎相混淆,临床医生应重视此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窦冠状位CT在诊断和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冠状位CT表现,根据鼻窦冠状位CT上显示的肿瘤侵犯范围制订治疗方案。结果:所有鼻腔鼻窦肿瘤均经鼻内镜下取病理确诊,其中鼻腔鼻窦鳞癌占30.0%(15/50),黑色素瘤占14.0%(7/50),腺样囊性癌占14.0%(7/50),嗅神经母细胞瘤占8.0%(4/50),淋巴瘤占14.0%(7/50),其他恶性肿瘤占20.0%(10/50)。鳞癌多侵犯上颌窦,占66.7%,鼻腔鼻窦黑色素瘤多发于鼻腔,侵犯筛窦达71.4%,嗅母细胞瘤多起源于鼻腔,侵犯筛窦达100.0%,鼻腔鼻窦淋巴瘤侵犯鼻腔双侧达28.6%,在各鼻窦均可有发生和侵犯。根据鼻窦冠状位CT病变范围选择术式,鼻内镜下切除肿瘤为30.0%(15/50)、鼻内镜下仅取病理为26.0%(13/50)、鼻内镜辅助经上颌窦手术为14.0%(7/50)、鼻内镜辅助鼻侧切20.0%(10/50)、上颌骨和或眶内容物手术分别为10.0%(5/50)。结论:鼻窦冠状位CT能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和累及部位,对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应用中医鼻病序贯疗法联合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从2020年1~5月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筛选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围术期综合治疗)、联合组4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序贯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评分。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95%(34/42)低于联合组95.45%(42/44)(P<0.05);治疗后对照组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各项评分均高于联合组(P<0.05)。结论: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采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及围术期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鼻病序贯疗法,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吴爱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711-2712
目的:探讨鼻窦负压置换疗法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护理方法。方法:129例慢性鼻窦炎患儿接受鼻窦负压置换治疗,5 d 1个疗程,1次/d,1个疗程后根据治疗反应改为隔日1次,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护理。结果:129例患儿通过鼻窦负压置换治疗7~15 d(6~10次)后,68例鼻塞、黏脓涕、咳嗽、头痛完全消失,占52.7%;44例鼻塞、黏脓涕症状减轻减少,头痛消失,占34.1%;17例间歇性鼻塞,有粘性涕,无头痛或偶有头痛,占13.2%,总有效率100%。随访12周,95%患儿及其家长对治疗及护理效果评价满意。结论:应用此方法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用药安全,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痛苦感觉小,患儿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7.
王杰  赵涛  王安群  邓伟 《华西医学》1999,14(2):195-196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影响预后因素和清理术的对策。方法:对1995年1月~1997年10月手术随访1年以上的160例完整临床资料,按海口FESS—97疗效评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治愈率:Ⅰ型2期100%(37/37),3期100%(11/11);Ⅱ型2期97%(64/66),3期31.3%(13/16);Ⅲ型80%(24/30),Ⅰ型与Ⅱ型3期、Ⅲ型疗效对比,经X方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鼻窦炎分型、期、筛窦分型、鼻息肉分型与鼻窦清理次数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长期、多次鼻窦清理手术是提高FESS术治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HR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CT表现的认识,探讨CT对DPB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DPB51例,其中病理活检确诊3例,临床诊断48例。结果1胸部CT征象:①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无融合趋势,占88.24%;②小(细)支气管扩张,表现为小气道支气管“双轨征”和环状透光影,部分病例可见支气管壁增厚,占66.67%;③炎性斑片影,多为小斑片影,占52.94%。2.副鼻窦CT检查时多有慢性副鼻窦炎表现,本组病例占7333%。结论CT是DPB诊断中必要手段,高分辨率CT(HRCT)是最佳显示方法,副鼻窦CT检查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中置入可吸收鼻窦药物支架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150例接受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分为药物组(75例,常规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膨胀海绵填塞+常规药物)和支架组(75例,功能性内镜鼻窦术中置入可吸收鼻窦药物支架+常规药物)。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支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复发率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支架组的鼻窦计算机断层扫描(CT)Lund-Mackay评分低于药物组,嗅觉功能评分高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支架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免疫球蛋白E(TIgE)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 在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中置入可吸收鼻窦药物支架治疗可有效促进其鼻腔黏膜及嗅觉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王世雄  陈李清  张昊川  黄河 《新医学》2022,53(2):129-132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支扩)患者维生素D缺乏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 选择119例支扩患者,检测其入院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并对其进行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根据患者入院时血清25(OH)D是否<20 ng/mL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和正常组,比较支扩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组与正常组间的慢性鼻窦炎发生率,以及支扩合并鼻窦炎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组与正常组的Lund-Mackay评分,分析支扩合并鼻窦炎患者血清25(OH)D水平及与Lund-Mackay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19例支扩患者中,69例存在维生素D缺乏,50例维生素D正常;其中有鼻窦炎的患者71例,占59.7%,48例患者鼻窦无异常;与维生素D正常组相比,维生素D缺乏组的慢性鼻窦炎发生率更高(P < 0.05)。71例支扩合并慢性鼻窦炎的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组的Lund-Mackay评分高于维生素D正常组(P < 0.05)。支扩合并慢性鼻窦炎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Lund-Mackay评分呈负相关(P < 0.05)。 结论 支扩患者的维生素D缺乏与其慢性鼻窦炎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NHL患者的CT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CT表现:(1)鼻腔NHL9例,主要起源于鼻前庭或鼻腔前部;鼻窦NHI.3例,2例起源于上颌窦,1例同时起源于上颌窦和蝶窦;(2)病变形态可为浸润型5例,肿块型3例,混合型4例;(3)骨质破坏4例,轻微局限,以虫蚀样、虚线状骨质吸收为主;(4)多累及邻近结构,包括鼻翼、鼻咽及上颌窦后脂肪间隙等。结论:鼻腔鼻窦NHL在CT影像上有一定自身特征,CT扫描能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28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38例)和非复发组(242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的病程、并发哮喘、饮酒、鼻窦CT AE积分、PE积分、OMC积分、总积分、EOS浸润型鼻息肉、组织淋巴细胞占比<3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并发哮喘、饮酒、鼻窦CT AE积分、PE积分、OMC积分、总积分、EOS浸润型鼻息肉及组织淋巴细胞占比是影响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确切,并发哮喘、饮酒、鼻窦CT AE积分、PE积分、OMC积分、总积分、EOS浸润型鼻息肉及组织淋巴细胞占比是影响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霉菌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霉菌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鉴别诊断.方法:对52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霉菌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患者的影像学、临床及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霉菌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CT表现的差异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1)病变范围:霉茵性鼻窦炎受累情况以单窭病变为主,66.7%的病例病变累及单侧上颌窦;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多为双侧多鼻窦受累.79.4%病例病变累及双侧多个鼻窦.(2)病变密度: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窦腔黏膜增厚、软组织团块影的密度均匀、无钙化灶;78.9%的霉菌性鼻窦炎的窦腔病变中有条带状、斑点状或团块状的高密度钙化影.(3)窦壁骨质的受累状况:化脓性鼻寞炎病例中未见窦腔骨质破坏;而霉菌性鼻窦炎病例中,44.4%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和破坏,位于上颌窦内侧壁.结论:CT扫描对霉菌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芦飞  郭会平  王爱萍 《护理研究》2002,16(12):710-710
现代鼻内窥镜外科学就是在鼻内窥镜直视下 ,清除病灶 ,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 ,并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 ,从而达到治愈鼻窦炎为目的的鼻外科技术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才引进我国 ,其手术治愈率为 38%~90 % ,有效率为 70 %~ 98% ,并发症发生率为 0 %~ 14 % [1] 。我科于 1996年开展了鼻内窥镜的临床应用 ,手术治疗鼻窦炎病人近千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随机抽查 45例 81侧慢性鼻窦炎病人 ,年龄 17岁~ 68岁 ,根据慢性鼻窦炎临床分型分期标准 :Ⅰ型 1期 3侧 (3.7% ) ;Ⅰ型 2期 2 7侧 (33.3%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窦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对201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窦内镜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痊愈149例(74.1%),好转35例(17.4%),无效17例(8.6%),总有效率91.3%。结论鼻窦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视野清楚、直视下操作、病灶清除彻底、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的成因。方法:分析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病史、体征、CT表现及手术中所见。结果:慢性鼻窦炎患者中伴有过敏性鼻炎者占40%,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meatal complex,OMC)阻塞者占55%,鼻中隔偏曲者占67%,上呼吸道感染者占20%,复发性鼻息肉者占13%。结论: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是由变态反应、OMC阻塞、鼻中隔偏曲、感染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慢性鼻窦炎螺旋CT扫描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慢性鼻窦炎分型和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小林春美分型标准、Friedman分期标准和Lund得分对19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对螺旋CT扫描结果术前分期、分型及结果定量分析表明,Friedman分期与Lund评分有良好一致性.结论应用螺旋CT扫描对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分期、分型及定量分析,有利于选择术式及彻底清除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以全模型迭代重建(IMR)联合256层iCT低剂量扫描评估慢性鼻窦炎的可行性。方法 对20例临床拟诊慢性鼻窦炎患者先后行标准剂量和低剂量鼻窦CT扫描。根据剂量指数(DRI)和重建算法分为SD-FBP组、LD-IMR-L1组、LD-IMR-L2组和LD-IMR-L3组,记录不同扫描方案下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测量图像客观噪声值,评价图像噪声、伪影及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和病变显示情况。结果 4组图像噪声值自低到高依次为SD-FBP组、LD-IMR-L3组、LD-IMR-L2组和LD-IMR-L1组。LD-IMR-L3组平均噪声与SD-FB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IMR-L2组及LD-IMR-L1组噪声均高于SD-FBP组(P均<0.001)。LD-IMR各组伪影及显示病变评分与SD-FBP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满足诊断需求;其显示解剖结构细节较SD-FBP组欠清晰,但评分均>3分,能满足诊断需求。LD-IMR组CTDIvol、DLP、ED较SD-FBP组分别减少89.20%、89.37%和89.36%。结论 降低ED条件下,IMR低剂量鼻窦CT扫描图像质量可满足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及诊断慢性鼻窦炎所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在单侧鼻腔-鼻窦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单侧鼻腔-鼻窦病变患者的术前CT影像资料,与手术组织病理结果比较,计算CT诊断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准确率。结果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50例中慢性鼻窦炎93例,囊肿12例,真菌性鼻窦炎19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出血坏死性息肉7例,恶性肿瘤6例(腺样囊性癌1例、恶性黑色素瘤3例、鳞状细胞癌2例)、骨瘤3例;以组织病理为金标准,CT正确诊断121例,准确率为80.7%,其中对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准确率为86.0%(80/93),囊肿为100.0%(12/12),真菌性鼻窦炎为73.7%(14/19),内翻性乳头状瘤为50.0%(5/10),出血坏死性息肉为57.1%(4/7),恶性肿瘤为50.0%(3/6),骨瘤为100.0%(3/3)。结论 CT检查在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但不同疾病诊断准确率差异较大,对骨瘤及囊肿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CT及临床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多为单侧性,对侧鼻窦正常;病变多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可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高密度钙化影;有鼻窦壁骨质破坏。结论 CT检查是诊断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