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可能是电针“内关”促使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恢复的中枢环节之一。刺激该区可增强电针效应,电解损毁该区又可消除这一效应,因此,PO-AH在“内关”-心脏相关联系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记录家兔PO-AH神经元放电及其对躯体性刺激的反应,观察电针的效应。结果如下: 1.本实验共记录了家兔80例PO-AH神经元自发放电。其放电频率多在1~20次/秒,其中以1~9次/秒者居多,放电类型可细分为六种,即单放、簇放、单放夹对、单放加簇、混合型与爆发型。对其中30例连续观察了40~60分钟,其放电频率波动在±20%,基本稳定。 2.电针“内关”可明显影响大多数PO-AH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其反应形式主要为增频型与减频型。 3.在25例PO-AH神经元上观察了触觉、压觉、痛刺激和电针“内关”穴区对同一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躯体刺激都可激活或抑制某些神经元的电活动,而以电针“内关”的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经穴与脏腑相关。针刺心包经某些经穴治疗冠心病,不仅可缓解临床症状,而且能改善患者左心功能,动物实验也证明电针可促进实验性缺血性心肌损伤的恢复。这种针刺效应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本文应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旨在探讨家兔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同一神经元能否既接受电针“内关”的信息,又接受心肌缺血的信息,电针能否调制因心肌缺血引起的PO-AH神经元电活动的改变,进一步分析PO-AH在“内关”-心脏相关联系中的作用。结果如下: 1.在34只家兔上共记录了81例PO-AH神经元。在其中25例神经元上观察了电针“内关”的效应,结果显示电针后呈增频效应者9例,减少者15例,变化不显著者仅1例。 2.心肌缺血可影响PO-AH某些神经元的自发放电。31例神经元呈激活效应者12例,抑制者8例,11例变化不显著。 3.电针“内关”穴区可调制大部分PO-AH神经元因心肌缺血引起的反应。25例神经元因心肌缺血产生增频效应的8例神经元中,电针后有6例可立即减少,2例仍增加;心肌缺血产生减频效应的11例神经元中,电针后有6例立即增频,5例仍继续减少。这个实验结果提示PO-AH是“内关”-心脏相关联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赋予经穴-脏腑相关理论以新的实验佐证。  相似文献   

3.
在乌拉坦-氯醛糖麻醉兔上,用玻璃微电极细胞记录外背角神经元电活动,观察了胸髓(T2-T3)背角在整合电体“内关”和急性心肌缺血(AMI)信息中的作用。结果为:①AMI后,83个背角神经元中,18个放电频率明显增加,14个明显减少,其余51个没明显变化;②AMI引起兴奋反应的10个神经元中,电针“内关”后,有9个被抑制,1个仍呈兴奋状态;AMI引起抑制反应的8个神经元中,电针“内关”后有7个被解除抑制,另1个仍维持抑制状态;③检查了83个背角神经元的感受野及其反应的生理学类型。结果表明,电针“内关”与AMI的信息可在胸髓背角发生会聚性反应,背角参与电针“内关”与AMI的整合过程,因而亦是内关-心脏联系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4.
电针对下丘脑后区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实验用成年杂种家兔,观察了电针“内关”、“足三里”和尾部非穴点对下丘脑后区(PHA)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1.电针“内关”后,31个PHA神经元被兴奋者16个(51.6%),被抑制者10个(32.3%),这两种效应具有很好的重复性,有5个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脊髓背角神经元对胃扩张及电针“足三里”穴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实验以猫胸段具有自发活动的背角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为指标 ,观察了胃扩张和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引起的神经元电活动变化以及电针左侧“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的影响。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脑外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工作参数如下 ,电针穴位 :3V ,3 0Hz,方波 ,连续 1 0sec;内脏大神经 :1mA ,双脉冲 ,间隔 4ms,波宽 2 0 0 μs,连续 1 0sec;胃充盈 :8mmHg( 1 0 64kPa)。结果 :①在所观察的 2 4个神经元中 ,1 3个对胃扩张刺激呈增频反应 ,1 1个为减频反应 ;电针“足三里”穴能够翻转或拮抗这种改变 ,即抑制增频神经元 ( 62 .50± 6.52 ,与 2 3 .3 0± 6.86相比 ,P <0 .0 5,脉冲个数 ,M±SE ,下同 ) ,兴奋减频神经元 ( 1 9.1 0± 4.72 ,与 71 .60± 1 7.50相比 ,P <0 .0 5)。电针“三阴交”穴具有类似功能 ,但作用较弱 ,无统计学意义 ;②在 2 1个 ( 2 1 / 2 4)神经元中 ,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可兴奋 1 3个神经元 ,抑制 7个神经元 ,其中 3个为完全抑制 ;③刺激内脏大神经同时电针“足三里”穴可见到后者对前者显著的抑制效应。结论 :①躯体与内脏的信息在脊髓水平汇聚并整合 ,进而通过改变内脏传出神经的活动达到调整治疗的目的 ;②针灸具有双向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电针对兔胸髓背角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岭  韩振京 《针刺研究》1993,18(4):267-270
在氯醛糖-乌拉坦麻醉的家兔上,分析了电针对脊髓 T_2-T_3背角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为:1)电针“内关”后,31个背角神经元中有11个放电频率显著增加,4个显著减少,16个没明显变化;2)电针“足三里”后,28个神经元中仅有2个放电频率显著增加,14个显著减少,12个没有显著变化;3)在同一神经元上对电针“内关”和“足三里”都产生反应的6个神经元中,5个电针“内关”时呈兴奋性反应,而电针“足三里”呈抑制性反应,另1个对两者均呈抑制性反应;4)检查了18个神经元的感受野及生理学类型。这表明胸髓背角可接受来自“内关”和“足三里”穴区的信息,不同穴区有相对特异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猫冠脉再灌注模型基础上采用逆向刺激签定胸髓上段(T_2-4)交感节前神经元(SPN_s),以玻璃微电极胞外记录被签定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为指标,观察电针(EA)、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goeardial Ischemia AMI)及AMI EA对猫SPN_s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T_2-4内SPN_s参与电针内关穴对AMI的调控,是内关——心脏相关的重要中枢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监视神经干动作电位,采用镇痛药氯胺酮、吗啡,以及C纤维阻断剂辣椒素等,对不同强度电刺激腓浅神经引起的CM神经元反应的属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伤害性电刺激腓浅神经引起的CM神经元的各种类型的增频或减频反应确实是由A_δ或C纤维传导的伤害性反应,它们多数能被电针抑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四白”穴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内的汇聚。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首先寻找到孤束核内对胃扩张敏感的神经元,然后分别电针刺激“合谷”穴和“四白”穴,观察其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278个有自发放电的孤束核神经元,以10 s为时间段,统计处理胃扩张前后各2 min的神经元放电数目,频率改变超出25%确定为胃扩张反应神经元,132个神经元被确定为胃扩张反应(敏感)神经元,146个没有明显反应。对132个胃扩张反应神经元做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70个神经元的电活动被胃扩张刺激兴奋(70/132);62个神经元被胃扩张刺激抑制(62/132),其中36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被完全抑制。与胃扩张前(14.05±8.52 spikes/min)相比,兴奋性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34.84±22.68 spikes/min)极为显著;抑制性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也非常明显(由18.21±9.29 spikes/min变为7.30±6.20 spikes/min)。在132个胃扩张敏感神经元中,对电针“四白”穴和“合谷”穴均起反应的神经元有41个(41/132,占30.2%)。结论:电针“合谷”穴和“四白”穴和胃扩张可兴奋或抑制同一孤束核神经元的电活动,表明“合谷”穴和“四白”穴区的传入信息可汇聚到同一孤束核神经元上,提示孤束核很可能是合谷穴与口面部联系的中枢机制之一,从而为经络理论中的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的特定联系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频率电针对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VM)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发现2Hz和10Hz两种频率电针穴位时均能增强痛兴奋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并抑制其增频反应;2Hz对增频反应的抑制效应可被纳洛酮完全阻断,但10Hz的效应仅被纳洛酮部分阻断。提示:2Hz和10Hz的电针均能激活RVM中的痛兴奋神经元,并主要是通过内源性阿片肽发挥镇痛效应,但10Hz的作用除阿片系统外,可能还有非阿片系统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心室传导时间为指标,观察电针“内关”对缺血心肌局部激活和传导性的影响。健康家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缺血组,持续结扎左冠状动脉心室支(LVB)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在恒速起搏下进行实验。 1.结扎LVB后,对照组家兔缺血心肌边缘区传导时间逐渐延长,而电针组则保持相对稳定,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边缘区缺血程度的差异还造成了心肌细胞被激活的异步化,电针组则很少出现。结果表明电针可易化电兴奋在缺血边缘区的传导。并使该区域内心肌细胞的激活得到同步。后者对于阻断折返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提示电针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我们以往工作证明,猫的十字沟前皮层参与对丘脑中央中核(CM)伤害性反应的下行性调节。本文比较了用利多卡因局部改变十字沟前皮层和 SI 区机能状态前后电针对 CM 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以探讨十字沟前皮层和 SI 区是否参与对 CM 核电针效应的下行性调节。实验用猫,硫贲妥钠麻醉下开颅,暴露右侧十字沟周围皮层,于同侧 CM 核上方颅骨钻孔。分离左侧(?)浅神经,以便施以伤害  相似文献   

13.
Theincidenceofulcerativecolitishasbe comehigherinChina .Itspathogenesishasnotbeenelucidated yet.However,highlevelsofpro inflammatorycytokinesarethoughttobethepivotalfactorsinthepathogenesisofUC .Recentstudieshavedemonstratedthatacupuncturehasanimmunoregulatoryroleontheproductionandexpressionofmanycytokines.AcupuncturehasbetterclinicaltherapeuticeffectsandfewersideeffectsonUC .ButtheunderlyingmechanismofacupunctureonUCisstilluncertain .Thus,thisstudyisaimedatanalyzingthechangesofserumpro in…  相似文献   

14.
<正> 文献中关于孤束核的形态及生理功能有很多报导,已知孤束核不仅和脑内很多核内及脊髓有着广泛联系,而且近年来发现孤束核内存在着多种神经递质,特别是存在着一些与痛疼有关的神经递质,如P物质(SP)、脑啡肽、5-羟色胺等。因此关于孤束核的功能,除作为内脏活动中枢外,它  相似文献   

15.
针刺镇痛过程中大脑皮层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国内近年来研究大脑皮层在针刺镇痛中作用原理的文献作简要综述。针刺麻醉是在中医经络脏腑理论及针刺疗法的丰富实践,尤其是镇痛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针麻手术是在病人清醒状态下完成的。因此,这一课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从临床和实验室,生理和生物化学等方面总结了针刺对大脑皮层功能活动影响的一些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大脑皮层参与针刺镇痛过程,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当然,近年来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是不够的。进一步的研究将会对阐明针刺镇痛原理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约70篇。  相似文献   

16.
五年来我国经络现象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1972年开始,我国的经络研究即进入了以探讨经络现象,特别是循经感传现象为中心的阶段。在1979年第一次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以后的五年中,经络现象的研究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现分五个部分概括介绍如下: 一、循经感传主要特征的观察 1.感传路线的循经性安徽、福建、辽宁、陕西等四省感传研究协作组对100名受试者的14经感传路线作了7000次以上的测定,并初步绘制成图。结果表明,感传路线在四肢与古图基本相符,胸  相似文献   

17.
<正> Since The Second National Symposium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ion andAcupuncture Anesthesia held in Beijing,in 1984,a remarkable progress had beenachieved in the researches of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in our country.Generallyspeaking,the majority of the investigations were performed around propagatedsensation along channels(PSC)and other phenomena of channels.However,some important advances had also been achieve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cupoints and viscera.The main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eriod oftime are briefly reviewed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腧穴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胃经上的下合穴--呈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并探讨这3个下合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对特异性。方法 64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A组(足三里+雷尼替丁)16例,B组(上巨虚+雷尼替丁)16例,C组(下巨虚+雷尼替丁)17例,D组(雷尼替丁)15例。结果 在十二指肠溃疡疼痛消失时间、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以及次要症状的改善方面,3个针刺组均优于雷尼替丁组;各针刺组相比,足三里的疗效又优于上巨虚和下巨虚,而上巨虚和下巨虚效果相似。结论 针刺胃经上的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对十二指肠疡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这3个下合穴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方面存在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胸部危险穴位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机抽样取51具较新鲜成年人尸体,其中男尸21具,女尸30具,定穴、冰冻后,用解剖学断面方法切割,然后等化冻后,测量穴位皮肤浅点至引起危险的深点之间的距离,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测量得到的数据。经研究,得到胸部23个危险穴位引起危险的平均深度,并对胸部23个危险穴位提出了针刺安全深度。  相似文献   

20.
隔区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熊克仁  郑培敏 《针刺研究》1990,15(1):1-5,12
<正> 隔区指的是终板前方,前穿质上方,胼胝体下回下方的区域。此区有内侧隔核(Sm)和外側隔核(Sl)。大鼠隔区的主要核团包括Sm、Sl及斜角带核(td),td又以前联合平面分为以前的斜角带核垂直支(VDB)和其后向两侧延伸的斜角带核水平支(HDB)。在有些动物的隔区内,曾描述过多至16个独立的核。隔区有多方面的机能,与情绪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