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胆系疾病的发生特别是与胆石症的形成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本文重点综述了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胆汁中存在特异性抗体、幽门螺杆菌抗原和基因物质 ,藉此从这一途径来阐明胆石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胰腺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胰腺癌关系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某种作用。幽门螺杆菌在胰腺癌患者中的感染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在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者中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阴性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外科临床的关系(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已得到共识。本文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流行病学、病理学、致病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复习,并简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外科临床的关系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已得到共识。本文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流行病学、病理学、致病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复习,并简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外科临床的关系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阐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方法应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20份幽门螺杆菌阳性胆管结石患者胆汁、20份幽门螺杆菌阴性胆管结石患者胆汁以及20份正常胆汁对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与凋亡。结果与幽门螺杆菌阴性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和正常胆汁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明显促进QBC939细胞增殖(P〈0.05),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处理48h的QBC939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上升(P〈0.01),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具有强大的潜在促增殖活性,胆道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用C13呼气试验(C13-UBT)法检测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6.3%,与正常对照人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型糖尿病伴胃轻瘫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8.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人群,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2型糖尿病胃轻瘫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IgA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其与IgA肾病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入选诊断明确的IgA肾病患者40例(IgAN组),非IgA相关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2例(CGN组),检测血清IgA、补体c3和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浓度。结果IgA肾病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慢性肾炎组;IgA肾病各亚组之间(根据尿蛋白排泄量进行分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存在差异。所有罹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入选患者中,合并IgA肾病者多于合并非IgA相关的慢性肾炎者。IgA肾病组血清IgA/C3比值高于慢性肾炎组,但24h尿蛋白量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却较之降低。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与尿蛋白排泄和血清IgA/C3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gA。肾病患者多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IgA肾病起病有关,但与其尿蛋白排泄和血清IgA/C3比值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汁中幽门螺杆菌DNA的发现使得幽门螺杆菌与肝胆疾病的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近年来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藉此探讨幽门螺杆菌能否在胆道系统中生存及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之问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胆汁中幽门螺杆菌DNA的发现使得幽门螺杆菌与肝胆疾病的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胆管癌患者胆汁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藉此探讨幽门螺杆菌能否在胆道系统中生存及其与胆管癌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所了解的肝胆管结石形成与胆道感染、胆红素降解及黏蛋白过度分泌等因素有关的基础上,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在上述各因素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深入观察。本文主要介绍幽门螺杆菌和黏蛋白研究方面的近况。一、幽门螺杆菌能否引起胆道感染和参与肝胆管结石形成与许多胃肠疾病发生关系密切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因其在胆汁内生长受限,故很少考虑它与肝胆疾病的关系。上世纪末,除在哺乳类动物的肝和胆树中分离出包括Hp在内的多种其他螺杆菌并能使动物诱发肝炎、肝胆肿瘤和胆道纤维化外,还在人类中发现:①人胆汁中存在Hp的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青岛地区幽门螺杆菌与胆石病的相关性,为胆石病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筛选2017年3月—2018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查体中心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体检号、性别、肝胆超声检查报告和13C呼气试验报告等信息),共筛选出33 101例(行肝胆超声检查者31 579例,13C呼气试验检查者10 271例),其中临床资料完整者共8749例。按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把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幽门螺杆菌组和非幽门螺杆菌组,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胆石病发病的关系。结果:13C呼气试验检查10 271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4 165例,患病率为40.55%,男性感染率42.84%,女性感染率37.01%,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5,P0.05);行肝胆超声检查31 579例,其中胆石病1 980例,患病率为6.27%,其中男性患病率6.59%,女性患病率5.83%,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P0.05);幽门螺杆菌组胆石病的发病率为6.91%,非幽门螺杆菌组胆石病的发病率为7.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结论:山东青岛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和胆石病患病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石病没有相关性,根治幽门螺杆菌并不能降低胆石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胆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 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对35例单纯胆囊结石(实验组)和25例单纯胆囊息肉样病变(对照组)的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进行检测,用PCR方法检测2组患者的胆汁及结石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抗原(cagA). 结果 2组患者胃Hp感染率分别为51.4% (18/35)、48.0%(12/25),差异无显著性(χ2=0.069,P=0.793).实验组胆汁标本中 cagA7例阳性(20.0%,7/35),结石标本中1例阳性(2.9%,1/35),对照组胆汁标本无一例阳性,2组胆汁cagA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χ2=5.822,P=0.016),胆汁中cagA检出情况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χ2=3.886,P=0.049). 结论幽门螺杆菌DNA存在于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及结石中,与胃Hp感染有关,胆囊Hp感染与胆囊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血清胃泌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胃肠镜检查患者200例,并按照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对照组(结肠无明显异常)各10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碳14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和血脂检查,根据检测结果统计观察组息肉数目、大小、部位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息肉山田分型、病理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并比较不同息肉数目、大小、部位患者的血脂水平及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和阴性患者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61.0%,高于对照组的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多发性、大息肉(≥10 mm)和左半结肠息肉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单发性、小息肉(10 mm)和右半结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山田分型、病理分型各分型之间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肠息肉患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右半结肠息肉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大息肉(≥10 mm)患者的TG、TC、LDL-C水平均分别高于单发性、小息肉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的TG、TC、LDL-C水平均分别高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血脂水平的异常均可促进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发展,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临床上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以便预防和抑制结直肠腺癌性息肉发展成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毒株幽门螺杆菌与门脉高压症胃病(PHG)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3月以来就诊的80例确诊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菌株检测并且予以分析。结果80例确诊为PHG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0%,其中重度PHG胃病患者18例,出现呕血和黑便和(或)血便的患者9例均为高毒株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结论高毒株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PHG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从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收录于PubMed、Springer Link、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幽门螺杆菌与骨质疏松症及血清钙、碱性磷酸酶、维生素D关系的相关文献。由两位评审员提取数据,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Q检验和I2检验评估异质性,当存在异质性的情况下,通过亚组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RR值和95%CI,否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共纳入文献2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并有显著性差异(RR:1.45,95%CI:1.22~1.72)。亚组分析显示,在老人及女性中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男性及总人群中无显著性差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降低骨密度水平并有统计学差异(SMD:-2.16,95%CI:-3.96~-0.36)。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影响维生素D水平并有显著性差异(SMD:-0.70,95%CI:-1.13~-0.27)。但在血清钙、碱性磷酸酶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促进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降低骨密度和维生素D的水平,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应予以重视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进行性发展的过程。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致胃癌的作用有利于明确胃癌的发病机制,从而为胃癌的防治包括微创手术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胆石症病人胆囊黏膜中幽门螺杆菌的免疫组化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胆石形成的关系。方法:对50例胆石症病人中血清及胆汁幽门螺杆菌IgG阳性的29例手术切除胆囊标本,采用常规Giemsa染色及特殊幽门螺杆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结果:29例血清及胆汁幽门螺杆菌IgG阳性胆囊黏膜标本中Giemas检出23例(79.3%),6例为阴性;H.pylori免疫酶标记3例为阳性(10.34%),26例为阴性。Giemsa染色阳性切片中,在黏膜表面上皮,腺体上皮表面及腺腔的黏液中,可发现染成蓝色细菌。免疫组化阳性切片中,在同样部位发现呈阳性反应的着棕黄色菌体。细菌球形菌明显多于杆状菌。结论:在胆囊黏膜组织中可发现幽门螺杆菌样菌。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胃出口梗阻 (GOO)相当常见。在外科处理前 ,通常反复使用气囊扩张 (PD) ,但 PD的失败可进一步导致患者的逐渐衰弱、体重下降 ,而 PD继发的疤痕又使术中本已处理困难的十二指肠残断更加棘手。幽门螺杆菌与其他的溃疡并发症如穿孔和出血有强烈的联系 ,但 GOO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少见报道。如果 GOO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很低 ,采用 PD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相反 ,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 GOO,PD和幽门螺杆菌治疗可能会取代外科治疗。作者回顾性分析了美国田纳西大学附属医院1993~ 1998年的 5年间因 GOO而手术治疗 (…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良性和恶性病因术后残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特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于四川省石棉县人民医院因良性和恶性病因行胃部手术治疗患者共80例,其中36例为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良性组),44例为早期胃患癌者(胃癌组),两组患者术后均行黏膜组织学与胃镜检测。分析入组患者病例资料(首次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时年龄、性别、术后病程、行胃镜检测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手术病因、病理和胃镜检测结果和手术方式等),观察患者胃黏膜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发生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黏膜炎症与活动性异常等,比较两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与未感染者胃黏膜的病理特征。 结果良性组患者手术年龄为(40.46 ± 6.71)岁,低于胃癌组[(54.08 ± 8.17)岁],胃镜检测年龄及术后病程分别为(67.78 ± 11.36)岁、(27.26 ± 8.87)年,高于胃癌组[(61.99 ± 11.03)岁和(8.04 ± 6.5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0.419、P < 0.001,t = 3.102、P = 0.003,t = 13.964、P < 0.001);良性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活动性异常比例分别为47.22%(17/36)和66.67%(24/36),均显著高于胃癌组[31.82%(14/44)和40.91%(1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47、P = 0.039,χ2 = 8.239、P = 0.003)。良性组、胃癌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黏膜活动性异常、CAG及癌前病变比例均高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而NAG比率低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胃大部切除手术后残胃黏膜病变与进展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一定关系,为预防残胃黏膜癌变可在幽门螺杆菌检测基础上加强胃镜随访。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药物治疗有效,但易复发,尤其是不规律用药后.远端胃切除或迷走神经切断术后有时溃疡会复发.本文探究部分胃切除后残留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溃疡复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