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红梅 《河北医药》2011,33(21):3270-327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d,持续6个月,对照组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仅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6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6个月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降脂疗效确切,并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查颈动脉B超有粥样硬化斑块(IMT≥1.2mm)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组不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及其他调脂治疗,并在患者出院后6,12个月复查颈动脉B超及血脂指标。结果干预组颈动脉动脉斑块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纽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纽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稳定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预防脑卒中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对血脂和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03月至2012年03月本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和对照组(不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每组各40例,治疗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血脂水平和颈动脉超声变化情况。结果使用阿托伐他汀钙3个月时,观察组LDL、TG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6个月时,与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C、TG、LDL均显著降低(P〈0.05),而HDL-C显著上升(P〈0.05);治疗6个月时观察组颈动脉IMT及其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具有改善血脂代谢异常,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血脂水平[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均小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显著,对降低血脂、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预防脑血管疾病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发病2周之内的脑梗死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0.1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C、TG、LDL—C低于治疗前,而HDL—C高于治疗前(P〈0.05);且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的颈动脉IMT平均值为(1.59±0.49)mm。治疗后为(1.63±0.43)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的颈动脉IMT平均值为(1.65±0.39)mm,治疗后为(1.09±0.29)mm,治疗后颈动脉IMT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瑞舒伐他汀具有降脂作用,可延缓和阻断粥样硬化的进展、稳定斑块、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75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双盲随机分成试验组(n=38)和对照组(n=37),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普罗布考(po,250mg,bid,给药4个月)观察用药前后患者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及斑块声学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血清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DL—C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低回声斑块声学密度的背向散射积分值(IBS)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可以降低血脂,改善低回声斑块组织学构成,增加斑块密度,从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52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他汀组脑脑血管时间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均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斑块积分、CRP水平、LDL-C、HDL-C、TC、TG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颈动脉斑块积分、CRP水平及血脂水平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颈动脉斑块积分、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LDL-C、HDL-C、TC、TG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稳定并促进斑块的消失,对该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将66例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1d1次,每晚睡前服。对照组服用非诺贝特胶囊0.1g,每日3次。为期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下降,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P〈0.01),IMT、斑块面积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好的药物,不但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能降低斑块面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以本院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者92例为研究对象,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d,共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6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测定空腹血TG、TC、HDL-C、LDL-C,肝功能、肾功能、CPK、以及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数量及大小。结果治疗后第6个月时TC、LDL-C水平降低,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持续至第12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TG减低、HDL-C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6个月时,颈动脉斑块大小比治疗前减少(P〈0.01),并持续至第12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颈动脉IMT厚度减少,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长时间应用阿托伐他汀20 mg/日,可以使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减少,颈动脉IMT厚度减少,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化瘀通脉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予中药化瘀通脉方治疗,治疗前后检测颈动脉内径( CA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斑块体积、搏动指数( PI)和血脂水平,并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CAD增加、IMT变薄、斑块体积缩小、PI改善(t=11.22、7.21、26.25、6.87,均P<0.05),血脂水平(TG、TC、HDL-C、LDL-C)及动脉硬化指数(AI)均明显改善(t=8.24、13.69、6.85、9.53、17.50,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7、1.83、0.65、1.43、1.86、1.88、1.42、1.85、1.14,均P>0.05),但优于对照组。结论化瘀通脉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与辛伐他汀相当,能调节血脂代谢,并在一定程度上消散及稳定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雁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606-1607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脂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治疗3个月)甲状腺激素及血脂水平。结果诊断初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FT3、FT4低,TSH高,TC、LDL-C、TG均升高(P〈0.05);治疗后随着甲状腺功能的改善,TC、LDL—C、TG均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脂质代谢紊乱很常见,应注意血脂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沈展 《河北医药》2011,33(23):3565-356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和血脂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uA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98例U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2组均治疗2周后观察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分析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血脂的相关性。结果2组治疗前hs-CRP、IL-6、TG、TC、LDL-C、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s-CRP及IL-6治疗2周后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HDL.C无显著变化(P〉0.05)。Hs-CRP、IL-6与血脂水平均无相关性(r=0.203,P〉0.05;r=0.317。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UA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可能通过独立于其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症作用发挥对UA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华 《海峡药学》2009,21(5):135-137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糖尿病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活化功能影响。方法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普伐他汀片10mg,qd,口服,12周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12周后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检测。结果经6、12周普伐他汀治疗后.患者血清TC、TG和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HDL—C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患者血浆hs-CRP,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普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具有降脂及抗吏作用。还能抑制血小板活化,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患者经瑞舒伐他汀降脂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逆转程度与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1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予PCI术治疗,术前0—3d开始服用瑞舒伐他汀10mg/d,围术期(手术前后3d内)、术后6个月、12个月分别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按照颈动脉粥样斑块减轻的程度分为明显逆转组和无明显逆转组,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MACE的发生率。结果明显逆转组患者MACE发生率低于无明显逆转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10.2%VS.22.8%,P〈0.05;随访12个月时17.6%vs43.6%,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逆转颈动脉斑块程度不一,有明显逆转的ACS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内动脉易损样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本院就诊治疗的14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他汀组(65例)和联合用药治疗组(75例)。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单独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联合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斑块面积和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均减少,且联合用药治疗组的面积小于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升高,且两组患者TG、TC、LDL-C、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用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血脂水平,同时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  相似文献   

17.
陈佳力 《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433-3435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单药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给予氨氯地平治疗;干预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颈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检测颈动脉有斑块面积;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分别为(138.51±12.90)mmHg和(147.62±13.45)mmHg,均低于治疗前(t=12.67、10.35,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t=7.8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舒张压分别为(90.17±4.30)mmHg和(93.63±6.26)mmHg,均低于治疗前(t=9.86、11.03,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t =5.14,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 IMT 分别为(0.73±0.34)mm和(0.85±0.39)mm,均低于治疗前(t=6.60、6.29,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t=5.74,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分别为(12.02±1.45) mm^2和(13.52±1.86) mm^2,均低于治疗前(t=8.13、8.59,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t=6.2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mAlb、TC和LDL-C均低于治疗前(t=7.65、8.01、6.08、6.44、5.94、6.02,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t=5.86、5.37、5.63,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时一允 《首都医药》2013,(22):35-3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脉血康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有颈动脉斑块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脉血康联合阿司匹林,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总数、斑块厚度及斑块性质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服用脉血康12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由(4.93±1.12)mmol/L降至(3.80±0.9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由(3.80±1.73)mmol/L降为(2.38±1.18)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三酰甘油(TG)水平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对照组观察期内各项血脂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斑块数未见明显变化,斑块的厚度由治疗前的(1.92±0.53)mm降为(1.10±0.50)mm(P〈0.05),74.5%软斑块转为硬斑块。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斑块数未见明显变化,斑块的厚度由治疗前(1.60±0.37)mm上升为(1.72±0.38)mm,15.7%软斑块转变为回声较强的硬斑块。结论脉血康联合治疗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TC及LDL-C水平,可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厚度减低,促进颈动脉软斑块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刘淼 《中国实用医药》2013,(11):170-171
目的探讨降低血脂与抗血小板凝集联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同时口服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脂、炎症水平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结果血脂指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等血脂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炎症指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CRP及MM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低血脂与抗血小板凝集联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同时改善患者脂质代谢功能和抗炎功能,增加斑块稳定性,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章莹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0):86-8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血脂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厚度,TC、TG、LDL-C、HDL-C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和同期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以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并可以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