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与亲核素β基因多态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亲核索β(KPNBs)中KPNB1和KPNB2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收集中国吉林省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父母双亲组成的233个核心家系成员,分别检测位于KPNB1和KPNB2基因上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rs11871606和rs266443.利用拟合优度x2检验分析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是否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应用遗传统计学软件(UNPHASED)进行2个SNPs的传递不平衡检验(TDT)以及双位点联合作用分析.结果 患者组与其父母组比较,KPNB1基因rs11871606及KPNB2基因rs266443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TDT结果提示,KPNB1基因rs11871606及KPNB2基因rs266443与精神分裂症无连锁及关联.双位点联合作用分析结果显示,rs11871606与rs266443两位点未显示联合作用(P>0.05).结论 KPNB1基因rs11871606位点及KPNB2基因rs266443位点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无关,但不能排除KPNB1基因及KPNB2基因其他SNPs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5-HTR4和GABRG2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5-羟色胺4受体基因(5-HTR4)和γ-氨基丁酸γ-2受体基因(GABRG2)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在95个中国北方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他们的健康父母组成的核心家系中,以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5-HTR4基因rs888957(C/T碱基改变)和GABRG2基因rs211014(T/G碱基改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检测。应用基于家系的连锁不平衡方法分析基因型数据。结果(1)5-HTR4基因rs888957及GABRG2基因rs211014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2)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提示,5、HTR4基因rs888957及GABRG2基因rs211014与精神分裂症无连锁及关联;(3)UNPHASED双位点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rs888957-rs211014单体型系统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P〉0.05);(4)5-HTR4基因的rs888957位点等位基因分布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钟情妄想相关联(P〈0.01)。GABRG2基因的rs211014位点等位基因分布与精神分裂的阳性症状冲动伤人行为相关联(P〈0.05)。结论5-HTR4基因rs888957位点及GABRG2基因rs211014位多点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无关,但不能排除5-HTR4基因及GABRG2基因其他SNPs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人类22q11区域内筛查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易感基因。方法 由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他们的健康父母组成的100个核心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22q11区域内分别位于腭心面综合征中缺失的犰狳重复基因(ARVCF)上的m165655(A/G碱基改变)、rs165815(C/T碱基改变)和LOC128979(EST序列)位点上的rs756656(A/C碱基改变)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检测。用连锁不平衡方法分析基因型数据,连锁不平衡方法包括单体型相对风险分析(HRR),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和单倍型传递分析。结果 3个SNP基因型频率分布都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RR和TDT分析结果都显示rs165815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P<0.05),而rs165655和rs756656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单倍型传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传递给患病子女的rs165655-rs165815单倍体和rs756656-rs165655-rs165815单倍体的频率偏离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ARVCF基因本身或其附近的基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PLA2G4C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在240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核心家系中检测PLA2G4C基因上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结果进行单倍型相对风险(HRR)分析和传递不平衡分析(TDT).结果在所检测的6个SNPs中,只有rs1366432和rs1549637位点在北方汉族人群中具有高度的多态性.rs1366432和rs1549637位点在精神分裂症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RR和TDT分析表明,rs1549637位点与精神分裂症关联具有显著性(X^2=5.364,P<0.05;X^2=5.633,P<0.05),而rs1366432位点与精神分裂症不存在遗传相关性(X^2=0.027,P>0.05;X^2=0.007,P>0.05).结论PLA2G4C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中国人群中探讨人类 13q32区域内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易感基因位点。 方法 以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他们的健康父母双亲组成的 91个核心家系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对 13q32区域内分别位于STK2 4位点和GPC6位点上的 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s)rs1886 0 89和rs2 892 6 79进行检测。利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分析基因型分布频率是否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定律 ,单体型相对风险分析 (HRR)和传递不平衡检验 (TDT)用于数据基因型分析。结果  (1)STK2 4 /GPC6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 (P >0 0 5 ) ;(2 )HRR结果显示 ,rs1886 0 89和rs2 892 6 79两个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 (P >0 0 5 )。TDT结果表明 ,父母和受累子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传递不平衡 (P >0 0 5 ) ,即杂合父母传递给受累子女的等位基因无差异 ;(3)STK2 4rs1886 0 89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两种临床症状真性幻听和情感淡漠相关 (χ2 =6 0 0 5df=1P <0 0 5 ;χ2 =6 0 74df=2P <0 0 5 )。GPC6rs2 892 6 79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思维贫乏相关(χ2 =6 0 94df=2P <0 0 5 )。结论 STK2 4rs1886 0 89和GPC6rs2 892 6 79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 3种临床症状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磷脂酶A2,IVC亚组基因(PLA2G4C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关联性.方法 采用PCR和连接酶检测反应(LDR)法,在201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核心家系中检测PLA2G4C基因上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rs2307279、rs2162886和rs891014),对结果进行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HRR)、传递不平衡分析(TDT)和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分析.结果 各位点在精神分裂症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RR和TDT分析表明,检测的3个SNPs位点与精神分裂症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症状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rs2307279等位基因多态性与阳性症状自责自罪妄想相关联(X2=5.755.P:0.016),rs2162886和rs891014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思维逻辑性障碍和病前人格相关联(X2=6.777,P=0.009;X2=11.113,P=0.001;X2=12.468,P=0.002;X2=9.924,P=0.007);rs2162886等位基因多态性与阳性症状怪异行为相关联(X2=5.409,P=0.020).结论 PLA2G4C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阳性临床症状相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六号染色体短臂MHC区DRB3、DRBl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两个基因位点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对1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系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 DRBl的SNP(rs707954:G/T碱基互换)等位基因与关系妄想症状呈显著相关(X^2=5.484,df=l,P=0.019),GG、GT、TT三种基因型频率在关系妄想症状中呈显著相关(X^2=6.771,df=2,P=0.034)。rs707954的三种基因型频率与情感淡漠症状呈显著相关(X^2=12.110,df=4,P=0.017)。结论 DRBl位点等位基因与关系妄想和情感淡漠症状高度相关,DRBl基因型与关系妄想症状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家族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关联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连接酶检测反应(LDR)方法,在201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核心家系中检测cPLA2家族基因上的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结果进行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HRR)、传递不平衡分析(TDT)、单倍型分析和多位点联合分析.结果 各位点在精神分裂症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RR和TDT分析表明,检测的10个SNPs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性(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由同一染色体上各位点组成的单倍型与精神分裂症均无关联性(P>0.05).多位点联合作用分析显示,rs2162886与rsl668589,rs891014与rsl668589,rs2307279与rs7542180位点的联合作用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χ2=6.913,P=0.032;χ2=8.393,P=0.015;χ2=8.447,P=0.038).结论 cPLA2家族基因中存在多个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的易感位点.  相似文献   

9.
GABRA4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孤独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GABRA4基因上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29940的检测,探讨GABRA4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方法:在中国汉族孤独症49个核心家系(孤独症患者49人,父母94人)及正常对照人群(158人)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测定了本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进行以核心家系为基础的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及病例对照的关联研究。结果:病例对照关联研究中,rs2229940多态位点等位基因频率(χ2=4.128,P=0.040)及基因型(χ2=9.438,P=0.009)比较均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GABRA4基因可能与孤独症有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IMMP2L和DOCK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375个中国汉族人群的孤独症核心家系, 所有家系均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 采用SNaPshot基因分型的方法, 检测IMMP2L基因rs12537269、rs1528039及DOCK4基因rs2217262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 通过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 test, TDT)分析所研究位点多态性与孤独症的关系。结果 TDT结果显示, rs12537269和rs1528039位点在杂合子父母的2个不同等位基因之间无优势传递(P>0.05), 而rs2217262位点杂合子父母过多的传递A给患儿(χ2=5.343, P=0.021), 发生传递不平衡。结论 DOCK4基因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遗传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人类5q33区域内LOC345614基因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91个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父母双亲组成的核心家系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154110。结果rs154110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HRR)显示,rs154110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0=0.011,P〉0.05);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显示,杂合父母传递给受累子女与非传递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05);该位点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被害妄想、自责自罪妄想及其他妄想密切相关。结论5q33LOC345614位点rs154110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但其位点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被害妄想、自责自罪妄想及其他妄想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PIP3-E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在102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核心家系中检测PIP3-E基因上的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结果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和单倍体相对风险(HRR)分析,并进行SNP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分析。结果PIP3-E基因上的4个SNP基因型在患者组和父母组的频数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TDT分析结果表明,杂合子父母双亲传递给患病子女的不同等位基因均未偏离50%(P〉0.05);HRR分析结果表明,各位点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频数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2236257位点等位基因与关系妄想、自责自罪妄想以及思维连贯性障碍3种临床症状相关联,其基因型与关系妄想、自责自罪妄想相关联(P〈0.05)。结论PIP3-E基因可能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PLA2G4Crs154963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连接酶检测(LDR)的方法,在中国北方汉族4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液样本中检测PLA2G4C基因上的rs1549637位点的基因型。结果PLA2G4C基因上的rs154963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无统计学关联(P〉0.05),该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无关联(P〉0.05)。结论PLA2G4C基因可能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4.
章洁  袁也丰  万福生  卢和丽  李悦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353-5355,5358
目的 探讨微卫星D6S289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江西汉族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江西汉族地区2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228名江西汉族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基因多态性,观察D6S289多态性的分布.结果 D6S289-215bp等位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0.057和0.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07,P=0.043,RR=0.45),该基因可能为精神分裂症保护性基因.其他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类6号染色体上D6S289位点区域可能存在江西汉族精神分裂症有关联的微效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家族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关联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连接酶检测反应(LDR)方法,在201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核心家系中检测cPLA2家族基因上的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结果进行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HRR)、传递不平衡分析(TDT)、单倍型分析和多位点联合分析.结果 各位点在精神分裂症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RR和TDT分析表明,检测的10个SNPs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性(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由同一染色体上各位点组成的单倍型与精神分裂症均无关联性(P>0.05).多位点联合作用分析显示,rs2162886与rsl668589,rs891014与rsl668589,rs2307279与rs7542180位点的联合作用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χ2=6.913,P=0.032;χ2=8.393,P=0.015;χ2=8.447,P=0.038).结论 cPLA2家族基因中存在多个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的易感位点.  相似文献   

16.
唐昭    李炜  周伽    邓梦瑶    向俊    焦婷    杨梅   《现代预防医学》2020,(6):1124-1129
目的 评价CDKAL1基因rs7754840和rs7756992位点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PubMed、EBSC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CDKAL1基因rs7754840和rs7756992多态性与GDM相关性的研究,日期截至2019年10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病例对照研究,包含病例3 115例,对照4 112例。Meta分析显示,CDKAL1基因rs7754840多态性与GDM有相关性(等位基因模型:OR = 1.19,95%CI:1.10~1.28,P<0.001;显性模型:OR = 1.26,95%CI:1.07~1.48,P = 0.006;隐性模型:OR = 1.26,95%CI:1.10~1.44,P = 0.0007),亚组分析中国人群rs7754840多态性与GDM有相关性(等位基因模型:OR = 1.15,95%CI:1.06~1.25,P = 0.0008;隐性模型:OR = 1.18,95%CI:1.01~1.36,P = 0.03)。CDKAL1基因rs7756992多态性与GDM无相关性(5个模型均P>0.05),中国人群也显示rs7756992位点多态性与GDM无相关性。结论 CDKAL1基因rs7754840位点多态性与GDM的发病风险有显著相关性,但未发现rs7756992位点多态性与GDM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微卫星D6S289、D6S1610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卫星标记D6S289、D6S1610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抽取2009年7—11月在江西省精神病医院住院的3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在江西省中医院门诊体检的248名健康对照人群血样进行微卫星D6S289、D6S1610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D6S289-213、D6S1610-133、D6S1610-137 bp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083和0.000、0.284和0.216、0.044和0.007,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布频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3种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D6S289-215、D6S289-223、D6S1610-127、D6S1610-131 bp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057和0.118、0.036和0.066、0.324和0.385、0.015和0.054,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布频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4种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保护基因。结论人类6号染色体D6S289和D6S1610微卫星标志区域可能存在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微效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FADS1(Δ-5去饱和酶基因)、FADS2(Δ-6去饱和酶基因)和ELOVL2(长链脂肪酸延长酶基因)多态性在中国吉林省汉族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吉林省100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5例健康人,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FADS1、FADS2和ELOVL2基因3个SNPs(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FADS1基因rs174556位点和FADS2基因rs174617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ELOVL2基因rs3756963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病例组的分布高于对照组(P<0.05)。trans-phase基因联合作用分析发现包含rs3756963位点T/T的基因型组合在病例组分布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FADS1基因rs174556位点和FADS2基因rs174617位点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可能不相关,ELOVL2基因rs3756963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9.
The potential association between sibship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isk of schizophrenia has been investigated previously. However, methods have differed and results have been conflicting. The authors explor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irth order, sibship size, and birth interval to siblings and schizophrenia while accounting for potential confounders. Using Danish Civil Registration System data, the authors established a cohort of 763,000 people. Schizophrenia was identified by linkage with the Danish Psychiatric Central Register. Overall, 2,536 people developed schizophrenia from 1986 to 2001. Children with no siblings and children with three or more siblings ha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s (relative risk = 1.22 and 1.27, respectively). This association was explained by change of residence and urbanization during upbringing. Children with half siblings had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 (relative risk = 1.20). The authors found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 associated with siblings 7-8 and 11-14 years younger (relative risk = 1.30 and 1.22, respectively) combined with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risk associated with siblings 2-10 and 12 or more years older (relative risk = 0.92 and 0.82,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consistent pattern between the birth interval to siblings and schizophrenia risk. Result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ibship characteristics and schizophrenia from a single country may not be comparable with results from other countries, and sibship characteristics are minor determinants of schizophrenia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