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67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Wu Q  Chen Z  Tang X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32-834
目的 探讨肾动脉开口水平以下腹主动脉闭塞及髂动脉闭塞的手术方式选择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67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7例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行腹主动脉-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45例,髂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40例,股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45例,腋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37例。总有效率为96.5%,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5%。267例中178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年9个月,人工血管通畅率为82.0%。结论 符合正常血液动力学手术的主要术式是腹主动脉-(双)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对于年老、体弱者,特别是全身一般状况较差,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梗塞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采用腋动脉-(双)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或股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可明显减低手术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覆膜支架在主髂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45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其中男37例,女8例,年龄38 ~ 94岁,平均(61±12)岁.临床表现间歇性跛行28例,静息痛11例,足趾坏疽6例.单侧髂动脉闭塞22例,一侧髂动脉闭塞合并对侧狭窄8例,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同时闭塞15例.病变长度6 ~18 cm,平均(12 ±3) cm.4例在介入溶栓3d后置人覆膜支架,其余病例均一期置入覆膜支架.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操作,单侧放置覆膜支架19例,使用Kissing技术放置覆膜支架26例.所有病例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均得到缓解,仅1例患者因感染最终截肢.随访6 ~21个月,平均(12±4)个月,除1例单侧髂动脉闭塞病例因远端流出道差于术后14个月闭塞外,其余支架均通畅,通畅率97.8%.结论 使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2岁,左下肢间歇性跛行2个月,左足趾静息痛3天,跛行距离150米;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史;吸烟30年,每日饮白酒300ml。查体:左足皮温减低,双股动脉搏动减弱,左腘、胫后及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2.66mmol/L。CTA:腹主动脉下段偏心性重度狭窄,局部管壁明显钙化,左股浅动脉远段闭塞,长度约17cm(图1)。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在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对13例髂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行内膜下介入治疗,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中,闭塞段动脉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闭塞动脉平均长度4.9 cm(2-8 cm),主要症状均得到改善,无并发症。髂动脉闭塞的术前、术后平均踝-肱比(ABI),分别为:0.39(0-0.83),0.94(0.73~1.3),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锁骨下动脉闭塞的病例术后双上肢血压均恢复一致,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3~18个月),随访率76.9%,支架1年通畅率100%(12/12枚)。结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在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可靠,安全,近期通畅率较好,远期通畅率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Kissing-stents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kissing-stents(K型)技术腔内治疗主-髂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应用K型腔内成型技术治疗15例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66岁.全部病例有明显肢体缺血表现,其中:间歇性跛行11例(73%),平均距离88m.静息痛4例(27%),足趾坏死2例(13%).辅助检查提示:腹主动脉远端-双髂总动脉闭塞伴一侧股浅动脉局限性狭窄2例,双髂动脉狭窄伴闭塞3例,左侧髂总动脉闭塞伴双侧股浅动脉闭塞2例,右侧髂总动脉闭塞8例,其中4例伴有一侧股浅动脉狭窄和闭塞.全部患者ABI检查最低为0.0,最高为0.6,平均0.36±0.3.结果 15例患者应用K型技术均获成功,同时在双侧髂动脉内共植入40枚支架,平均每人植入2.7枚支架.其中15枚为自膨支架,25枚为球扩支架.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病变部位血管形态明显改善,管腔狭窄程度均<30%.病变血管近远端压力差平均为5 mm Hg.手术后肢体ABI测定:最低为0.5,最高为1.0,平均为0.8±0.2,与手术前相比平均提高0.44.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住院日7 d.术后随访2年,原发性通畅率为87%,二次通畅率为94%.结论 应用腔内K型技术治疗主-髂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是有效和安全的,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技术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溶栓治疗监视引导手段的可行性。方法:1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血管内超声溶栓治疗,应用超声显像技术观察全过程,记录超声显像术中所见。结果:超声显像清晰显示下肢动脉血管壁,血栓,硬化斑块与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状态,动态实时显示溶栓中导管,导丝,溶栓探头等器械的结构,位置及工作状态,可靠监视引导溶栓术的实施。15例患肢闭塞动脉均实现了再通重建。结论:超声显像技术作为血管内超声溶栓术的监视引导手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 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 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泛主髂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32 例慢性广泛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男性23 例,女性9 例,年龄52耀81(平均69.7)岁.有明显的静息痛27 例(84.4%),足部坏疽5 例(15.62%).其中TASC C 型患者13 例(40.6%),TASC D 型患者19 例(59.4%),患者术前评估均为高龄、高危病例或不能耐受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采用闭塞段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放置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除3 例未能开通外,其余29 例均获开通,开通率为90.63%,并发症发生率为3.5%.21 例患者临床症状中度改善,8 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均随访(13.9依1.2)个月,术后6 个月的初次通畅率、辅助初次通畅率及二次通畅率分别为82.8%、86.2%、89.7%,术后12 个月的初次通畅率、辅助初次通畅率及二次通畅率分别为67%、74.5%、81.9%.结论 对于合并广泛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自1994年2月~1997年3月,笔者采用人造血管旁路搭桥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6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6岁,病程2~7年,平均4.4年。共10条肢体,病肢位于右侧6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42 例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93 ~1998 年我院收治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下肢间歇性跛行22 例,静息痛、趾端坏疽14 例,“5P”症候群6 例。保守治疗21 例;主( 双) 股人造血管旁路术13 例; 主双股人造血管旁路 股腘自体大隐静脉旁路3 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2 例,PTA 右髂动脉腔内支架 股股人造血管搭桥1 例;Ⅰ期膝上截肢2 例。结果 单纯间歇性跛行病人经系统保守治疗6 个月~1 年跛距延长100 ~200 m ,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及踝动脉压差别无显著性(P > 0 .05) 。手术治疗组术后2 d 及7 d 分别并发心肌梗塞1 例,ARDS1 例( 死亡) 。6 个月后膝上截肢1 例,其余病人术后3 个月踝肱指数及踝动脉压较术前有明显提高( P < 0 .05及0 .01) 。结论 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的治疗应个体化。主股人造血管旁路术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术式,腔内支架的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因常规腔内成形术失败而接受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的膝下动脉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变化,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对7例均成功经膝下交通支逆向开通膝下病变血管。术后第3天ABI(0.86±0.10)明显高于术前(0.4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静息痛症状均消失,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1个月[平均(8.43±7.35)个月],5例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患者术后15、21个月时因静息痛再次接受腔内治疗。3例足部溃疡或坏疽的患者伤口均于随访期间愈合,所有患者均无需截肢。结论对于远端无明显流出道的膝下动脉闭塞病变患者,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慢性缺血的技术可行性、通畅率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8月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的112例患者的122条动脉硬化闭塞患肢的临床资料,动脉闭塞平均长度为10.25 cm(4.5~28 cm),其中23条肢体为生活方式受限性间歇性跛行,99条为严重性缺血.详细纪录患者的病史、病变特点、操作技术过程、并发症和随访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患肢通畅率和临床效果(救肢和症状改善).结果 SIA技术成功率为83%,成功进行SIA的患者平均踝肱指数从0.19±0.11增加到0.67±0.29(P<0.01),1年、2年冉管化通道的通畅率和临床有效率分别是54%±5%、45%±4%和82%±5%、79%±4%.没有严重后果的并发症发生. 结论 SIA技术成功率高,临床效果满意,本组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所致慢性缺血较好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105例急性肢体动脉阻塞的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总结1982年3月~1996年9月收治的105例急性肢体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对因栓塞与血栓形成两种不同原因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栓塞组肢体救治率86.8%,高于血栓形成组57.9%(P<0.01);而血栓形成组死亡率8%,低于栓塞组15.7%(P<0.01)。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病因所致急性肢体动脉阻塞发病机制不同导致肢体救治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6岁。既往有间歇性跛行2年,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吸烟史。以“左侧腰腹部持续性剧痛,少尿6h”入院。体检:体温36.3℃,血压190/100mmHg,上腹部轻压痛,左肾区轻叩痛,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MRI:①腹主动脉远端血栓形成闭塞;②左肾动脉主干血栓形成闭塞;③右肾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开口狭窄;④双侧髂动脉、股动脉血栓闭塞(图1)。  相似文献   

15.
膝下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膝下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3例,平均年龄(73±7)岁,平均病程(8±4)个月.下肢间歇性跛行5例,静息痛4例,足趾溃疡2例,坏疽2例.5例支架放于胫腓干动脉,3例于腓动脉近段,2例于胫腓干动脉和近段腓动脉,2例于胫前动脉,1例胫后动脉.2例为单纯小腿动脉支架成形,余11例患者均同时采用介入技术处理了股动脉和(或)胭动脉病变.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出院时所有患者再通血管保持通畅.跛行距离均增至500米以上,4例静息痛全部缓解,2例足趾溃疡面积均有所缩小,2例坏疽保持干燥出院,术后踝肱指数(ABI)均有增加.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9±2.2)个月.l例下肢坏疽患者的症状6个月后复发(其胫前动脉支架仍然保持通畅)而截肢,坏疽的另外1例患者的第2趾脱落,创面愈合.2例溃疡面愈合,静息痛无复发.结论 膝下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腔内血管成形术适用于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本文阐释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及其临床意义,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及合适的治疗程序。方法1997年6月至2004年5月采取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39例。26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置入27枚支架,14例经股动脉途径,12例经肱动脉逆行支架置入,其中8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下穿刺肱动脉。13例未能行支架置入,行血管旁路转流术。9例伴有颈动脉或椎动脉严重狭窄者行支架置入。结果39例患者术后患侧与健侧血压差<10mmHg(1mmHg=0.133kPa),患侧/健侧血压指数由术前的平均0.62±0.11提高至0.98±0.04(t=4.738,P<0.01);腔内治疗患者与手术患者平均血管通畅时间分别为(57.6±3.7)和(60.2±7.2)个月。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疗效相当,由于血管腔内治疗的微创性和安全性,应优先选择血管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