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4例采用改良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从手术切口入路、术中操作方法及临床效果方面,总结手术经验。结论:改良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显著改善术中及术后的各项评估指标,广受患者欢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后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不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者为观察组;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结局.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两种术式均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后外侧小切口术比较安全,且近期疗效优于后外侧标准切口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方法、效果及其优点。方法:经过对采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医治髋关节的患者与同一时间采用传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相对比。其中前者为40例45髋,后者为38例41髋。对两组病患的并发症、疼痛评分、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Harris评分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传统手术组的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17cm,比小切口手术组长,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380mL(180~580mL),相较传统组更少,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传统组的Harris评分为90分(80~94分),比小切口组更少。在术后早期功能的恢复对比中,小切口组比传统组恢复更快,但是期中结果相似。小切口组术后无并发症出现,传统组出现1例术后脱位,且传统组患者有1例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选择性用于髋关节疾病患者的治疗,具有并发症少、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康复时间短、创伤小、切口相对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外侧小切口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自2003年3月~2005年8月运用后外侧小切口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4例99髋,并与同期运用常规后外侧切口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40髋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失血量(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输血量、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总失血量、输血量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后外侧切口组(P<0.01);而手术时间、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小切口具有切口短、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快;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手术风险相应降低及疼痛轻,切口美观,病人满意度高等优点,但应注意其适应证、禁忌症及早期开展此术式存在的难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外侧单切口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2005年4月至2007年6月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26例,后外侧单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组18例,记录两组病例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功能恢复情况及病员对切口外观满意度等,结果单切口手术组,术后出血量少于常规手术组.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着性.单切口THA组切口长度平均8.3 cm,常规THA组切口长度平均16.6 cm,单切口微创THA组病人早期能做主动直腿抬高动作,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切口外观美观,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疗效明显优于常规TH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对照法划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根据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其并发症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仅根据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的情况显示,观察组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要低(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老年人的术后生活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年随访结果。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间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2例,其中30例行直接前入路(A组),32例行后外侧入路(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而两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4个月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脱位发生,直接前入路有1例术中髓腔锉穿破股骨内侧壁1例,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阔筋膜张肌明显挫伤。结论: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在有条件的单位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影响。方法:84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实行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恢复时间≤24h 30例,多于对照组的1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应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护理过程中,可有效帮助患者在24小时之内恢复胃肠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护理中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自理能力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加快患者各项功能恢复速度,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择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实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8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采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手术以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病情恢复以及预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切口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小切口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4例99髋,并与同期内采用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40髋进行对比。结果:在切口长度、总失血量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等方面,小切口外侧入路组优于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组(P〈0.05);而两组的手术时间、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关节功能恢复快、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术微创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至2010治疗的老年骨股颈骨折、股骨头缺自性坏死、类分湿病、强直性脊柱炎共30例,其中2,4例患者行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结果: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28例,按随机序列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4例、对照组64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记录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12%(2/64),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50%(8/64),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为78.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配合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1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平分为应用纽与对照组,应用组采取手术室护理配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应用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应用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应用手术室护理配合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单侧全髋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康复护理组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后采取系统的早期功能康复练习,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术侧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康复训练组术后28周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护理能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易彬 《中医正骨》2009,21(12):68-68
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传统手术切口一般为14-18 cm,出血多在800 mL以上,大多数需要输血,手术时间1.5-2 h,需住院3-4周,然后是3-4个月的康复。多数病人因此而放弃手术治疗。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兴起和手术技术的提高,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开始应用于临床。为了评价小切口的优越性,笔者将我院2003-2007年收治的78例不同病因患者分成两组,其中43例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采用常规切口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对其疗效进行了对照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行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31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小切口组,以同期行常规后外侧入路全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7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应用助步器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等指标。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术后疼痛评分也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2组患者术后影像学指标、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术后随访6个月,小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恢复情况相近(P0.05)。结论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损伤小、安全、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循证护理组(EBN组)和对照组(C组),C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EBN组应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生活能力(MB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两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EBN组显著短于C组(P0.05);护理后,EBN组Harris、MBI、SAS、SD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C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促进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提高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能力,改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以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将拟行单侧全髋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对比观察2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止痛药用量、假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术后24周末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止痛药用量少于对照组(P均<0.05)。2组手术持续时间和假体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24周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及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对照组为4%,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具有关节组织和神经损伤小、出血少、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可以提高假体的稳定性,尽快恢复髋关节的功能,保证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