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临床拟诊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应用高频彩超进行腹部肠系膜淋巴结扫查,并记录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血流情况及纵横比。结果:小儿脐周、右下腹见肠系膜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者71例。结果: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门急诊7个月~8岁小儿腹痛患儿52例进行腹部高频超声检查。结果:52例患儿均在右下腹、脐周可探及不同程度肿大淋巴结,皮髓质分界较清晰,未见液化及钙化,直径10~30mm不等,长径/短径≥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肿大淋巴结低回声区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分布呈淋巴门型。且经过抗炎等对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淋巴结数量明显减少,且淋巴结的长径/短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小儿急性阑尾炎中高频超声及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的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急性阑尾炎具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即右下腹部低回声区呈索条形、椭圆形、不规则形。超声对本病的诊断符合率为91.7%,彩色血流显像检出率75%。结论:高频超声及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对小儿急性阑尾炎具有独特的诊断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1040例的腹痛患儿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包括记录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回声、形态及长短轴比值(L/S值)。结果:统计发现,90%(940/1040)显示了肿大淋巴结,以脐周及右下腹多见,皆为多发,930例经临床证实为肠系膜淋巴结炎,10例为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可以清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正确性高,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观察组)和1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肠系膜淋巴结影像资料,观察其高频超声表现特点。结果:高频超声筛查出腹痛患儿所显示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均为多发,其中以右下腹和脐周最为多见,具有典型的声像图特征。抗炎治疗1周后复查,肿大淋巴结体积均有缩小或消失。结论:高频彩色超声能清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能为临床明确诊断和观察疗效提供客观的影像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检查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摘要本文对20例用高频彩超检查发现,后经临床抗炎、抗病毒治疗后复查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儿依次扫查中上腹、脐周、左右下腹等肠系膜淋巴结分布区,重点检查脐周及右下腹,观察并记录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形态、边缘及内部回声,测量长短轴,长轴直径〉1cm,短轴〉0.5cm,长短轴之比〉2,视为肿大。结果:肠系膜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血流信号显示丰富,经抗炎、抗病毒治疗后淋巴结明显减少和缩小,其内血流信号也明显减少。结论:高频彩超在tJ,JL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与其它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后随诊中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5例患儿的高频超声特征,包括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数量及血流情况。结果:105例患儿均在腹腔内清晰显示椭圆形肿大淋巴结,与肠系膜走行一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阻力指数(RI):0.55-0.63。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小儿腹腔内结构,对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准确,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观察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3 月乐昌市中医院收治的 58 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所有患儿均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另纳入同期 54 例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观察患儿淋巴结位置和声像图 特征,比较两组儿童淋巴结数量、长径、短径、长径短径比及血流信号分级情况。结果: 58 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经高频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肿大淋巴结分布位置为:右中下腹部 20 例,脐周 28 例,左上腹部 10 例。与对照组儿童相比, 观察组患儿的淋巴结数量更多、淋巴结长径、短径、长径短径比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患儿 血流信号分级以 0 ~ Ⅰ级为主,观察组患儿血流信号则在各级别均有分布,两组儿童血流信号各级别频数的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Z = 5.048,P < 0.05)。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清晰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病变淋巴结形态特征、数量、 大小及位置分布等信息,较好地反映血流信号分级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声像图特征及其在小儿腹痛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5年1月~2009年5月收治的82例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惠儿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儿均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1~8个不等,大小为7mm×4mm~24mm×15mm,主要分布在右下腹及脐的周围.结论:超声可显示小儿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是确诊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1月小儿门急诊及住院小儿腹痛患者进行腹部高频超声检查。结果:高频起声能清晰显示小儿肠系膜肿大淋巴结,内部结构显示清晰。结论:高频超声检查能清晰、快速、准确的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85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淋巴结分布情况、大小、数目、形态、回声、血流分布均得到了明确显示。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而且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便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小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9例临床及超声诊断为腹腔淋巴结炎患儿的声像图资料。结果59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均有腹腔淋巴结肿大,27例血流丰富;41例肠系膜淋巴结分布右侧腹及右下腹,18例肠系膜淋巴结分布在腹腔其他部位。结论高频彩超检查无创,易于重复,声像图具有特征,可作为小儿淋巴结炎临床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并对其二维图像以及多普勒进行分析。结果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脐周及右侧腹腔内可探及椭圆形肿大的结节回声,其长径1.0~2.5 cm,长径与宽径之比为1∶(1.5~2.2)。彩色多普勒示结节内均探及血流信号,阻力指数0.5~0.6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高频彩超探讨对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4岁76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检查。结果:超声观察76例患者中73例右下腹回肠末端区见1至多枚淋巴结肿大,2例于脐周见数枚淋巴结。结论:高频彩超对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期间于台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医治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 45 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 45 例,将其设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均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肠系膜淋巴结进行检查,比较两组儿童的肠系膜淋巴结血 流情况以及临床指征。结果:(1)观察组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长径、短径以及长径 / 短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 < 0.05);(2)观察组患儿经过检查后可知其具有较多的肠系膜淋巴结血流,对照组并未出现肠系膜淋巴结血流; (3)观察组患儿经过检查后可知其肠系膜淋巴结呈现为串状排列,具有光滑的边界,并未出现融合,少数患儿出现重叠, 皮髓质具有清楚的分界,对照组儿童其肠系膜淋巴结经过检查呈现为豆形和肾形,皮髓质无清楚分界。结论:高频彩色多 普勒超声能有效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感染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发病原理、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在右侧腹部、脐周腹腔内,沿肠系膜走行探及串珠状肿大结节回声,结节呈椭圆形。肿大结节长径在0.5~2.0cm之间,长宽径比例在1.5~2.0之间。41例(60.3%)为低回声型;15例(22.1%)为等回声型;12例(17.6%)为混合回声型。所有病例的肿大结节内均未检测到血流信号。R(I血流阻力指数)在0.5~0.62之间。结论:由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所以临床易误诊、漏诊,高频彩超可对肿大淋巴结进行清晰显示,是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莹  石云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113-114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8例伴急性腹痛的患儿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记录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回声、形态及长短比值(L/S值)。结果:统计发现有93%(91/98)腹痛患儿显示了肿大淋巴结,以右下腹多见98.5(66/98)。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可作为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超声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急腹症诊断之间关系方法:运用飞利浦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动态观察69例急腹症并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1-2周后天超声复查。观察治疗后淋巴结的超声表现。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淋巴结小的变化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典型的声像图特征是脐周腹肠系膜上见多个大小不等椭圆形低回声结节,CDFI:其内可见放射状血流信号。治疗后1—2周后复查,肿大淋巴结缩小或消失,t检验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可作急腹症肠炎诊断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燕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4):112-11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诊断儿科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作用。方法:用高频探头在患儿脐周及右下腹观察有无增大多发的低回声结节。结果:在儿科腹痛急诊病人中,经过超声检查确诊为腹部脐周及右下腹多发增大淋巴结,后经临床治疗及复查,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从而为儿科医师提供直接可靠的诊断依据。结论:用高频探头可以在儿科急腹症中对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高频超声探头,观察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结果:肿大淋巴结为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多发,呈串样。结论:高频超声可作为小儿腹痛肠系膜结肿大的诊断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