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西医检查项目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110例门诊及住院CAG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胃黏膜活栓作出病理诊断,同时进行辨证分型.结果:CAG患者性别与辨证分型元相关性(P>0.05);患者的年龄与辨证分型无相关(P>0.05)但总体上偏于中老年者多见;患者HP感染与辨证分型有相关性(P<0.05),脾胃湿热型的HP感染率达100%;CAG、CAG CSG肠上皮化生(IM),出现率总体上与辨证分型有差剐(P<0.05),异型增生(ATP)出现率总体上与辨证分型无差别(P>0.05),需进一步研究.结论:CAG的微观变化与中医辨证结合使其诊断更臻完善、辨证更全面、准确,疗效更理想,为中医辨证施治开创新思路、增填新内容.也符合现代循症医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杨洋  刘华一 《江西中医药》2014,45(2):25+35-25,35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中医分型的关系及对治疗的影响。方法:97例CAG患者按中医证型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6组,观察各组HP感染情况及8周中医对症治疗后各组HP阳性组与阴性组疗效情况。结果:各组HP感染率为脾胃湿热证82.3%,肝胃郁热证76.9%,肝胃气滞证65.0%,胃络瘀血证53.3%,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40.9%,胃阴不足证40.0%。各组感染率有差异(P〈0.05)。8周治疗后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证中HP(+)组与HP(-)组症状评分改变无差异(P〉0.05);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HP(+)组与HP(-)组症状评分改变有差异(P〈0.05),且HP(-)组前后症状评分差值大于HP(+)组。结论:HP感染在CAG中医证型的分布有-定规律,且对CAG治疗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整合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研究慢性胃炎脾虚证分型的病理学基础。方法:取188例脾虚证患者胃黏膜和42例平素无临床症状的志愿献血者的胃黏膜,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亚细胞超微结构(细胞核和线粒体)分析。结果: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胃黏膜既可有器质性病变存在[G型———发生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基础上];也可无器质性病变存在(F型———多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脾阴虚证和脾虚气滞证均发生在CSG、CAG基础上,且CSG、CAG的炎症细胞浸润黏膜层程度、固有膜腺体减少程度和胃黏膜肠化生Ⅱb(IMⅡb)发生率也较G脾气虚证、G脾阳虚证的CSG、CAG为重,P<0.05~0.01。结论:对①有病有证(既有CSG或CAG,又有脾虚证)、有证无病(虽有脾虚证,但无CSG或CAG)及有病无证(虽有CSG或CAG,但无脾虚证的临床症状)都应足够重视。②脾阴虚证和脾虚气滞证的CSG或CAG其病变程度和IMⅡb发生率较G脾气虚证、G脾阳虚证的CSG、CAG为重。  相似文献   

4.
自拟丹参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其病因复杂,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原因。CAG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阻断和逆转癌前病变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应用自拟丹参泻心汤治疗CAG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胃癌及胃癌前病变脾虚证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及微量元素含量、胃黏膜SOD和血清LPO水平,探讨胃癌与胃癌前病变与胃黏膜病变的内在联系。方法:160例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5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68例、胃癌(CA)组37例及正常组22例,胃镜下取病灶区、非病灶区胃窦及胃体3处黏膜,做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及微量元素含量、胃黏膜SOD活性、血清LPO水平测定。结果:①HC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含量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HC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核Zn和Cu含量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HC组胃黏膜SOD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HC组血LPO水平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与胃癌前痛变脾虚证与胃黏膜病变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胃黏膜组织细胞Zn、Cu含量降低,细胞核DNA舍量异常增高是胃癌前痛变信号,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证胃黏膜组织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Hp阳性CAG病人63例,其中肝胃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31例;胃黏膜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运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胃黏膜组织中GAS、MTL、SS含量,以比较萎缩性胃炎Hp阳性与阴性及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证的激素表达水平。结果:萎缩性胃炎Hp阳性组胃黏膜组织内GAS、MTL水平表达高于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萎缩性胃炎Hp阳性组胃黏膜组织内SS水平表达低于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萎缩性胃炎Hp阳性肝胃气滞证组胃黏膜组织中GAS水平表达高于胃阴不足证组(P0.05);萎缩性胃炎Hp阳性肝胃气滞证组胃黏膜组织中MTL水平表达低于胃阴不足证组(P0.05);萎缩性胃炎Hp阳性肝胃气滞证组胃黏膜组织中SS水平表达低于胃阴不足证组(P0.05)。结论:Hp感染能影响GAS、MTL、SS在CAG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肝胃气滞证组GAS水平表达高于胃阴不足证组;肝胃气滞证组SS水平表达低于胃阴不足证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CA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雷贝拉唑组35例,口服雷贝拉唑20mg bid;奥美拉唑组33例,口服奥美拉唑20mgbid,其余药物均相同,疗程为7d。结果:雷贝拉唑组HP根除率为91.43%,药物不良反应率为2.86%,奥美拉唑组HP根除率为75.76%,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2.12%,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胃黏膜病变的逆转和临床症状的改善两组比较,也无显著差异。结论:雷贝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治疗CAG的方案及奥美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治疗CAG的方案均具有较高HP清除率,药物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同时又能改善CAG的临床症状,一定程度上逆转胃黏膜病变,均是目前治疗CAG较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炎汤治疗幽门螺旋菌(HP)阳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HP感染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中药胃炎汤口服,每日2次,疗程:20天。西药组用西药标准三联,疗程:7天。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胃镜、病理变化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HP根除率,治疗组为70%,西药组为7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胃炎汤治疗HP阳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杨维平  杨洁 《中医研究》2011,24(9):20-2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s,CAG)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严重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难治疾病之一[1]。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HP感染率为40%~90%,平均为59%[3]。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94例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规律的研究,认为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基础是脾胃虚弱,根本治疗大法是健脾助运;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基本治疗原则是标本兼顾;对伴发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应积极根除HP。同时拟定了益气活血清热方,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和药理研究。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1.67%;胃镜检查总有效率69.44%;病理活检总有效率86.11%;抗HP感染有效率80.9%,HP阴转率44.44%。  相似文献   

11.
李夫贤 《四川中医》2005,23(9):49-5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并HP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56例病人按中医辨证分为5种证型,分别给予中药施治,并结合西药抗HP三联疗法,疗程4周。结果:总有效率94.6%,HP阴转率94.6%,服药1、2、3年病理活检萎缩程度减轻。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HP感染疗效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纾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分别给予纾萎方和胃复春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病理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病理组织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72.73%和93.18%,均高于对照组的47.62%和38.10%(P〈0.05);治疗后两组胃黏膜萎缩情况及胃黏膜腺体IM、ATP改变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纾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其胃黏膜IM及ATP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纾萎方治疗脾虚瘀热互结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门诊脾虚瘀热互结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予纾萎方,对照组42例子胃复春,疗程均为六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和病理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病理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72.73%,对照纽47.62%(x^2=5.4846,P=0.0194):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18%,对照组38.10%;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纾萎方治疗脾虚瘀热互结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对CAG、IM及ATP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消化道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的范畴。目前已公认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是幽门螺杆菌(HP),HP在我国属高感染地区,在普通人群中感染率为50%~80%。随着纤维胃镜的广泛应用,慢性胃炎的发现率已渐升,而且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模式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CAG伴胃黏膜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患者305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H.pylori检测,分析CAG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胃黏膜病理程度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CAG癌前病变的各中医证型分布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本研究患者H.pylori感染率为24.3%(74/305),不同病理程度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率与胃黏膜病理程度呈正相关,即病理程度越重H.pylori感染率越高(P均0.05);不同中医证型的不同病理程度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轻度Dys、IM、腺体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胃阴不足型和胃络瘀阻型的中度和重度Dys、IM、腺体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AG癌前病变的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及H.pylori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病理程度为轻度时(病变早期)以实证为主,H.pylori感染率相对较低;中重度时(病变中晚期)以虚实夹杂证为主,H.pylori感染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特别是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率达2.55%~7.4%。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发现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  相似文献   

17.
唐许 《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0):42-4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以胃黏膜体萎缩为特征的常见病症。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癌前疾病,而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M)和(或)异型增生(Dys)则被公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西医治疗CAG主要采用清除幽门螺旋杆菌(HP)、保护胃粘膜、增强胃动力等处理,疗效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与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病的关系。方法:通过PCR法检测胃病患者和正常人HP感染情况。结果:HP感染与十二指肠球溃疡高度相关(P<0.01),与胃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呈显著性相关(P<0.05),HP感染率在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间差异无显著性,非贲门部胃癌明显较贲门部癌高(P0<0.05)。结论:HP感染与胃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与HP感染密切相关,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近年来,笔者自拟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2例均为门诊病人,均经本院或外院作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排除溃疡病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28~68岁;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30年;HP阳性38例,占73.1%。 2 治疗方法 消痞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柴胡、白芍、枳壳、丹参、三七、鸡内金、陈皮。加减:阴虚者加麦冬、石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简称CAG,下同)中医症状学调查入手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下同)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以明确其中医的病机特点、发展规律、证候特征,从而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有完整中医临床资料的2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以及胃镜检查资料,对所采集到的数据整理后,运用卡方检验以及因子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岁以下的发病率为1.4%,31—40岁发病率为15.8%,41~50岁发病率为26.8%,51岁以上发病率为56%。cAG中医临床症状以胃肮胀痛最为多见,其次为纳呆、嗳气、体倦乏力、口干、泛酸、口苦。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划分为五组,胃阴不足组平均年龄最大,肝胃不和组最低。202例CAG患者总体HP的感染率为44.5%,其中瘀血阻络组HP感染率最高脾胃虚弱组最低。各组之间经卡方检验(P值均大于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瘀血阻络组HP感染率最高,湿热中阻组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