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在原有的毛细血管和/或微静脉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从已存在的血管处以芽生或非芽生(套迭)的形式生成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过程,在成人,它至少包括6个连续的步骤:已存在的周细胞的分离;内皮细胞分泌的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形成管腔;周细胞粘附、血管的稳定。在此过程中涉及多种分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从已存在的血管中形成新的血管,涉及内皮细胞、外周的周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生成血管的细胞因子等多个相互作用。具体步骤包括现有血管外基膜的降解,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导致形成新空间,以及血管床的分化和成熟。血管生成初始释放前血管生成因子发起的促进血管形成的因素(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这些因素结合到内皮细胞各自的细胞表面受体,导致其激活,其中包括诱导细胞的增殖,增强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进而增加内皮细胞迁移和侵袭。了解蛋白酶在血管生成中的复杂性,对于血管瘤中新生血管的刺激和抑制,有助于认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糖条件下制备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条件培养基(HGMCM)及抗VEGF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Boyden小室迁移实验观察HGMCM,含wortmannin及含VEGF单克隆抗体HGMCM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结果:HGMCM可促进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142.00±15.32/视野),wortmannin、VEGF单克隆抗体可明显抑制HGMCM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89.00±9.28/视野,93.00±9.64/视野),使血管内皮细胞被阻滞于G1/S转变期,含wortmennin和VEGF单克隆抗体HGMCM组与HGMCM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结论:HGMCM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一部分是通过VEGF发挥作用的,拮抗VEGF的活性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进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4.
血管生成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机体的血管形成有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和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两种方式。血管发生,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成血管细胞发展,形成原始血管的过程,包括成血管细胞的增殖,内皮细胞分化,增殖,迁移,连接,并形成原始血管丛等。血管生成是原始血管丛或已存在的血管经发芽或其他方式形成新血管的过程,包括内皮细胞趋化移动,增殖,形成新管腔,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表达的调控作用,检测MIF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的可能调控作用。方法用不同剂量的OX-LDL处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Western-blot检测MIF蛋白的表达。利用腺病毒介导MIF在HUVECs中的表达,分别通过Trans-well细胞穿膜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MIF对HUVECs迁移的调控作用。分别通过EdU染色、MTr细胞增殖检测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析MIF对HUVECs增殖的影响。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IF对HUVECs中MMP2和CXCR4表达的影响。结果Ox-LDL可特异调控HUVECs中MIF的表达。Trans-well细胞穿膜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表明,利用腺病毒介导MIF高表达可显著抑制I-IUVECs的迁移。EdU染色、M1Tr和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MIF对HUVECs增殖无明显作用。定量PCR结果显示过表达MIF可显著抑制HUVECs中CXCR4的表达(P〈0.01)。结论MIF通过降低CXCR4表达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国欢 《医学综述》2015,(3):420-422
整合素是一类由α、β两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是一种细胞黏附分子;其配体是细胞外基质成分,参与细胞黏附、信号转导、血管生成等众多生理、病理过程,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血管生成是指在微血管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此过程离不开整合素。整合素与众多促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交互作用,通过参与内皮细胞的激活、迁移、增殖和抑制内皮细胞凋亡等过程,从而在血管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整合素与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管生成是通过内皮细胞的芽生及分支形成新血管的过程,主要见于胚胎发育、成年的某些生理(如创伤愈合)及病理(实体肿瘤生长、浸润、转移)情况。该过程受一系列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相互调节,最近发现Dll4在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抗D114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组织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干扰乳腺癌MDA-MB-231细胞内皮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表达对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脉管形成能力的变化,分析EPCR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i RNA方法降低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EPCR的表达,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PCR干扰效果,实验分为EPCR干扰组、无关序列组及未处理组。制备肿瘤条件培养基模拟肿瘤微环境培养HUVECs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内皮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检测内皮细胞脉管形成能力。结果:与未处理组及无关列序组相比,EPCR干扰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脉管形成能力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干扰乳腺癌MDA-MB-231细胞EPCR的表达能够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脉管形成能力,提示EPCR可能在肿瘤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鑫磊 《医学综述》2011,17(2):161-163
新生血管对于肿瘤生长和创伤愈合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又在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Periostin是一种细胞黏附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和创伤组织中过表达。在血管形成过程中,它能够通过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趋化性和趋触性来促进细胞的迁移,而这一过程是通过活化FAK-PI3K-AKT信号途径实现的;在低氧环境中,periostin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相似文献   

10.
整合素(integrin)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作用的主要因子,它通过调节内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参与新生血管管腔的形成和血管网络构建.细胞外基质是整合素的配体,胶原和层黏连蛋白的沉积形成新的血管管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以及增加血管的通透性.现就整合素和VEGF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认为,多种因素参与了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丝裂原,有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改变细胞外基质、促进血管生成和维持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证实,血管新生(angiogenesis)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与血管新生有关的基础研究广泛开展。血管新生是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在原有的毛细血管与/或微静脉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的增殖和迁移,从先前存在的血管处以芽生或非芽生的形式生成新的毛细血管的过程,该过程大体上分血管内皮细  相似文献   

13.
目的:1-磷酸鞘氨醇是新发现的细胞外递质和细胞内第二信使,研究它在人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凋亡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光镜观察二甲基鞘氨醇作用前后的细胞形态;MTTI地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及有无凋亡发生。结果:(1)抑制1磷酸鞘氨醇生存后,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2)二甲基鞘氨醇几乎可以完全抑制两种细胞的增殖;(3)一定剂量时可诱导两细胞凋亡。结论:1-磷酸鞘氨醇在人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其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新生血管形成是指利用既存血管产生新的血管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出芽的形成及支持细胞的围绕。一般认为,血管生成只发生在胚胎器官发育时期,成人后血管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血管生成只出现在妊娠期和子宫内膜周期性重建期,以及某些疾病[2]。血管的形成通过某些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启动并被生长因子受体( GFRs)和整合素共同调节。这两种受体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任何单独一种GFRs或整合素的抑制剂并不能成功地治疗某些癌症[3]。 GFRs和整合素的信号下游都汇聚于局部黏着斑激酶( FAK),故若针对FAK的治疗或许可提供一个弥补GFRs和整合素抑制剂不足的策略。 FAK是细胞基质-整合素信号通路的重要传递者,作为多种信号通路的枢纽,它可以直接参与细胞多种功能的调节。 FAK在许多肿瘤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加,最近有研究发现它能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目前FAK抑制剂已被用于癌症的治疗。尽管在血管形成方面,体内外关于FAK的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其确切机制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就FAK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苦参碱联合热疗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苦参碱联合应用热疗对体内外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观察苦参碱联合热疗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板,观察苦参碱对HUVEC迁移的影响;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观察苦参碱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苦参碱在6.25~200μg/ml浓度时,具有抑制HU-VEC增殖的作用(细胞存活率在86.4%~56.1%),与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955),此浓度范围内苦参碱对人肠癌细胞株细胞的抑制低于对内皮细胞的抑制,具有明显的差异细胞毒作用;在12.5~25μg/ml浓度时苦参碱对鸡胚尿囊膜血管形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6.25~25μg/ml浓度时对内皮细胞迁移具有显著抑制作用;6.25、12.5、25μg/ml苦参碱联合热疗在体外具有抗血管生成的次加效应。50、100、200μg/ml苦参碱联合热疗在体外具有抗血管生成的协同效应。结论:小剂量苦参碱(6.25~200μg/ml)在体内外具有抑制血管生成作用,联合热疗具有协同或次加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功能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的抗血管形成机制。方法:采用肝癌HepG2细胞上清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成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umor-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Td-EC),通过细胞迁徙实验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血管形成实验检测As2O3对Td-EC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结果:As2O3在体外对Td-EC有显著促进凋亡的作用,并能抑制其迁移和血管的形成,较在同样条件下对HUVEC的凋亡、迁移和血管形成作用显著。结论:As2O3在体外可特异地抑制Td-EC生长及功能。  相似文献   

17.
胆脂瘤上皮细胞存在异常的高度增殖能力,胆脂瘤基质周围新生血管形成和微循环的重建为胆脂瘤上皮的异常增殖提供较丰富的血供和营养。胆脂瘤上皮由于受到所处微环境中的炎症因子、细胞因子的刺激,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高表达并诱导新生血管形成。MMPs在血管生成作用中不只是起到降解细胞外基质(ECM)作用,它们还可以通过调整内皮细胞黏附、增殖、转移和生长或者直接通过释放基质中隐藏的血管生长因子促进血管生成。此外,ECM涉及组织稳态和肿瘤浸润及炎症等病理过程,MMPs和TIMPs是维持ECM稳态的重要因素,MMPs-TIMPs活力失衡可能对胆脂瘤增殖及骨质破坏吸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是一种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其通过诱导内皮细胞趋化和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而促进血管的增殖,对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刺激作用[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TGF-α的受体,其与TGF-α结合后,通过介导多种途径的信号通路可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粘附、迁移和存活等。本文通过观察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中TGF-α和EGFR的表达及其与血管侵入的关系,探讨TGF-α和EGFR在椎间盘退变及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生物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鹏程  李彦豪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5):1793-1796
胚胎期血管生成存在两种方式,即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和血管形成(angiogenesis)。血管发生是指中胚层衍生的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迁移、聚集、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在原位或远处形成原始毛细血管网的过程。血管形成系在原有血管基础上,成熟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发芽(sprouting)、搭桥(bridging)方式形成新的血管的过程。以往认为,出生后血管生成仅以血管形成的方式进行。然而,自1997年Asahara等首次证明成人外周血中CD34^ 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内缺血组织中整合形成新生血管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成年体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观察氧化还原状态高迁移率族1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 HMGB1)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增殖、迁移及向血管细胞(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初步探讨氧化还原状态HMGB1介导MSC血管修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 DTT)及过氧化氢(H2O2)处理 HMGB1,使其处于不同氧化还原状态,使用上述氧化还原状态HMGB1处理体外培养MSC,不做处理为空白组。CCK-8检测细胞增殖力;Transwell 试验检测细胞迁移力;免疫荧光实验及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分化情况。结果 DTT还原的HMGB1促进MSC增殖,增强其对MSC迁移及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并且增强其对MSC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H2O2氧化的HMGB1使其对MSC增殖、迁移及向血管细胞(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减弱甚至消失。结论 还原状态HMGB1能够通过促进MSC增殖,增强其对MSC迁移及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并且增强其对MSC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氧化状态HMGB1通过使其对MSC增殖、迁移及向上述血管细胞分化的影响减弱甚至消失,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