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中医证型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相关性。方法:慢性心衰患者100例,中医辨证分为气阴虚和气阳虚证型组,分别计算主症积分和证候总积分,检测TNF-α、IL-1和IL-6水平,进一步分析比较上述指标在气阴虚与气阳虚证型组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气阳虚组平卧困难主症积分及证候总积分高于气阴虚组(P<0.01);22组TNF-α、IL-1、IL-6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气阳虚组各项指标水平高于气阴虚组。3相关分析显示,TNF-α、IL-1及IL-6水平均与气阴虚、气阳虚证候积分呈正相关(r=0.335,P<0.01;r=0.202,P<0.01;r=0.201,P<0.01)。提示CHF气阳虚证较气阴虚证为重。结论:CHF患者TNF-α、IL-1和IL-6水平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气阳虚高于气阴虚,TNF-α、IL-1及IL-6可能在气阴虚向气阳虚证候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血清水平可作为气阴虚、气阳虚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95例DPN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统一的辨证标准辨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气滞证6个单证,将单一证候组合形成复合证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血瘀证(78.71%)、阴虚证(63.31%)比例较高,阳虚证比例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加;血瘀证比例随年龄的增长和病程延长而增加,阳虚证、血瘀证均与糖尿病病程具有显著相关性(r=0.122和0.115,P0.01);不同病程组证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程的延长,气虚、阴虚、气阴两虚证比例有降低趋势,阳虚、阴阳两虚证所占比例增加。阳虚证较非阳虚证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异常率明显增高(P0.05);体重指数与痰湿证、糖化血红蛋白与阴虚证、空腹血糖与气虚证均有显著相关性(r=0.181和0.105和0.117,P0.05或0.01)。结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特点,可以为DPN的中医辨证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宋文茜  郦永平 《江苏中医药》2016,48(11):29-31,34
目的:探讨心脑同病急重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候要素构成。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240例心脑同病急重症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医学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证候要素构成。结果:心脑同病急重症基本证型是风瘀证,主要证素为:胸闷,胸痛,气短,出汗,肢体活动不利,拘急,步履不稳,跌仆,舌质紫或紫暗或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迂曲青紫,脉细或涩或弦。其他常见兼夹证型包括:风瘀兼痰湿证,风瘀兼气虚证,风瘀兼火热证,风瘀兼阳虚证,风瘀兼阴虚证。另可见复杂兼夹证型:风瘀兼阴虚兼火热证,风瘀兼痰湿兼火热证,风瘀兼痰湿兼气虚证,风瘀兼阴虚兼阳虚证,风瘀兼气虚兼阴虚证,风瘀兼痰湿兼阳虚证,风瘀兼气虚兼阳虚证。结论:心脑同病急重症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其基本证型为风瘀证,可单一或复杂性兼夹痰湿证、火热证、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患者220例的中医证型分布进行调查、归纳。结果患者虚证发生率呈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的趋势;患者心功能越低,水饮证者比例升高,痰热证比例明显下降。患者实证发生率呈血瘀证〉水饮证〉痰热证的趋势;患者心功能越低,水饮、痰热证发生率越高。结论 CHF的基本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水停,阴虚、痰湿为伴发或并发证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选择10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按照胸痹的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证型归纳.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证型分布依次为: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痰瘀证>气滞血瘀证=阴虚痰瘀证>阳虚痰瘀证=痰瘀交阻证>单纯血瘀证>单纯痰浊证=单纯阴虚证>单纯阳虚证>单纯气滞证>单纯气虚证;进一步归纳:阳虚及其各兼证组(单纯阳虚证 阳虚痰瘀证 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及其兼证组(单纯气虚证 气虚痰瘀证)>阴虚及其兼证组(单纯阴虚证 阴虚痰瘀证)>气滞血瘀组>痰瘀交阻组>单纯血瘀组>单纯痰浊组>单纯气滞组.阳虚兼证组内出现率超过50%的症状依次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乏力、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常见舌象有:舌质紫暗、淡紫、暗红、淡红,舌体胖大、齿痕、嫩,苔多白腻、白滑,脉象常见沉弦、沉弱、沉涩.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机复杂,虚实相兼;阳虚寒凝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g A肾病中医虚证与西医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Ig A肾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遵循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确定证候类型,分析313例Ig A肾病患者中医虚证分型与西医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尿检异常型以气阴两虚证较多;肾病综合征型以气虚证最多;慢性肾炎型合并高血压者以阴虚证、阳虚证居多。阴虚证高血压发生率最高;气阴两虚证重度血尿发生率较高。气虚证和阳虚证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血白蛋白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阳虚证和阴虚证血肌酐明显高于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气虚证和阳虚证血胆固醇高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阳虚证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其他3证、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其他3证。气虚证慢性肾脏病(CKD)1~2期居多,气阴两虚证CKD1期、3期较多,阴虚证CKD4期最多,阳虚证CKD4~5期较多。结论 Ig A肾病中医虚证与西医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相关指标对弥补中医"四诊"信息不足,提高辨证准确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慢性心衰中医证素、证型,地域及时间变迁的角度,对近20年国内慢性心衰相关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1995~2014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慢性心衰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医证型,证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变化规律的证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74篇,病例6746例,覆盖全国20个省市地区,常见证型有气虚血瘀,气阴两亏,痰淤互阻,气阳两虚,阳虚水泛;证素以血瘀、气虚、水饮、痰浊、阴虚多见。近年来痰淤互阻、气阳两虚证的患者显著增加,实性证素所占比例也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慢性心衰以本虚标实多见,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多见,近年来水饮等实性证候因素在慢性心衰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究冠心病各中医证型与血常规中两常规化验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326例经冠脉造影检查后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滞、寒凝、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阳脱)7个证型,检测其血常规中RDW和MPV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气滞及兼证、非气滞证两组比较,血瘀及兼证、非血瘀证两组比较,痰浊兼证、非痰浊证两组比较,气虚及兼证、非气虚证两组比较,阴虚及兼证、非阴虚证两组比较,阳虚及兼证、非阳虚证两组比较,RDW、M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凝及兼证、非寒凝证两组比较,RDW、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MPV值由气滞证、寒凝证、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到阳虚证逐渐增大。结论 RDW、MPV与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有相关性,可一定程度上揭示冠心病在各中医证型间传变规律,为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型及其标准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心肾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收集203例慢性心衰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心肾综合征和非心肾综合征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证候要素、证候分型的差异.结果 心肾综合征患者年龄偏大、男性构成比增加、吸烟比率高,心衰病程长,NYHA心功能分级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血肌酐升高,与非心肾综合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同时心肾综合征患者气虚、阴虚证候要素出现频率低,阳虚、水饮证候要素出现频率高,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型比例升高,心肺气虚、气虚血淤、气阴两虚、痰饮阻肺型比例降低,与非心肾综合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心肾综合征的发生与患者心功能损害有关,年龄、吸烟等是重要的危险因子.心肾综合征出现伴随中医证候从气(阴)不足向阳虚水饮证候演变和心病及肾、心肾同病过程,淤血始终是关键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潘光明  邹旭  姚耿圳 《新中医》2018,50(8):43-4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3 3 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诊断、中医证型、合并症等的分布规律。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项合并症所占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性证素先后顺序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血虚气滞。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心脾=肺肾肝。中医证型最多为气虚痰瘀证,占19.82%,而后依次为气阴两虚痰瘀(占13.81%),气虚血瘀(占11.4 1%),气阴两虚血瘀(占10.21%),阳虚水泛兼瘀血阻络(8.11%),其他证候较为分散。证候虚实中,单纯性虚证占6.9 1%,单纯实证占6.3 1%,本虚标实证占86.7 9%。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性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水饮为主,本病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中医证型以气虚痰瘀、气阴两虚痰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气虚类慢性心力衰竭不同证型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118例气虚类(含气阴两虚及气阳虚)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采集其相关临床症状、体征、检验检查,比较分析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阳虚证的不同临床特点。结果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辨证多为气阳虚;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阳虚证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不同,气阳虚证患者心力衰竭程度最严重。结论心力衰竭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阳虚证在原发疾病和心力衰竭病情程度上有不同特点: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辨证多为气阳虚,气阳虚证患者心力衰竭程度最严重。  相似文献   

12.
胸痹心痛的中医危险证型--附375例聚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明确胸痹心痛的中医危险证型.方法对37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证候分型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通过聚类分析、定量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各证型的关系.结果与冠心病关系最近为血瘀证,其次为气虚证,阳虚证、痰浊证、寒凝证更次之,阴虚证与气滞证的关系最远.结论胸痹心痛的中医危险证型依次是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痰浊证、寒凝证,阴虚证和气滞证为胸痹心痛的中医非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CHF患者62例,进行严格的中医辨证,分为气阴虚和气阳虚两组,分别进行主证计分和证候积分,采用改良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改良Simpson法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反映心脏结构指标、收缩功能指标和舒张功能指标,进一步分析比较上述指标在气阴虚与气阳虚两大证型组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反映心脏结构指标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气阳虚组气阴虚组,气阴虚、气阳虚证候积分与LVPW呈显著正相关,且LVPW与证候积分的相关系数(r=0.141)大于心功能分级(r=0.016)。2)反映收缩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气阴虚组明显高于气阳虚组,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及左室短轴分数(LVFS)均呈气阴虚组气阳虚组趋势,而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则呈气阳虚组气阴虚组趋势;气阴虚、气阳虚证候积分与SV、CO、CI、LVEF呈显著负相关,LVEF与证候积分的相关系数(r=-0.514)大于心功能分级(r=-0.151)。3)反映舒张功能指标舒张末容积(EDV)、舒张早期血流峰值/舒张晚期血流峰值(E/A)值气阳虚组气阴虚组;气阴虚、气阳虚证候积分与EDV呈显著负相关,与E/A值呈正相关,EDV与证候积分的相关系数(r=-0.229)大于心功能分级(r=-0.027)。[结论]心脏超声指标与CHF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证候积分可能是反映CHF患者LVPW、LVEF及EDV的敏感指标之一,证候积分越高者其LVPW越大、LVEF越低、EDV越小,心功能越差,舒张功能受损亦越严重。可为慢性心力衰竭气阴虚、气阳虚微观证辨证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归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医证型,探讨中医证型与其病变程度的对应关系。方法收集192例DPN患者,通过检索文献,初步拟定46个中医症状和体征,进行量化赋值。采用R型聚类、简单对应分析进行统计学推断。结果在聚类图的适当位置截取,46个中医症状聚为5个基本证型: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瘀血痹阻证和痰湿阻络证。对应分析显示,中医证型与病变程度分级相关联(χ2=30.752,P<0.01),气虚证与DPN的Ⅰ级(无症状的DPN)最近,阴虚证与Ⅱ级(有症状的DPN)最近,阳虚证与Ⅲ级(功能受累的DPN)最近。瘀血痹阻证和痰湿阻络证在二维投影图的中间,与DPN病变程度某个分级的关系均不十分明确。结论气虚、阴虚、阳虚、瘀血痹阻和痰湿阻络是DPN的中医基本证型。随着DPN病变程度的进展,中医证型也发生由气虚、阴虚到阳虚的转化,而瘀血、痰湿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系疾病中常见的一种,西苑医院名老中医在多年临床中以"心"为主线,围绕心气、阳虚,血瘀水停等病机,将心衰分为气虚血瘀型、中阳虚衰、水湿内停、肾阳虚衰、水饮淩心型.临证多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法治疗,整体全面的把握心衰疾病的发展转归,减缓心衰病程进程.诸位名老中医的经验,对于建立及优化中医心衰诊治的规范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近10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以期能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数据库中慢性心衰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规范处理,得到文献中辨证分型等相关原始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最终得到各类型数据的分布规律。结果:①中医证型分布前六位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水泛心肺气虚心肾阳虚血瘀水停。②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布前六位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③心功能等级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中证型分布最多是心肺气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病性类证候要素则以气虚和血瘀为主。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病位以心为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证候要素以气虚和血瘀为主。初步反映出了慢性心衰常见证型和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主要目的]分析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资料来源]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慢性心衰患者病历。[选择文献量及依据]1研究类型:临床观察,资料完整。2研究对象:符合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09年ACC/AHA成人心力衰竭诊疗指南、《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多次住院以最后一次住院资料计算。3评价指标:年龄、中医辨证、用药规律。排除中医四诊资料不全;住院期间未遵医嘱要求;依从性差或失访者。共186例住院病历。[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制定慢性心力衰竭的回顾性研究调查表,两名副主任级以上医师重新复核,双录入数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基础疾病、西医诊断,中医诊断、辨证分型、临床用药。分别提取气虚、血瘀、阳虚、阴虚、水饮、痰浊6个临床证型。采用Excel2013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分析年龄、中医辨证、用药规律。[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男77例,女109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49.50岁;病程0.5~13年,平均病程4.61±2.78年;中药共计2109味次,涉及96种。最常见证型是气虚血瘀水停证,疾病发展不同时期还兼夹阳虚、阴虚、痰浊。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血瘀。中药使用频率依次是茯苓、黄芪、当归、丹参、白术、川芎、桂枝、益母草、泽泻、薤白、人参等,中药治疗以益气、活血、利水、温阳、化痰。[未来展望]扩大研究数量,更好指导辨证论治,以期中医治疗慢性心衰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主要预后指标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56例IgA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探讨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与主要预后指标的关系。结果肝肾(气)阴虚证81例(51.92%),其次为阴阳两虚证56例(35.90%)和脾肾(气)阳虚证19例(12.18%);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阴(气)虚证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脾肾(气)阳虚证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脾肾(气)阳虚证的大量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阴阳两虚证与肝肾(气)阴虚证(P〈0.05,P〈0.01),且脾肾(气)阳虚证的尿蛋白、血压、血肌酐、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阴阳两虚证与肝肾(气)阴虚证(P〈0.05,P〈0.01);阴阳两虚证中各因素的发生概率及数值均高于肝肾(气)阴虚证(P〈0.05,P〈0.01)。结论肝肾(气)阴虚证是IgA肾病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证型与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高尿酸血症等预后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选取阴虚、阳虚两种证型,以老年人10种常见慢性疾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研究来分析其虚证临床症状分布特点。方法:选取我国患病率居前10位的慢性疾病(阴虚证、阳虚证)设为研究病种,采用卡方检验、柏拉图分析、雷达图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某三甲医院2015年7月1日至2017年7月1日收治的住院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慢病虚证症状具有一定的特点;老年人10种常见慢病主要虚证症状按降序排列依次为口干、睡眠障碍、头晕、乏力、大便异常等。结论:10种常见慢性疾病阴虚、阳虚证临床症状分布具有规律性的特点;老年人慢性疾病老人虚证症状的分析为中医"异病同护"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研究体质与证素的关系。方法中医师专人定式问卷调查症状和体质,按照王琦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并进行体质和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平和体质者5例,占总病例数的1.0%;病理体质者495例,占总病例数的99.0%。结论病理体质患者中,瘀血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平和质;气虚、瘀血和痰浊等证素为冠心病患者的主要病性证素特点;瘀血质与瘀血、痰浊和阳虚证素呈显著相关;气虚质与气虚、阳虚和阴虚证素呈显著相关;痰湿质与痰浊和阳虚证素呈显著性相关;阳虚质与气虚和阳虚证素显著相关;阴虚质与气虚和阴虚证素显著相关;气郁质与气滞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