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MS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胆脂瘤型中耳炎的MSCT表现,探讨MSCT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胆脂瘤型中耳炎的MSCT特征,及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结果:胆脂瘤型中耳炎的MSCT表现有鼓室及鼓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听小骨破坏;周围结构如盾板、半规管、面神经管可破坏,其中盾板常见。结论:MSCT可以清楚显示中耳胆脂瘤的部位、形态、听小骨及周围结构的破坏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胆脂瘤型中耳炎高分辨率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R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经手术病理证实胆脂瘤型中耳炎27例的HR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高分辨率CT清楚的显示起源部位不同和大小不等的中耳胆脂瘤的软组织影以及其引起的中耳系统细微的骨质破坏征象。上鼓室?鼓窦及乳突区软组织肿块(27/27),骨质破坏包括听骨(23/27)、盾板(16/27)、面神经管(10/27)及乙状窦壁(4/27)。术前CT正确诊断率达90%以上。结论HRCT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有肯定诊断价值,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高分辨率CT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43 例胆脂瘤型中耳炎的HRCT表现.结果 胆脂瘤型中耳炎HRCT表现:a)鼓室、鼓窦内团块状、片状软组织影;b)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中包括鼓室、鼓窦入口及鼓窦破坏扩大以及听小骨破坏移位.结论 高分辨率CT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能做出准确诊断并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收集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脂瘤型中耳炎36例,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探讨螺旋CT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1资料与方法本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6~68岁,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临床表现:所有患者都有外耳道流脓的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甚者听力  相似文献   

5.
胆脂瘤型中耳炎HRCT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HR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胆脂瘤型中耳炎 2 6例 ,回顾性分析其HRCT表现 ,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胆脂瘤型中耳炎HRCT主要表现 :上鼓室、鼓窦及乳突区软组织肿块 (10 0 % ,2 6 2 6) ,常伴有骨质破坏 ,其中包括听骨破坏 (92 % ,2 4 2 6)、盾板破坏 (4 6% ,12 2 6)、面神经管破坏 (5 4% ,14 2 6)、乙状窦壁破坏 (7.7% ,2 2 6)。中耳窦腔扩大 ,骨缘硬化。并有颅内并发症 ,其中包括颞叶脓肿 (1例 )、耳源性脑膜炎 (1例 )。结论 HRCT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有肯定诊断价值 ,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的HRCT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社贤  曾秋华  曾强 《放射学实践》2004,19(10):753-755
目的 :探讨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 (CMC)的HRCT特征 ,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8例CMC患者的临床和HRCT检查资料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MC患者HRCT表现 :①中耳腔内团块状影、周围有低密度环包绕。②骨质改变 ,包括盾板、上鼓室外侧壁破坏 ,中耳腔扩大、周缘骨质硬化 ,听小骨移位、破坏 ,严重者可伴有乙状窦壁、鼓室盖、面神经管及半规管的破坏。③大多数为硬化型乳突。结论 :HRCT对大多数CMC可作出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是目前该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非真是平时所说的,而是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实性结构.胆脂瘤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胆脂瘤引起骨质破坏的原因,目前认为一是胆脂瘤生长的压力引起周围骨质吸收,另一个因素是胆脂瘤基层的上皮及其下的肉芽内有胶原酶,这种胶原酶和其它蛋白分解酶有分解骨质内的胶原纤维致腐蚀骨质的作用[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R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胆脂瘤型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0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进行颞骨轴位HRCT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MPR)、双斜位MPR及曲面重建(CPR)技术进行面神经管重建.结果 71例患者为单侧胆脂瘤,9例为双侧胆脂瘤(共89耳).64耳发现面神经管骨质破坏,表现面神经管壁骨质模糊、缺损,以鼓室段最多见,占73.44%(47/64),Austin Ⅲ~Ⅳ度胆脂瘤累及面神经管的比例占87.5%(56/64),其中13耳为多节段破坏.手术发现39耳面神经管骨质缺损,破坏范围>5 mm占82.05%(32/39).结论 HR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诊断中耳胆脂瘤继发的面神经管破坏,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胆脂瘤系慢性中耳炎的合并症,多发于硬化型乳突,是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易与胆固醇性肉芽肿、肉芽型、硬化灶等混淆[1].本文收集我院1996年~2001年经病理证实的慢性中耳炎胆脂瘤型35例,现就其CT诊断及相应的鉴别诊断分析讨论如下,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SCT在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MSCT对58例活体肾移植供体行平扫、肾动脉期、肾静脉期及排泄期扫描,原始图像传入AW4.2工作站,运用VR、MIP、MPR、CP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综合分析评估肾动脉、肾静脉、肾实质及集合系统,并与30例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供体均能清晰显示肾动、静脉主干及分支,副肾动脉,肾动脉过早分支,肾动静脉变异,集尿系统情况,并与手术结果相符合。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供肾的血管结构、肾实质及输尿管情况,能够作为肾移植供体术前检查最重要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与解剖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curved p lanar reform ation,CPR)的方法并研究其解剖学的可靠性。方法20具(40侧颞骨)成人尸头标本行高分辨CT扫描及面神经管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曲面重建并测量各段长度、直径和2个弯曲的角度,观察重建图像上面神经管各段的形态及走行;对40侧颞骨标本的面神经管进行解剖,测量相应各段长度、直径和2个弯曲角度,并观察面神经管形态及走行。结果①3个方向CPR图均能将面神经管全程直观地显示在1幅图像上,可清楚的显示面神经管在颞骨内的走行、形态和管壁等情况;②重建图像均可准确测得各段长度、直径及锥曲角度,冠状位和矢状位能准确测量膝状神经节角度,与解剖测量结果一致(P>0.05);③迷路段和膝状神经节的形态与走行方向在冠状位CPR显示好,水平段、锥曲及垂直段形态和走行在轴位CPR显示好,与解剖具有很好的对应性。结论面神经管高分辨率CT图像的CPR为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良好的、可靠的方法,可代替解剖测量与观察。  相似文献   

12.
面神经管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的测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及测量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的面神经管。方法 用多层螺旋CT对 40例 (80耳 )病人行颞骨轴位高分辨率CT扫描 ,在轴面及多平面重建的矢状位、冠状位上行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观察及测量面神经管。结果 面神经管的平均长度为 (2 9.73± 1.0 7)mm。迷路段、鼓室段及乳突段的平均长度分别为 (5 .6± 0 .74)mm、(10 .66± 0 .79)mm及 (13 .47± 1.0 1)mm。迷路段、膝状神经窝、鼓室段及乳突段的平均直径分别为 (0 .76± 0 .16)mm、2 .3 7± 0 .63 )mm、(1.0 3± 0 .16)mm及 (1.5 7± 0 .3 1)mm。第一膝及第二膝的平均角度分别为 67.0 4°± 9.41°及 114 .2 5°± 8.44°。面神经管鼓室段与外侧半规管壶腹及弓部的平均距离分别为 (0 .5 7± 0 .19)mm及 (1.5 9± 0 .61)mm。鼓室段与外侧半规管成角 10 .63°± 3 .6°。面神经管鼓室段与矢状面平均成角为 3 4.65°± 5 .3 9°。 80耳中 89%可见面神经管的裂缺 ,73 .7%仅位于鼓室段 ,其余 2 6.3 %在鼓室段、乳突段均可见裂缺。结论 面神经管的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是研究面神经管CT解剖的良好影像学方法 ,结合颞骨高分辨率CT的轴面扫描及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建 ,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图像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 (CPR)图像对面神经管的显示能力及其在面神经管解剖研究与面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30例正常人及 11例面瘫患者的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CPR图像 ,对 30例正常人 (6 0耳 )各段进行测量。结果  30例正常人均可在一幅图像上清晰显示双侧面神经管结构 ,显示率10 0 % ,11例面瘫患者中 9例能良好显示病变段面神经管 ,显示率 81.8%。CPR图像上测得面神经管解剖数据与文献基本一致 (P >0 .5 )。CPR图像能确定面瘫病因 ,面神经管受累部位、程度。结论 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CPR图像是目前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面神经管的解剖变异、先天畸形、外伤、胆脂瘤累及面神经管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s,MPR)结合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s,CPR)在机械性小肠梗阻定位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择120例临床怀疑小肠梗阻患者行64层MSCT扫描,其中72例存在小肠梗阻,48例无小肠梗阻.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腹部放射学医师分别独立解释单纯横断位、横断位+冠状位和MPR+CPR图像,确定梗阻点或移行带,诊断可靠性按照1~3级予以评分.结果 两名医师采用不同重组影像进行小肠梗阻定位的准确性分别为:单纯横轴位79%和78%,横轴位+冠状位90%和92%,MPR+CPR 97%和99%.MPR+CPR与单纯横轴位的定位准确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重组影像的平均可信度积分分别为:单纯横轴位2.181和2.139,横轴位+冠状位2.486和2.569,MPR+CPR 2.931和2.959.MPR+CPR的可信度积分较单纯横轴位和横轴位+冠状位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 MPR结合CPR对小肠梗阻的定位诊断更加准确可靠,可作为小肠梗阻MSCT检查的常规后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技术研究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中面神经管的异常。方法对15例(17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进行多层螺旋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图像后处理在Philips Mx8000工作站进行。结果17耳中,外耳道狭窄2耳,外耳道膜性闭锁2耳,骨性闭锁13耳。外耳道先天性胆脂瘤及耳后瘘管1耳。鼓室畸形3耳。听小骨先天畸形7耳。内耳畸形1耳。面神经管异常17耳。其中面神经管总长度变短11耳,面神经管走行异常5耳,面神经管位置异常9耳,面神经管管径变细1耳,面神经管分叉1耳。结论MSCT高分辨率扫描加CPR技术能清晰显示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中面神经管的异常,有利于临床医生术前详尽了解面神经管的行程,减少不必要的面神经意外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全程显示后鼔索神经小管的方法.方法 对76例(106耳)正常颞骨行高分辨率CT 各向同性扫描,再做多向调整MPR及CPR,以显示后鼔索神经小管并进行测量.结果 MPR及CPR的后鼔索神经小管显示率均为96.2%,但以后者图像为佳.有4耳经反复多次MPR及CPR均未能观察到后鼔索神经小管.1耳可见2支后鼔索神经小管在不同平面自乳突段分出,后又合并成单一的后鼔索神经小管.在轴面像上,后鼔索神经小管汇入处位于面神经管前外侧、外侧、后外侧及前方的分别为48.1%、45.1%、3.9%及2.9%.汇入处距茎乳孔距离为(2.93±2.72)mm.后鼔索神经小管与面神经管的夹角为36.10°±15.44°.显示后鼔索神经小管的MPR重组基线的轴位及冠状位旋转角度,右耳分别为顺时针18.66°±7.86°及逆时针10.60°±6.15°,左耳分别为逆时针17.75°±6.47°及顺时针11.54°±6.41°.后鼔索神经小管长度及内径分别为(9.34±2.51)mm及(0.41±0.07)mm.结论 多向调整MPR及CPR可全程显示后鼔索神经小管,是研究后鼔索神经小管解剖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术前评估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5例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薄层扫描,并在工作站上对扫描数据进行支气管和肺的表面重组(SSD)和多平面重组(MPR),明确诊断以后,协同胸心外科医师根据肺部病灶的形态、部位、大小、数目、密度、范围、周边解剖关系、继发病变、肺功能可能受损情况等,从影像学角度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行性,选择手术适应证.结果 15例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中单发13例,多发2例;右肺11例.左肺4例.含气囊肿7例;含液囊肿3例;含气液混合囊肿5例.5例含气液混合囊肿与7例含气囊肿用支气管和肺SSD、MPR重组方式均能很好显示,3例含液囊肿则用MPR重组方式能良好地显示.15例患者经术前CT明确诊断和评估,实际手术治疗12例,成功切除11例.4例行单纯囊肿摘除术,6例行肺楔形切除术,1例行肺叶切除术,病灶均彻底切除.切除标本术后经病理证实.手术、病理情况与术前CT影像学评估一致.结论 多层螺旋CT的SSD、MPR重组技术是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术前诊断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并且在外科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面神经管与周围结构解剖关系的显示能力及其CT表现,为诊断面神经病变及相关手术操作提供可靠信息.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6年3月至2006年9月来我院行副鼻窦螺旋CT检查且无颞骨病变的患者70例,其中成人50例(100耳),儿童20例(40耳);均行副鼻窦横断面螺旋CT扫描,骨算法重组成像,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PR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重组.在重组出的MPR斜矢状面、斜横断面上观察面神经管的正常形态,在MPR常规横断面、冠状面上对各段面神经管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进行测量,比较不同年龄组间上述测量值有无差异.结果 (1)面神经管乳突段内缘与颈静脉窝外缘最突出点的距离在侧别以及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距离小于左侧,儿童距离小于成人;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突段后缘距乙状窦前缘距离在成人测量值大于儿童(P<0.05),侧别及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乳突段前缘距外耳道后壁、圆窗龛后外缘、鼓岬外缘最突出点垂直距离在侧别、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鼓室段下缘位于前庭窗下缘水平上方者占33.57%,位于其下方者占19.29%,与该水平平行者占47.14%.鼓室段内缘距前庭窗上缘、下缘的垂直距离在侧别、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鼓室段下缘距鼓岬外缘最突出点、圆窗龛后下缘的垂直距离在侧别、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人工耳蜗植入术面隐窝径路相关结构关系的研究:鼓岬外缘最突出点距圆窗中点、圆窗龛后外缘、锥隆起顶点、面隐窝后缘、面隐窝前外缘顶点的距离在侧别、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 MPR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与周围结构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可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及避免术中的意外伤害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经重组得到2幅显示面神经管(FNC)全程的斜位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并验证其在骨折中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 收集100耳正常颞骨CT图像(正常组),经MPR得到同层显示FNC鼓室段、锥曲及乳突段的斜位图像A与同层显示迷路段、膝状窝及鼓室段的斜位图像B,计算斜位图像A、B的MPR重组成功率.选择43耳经手术证实的FNC骨折CT图像(对照组),计算斜位图像A、B重组成功率,对比分析诊断模式Ⅰ(常规轴位+冠状位)与诊断模式Ⅱ(常规轴位+冠状位+斜位图像A或B)对骨折显示率的差异.结果 正常组斜位图像A、B重组成功率分别为96.00%、97.00%.对照组斜位图像A、B重组成功率分别为97.67%、95.35%,模式Ⅰ对骨折显示率为48.84%,模式Ⅱ对骨折显示率为81.40%,两者对骨折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本文的MPR固定重组步骤,可用2幅斜位图像显示FNC全程,常规轴位和冠状位图像与斜位图像A或B联合应用可提高FNC骨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