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CAI)的准确性.方法 纳入40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24、36和48 h抽取血...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恶性脑梗死,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命名和定义。早在1996年,Hacke首次提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一词。大面积脑梗死的概念,一般是指由于颈内动脉远端和大脑中动脉(MCA)近端闭塞导致的大部分MCA供血区的脑梗死,也可同时累及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恶性脑梗死能引起临床恶化和脑水肿形成,还与出血性转化、脑疝形成有关,病死率高达80%,又被称为恶性水肿。因此,恶性  相似文献   

3.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对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状况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将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62例(6例闭塞)分为有症状组(41例)和无症状组(21例),根据头部MRI上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和形状,将梗死灶分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大面积梗死及分水岭区梗死。通过观察Willis环的完整性及其他次级侧支循环途径,分析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①有症状组患者在MRI上均有脑梗死灶,表现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8例、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6例、分水岭区梗死10例,大、小穿支动脉供血区同时梗死9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合并分水岭区梗死4例、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2例、大面积梗死2例;在无症状组,有分水岭区梗死1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合并分水岭区梗死7例,其余13例无梗死灶。②有症状组中,Willis环前、后循环均完整5例、前半循环完整12例、后半循环完整8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16例;无症状组中,Willis环前、后循环均完整14例、前半循环完整4例、后半循环完整2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1例。症状组Willis环的开放程度均低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症状组次级侧支代偿——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皮质支侧支代偿分别为3、8和5例,无症状组分别为1、6和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是否出现脑梗死与Willis环开放的程度有关,可能与次级侧支代偿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4.
刘迎春 《山东医药》2003,43(17):9-9
TCD对大面积脑梗死(主要是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2000~2002年,我院急诊入院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共19例,现对其TCD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影像学早期征象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发病4.5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分为溶栓患者18例及对照组13例,发病24h后复查头颅CT脑梗死面积均>1/3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溶栓患者根据治疗前头颅CT观察的>1/3 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分为显影组6例与未显影组12例;对照组治疗前头颅CT均观察到>1/3 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结果显影组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影组、未显影组与对照组并发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现>1/3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不增加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SIP)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我院的SIP患者65例(SIP组),脑梗死患者65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头颅CT、MR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IP组患者入院前和入院后出现发热者32例(49.2%),对照组11例(16.9%);SIP组患者脉压差<30 mm Hg(1 mm Hg=0.1 33 kPa)者22例(33.8%),对照组5例(7.7%);SIP组患者高血糖43例(66.2%),对照组9例(1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P组患者头颅CT或MRI检查早期显示病灶者42例(64.6%),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33%者22例,分水岭梗死10例,脑干梗死5例;早期未显示病灶而大脑中动脉呈高密度影8例(12.3%)。对照组早期显示病灶者26例(40.0%),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33%者1例,分水岭梗死2例,脑干梗死1例。SIP组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33%、分水岭和脑干梗死以及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发热、高血糖、低脉压差、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33%、脑干及分水岭梗死是SIP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SIP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6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脑梗死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及其分布。方法60例中脑梗死患者34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排除脑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6例,头颅CT排除脑梗死和脑出血。上述患者全部进行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同步检查正侧位血管造影相和连续动态电影录像。必要时增加检查斜位相。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34例中血管造影显示24例(70.58%)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18例有前循环受累,10例有后循环受累。其中4例同时有前和后循环受累。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后循环受累的以椎动脉最为常见。10例血管造影正常。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6例,血管造影显示12例(46.15%)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10例有前循环受累,6例有后循环受累。其中4例同时有前和后循环受累。14例血管造影正常。结论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但程度上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对出血性脑梗死6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病情好转出院,4例死亡,治愈率为93.3%。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脑栓塞、大面积动脉硬化等。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严重并发症。对症状严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结果与临床多种因素、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7例脑梗死病人的CTA结果进行分析,包括颅内主要血管的病变分布情况、病变血管数量分布情况,以及颅内血管病变与头颅CT平扫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并发症、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出现动脉闭塞最多,分别占闭塞血管总数的38%和22%;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三大并发症中两个以上者3支以上血管病变百分比高于其他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梗死的发生不仅与大脑中动脉本身有关,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病变也有密切关系;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阴虚阳亢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系统梗死(P〈0.05)。结论颅内血管病变分布广泛,颈动脉和颈内动脉病变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关系密切,并发症与颅内血管病变数量密切相关,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中医证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特点与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梗塞患者55例,进行MRI和CT检查,对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5例患者,经CT检查后确认16例,CT检出率为29.1%,经过MRI检查确诊患者为50例,确诊率达90.1%。42例患者病灶位于主动脉供血区,4例患者病灶位于大脑动脉供血区,9例患者位于大脑后动脉。结论 MRI与CT结合进行诊断,再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出血性脑梗塞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主干栓塞引起的超急性期脑梗死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常规CT很难诊断6 h以内的早期脑梗死,本文通过60例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氢质子波谱(1H-MRS)分析,旨在寻求诊断超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媛 《内科》2011,6(4):312-31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52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HI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35例(67.3%);非血肿型占43例(82.7%);脑梗死后出血时间多在1—7d。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时间、梗死的部位、范围等;行CT动态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I所示的小脑梗死灶与DSA发现的后循环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每一例小脑梗死患者头部MRI发现的梗死灶与DSA所见的后循环病变血管进行对照。结果 小脑梗死位于左侧小脑半球17例,右侧10例。DSA发现大动脉狭窄[包括单纯椎动脉近段(V1)狭窄、V1段狭窄伴颅内段椎动脉狭窄及锁骨下动脉+头臂干狭窄]17例,与之对应的MRI发现的梗死部位为:责任血管区域性小脑梗死7例,多位于小脑下后动脉(PICA)供血区(5/7);责任血管区不完全性梗死10例,较多位于小脑上动脉(SCA)供血区(4/10)。分支动脉狭窄8例,其中MRI见责任血管区域性小脑梗死4例,均位于PICA供血区;责任血管区不完全性梗死4例,分布于PICA、SCA及小脑下前动脉供血区。2例DSA后循环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头部MRI见PICA和小脑下前动脉供血区有多发性小梗死灶。结论 小脑梗死的MRI表现与后循环动脉狭窄性病变部位具有相关性。大动脉狭窄的病例中,椎动脉V1段狭窄最常见,其梗死部位多位于PICA供血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P在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2例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均接受CTP检查,对其灌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患者的CTP成像,均发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灌注改变,且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大于75%,病变长度超过5 mm,临床建议采取介入治疗;而另39例患者的各项灌注参数均较为稳定,其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及病变长度均明显小于建议介入治疗的患者(P<0.05),因此不建议介入治疗;此外,介入组患者在经过介入治疗后,其术后残余狭窄降至(6.2±0.5)%;本次21例患者的大脑中动脉支架介入治疗均成功完成,治疗后的rCBV、rMTT及TTP参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rCBF与治疗前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P在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侧枝循环及脑血流灌注评估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对该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源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与各项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单侧心源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对入院时头颅 MRI 未发现 HT 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病7 d内 MRI 复查结果分为 HT 组和非 HT 组,对2组之间的各项 BPV 参数进行比较和分析,具体包括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的初始值(initial)、平均值(mean)、最大值(max)、最小值(min)、极差(max-min)、标准差(sd)、连续变异性参数(successive variation, sv)以及 sv 的最大值(svmax)。结果共146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77例(52.7%)在发病7 d内发生 HT。将所有血压参数通过四分位数进行分组,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患者年龄、入院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充血性心力衰竭、抗血小板治疗、初始血糖、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率后,SBPmin、SBPmax-min、SBPsv、SBPsvmax、DBPinitial、DBPsd、DBPmax、DBPmax-min、DBPsv和 DBPsvmax与 HT 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趋势拟然比检验 P 均<0.05)。结论较高的血压水平及变异性会增高心源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 HT 风险,对于这类患者可能需要平稳和缓慢的降压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刘迎春  滕向东  彭军 《山东医药》2004,44(31):58-59
200O~2002年,我们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经颅多普勒(TCD)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巨块型肝癌伴后腹膜侵犯病变的滋养动脉血供来源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特点,探索完全性阻塞肿瘤血液供应的方法.方法 对75例巨块型肝癌伴后腹膜侵犯病变的患者通过肝动脉途径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并行完全性化学治疗栓塞术,对其病变区的碘油沉积与CT或MRI的结果显示不符合者,找寻其潜在的肿瘤滋养动脉并行超选择性插管化学治疗栓塞术,术后行CT或MRI检查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75例巨块型肝癌后腹膜侵犯病变患者首次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术前发现14例分支供血,经1~4次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治疗后发现61例分支供血.后腹膜病变大部分或全部由肝外侧支动脉滋养的患者分别为24例、51例.后腹膜病变滋养动脉为右侧膈下动脉后支48例,为右侧肾上腺动脉25例,为右侧第1腰动脉2例.超选择性肿瘤滋养动脉插管成功75例.栓塞术后3~6个月CT复查,病变区碘油完全充填72例、大部分充填3例,病变明显缩小、缩小、变化不明显分别为55例、15例、5例.术后6、12、24、36个月生存人数分别为68、61、37、30例.结论 超选择性插管行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的成功率及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肿瘤滋养动脉完全性充填栓塞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颅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及术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研究其新发脑梗死,尤其是无症状性脑梗死。方法选择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54例。术后24h内复查MRI DWI,并与术前对比。术后随访主要观察指标包括30d内任何脑卒中或死亡及头颅DWI结果。结果 54例患者中,手术成功率100.0%。2例(3.7%)术后DWI证实症状性穿支脑梗死,其中1例合并颅内出血。24例术后无症状患者行头颅DWI复查,发生无症状性脑梗死7例(29.2%),其中脑梗死类型为穿支脑梗死1例(14.3%),栓塞性脑梗死5例(71.4%),混合性脑梗死1例(14.3%);发生栓塞性脑梗死的6例患者中,栓塞性脑梗死累及小脑后下动脉4例(66.7%),小脑上动脉3例(50.0%),大脑后动脉2例(33.3%)。结论 MRI可分析颅内椎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新发脑梗死特征,新发无症状性脑梗死主要类型为栓塞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樊金莲 《内科》2007,2(4):526-527
大面积脑梗死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或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后导致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临床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病死率较高。我院自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共收治大面积脑梗死68例,本文将这些病例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4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入院后详细神经系统查体,行头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成像及CT血管造影(CTA),采用北美症状性动脉内膜切除术研究协助组(NASCET)狭窄测量标准,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狭窄率50%~70%),重度狭窄(狭窄率70%)。结果CTA共检测出82条病变血管,大脑前动脉13.4%(11/82),大脑中动脉17.1%(16/82),颈内动脉41.5%(34/82),大脑后动脉8.5%(7/82),椎-基底动脉19.5%(14/82)。轻度狭窄血管39.1%(32/82),中度狭窄血管34.1%(28/82),重度-狭窄-闭塞血管26.8%(22/82)。单支血管病变病例12.5%(6/48),2支血管病变病例27.1%(13/48),3支或以上血管病变病例60.4%(29/48)。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大动脉为主,多支动脉同时受损;颈内动脉狭窄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病变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