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赵璐  孙俊波 《光明中医》2016,(24):3565-3566
药对,又称"对药""兄弟药""姊妹药",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其组成虽简单,但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其遵循中药配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原理,体现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现代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配伍组合,体现了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及规律。袁占盈教授善用药对治疗糖尿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2.
孟彪  高立珍  赵和平 《河北中医》2013,35(8):1125-1126
对药是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2味中药配伍形式,或相须以加强疗效,或相制以减轻对方的毒副作用.对药是方剂的核心,亦是治病的利器.湖北省名中医赵和平老师在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治疗风湿病行之有效的对药.现将其应用对药治疗风湿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中药十八反一说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更没有十八反这一说,仅在该书序录中有以下记述"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无用相恶相反者。"但具体到某一味药和某一味药相反本书并没有明确说明,数百年后到了南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一书出世才在该书中出现了某一味药和某一味药相  相似文献   

4.
中药的对药又称药对、对子药,从古代习用至今。前人曾以单味药立方,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肺热咳血。后在临床运用中发现除单行药外,药物配伍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神农本草经》称之为“七情”,其序列云:“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后世将其理论发展,不断丰富了对药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从七情配伍理论出发,探析人参药对临床运用规律。人参常用相须药对为黄芪、白术、山萸肉、附子、西洋参、鹿角胶等补益类药物,常用配伍比例为1∶1,1∶2,4∶3,2∶1。人参常用相使药对配伍规律为配伍熟地黄、五味子、丹参等其他类药物,常用配伍比例为1∶1,1∶2等,为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金银花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多生用也有炒用(清炒)或炒炭用。根据我多年临床经验;用土加少许醋炒对治疗一些慢性腹泄腹痛疾病,结合临床辨证,配合相应的药物:属寒者加祛寒药、属热者加清热药、属虚者加补虚药(气、血、阴、阳)、久泄者加收敛药,往往收到奇效。 1 炮制  相似文献   

7.
李保杰  于小五  王宏彬 《光明中医》2009,24(10):1986-1986
中药的配伍是指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1].其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其中首先谈到"单行".  相似文献   

8.
药对,亦称对药,系相对固定地将具有相协同,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三味药组配使用以增疗效的一种配伍形式,是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渐积累的用药经验,是固定方药的基本构成要素,随证化裁的基本结构单元。《神农本草经》曰“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七情概括了药物配伍的基本形式,药对也构成了组方用药的基础。仲景遣方用药法度严谨,复方之配伍机圆法活。而药对是最简的复方,最能体现制方之义。笔者尝试将附子与桂枝药对在经方中的配伍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石膏是临床常用药物,其药性清凉微寒,有一定的涩性,有清热泻火、祛烦平喘之效.国医大师张志远将其列为伤寒十八罗汉之一,称之为“解肌退热罗汉”.石膏在临床上可以根据“发热、烦躁、哮喘”三大症状合理选用,常用“石膏-麻黄”“石膏-知母”“石膏-青蒿”“石膏-大黄”药对,并提出石膏用量宜大,常用剂量为20~100g,内服者为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鉴于透骨草同名异物者甚多,各品种间疗效差异较大,区分各品种的差异所在,以供临床医生选择应用就十分必要.方法将常用的5种透骨草各自的来源、性状、功能及混淆品作了简要归纳.结果除有祛风湿通络之共性外,各药还各有其特色.结论对该品种的筛选,和整理势在必行,临床使用有必要在药名下加脚注,确定使用哪一种,有利于药尽其效.  相似文献   

11.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2.
"元神"乃"元始之神"——"脑为元神之府"刍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时珍所说“脑为元神之府”的“元神” ,到底是否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 ,有必要加以澄清。为此详细论述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元神”的原意 ,并结合《内经》理论 ,指出此“元神”实际是“元始之神” ,指的是命门与脑存在的生命初始本原物质 ,这种物质并且决定了一切生物体的生长壮老已 ,而并不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3.
"方证相对"与"方证相关"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剂与证候等基本概念入手,对方证相对、方证相关等源流、内涵及其现代研究思路与进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方证关系及其概念得以明确表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简称模型组)、脑出血 针刺组(简称针刺组)、脑出血 脑复康组(简称脑复康组),每组又分为术后6 h、1 d、2 d、3 d、7 d 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0只大鼠,另设空白对照组(简称正常组)10只大鼠.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在光镜、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1)光镜下可见模型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坏死、水肿,神经细胞核固缩、空泡化以及周围炎细胞浸润,以3 d时最严重.针刺组较模型组细胞排列规整,水肿程度减轻,炎性细胞减少.脑复康组较模型组改变不显著.(2)电镜下可见模型组神经细胞肿胀,染色质凝聚成块状或核成溶解状,线粒体肿胀呈空泡状,嵴断裂,粗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突触结构肿胀.针刺组较模型组神经细胞肿胀减轻,线粒体结构破坏较轻,突触结构较清晰.脑复康组较模型组改变不显著.结论:针刺百会透曲鬓穴能够减轻脑组织水肿,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促进脑组织的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5.
据中医学"五神藏"学说,从心、肝、肺、脾、肾五脏论"脏躁"之脏,提出"脏躁"的病机可概括为五脏的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且"脏躁"常与多脏相合为病。  相似文献   

16.
浅谈肺主治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成立 《天津中医药》2004,21(4):304-306
“肺主治节”为中医脏象理论重要内容之一,其涵义应包括肺脏基本生理功能、肺对其他脏腑的辅助作用及对人体生命节律性的平衡节度作用。临床上,对肺失治节导致气机逆乱、津液输布失常、气滞血瘀、生命节律失衡并由此产生的种种疾患,若重视调治肺脏,复其“治节”之功,往往有助于取效。  相似文献   

17.
从关于命门位置问题(目为命门说、左肾右命门说、两肾皆为命门说、两肾之间命门、命门动气说)产生众多分歧的原因分析、命门功能问题(功能的相对一致性、功能一致性分析)阐述去形存用论"命门"学说。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扶阳气"概念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杨 《国医论坛》2004,19(3):1-1
扶阳气是贯穿在《伤寒论》六经病中的基本思想之一,故温病学家吴鞠通指出“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但多数医家常常因阳气易伤而把《伤寒论》之扶阳气片面理解为温阳,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扶阳气的概念不只是局限在温阳一途。首先,从历代医籍医论  相似文献   

19.
谈谈《素问》和《灵枢》的成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贺卫国 《国医论坛》2006,21(1):37-41
1 <素问>与<灵枢>的成书时间 <素问>与<灵枢>是医经医学的总结性著作,<素问>与<灵枢>的成书,应该是在前人丰富的医学文献的基础上,由专人在某一个时期内编纂完成的,在成书以后,后人进行了增删修订,而成为现在的面貌.我们所讨论的成书时间,是某个学者在某时期将前人的著述编纂成书而且取书名为<素问>及<灵枢>的时间,而不是其以前文献形成的时间,也不是其后增删修订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记载"思伤脾",本文在对"思伤脾"理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思亦伤心",并从中医基础理论、心脾二者的生理病理联系和经络联系方面阐述,同时指出现代胃肠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说明了"思亦伤心".认为"思伤心"的观点很早就出现在中医理论记载中,历代医家也对此理论多有运用,而现代科学发现也不断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结合临床运用讨论"思伤心"理论的意义,冀以抛砖引玉,为之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