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体外肝细胞模型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移民 《毒理学杂志》2001,15(4):243-245
尽管整体动物在毒性评价时 ,是不可缺少的 ,但由于动物种类之间存在着种族差异 ,即动物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 ,使一些研究结果难以准确地推导到人。除此外 ,从伦理学和减低毒性研究的成本角度出发 ,也应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近些年来 ,越来越重视体外实验方法及其对体内过程的推导。目前 ,肝细胞体外模型的使用非常广泛 ,特别是离体肝细胞模型更为突出 ,从外源性化合物的毒性筛选、危险性评价到肝损伤机制的研究都广泛地应用到离体肝细胞模型。肝脏含有多种类型细胞 ,如肝细胞、孔状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卫星贮备细胞及脂细胞。这些肝细胞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肝细胞体外培养及其在毒理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归纳体外肝细胞模型制作及分类,总结肝细胞模型的应用方向、评价指标。结果与结论肝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成熟,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广泛,是未来药物毒理学研究的一大方向。  相似文献   

3.
肝脏体外模型及其在毒理学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体外模型发展很快并日趋成熟。目前 ,常用的肝脏体外模型包括原代肝细胞模型、离体肝脏模型、肝脏切片模型、肝细胞系模型、亚细胞模型及基因工程细胞模型等 ,其中原代肝细胞模型最为常用。上述模型除了可以应用于药物肝脏毒性机制的研究之外 ,还可以用于药物毒性的高通量筛选。在今后的研究中 ,如何改善肝脏体外模型的培养条件及完善药物肝脏毒性研究体系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毒理芯片技术在药物毒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生物芯片技术在生物学领域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已开始用于药物毒理学领域:包括基因芯片技术在药物毒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发现毒理学中药物毒性的预到;化学物代谢特性分析与评价;化学致癌物筛选和识别,以及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本文重点介绍了毒理芯片技术及其在药物毒理机制和药物毒性预测中的应用,并简单阐述了其在药物毒理上应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王珊珊  廖清船  许静  徐康康 《中国药房》2011,(31):2968-2970
目的:研究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肿瘤药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查阅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中药在肿瘤发生不同阶段中的相关靶组织的基因变化,为探索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作用新靶点及药物筛选等现代中药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领域。结论:提出了将肿瘤作为全身性病变进行药物筛选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导致药物研发终止或从市场撤回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可预测、高通量的临床前检测系统以评估临床潜在的肝毒性是药物研发的迫切需要。基于细胞成像的高内涵筛选(HCS)技术,允许同时检测多个细胞参数,通过实时监测多种信号通路阐明细胞损伤的机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已有多种肝细胞模型用于高内涵毒性筛选。本文介绍了HCS技术,回顾了近年来利用高内涵成像技术获得的药物肝毒性资料,探讨了其在肝毒性机制探索中的应用,以及高内涵成像技术在DILI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脏体外实验模型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肝脏体外实验模型,并简述了其在外源性化合物毒性、药物代谢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肾脏是药物在体外代谢与排泄的主要器官 ,它的高血流率和浓缩功能使其对血液中的毒物极其敏感而易受到损害。但是它巨大的储备与代偿功能常会掩盖其功能障碍的迹象 ,所以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很难。尽管许多关于肾脏毒理的研究已广泛开展 ,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但是由于肾脏组织结构极其复杂 ,传统的实验方法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毒性机制探讨受到限制。而体外实验方法的发展 ,促进了这些方面的精确研究。体外试验是通过在体外维持某一个靶器官或靶细胞 ,甚至靶分子的正常生理功能 ,观察受试物对其产生的作用 ,从而提供毒理学资料的方法 ,它具有…  相似文献   

9.
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药物研发成功的决定因素,而药物毒性是终止药物研发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关监管指南和指导原则为利用动物进行毒理学研究及生物测试或其他相关试验制定了基本标准。动物体外替代试验不仅遵守了国际上提倡的“3R原则”,也符合毒理学学科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及新药研发的要求。动物体外替代试验已成为21世纪毒性测试的重要方向,毒性测试的重点将集中在敏感性终点的选择与评价、细胞-反应网络、高通量与中通量筛选方法的构建及应用、作用机制及作用模式、毒性通路以及系统生物学效应等方面,并且已获得药物研发领域广泛的支持和监管部门的认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岳鹏  沈姣  蔡鸣  刘晶 《西北药学杂志》2012,27(4):346-347
目的观察数据挖掘技术处理药物临床前研究产生的数据,是否可以为合理用药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观察数据挖掘处理前后所产生的数据评价对药物安全性的影响。结果通过数据挖掘,可以避免统计分析中假阳性结果的出现。结论数据挖掘技术可对药物毒理学资料规范化、系统化,为构建现代药物毒理学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传统二维细胞培养具有易操作、费用低、可大量应用的优点,在细胞培养领域广泛使用。但是由于细胞呈平面生长,无法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微环境,且缺乏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因而与体内细胞状态存在差距;而三维细胞培养可以在细胞基因表达、基质分泌及细胞功能活动等方面更好地模拟体内细胞状态。该文着重论述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构建肿瘤微环境、观察肿瘤生物学行为、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肿瘤耐药性等,为肿瘤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肿瘤是由肿瘤细胞、成纤维细胞、肿瘤血管、免疫细胞和胞外基质等多成分所组成的复杂体系。近年来多细胞肿瘤球作为体外三维肿瘤模型的应用日益增多,相比较体外细胞二维培养模型,它能够更好地模拟体内肿瘤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微环境,该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筛选和肿瘤生物学研究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多细胞肿瘤球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在药物筛选和制剂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三维打印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检索分析现有各类文献资料,并进行综合、整理与归纳,系统地介绍三维打印技术及其在缓控释给药装置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由于三维打印技术的实用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在药剂学领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人膀胱癌细胞原代培养及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个体表浅性膀胱癌组织对抗癌药物及其联合应用的敏感性。方法采用肿瘤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和MTT比色法测定了59例膀胱癌组织对灌注抗癌药物及其联合应用的抑制率和敏感性。结果14例失败,45例获得成功,总体可评价率为76.3%,不同个体对不同抗癌药物的抑制率存在明显差异;除MTX对膀胱癌G1和G3级平均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它抗癌药物对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的平均抑制率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分期均无关;抗癌药物对初发膀胱癌的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均高于复发膀胱癌;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癌药物联合应用对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的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均高于单一药物,二者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相对敏感的抗癌药物,并将作用于不同机制、细胞不同周期的抗癌药物联合,制订个体化膀胱灌注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最大限度减少副反应,减少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全反式维A酸给药4周对大鼠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A酸(ATRA)重复给药4周对大鼠的毒性反应,初步确定其主要毒性靶器官及毒性反应性质和程度。方法 SD大鼠ig给予ATRA 10,50和250 mg.kg-1,每日1次,连续4周,每日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和死亡情况,每周记录体质量和摄食量。停药第1天和第15天分别处死部分大鼠,进行血常规、血液生化和凝血功能检测,测定主要脏器的脏器系数并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ATRA 250 mg.kg-1组给药14 d后,大鼠出现竖毛、自主活动减少、四肢乏力、眼睑部脱毛出血和呼吸急促等症状,给药18 d后大鼠出现死亡,体质量在给药7 d后随给药时间延长逐渐减轻(P<0.01),同时摄食量随给药时间延长逐渐减少(P<0.05)。停药后第1天,与溶剂对照组比较,ATRA250 mg.kg-1组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和肌酐明显下降,球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甘油三酯明显上升(P<0.01),同时血糖升高,肌酸肌酶显著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数明显降低(P<0.0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明显延长,凝血酶时间明显减少(P<0.05);心、肝、脾、肺、肾和肾上腺系数较溶剂对照组明显升高,胸腺系数明显降低(P<0.01)。ATRA组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肝细胞水肿,十二指肠上皮变性、坏死,脾巨核细胞增多。停药后第15天,ATRA组的毒性反应症状有所恢复。结论 ATRA250 mg.kg-1能造成大鼠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同时存在一定的粒系增生和骨髓抑制现象,对大鼠肝和生殖系统有损伤。  相似文献   

16.
何原子  张雷  吴春勇  张峻颖 《药学研究》2021,40(10):678-683
肝毒性是药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也是导致新药临床试验失败以及药物撤市的主要原因。建立可以有效识别药物肝毒性的体外模型对于新药研发至关重要。传统的二维(2D)模型在培养过程中会逐渐丧失肝脏特异性功能,无法准确评价药物肝毒性。新兴的三维(3D)培养技术可模拟体内细胞微环境,有利于肝细胞的体外组装,从而使3D肝细胞模型表现出与体内肝细胞相似的表型以及药物毒性反应,在肝毒性评价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止消保肾宁颗粒对小鼠、大鼠的急性毒性和对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给小鼠一次性灌胃不同剂量(33.0、29.8、26.9、24.3、21.9、19.8 g/kg)止消保肾宁颗粒,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及死亡数。给大鼠单次灌胃止消保肾宁颗粒13.2 g/kg,观察大鼠的急性毒性。在长期毒性实验中,给大鼠连续灌胃低、中、高剂量(3.1、6.2、12.4 g/kg)180 d,观察大鼠的体重、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止消保肾宁颗粒对小鼠的LD50为26.0 g/kg。长期毒性实验中,第24~26周高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长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慢,第27周恢复。中、低剂量组大鼠的体重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脏器系数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未发现与用药有关的组织病理学异常。结论:止消保肾宁颗粒的拟定临床剂量(190 mg/d)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烧伤创面分泌物的细菌检出率及耐药性。方法烧伤患者112例创面采集标本212份,用普通细菌培养方法,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做细菌药敏和细菌耐药试验。结果 212份标本中细菌生长阳性138份(65.09%),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7.54%)和铜绿假单胞菌(24.64%)为主,且耐药性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噻肟敏感性最高(54.4%),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性最高(70.2%)。结论应及早进行创面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MSCs分离培养及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及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诱导条件的优化。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比重1.077g/m1)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在含10%胎牛血清L—DMEM培养基中培养,并传代扩增MSCs;选取状态较稳定的第4代细胞,分别用含10%胎牛血清和2%胎牛血清的诱导液(终浓度为10ng/mlVEGF、2ng/mlbFGF的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于第7、14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34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FVⅢ的表达情况。结果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MSCs,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流式细胞术分析MSCs结果显示,CD34阳性率为1.01%、CD29阳性率为97.32%;诱导14d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VⅢ的表达,10%和2%胎牛血清诱导体系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12.21%和91.43%。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MSCs;就诱导效果而言,2%胎牛血清诱导体系明显好于10%胎牛血清诱导体系,说明低浓度的胎牛血清更有利于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