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隐球菌性脑膜炎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球菌病是一种由新型隐球菌所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各种哺乳动物均可为该菌的常见宿主;它在人类感染中有嗜中枢神经系统倾向。现就我院1980~1996年收治的,均经脑脊液(CSF)涂片检查或/和培养确诊的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下称隐脑)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临床一般资料男18例;女6例,年龄19~57岁之间,以青壮年为多。曾在外院或门诊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者13例,颅内占位病变3例,病毒性脑膜炎2例,脱髓鞘病变1例。80年代收治13例,于入院后20~96d得到确诊,而90年代收治的11例,于人院后1~18d确诊(其中5例在入院后24h内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2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均经病源学确诊,21例均使用联合抗真菌治疗,6例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愈率52.4%,好转率28.6%,病死率14.3%.结论 脑脊液中找到隐球菌病原体是确诊依据,联合抗真菌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效果较好,早期侧脑室外引流能迅速缓解症状,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种抗真菌疗法,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将本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35例,分为3组,A组单用二性霉素B(AMB)静脉滴注,B组单用氟康唑静滴.C组前期采用AMB静滴且力争1周内达到有效治疗量(0.5~0.75mg/(kg·d)并同时鞘内注射(0.1~1mg/次)每周1~2次,直到脑脊液(CSF)菌体转阴后再应用氟康唑维持CSF连续3次镜检阴性.结果 A组12例患者中,痊愈6例,好转4例,死亡2例.B组8例患者,痊愈3例、好转2例、死亡3例、复发1例.C组15例患者,痊愈14例、好转1例、无1例死亡或复发.结论静脉滴注AMB加鞘内注射,配合二期治疗法是一种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可取办法.  相似文献   

4.
肺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脑 )的临床特征 ,为该病的进一步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 2 0 0 1年收治的 11例肺隐球菌病合并隐脑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预后转归。结果  9例患者是先有隐脑 ,后发现肺隐球菌病 ;另 2例先发现肺部占位性改变 ,经手术证实后 ,再发现隐脑。此外 ,11例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有肉芽肿型 72 7% (8/11)、多发小结节型 36 4 % (4 /11)、浸润型 2 7 3% (3/11)、空洞型 4 5 5 %(5 /11)、胸腔积液型 18 2 % (2 /11)。其中 3例空洞及肉芽肿同时出现 ,在非艾滋病患者中少见。结论 隐脑患者应常规行肺部影像学检查 ,以明确是否合并肺隐球菌病 ;而肺隐球菌病患者也应常规脑脊液检查及颅脑影像学检查 ,以明确有无隐脑发生。此外 ,肺隐球菌病术后应常规抗真菌治疗 ,以免并发隐脑。  相似文献   

5.
隐球菌脑膜炎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艾滋病的增多,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病情重,病死率高。我院1983—2003年间共收治隐球菌脑膜炎14例,其中1例为治愈后复发。现将14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 ,起病隐袭 ,病程长 ,误诊率高 ,死亡率高 ,由于免疫缺陷人群的增长 ,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该病有上升趋势 ,为此将住院治疗的 2 7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 2 1例 ,女 6例 ,2 0岁以下 8例 ,2 0岁~ 5 0岁 19例 ,入院时初步诊断为病毒性脑炎 4例 ,结核性脑炎 3例。二、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以头痛、发烧起病 ,部分患者为持续性或呈阵发性加剧性头痛 ,伴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大部分可见视乳头水肿 ,其中双目失明 2人 ,偏瘫 3人 ,昏迷 2人 ,精神障碍 2人 ,咳嗽、…  相似文献   

7.
周业旺 《内科》2012,7(4):369-370
目的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误诊原因,以提高确诊率。方法对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误诊为结模性脑膜炎12例,病毒性脑膜炎8例,偏头痛2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全1例,脑梗死1例。最后均经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确诊。结论脑脊液病原学检查是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的金标准,对临床怀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应反复系统检测、应用多种病原学检测方法以提高其确诊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前,在发达国家新型隐球菌感染罕见,其主要发生在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淋巴瘤或接受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然而,自从80年代初期发现艾滋病以来,隐球菌已成为HIV/AIDS患者的主要发病和死亡原因。在美国有5%~10%的AIDS患者感染隐球菌,该真菌也是脑膜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由于糖皮  相似文献   

9.
10.
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最常见的类型 ,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脑 )则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最常见的疾病 ,结脑合并隐脑临床上较为少见 ,临床常相互误诊。我们收治 2例结脑合并隐脑患者 ,现举 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 ,47岁。因发热、头痛 1个月入院。查体 :T3 8℃ ,P84次 / min,R2 1次 / min,Bp12 0 / 80 mm Hg。神志清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迟钝 ,颈抵抗阳性 ,双肺呼吸音粗 ,心率84次 / min,律整 ,克氏征、布氏征均阳性。胸片示右上肺浸润型肺结核。脑脊液压力 4.9k Pa,潘氏试验 ( + ) ,白细胞 3 88×10 6 / 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