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的基本特征。[方法]结合临床,利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影像学诊断中的基本表现加以分析,对58例患者影像检查的特征性改变,归类统计。[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变性基础上的髓核疝出,其X线表现及CT/MRI表现有其基本特性。X线片以腰椎间隙不均匀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以及Schmorls结节有其特征:CT表现更具有特征,以其椎间盘后缘局限性突起,突出的CT值高于硬膜囊CT值和硬膜外脂肪移位为其特点改变。其MRI表现T1加权象信号强度与高信号强度的硬膜外脂肪及低信号强度的硬膜囊形成鲜明对比,诊断意义可以成为最佳影像手段。[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常见的在椎间盘变性基础上的髓核疝出,其X线表现及CT/MRI表现有其定性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其他疾病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找出正确诊断的对策。方法在2003年1月-2009年2月,本院有38例入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最后确诊为其他疾病的患者,对其病史、体检及化验和影像学检查加以分析,总结。结果椎管内外肿瘤、结核等疾病易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症而加以治疗。结论对于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应该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绝不能只凭CT下诊断,MRI对鉴别椎间盘突出症与椎管内肿瘤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32例脱出游离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慢性腰腿痛病史,腰部再次受力或治疗不当,出现症状加剧,强迫体位,结合MRI、CT即可对该病作出诊断,手术疗效是满意的。结论确诊该病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CT、MRI检查,尤其MRI可提供最佳的病理形态影像学表现,指导手术。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应采取对腰椎稳定性破坏小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及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患者接受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MRI组和CT组,每组均45例。以外科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组各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情况,比较两组对腰椎间盘突出征象检出率,包括钙化、神经根受压、硬膜囊受压、积气、脊髓变性和椎间盘变性等。结果 MRI组和CT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率分别为91.1%和86.7%,总检出率和各节段的检出率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对神经根受压、硬膜囊受压、脊髓变性和椎间盘变性的检出率均高于CT组,CT组对钙化和积气的检出率则高于MR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和CT检查均能较准确地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CT可反映椎间盘突出情况,但对椎间隙狭窄判断不足,MRI则能清晰显示椎管内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方法通过CT或MRI将突出的腰椎间盘在椎管内所处的位置(矢状位、水平位、冠状位)予以定位,明确椎间盘突出部位。一旦确诊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即早期经横突间开放入路或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镜监测下摘除突出的髓核。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CT或MRI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精确诊断提供了依据。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术后功能恢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腰椎退变性疾病常引起下腰痛,多数学者认为其始发因素是椎间盘的退变。自从Mixture和Barr首先报道并应用了腰椎间盘切除术以来,腰椎间盘切除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直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腰椎间盘切除加椎体间融合术仍为治疗这一疾病的“金标准”。然而,椎体节段融合后将加速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从而导致新的病变,尽管新的诊断技术如脊髓造影、CT及MRI的不断应用使诊断的准确率逐步提高,但手术治疗的效果仍然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认识颈腰椎间盘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腰椎间盘病的特点和诊断。方法:对近6年中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迟变性椎管狭窄症和颈椎病并施行手术的56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结论: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颈椎MRI和腰椎CT检查,是防范混淆和误诊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该类患共6例。均采用一次手术除突出的髓核及处理骶管内蛛网膜囊肿,并对其影像学检查方法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是以神经根性腰腿痛为主,伴有骶神经压迫症状;CT扫描及X线片容易漏诊,MRI能显示囊肿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对周围的压迫情况,其影像学表现与手术所见一致;除突出髓核及处理骶管囊肿一次手术完成能彻底解除压迫.疗效显。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同时处理突出的髓核及骶管囊肿.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腰骶管其他疾病的漏诊和误诊原因,提出合理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1996年3月至2001年10月1571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发现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并发有腰骶管其他疾病,其中漏诊2例,误诊1例。结果6例患者均以腰椎间盘突出收入院,其中合并神经根脓肿者1例,合并神经鞘瘤者2例,合并骶管囊肿者3例。均经CT和MRI检查得以确诊(1例例外)。6例患者均在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的同时或以后,处理了并发的其他疾病。结论CT及MRI检查是正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并发腰骶管其他疾病的有力手段;同时处理突出的髓核和并发的其他疾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马尾神经功能障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合并有马尾神经功能障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发生马尾神经功能障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大多为青壮年,强体力劳动者或体育运动员,因急性腰扭伤而发病。受伤后出现瘫痪症状和马鞍区麻痹、大小便失禁等现象,经X线拍片、CT和MRI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结果:作者报告10例,均经关节突间或半椎板切除入路,切除巨块型椎间盘,彻底减压马尾神经,术后均能得到良好的功能恢复,疼痛消失,唯大小便的功能恢复较迟,约在术后1~3周后尚能恢复。结论:马尾神经功能障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与马尾肿瘤相鉴别,一旦被确诊为巨块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就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越早手术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正临床上部分腰腿痛患者,经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传统的体格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脊柱微创治疗、银质针治疗,甚至是骨科开放性手术治疗,却无法取得理想效果。有的还造成了"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究其原因,有多种观点。宣蛰人[1]认为:由于机械性压迫致痛论在诊断、治疗上不足,把非疼痛因素的椎间盘突出物当做诊疗目标,而忽视椎管内鞘膜外炎性脂肪结缔组织和椎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CT影像学表现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6例在我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症状包括疼痛以及神经根症状。CT评估包括椎间盘突出类型、椎间孔累及程度、神经根压迫程度以及其他相关表现等。探讨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突出水平节段以及神经症状体征的相关性。CT影像学由我院两位资深影像学专家进行判读,采用Kappa分析对CT判读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症状体征与CT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采用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央型膨出或突出压迫硬膜囊通常无明显症状,而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累及椎间孔则与皮节区域分布疼痛具有明显相关性。CT显示神经根受压时并非所有对应的患者均有神经功能障碍;但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明显时,则与影像学神经根受压密切相关。结论旁中央型巨大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并累及椎间孔与临床症状体征密切相关。椎间盘膨出压迫硬膜囊,中央型突出或脱出未累及椎间孔通常无显著临床意义。CT椎间孔受累表现相对于椎间盘突出的类型(膨出,突出,脱出)更能与临床症状体征相吻合。当出现多节段椎间盘受损并伴有椎间孔受累时,患者更有可能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陈睿  宋恒平 《骨科》2011,2(1):53
临床上有时遇见这种情况:症状类同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影像学不支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经脱水治疗及休息后症状减轻不明显,有的甚至加重。搜集本院所见此类病例9例,全部手术治疗,术后证实为"根性非椎间盘软性致压物"。腰椎MRI提示与手术符合者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云清 《颈腰痛杂志》2003,24(5):273-275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延迟诊断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1988年1月—2002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9例中发生延迟诊断的26例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延迟诊断原因有(1)诊治医生经验不足,过分依赖CT检查而忽视临床表现。(2)对游离型,极外侧型和高位椎间盘突出症缺乏系统认识。(3)常规CT检查只作椎间隙平扫易遗漏病变。(4)病情复杂,情况特殊导致诊断困难。结论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应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不能完全依赖CT影像。(2)特殊病例增加椎体CT扫描或MRI检查有利于发现病变。(3)提高经验,增强对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的认识,提高阅片基本功能有效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26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临床特征总结出诊断要点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要点是:1.一般都有明显的外伤史或先天畸形。2.临床症状轻、体征重。3.临床检查和X线片检查不易确诊和定位。4.CT、MRI检查能明确诊断。非手术治疗效果差,胶原酶溶核和经皮穿刺抽吸疗效不理想,手术治疗优良率高。结论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特征突,CT、MRI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附15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15例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改变、手术治疗方法。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摘除3例,侧前方或侧后方入路摘除椎间盘8例,全椎板切除侧后方入路摘除椎间盘4例,随访1-10年,手术优良率达80%。结论:理学、CT或MRI检查对确诊与定位有重要价值。根据椎间盘突出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可选择其入路。侧前方或侧后方入路及全椎板切除侧后方入路摘除椎间盘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较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根据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MRI检查特点进行分组研究,观察治疗后不同影像学分型的转归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自2019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的首选保守治疗的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按Komori分型、突出髓核游离方向,增强MRI上“牛眼征”进行分类,并测量首次就诊时影像学的突出率,治疗后复查MRI并测量其影像学突出率,计算治疗后椎间盘的吸收率;根据不同影像学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率。结果 共有4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6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率14.63%。35例获得持续保守治疗,并进行了1年以上随访,突出率(85.05±15.06)%,吸收率为(34.61±41.08)%,其中“牛眼征”阳性组患者吸收率明显高于平均值,头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吸收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P<0.05)。结论 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保守治疗可发生椎间盘重吸收现象,增强MRI显示“牛眼征”阳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重吸收的概率较大,头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8.
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特点 ,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诊治的 4 3例 (其中手术治疗 34例 )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 1例行CT平扫 ,正确诊断率 92 .7% ;2 0例行MRI,正确诊断率为 85 % ;5例行磁共振脊髓造影 (MRM ) ,2例行髓核造影 CT ,均获正确诊断 ;3例行脊髓造影为阴性结果 ;4例行CTM ,均能显示病变 ,但与CT平扫所见相同。结论 :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 ,CT、MRI、MRM对该病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三者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MRM可能是最敏感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技术(PTED)与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影像学(X线、MRI)改变,进而评价2种术式对脊柱运动保留的优势.方法 对行PTED(36例)和传统椎板开窗手术(43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X线片示手术椎间隙变窄PTED 5例、椎板开窗术12例,手术节段保留活动度分别为(10.3±2.8)°和(5.4±2.2)°,均未显示椎间不稳定.MRI复查手术节段可见突出物分别为8例,均无腰腿痛症状;影像学分2种术式椎间隙狭窄率、相邻椎间盘退变率和手术节段保留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降低手术节段椎间隙狭窄率、相邻椎间盘退变率,最大限度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  相似文献   

20.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手术治疗3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确诊为破裂型,占24.4%。根据病史、腰腿痛程度、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角度及CT等综合分析,认为本前可诊断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症。CT扫描的髓核脱出率、后突角和硬膜囊脂肪阴影的消失有诊断价值。一旦诊断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症宜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