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玉秀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118+120-118,120
目的研究影响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以及心理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6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干预组(54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行心理护理干预,用国际普适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价。结果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年龄、经济状况、自身疾病、社会交往等因素均对其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和心理状况产生影响,使其产生恐惧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后,干预组的54例患者出院时的SF-36量表各项指标均明显较入院时提升,与对照组相比,提升的幅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性心理护理的干预能够使老年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处于积极状态,巩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倡在临床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并加以比较。结果经比较,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护理措施之后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实施护理措施之前,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是解决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临床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诱导期的心理问题,探讨研究积极心理学在血液透析诱导期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70例,根据诱导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血液透析诱导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患者的心理状况有所改善,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透析质量。结论: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血液透析诱导期的患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消极心理反应,促进患者顺利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减少血透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发生原因,制订全方位的预防护理对策及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9例长期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疏导心理问题,针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及长期住院这两个特征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本组79例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护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好转,减少发病。结论通过全面观察长期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制定更好的预防护理对策,能令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障碍,以寻找可提高生活质量的护理对策.方法 以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2例血液透析患者首次血透前及3个月透析后各评定1次,找出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首次血透前焦虑评分值在心理护理后明显下降,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明显减轻透析患者的焦虑状态,使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处于积极状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护理策略。方法对200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SCL-90等心理测试,筛查出患者的心理问题,运用专业心理护理理论和技术,探讨心理护理对策。结果 200例老年住院患者SCL-90各因子及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ES-D与SCL-90抑郁因子分正相关;NA与NE之和与CES-D正相关;社会支持与SCL-90总分(痛苦水平)负相关。结论用系统评估患者心理问题的方法,采用预防干预措施处理因疾病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将有效促进心理康复,实现身心整体护理。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步加剧和期望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罹患疾病的机会增多,数量逐年增加。这些老年患者多数居家治疗,这些空巢老人不仅要受疾病的折磨和痛苦,由于各种原因还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身心将康,不利于疾病的早期康复。这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应了解和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和心理问题,制定合理的心理护理方案,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活动,恢复和增进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1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晓燕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1):1734+1745
探讨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对收治的48例性病患者,通过临床护理,了解、分析其心理问题,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发现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恐惧、悲观、羞愧、自闭、抱怨、愤怒、报复等。通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尊重患者隐私,实行保护性医疗等将有利于患者康复和疾病控制。重视对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解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以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方法60例存在心理问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60例患者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通过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获得了较好的透析疗效。结论做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理及健康指导在血透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情感障碍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根据血液透析患者生活和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采用媒体授课、书面教育、问答式教育、示范式教育等形式,向患者讲解血液透析的常识、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讲解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将实施前、后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化指标、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情感障碍发生率实施后组低于实施前组,肌酐、尿素胺实施后组低于实施前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实施后组低于实施前组。结论采用适当的心理护理能使血液透析患者生理功能稳定,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以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及医疗质量。方法首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总结,然后对临床心理护理对策进行研究探讨,具体研究方法为: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3例)和研究组(7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老年患者具有孤独、悲观、焦虑、固执、恐惧、绝望等心理特征。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84.8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64.2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好;另外,研究组患者心理障碍缓解情况也较对照组好。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心理障碍,有利于疾病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群体的心理状态,提出合理可行的心理护理策略。方法以某社区为中心展开社会调查,选择100例老年者接受访谈、调查、回访等,弄清老年人群心理状况。结果所有老年人都有不同的疾病经历,由于年龄大小、健康水平、医学知识等方面的缺乏,诸多老年患者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经过本次心理护理后,老年人情绪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结论强化老年人群社区心理护理工作是十分关键的。  相似文献   

13.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措施之一,疾病本身的困扰和透析时血管穿刺的疼痛,透析所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患者的心理问题会给治疗疾病带来不利的影响。分析及研究社会及躯体因素对心理问题的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侯燕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6):108-109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护理方法。方法:将2009年3月~2010年11月来本院治疗的12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定期调查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经过2个月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各评价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观察组患者强迫、抑郁、躯体化、焦虑等因素水平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要分析其心理状况,施以积极、恰当的护理干预,以树立患者的信心,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凯 《中国医药指南》2014,(14):354-355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11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心理问题分析,并且给与患者支持性心理护理、给与患者认知性护理、鼓励患者参加活动、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指导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策略。结果本组111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经过心理问题分析及合理有效的护理后,精神状态、情绪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绝望、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得到有效改善,心理障碍消失或减轻,睡眠质量显著提高,躯体不适症状消失,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康复。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效果良好。结论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患者的睡眠障碍、认知障碍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体质量减轻。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实践结果证明,心理护理对策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全面分析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策略和措施,消除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方法根据综合分析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法,包括体贴关爱老人、消除孤独感等。结果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积极性有显著提高。结论通过全面分析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能消除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对疾病治疗的积极性,使临床治疗效果达到最佳,从而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7.
连俊芳 《北方药学》2012,(4):122-12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通过对60例血液透析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抑郁和自卑心理,且由于患者之间存在着性别、社会经历、性格、家庭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位患者又有着其独特的心理反应。针对患者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采取个体化心理护理。结果:有98%患者都能够学会自我疏导,克服消极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况调查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况产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是通过对10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情绪障碍的调查、分析,发现61.5%的患者存在抑郁情绪.结果针对抑郁产生的原因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用药、生活指导,合理饮食、调动家属积极性的护理对策,使血透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结论血透室护士重视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对于疾病发生后的常见的心理状态及护理。方法通过对老年患者的观察、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生活态度。结果归纳总结出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并根据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结论在老年患者的护理中,医护人员要鼓励老年人应用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应对出现的各种事情,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及时纠正老年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进而全面提高老年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100例老年住院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老年住院患者失眠原因进行分析,以制定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住院100例老年失眠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环境因素、精神因素与疾病因素是造成老年患者失眠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实施护理干预1个月后,各项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明显低于实施前,其中精神、环境、疾病因素前后比较,P〈0.01。结论:通过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合理应用镇静催眠药,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患者的失眠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