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右半结肠癌淋巴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根治范围。方法 收集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根治性切除76例右半结肠癌患的病理资料,按日本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约定(JGR)进行淋巴结分组、分站,分析右半结肠癌的淋巴转移规律。结果 76例患有淋巴结转移49例,转移率64.5%;转移淋巴结184个,转移度17.1%。N1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阳性淋巴结分布率分别为63.2%、21.5%、53.3%,N2组为39.5%、16.5%、34.2%,N3组为15.8%、9.0%、10.9%,N4组为3.9%、1.5%、1.6%。N1站98个阳性淋巴结沿肠管纵轴分布距肿瘤5cm以内、5-10cm、10-15cm、15-20cm各占68.4%、29.6%、1.0%、1.0%,20cm以上无阳性淋巴结;10cm内外有明显的差异。淋巴转移和结肠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本组发生淋巴结跳跃式转移10例,主要见于组织学分化较差、肿瘤较大、浸润较深,尤其是肿瘤浸润深度达pT3。跳跃式转移的形式以N1(+)-N2(-)-N3(+)为主。结论 右半结肠癌淋巴转移主要向中枢方向转移;对低分化癌、肿瘤浸润超过pT3主张把D3式淋巴结廓清作为标准术式;切除结肠肠管的长度以距肿瘤20cm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间行根治性切除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198例,其中行D3式淋巴结廓清术163例,D4式35例,用新鲜标本挤压触诊法行淋巴结捡取。按日本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规约进行淋巴结分组、分站,按第7版TNM分期,N0、N1(1~3个)、N2(4个以上),分析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使用SPSS 19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9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93例,转移率47.0%,共捡取淋巴结3088个,有转移淋巴结361个,转移度11.7%。其中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7.6%(3/17),非腺瘤恶变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49.7%(90/18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 N1、N2、N3、N4站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8.6%(34/58)、52.6%(10/19)、33.3%(4/12)、0;TNM分期中N0、N1、N2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85/105)、57.4%(39/68)、36.0%(9/25)。结论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高,肿瘤大于5 cm,淋巴结转移率增高;无腺瘤背景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是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病理及淋巴结微转移情况.方法 收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之间共249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36例早期胃癌病例,用常规病理学方法(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CK染色)对497个淋巴结(平均每例13.8个淋巴结)标本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发现4个病例共6枚淋巴结出现转移,而免疫组化方法发现8个病例(包括HE染色发现的4例)共20枚淋巴结出现转移,并且8例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的病例中2例癌组织位于黏膜层,6例癌组织侵及黏膜下层,提示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并且免疫组化方法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高于常规HE染色(4.02%与1.21%;P<0.05).结论 免疫组化(CK染色)方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优于常规病理检查.肿瘤侵犯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单抗MNF.116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 60例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阳性率为58.3%,微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P〈0.05)。临床病理分期Ⅱ、Ⅲ期患者微转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P〈0.05)。在Ⅰ期,阳性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多变量分析表明淋巴结微转移是独立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张伟健 《腹部外科》2002,15(4):232-233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测定CEA检测Dukes'B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以CEA为目标抗原的免疫组化技术来检测42例Dukes'B期大肠癌的淋巴结微转移;并分析其对术后3年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结果在42例(330枚淋巴结)中;共有10例(16枚淋巴结)为微转移阳性,阳性率23.81%(10/42);微转移阳性组的3年肿瘤复发转移率为40%(4/10),明显高于阴性组的9.4%(3/32)(P=0.032).结论通过免疫组化测定CEA可以检测到Dukes'B期大肠癌淋巴结的微转移;微转移阳性者肿瘤容易复发转移;预后不良,应加强术后辅助治疗和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cadherin(E-cad)在胃癌原发灶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E-cad在10例正常胃组织和68例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情况,对胃癌标本行系统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胃组织均显示清楚的细胞膜染色,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E-cad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2.9%(36/68)和63.2%(24/38)(P>0.05),均和正常胃组织有显性差异(P<0.01),E-cad异常表达率与胃癌类型无关(P>0.05)和PTNM分期及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E-cad基因为一肿瘤抑制基因,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预测胃癌转移潜能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生存率低、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作为胰腺癌最主要的转移方式,具有转移早、发生率高的特点,而且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胰腺癌在早期即可发生广泛的淋巴结微转移,这是影响术后肿瘤复发的最重要因素.对胰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明确肿瘤的转移规律,选择更加合理的术式,真正做到胰腺癌个体化治疗,从而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胰头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胰头癌淋巴回流途径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以指导胰腺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在46例胰头癌标本应用手术显微镜法寻找淋巴结,进行详细的分组,以明确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频率和相互关系.结果:46例胰头癌平均每例找到淋巴结41.8枚,证实32例伴有淋巴结转移,包括较小的淋巴结,转移率69.6%.第13、14、12、8、16组转移频率较高.6例胰腺钩突肿瘤仅发生14组淋巴结转移而不伴13或17组淋巴结转移.7例阳性的16组淋巴结均属16b1亚组,主要分布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结论:在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时,即使是局限于胰腺内的小胰癌也应作广泛的淋巴结清扫.胰腺钩突肿瘤尤其要注意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清扫.清扫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重点应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的病人,按照日本《大肠癌诊疗规范》(第7版)进行淋巴结分站取材和病理学检查,分析阳性淋巴结分布规律、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右半结肠癌肠旁、中间、中央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33.0%、18.3%、16.5%(P=0.005),肠旁淋巴结转移主要位于距离肿瘤<10 cm以内组织,但是>10 cm组织(1.7%)仍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肿瘤T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T3~T4期病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T1~T2期(46.2% vs. 9.1%,P<0.05)。低分化及未分化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64.7%,明显高于高分化癌(0)、中分化癌(36.0%),P<0.05,且分化程度越差更易出现肠旁及中央淋巴结转移。幽门下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6%(3/115),且均为结肠肝曲癌。14.8%(17/115)的病人出现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结论 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存在于肠旁、中间、根部系膜组织,术中应常规清扫,结肠肝曲癌还应清扫幽门下淋巴结,CME有助于彻底清扫该区域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转移淋巴结比值(metastatic lymph node ratio,MLNR)与术前血清CEA联合检测对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结肠癌根治术的325例Ⅱ〜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果表明,MLNR与肿瘤最大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及远处转移均有关(均P<0.05);血清CEA与肿瘤最大径、TNM分期、神经或脉管侵犯及远处转移均有关(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低、TNM Ⅲ期、高MLNR及高血清CEA是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肿瘤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LNR与血清CEA联合检测对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肿瘤远处转移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程度对结肠癌根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年余符合筛选标准的82例行结肠癌根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淋巴结转移数目进行分组,N0组(0个)36例,N1组(1~3个)31例,N2组(≥4个)15例。比较各组术后3年生存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较不同浸润深度和N1~N4站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结果:N0组,N1组,N2组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67.7%,2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0组及N1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显著低于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结肠癌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也逐渐升高,且N1站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余站淋巴结转移率。结论: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淋巴结转移数目与结肠癌患者预后有关,前者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结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后生存率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寻找评价预后的简单有效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4例淋巴结转移的中晚期结肠癌住院资料和随访结果,调查了根治术D3式淋巴结清除术的阳性淋巴结率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以及术后生存率和病理参数特点。结果结肠癌根治术 D3式淋巴结清除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35.6%(62/174)。阳性淋巴结率在1%~20%的5年生存率70.7%(29/41),大于20%的5年生存率为23.3%(31/133),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全组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为(6.3±2.5)个,1~5个阳性淋巴结的5年生存率为66.0%(31/47),6~10个阳性淋巴结的5年生存率为28.8%(19/66),大于10个阳性淋巴结的5年生存率为19.7%(12/61),3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淋巴结率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与肿瘤部位无关。和瘤体直径介于0~4.0cm相比较,>4.0cm肿瘤的阳性淋巴结率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明显增加(P<0.05)。和局限于黏膜的肿瘤相比,浸润肌层或穿透浆膜后,阳性淋巴结率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明显增加(P<0.05),而肿瘤浸润肌层和穿透浆膜之间不存在差异。结论准确计算阳性淋巴结率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结合肿瘤浸润深度来评定结肠癌病人的预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CK19表达及其在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19及其在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取材于50例结肠癌病人肿瘤组织及癌周淋巴结255枚,同时进行HE染色组织学检查和抗角蛋白19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50例结肠癌组织中CK19表达均为阳性。255枚淋巴结用HE染色检查阳性者56枚(22.0%),皆同时表达CK19阳性;另20枚淋巴结HE染色阴性,而CK19表达阳性。50例中有12例淋巴结中发现微转移,其中6例常规组织学检查属淋巴结转移阴性而免疫组化染色诊断表现为转移阳性。占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的21.4%(6/28)。随着肿瘤分期增加,淋巴结CK19表达阳性率亦增加。CK19表达阳性者预后较阴性者为差。结论:CK19免疫组化法是检测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而便捷的方法,而检测结肠癌微转移有助于判断肿瘤进展程度与预后。特别对在筛选组织学检查淋巴结阴性但存在微转移的病人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右半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在近10年中对10例右半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病人根据不同病理特点作了处理,术式包括十二指肠局部切除,穿孔修补,扩大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等,根据肿瘤浸润十二指肠程度,提出将浸润程度分为3型,结果:术后9例一期恢复,另1例在处理并发症后也恢复出院,其中2例已生存3年以上,结论:根据临床分型作出积极的外科处理将有助于改善病情或使病人得以痊愈。  相似文献   

15.
右半结肠癌顺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BS  Liu C  Xu L  Yan J  Zuo M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3):1503-1505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顺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的手术要点及术后效果。方法将能实施根治性切除(D3)的135例浸润型右半结肠癌分为两组,其中顺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56例,逆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7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DUKES′分期、病理学类型等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顺行组为(180±40)M IN,逆行组为(180±20)M IN。平均出血量顺行组为(200±80)M L,逆行组为(200±30)M L。清扫淋巴结数顺行组结肠旁、血管中间、血管根部分别是6.3±4.2、2.6±3.1、1.5±2.3,总数为11.4±8.6;逆行组分别是6.4±2.2、2.8±2.1、1.1±1.1,总数为10.8±5.6(P>0.05)。术后肝转移顺行组8例,占13.9%;逆行组21例,占26.6%(P<0.05)。5年生存率顺行组为72.8%(41/56),逆行组为65.5%(52/79)(P<0.05)。结论右半结肠癌的顺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术,手术操作并不困难和复杂,但更符合不接触、隔离的原则,可减少术后肝转移和增加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直肠癌淋巴结CK20、CK19、CEA诊断微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探讨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CK20、CK19、CEA为指标,检测36例直肠癌患者手术区域252枚淋巴结的微转移,对照组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标本15例。结果:常规HE检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7.94%,CK19、CK20、CEA阳性率分别为20.63%、23.02%、17.46%,均高于HE检测结果(P〈0.01)。三种抗体在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19枚对照组淋巴结CK19阳性率47.37%,CEA阳性率10.53%.CK20表达阴性。CK20、CK19、CEA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与3年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常规病理检测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有必要辅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微转移,CK20是首先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结肠直肠癌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全球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第三位。随着饮食方式逐渐西化,我国结肠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病人中仍有40%~50%死于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淋巴结转移是其最主要的转移途径,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检查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的Dukes A和Dukes B期病人中仍有10%~25%于术后5年内复发目,提示存在着一种常规手段不易发现的肿瘤“微转移”。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使这部分“微转移肿瘤”的检出逐渐成为可能。本文就结肠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进展期结直肠癌淋巴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进展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手术根治程度。方法 分析114例结直肠癌行扩大的D3式根治术后淋巴结1005个,按肿瘤旁、肠管纵轴和中枢方向淋巴结分组分站。结果 肿瘤旁、肠管纵轴方向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和阳性淋巴结分布率分别为43.9%、37.2%和58.9%及32.5% ̄15.9%和17.5%,口 端有淋巴结转移大多在10cm以内,而直肠癌肛侧端距肿瘤2.0cm以内转移率为5.5 ̄2  相似文献   

20.
结肠癌术后孤立性复发转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肠癌术后孤立性复发转移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1996-2005年再手术治疗的58例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 11.5对随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分析其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再手术中根治性切除率为81%(47/58).47例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11例行姑息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0,P=0.0005).结论 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切除率高,积极的再手术治疗可延长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