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1例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病灶位于腹壁切口处10例,位于会阴切口处1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确诊,并进行随访。结果11例患者既往均有手术史,CA125检测均呈阴性。11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2例术前曾给予药物治疗无效后手术。全部病例随访0.5~6.5年无一例复发。结论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属医源性疾病,发生在与子宫内膜有接触的手术切口,手术切除内膜异位病灶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六年收治的8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科.结果 82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手术后,其中10例肿块漫润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72例肿块浸润至腹直肌,其中22例肿块浸润到耻骨后间腺.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术后随访,82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60例患者腹壁局部虽有不明显团块但无相应临床症状.结论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预防该病的发生极为重要,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切除的彻底性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王海霞 《现代保健》2012,(9):104-105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4月-2011年1月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6例患者中,肿块浸润腹直肌前鞘及皮下脂肪9例,肿块浸润至腹直肌77例,其中浸润到耻骨后间隙16例。术后病检,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62例有不明显团块分布在腹壁局部,但无相应临床症状。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子宫切口有一定相关性,需最大限度地降低剖宫产率,提倡母乳喂养,降低子宫内膜在切口的种植率,以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3~2008年收治的43例腹壁、会阴内异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43例均诊断正确。29例腹壁切口内异症均有剖宫产史,14例会阴内异症均有会阴撕裂或侧切史。腹壁内异症完整切除29例,会阴内异症完整切除13例,随访2~5年无复发。结论:根据典型的病史和体检,可以对腹壁、会阴内异症做出正确诊断;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病,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近年来,随着剖宫率的上升,腹擘切口子富内膜异位症有所增加,严重影响妇女的日常生活。现将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病,绝大多数发生于盆腔内生殖器官和其邻近器官的腹膜面。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增高,剖宫产术后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在增加。我院近3年来收治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会阴例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2000年1月-2008年12月对我院妇产科5例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5例均诊断正确。均有会阴侧切史。发病潜伏期多在产后6个月至2年内。所有病例均行彻底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3~5年,无复发。结论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与查体明确诊断手术治疗是最佳手段。会阴侧切术中正确处理有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会阴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理,如何避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方法对21例会阴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病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1例会阴伤口子宫内膜碎片没有清洗干净,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结论不彻底清除会阴伤口子宫内膜碎片,就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会阴、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对该院1991~2002年收治的14例会阴、腹壁内异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14例均诊断正确.4例会阴内异症均有会阴撕裂或侧切史,10例腹壁切口内异症均有剖宫产史.发病潜伏期,30岁以前多在1年以内,30岁以上多在1年以上.会阴内异症完整切除3例,腹壁内异症完整切除10例,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根据典型的病史和体检,可以对会阴、腹壁内异症做出正确诊断;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徐毅 《中国卫生产业》2013,(17):122-123
目的研究进行剖宫产手术之后,病人子宫内膜发生异位症的因素以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0月该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18例,对其临床治疗资料,以及所选病人都经手术以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所选的18例中,有15例的病灶是在皮下,2例在肌层,1例在腹膜。都进行了病灶切除的手术,且在术后,其病理复查和手术之前是完全一致的,无复发患者。结论子宫内膜发生异位症,主要因为进行了剖宫产手术。此手术的特点是:操作非常精细且切缘处非常整齐、在术后,患者伤口的清洗,是阻止子宫发生内膜异位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22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云龙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10-1311
目的: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发病因素,降低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5年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2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结果:2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为产后6月到5年,病灶位于皮下18例、肌层4例,2例侵犯腹膜。结论:剖宫产手术操作要精细,切缘宜整齐,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术后清洗伤口,预防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2.
侯俊芳 《现代保健》2010,(35):86-87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疾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易于诊断,经局部病灶切除手术治疗,效果很好,复发率低。结论剖宫产后腹壁瘢痕处肿块伴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可作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诊断依据,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是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直接原因,手术中认真保护、清洗切口,是避免切口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以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程越长,病灶越大,13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位于切口上缘.所有患者均行局部病灶切除术,术前病灶长径≥4 cm的4例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均已向下侵及腹直肌前鞘,其中1例向下侵及腹直肌,腹直肌前鞘缺损为4.0 cm×4.5 cm,术中运用补片,其余3例修剪前鞘呈锯齿状减张缝合,14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病灶长径<4 cm,常规缝合,9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结论 剖宫产时应做好腹壁切口的防护及术中手术器械、纱布的相应隔离,以阻断子宫内膜在腹壁切口的医源性种植,可以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手术前要充分了解病灶的大小与深度,要充分切除病灶,减少复发.对于腹直肌前鞘缺损较大的患者要用补片,以防止切口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以及手术方法。方法对经病理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程越长,病灶越大,13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位于切口上缘。所有患者均行局部病灶切除术,术前病灶长径≥4cm的4例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均已向下侵及腹直肌前鞘,其中1例向下侵及腹直肌,腹直肌前鞘缺损为4.0cm×4.5cm,术中运用补片,其余3例修剪前鞘呈锯齿状减张缝合,14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病灶长径〈4cm,常规缝合,9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结论剖宫产时应做好腹壁切口的防护及术中手术器械、纱布的相应隔离,以阻断子宫内膜在腹壁切口的医源性种植,可以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手术前要充分了解病灶的大小与深度,要充分切除病灶,减少复发。对于腹直肌前鞘缺损较大的患者要用补片,以防止切口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患 ,2 5~ 45岁的女性发病率为 15 %。本病绝大多数局限于盆腔内 ,尤以卵巢为常见 ,盆腔外的部位均可发病 ,但发病率相对较低。本文分析了 1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选择 1999~ 2 0 0 1年在我院诊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15例 ,年龄平均 31 9岁 (2 9~ 37岁 ) ,孕产次平均 1 7次 (1~ 4次 ) ,均有剖宫产史 ,其中 1例有 2次剖宫产史。首发症状距剖宫产的时间平均 2 45年(2月~ 7年 )。 15例病例均经病理切片确诊。2 临床表现  15例均有周期性下腹痛 ,经期明显 ,腹壁均…  相似文献   

16.
临床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情况,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17年来收治的2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病灶均位于腹壁,15例位于皮下脂肪层、9例位于腹直肌与前鞘之间、2例位于腹直肌与腹膜之间。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随防无复发。结论该病术前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典型症状与体征,腹部B超有助于诊断,CA125检测对本病的诊断价值不大。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在切除病灶时应同时切除病灶周围的纤维组织,术后可不必服用甾体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7.
熊元香 《工企医刊》2013,(5):412-41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期妇女的多发病。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急剧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亦有逐渐增加趋势。我院于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共收治20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手术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从霞  刘俊芳 《中国卫生产业》2014,(8):190+192-190,192
目的探讨产科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降低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率。方法对我院2002--2012年收治的19例产科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均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周期性疼痛伴结节或肿块;根据病史、症状,可术前获得正确诊断;只用药物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在全部接受手术治疗后效果良好,部分术后辅以药物治疗,无一例复发。结论产科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手术为主要的有效治疗方式,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也可以通过预防降低发病的概率。  相似文献   

19.
电化学治疗腹壁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化学治疗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切口内异症患者分为两组:①治疗组:电化学治疗10例,其中腹壁切口内异症9例,会阴切口内异症1例;②对照组:手术切除10例,均为腹壁切口内异位症。术后随访5~12个月。③将1例手术切除后标本行实验性电化学治疗。结果:①全部病例术后月经期疼痛基本消失,5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3例症状复发;电化疗组10例术后病灶平均缩小(80.16±20.88)%;手术组病灶去除,但新增切口疤痕50~70 mm,平均47 mm,局部皮下缺损性凹陷持续存在;比较两组年龄、术前病灶体积,手术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术后住院天数治疗组比对照组少(P=0.000 0),住院费用治疗组比对照组低(P=0.002 6)。②离体标本电化学实验治疗显示:电化学治疗后子宫内膜细胞和组织结构完全受损,变成组织碎片,完全失去原有结构和形态。结论:电化学治疗切口内异症是一种疗效确切,操作简单的新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外形美观、治疗费用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
吴舒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592-2593
目的分析总结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法对我院20例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特点、手术疗效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0例病患均得到确诊,给予手术切除病灶,术后加服孕三烯酮,预后良好无复发病例。结论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常由医源性因素引起,临床常表现为切口肿块,随月经周期的疼痛。手术切除病灶疗效确切,提倡顺产可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