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导致急性冠脉供血不足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正确诊断和治疗ACS将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本文对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7月收治的161例维吾尔族和70例汉族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维吾尔族ACS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急危重症,是由于心肌的急性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1].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诊断新概念,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由于NSTEMI和UAP在临床上有时难以鉴别,而治疗上并不需要严格区别,故合并为一个概念。ACS是一组危及生命的重要综合征,也是急诊和住院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提出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 un - stable angine, UA )、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其发生机制是富含脂质的斑块破裂引起,一旦斑块破裂,患者即有胸痛,胸痛是仅仅停留于UA或进展至NSTEMI或STEMI(本文称心血管事件)难以预料。所以,对这类患者积极治疗,防治事件发生,促进斑块稳定是关键。本文应用辛伐他汀治疗ASC,对防止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预后,效果显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盯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盯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的变化。方法 :入选 12 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6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6 0例 [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 1组 (UA1) ,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 2组 (UA2 ) ],并入选 6 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分别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结果 :AMI组和UA1血浆LP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8378± 0 6 75 3μmol/L) ,分别是 3 80 17± 1 6 2 89μmol/L、3 0 2 73± 1 2 76 7μmol/L ,P <0 0 5 ,其中异常增高率AMI组占 6 3 3% ,UA1组占 4 5 % ,UA2 组占 13 3% ,正常组 5 % ,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LPA明显降低 2 0 4 6± 0 84 72 μmol/L。结论 :血浆溶血磷脂酸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综合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与增加心脏原因死亡,心肌梗死及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性相关的一组临床症状,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其范围涵盖了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这三种病症的共同病理基础均为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只是伴发了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病理改变,如斑块内出血使斑块短时间内增大或斑块纤维帽破裂,血小板在局部激活聚集(白色血栓)继续发展形成红色血栓,并有血管痉挛等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治疗前血清和肽素浓度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胸痛(发病时间〈5h)疑诊ACS患者98例,检测治疗前血清和肽素浓度,并随访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6个月,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随访6月期间内,共有36.7%(36/98)的患者发生MACE,其治疗前血浆和肽素水平为(445.6±98.2)pg/mL,未发生MACE者治疗前血浆和肽素水平(120.2±45.3)Pg/mL,二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前血浆和肽素对6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之间的预测价值进行ROC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浆和肽素〉475.2pg/mL时,灵敏度为91.2%,特异度为85.9%。单支、双支及三支冠脉病变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分别为(0.47±0.12)μg/L、(0.77±0.28)μg/L及(1.24±0.52)μg/L,且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和肽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前和肽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能够提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前感染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市医学会动脉粥样硬化学组 《上海医学》2004,27(4):213-215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急性发病前感染发生情况及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法 2 0 0 1年 10月~ 2 0 0 2年 4月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共调查上海市 16所二、三级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 (SAP)、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及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184 7例 ;将UAP和AMI患者合并为ACS组 (114 3例 ) ,SAP患者作为对照 (SAP组 ,6 4 4例 )。结果 ACS组急性发病前感染发生率(4 2 .4 3% )显著高于SAP组 (2 7.33% ,P <0 .0 1) ;发病前病因谱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 ,大部分ACS患者的感染均发生在急性发病前 2周内 (78.76 % ) ,而SAP患者的感染时间无特殊分布 ;ACS组CRP增高患者的比例(6 1.0 6 % )高于SAP组 (4 2 .35 % ,P =0 .0 0 1) ,ACS组CRP增高者中 5 8.75 %有发病前感染史 ,而CRP正常者中仅 4 0 .98% (P <0 .0 5 )。结论 ACS患者的急性起病与发病前急性感染可能存在相关性 ,而CRP作为炎症标志对ACS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 3 0年来在我国呈增多趋势 ,对冠心病的防治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吸烟、心理社会因素等 ,这些因素统称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中容易忽视的是心理社会因素 ,也就是应激。1 什么是应激虽然我们经常使用应激这个词 ,可是应激概念模糊 ,难以用单独的量度来确定。“应激”一词的原意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 ,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过程。Selye及Lazarus两位著名应激研究者将应激引入医学研究 ,…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共同病理基础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起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炎症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局部炎症在不稳定型斑块的形成及稳定型斑块向不稳定型斑块转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心病诊断中舌下络脉变化与冠脉CTA(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相关性。方法:观察213例门诊和住院行冠脉CTA患者的舌下络脉,对舌下络脉进行分度和评分,与冠脉CTA报告进行比较。结果:冠状动脉狭窄阳性患者舌下络脉异常情况明显高于冠状动脉狭窄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组舌下络脉异常率高达87.5%,其中增龄性变化也是舌下络脉变化的影响因素。结论:CTA检查中,舌下络脉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病变冠状动脉支数越多,舌下络脉络脉迂曲、增粗、瘀斑、隆起等改变越重。 相似文献
15.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内科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粥样斑块破裂诱发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是主要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处理手段不尽相同,现就我院急诊科收治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以斑块损伤破裂,其内或其下出血、血管痉挛,导致血栓形成,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MI).近年来人们对ACS的研究从概念、病理机制到治疗策略不断深入,尤其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为其治疗策略的逐步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许香云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59-5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裂纹,引起不完全或完全性堵塞性血栓的急性病变。其临床谱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时和有效的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我们在常规抗凝、降脂、抵制血小板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内科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粥样斑块破裂诱发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是主要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处理手段不尽相同,现就我院急诊科收治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罪犯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方法 对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4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应用IVUS观察冠脉罪犯病变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同时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A)、管腔面积(LA),计算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偏心指数(EI),并观察血管重构情况.结果 ACS患者冠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69.4%,34 /49) , SA患者冠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7.1%,2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S组不稳定斑块、内膜破裂和血栓形成病变占总病变的57.2%,与SA组(8.6%)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同时两组患者斑块面积[(11.26±3.92) mm2 vs (9.43±3.98)mm2],斑块负荷[(65.67±11.74)% vs(57.34±11.18)%],偏心指数(0.33±0.22 vs 0.59±0.24)相比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ACS患者主要以正性重构为主(59.2%),而SA患者主要以负性重构为主(57.1%),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2).结论 在ACS组不稳定斑块及内膜破裂、血栓形成、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IVUS检查是在体观察粥样斑块的良好手段,并可以指导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