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堵塞从而引起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心脏病,因此又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在临床上分为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心肌缺血,临床表现为一定运动量下诱发心绞痛;而ACS则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狭窄或闭塞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盯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盯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导致急性冠脉供血不足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正确诊断和治疗ACS将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本文对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7月收治的161例维吾尔族和70例汉族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维吾尔族ACS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诊断新概念,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由于NSTEMI和UAP在临床上有时难以鉴别,而治疗上并不需要严格区别,故合并为一个概念。ACS是一组危及生命的重要综合征,也是急诊和住院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有关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总称,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猝死,其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而局部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全身性炎症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引起ACS最主要的原因之一。C反应蛋白(CRP)是目前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重要炎症标志物,与斑块的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就CRP水平与ACS关系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症候群,其共同的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和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多因素作用下,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引起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  相似文献   

8.
张桂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7):650-652,F000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源性猝死的急性缺血综合征。研究^[1,2]表明,ACS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而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继发血栓形成密切相关^[3]。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业已证实,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核因子-κB(NF—κB)、黏附分子(CAM)、C1MOL、金属蛋白酶、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其共同病理改变为破裂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表面血小板粘附,激活外源性凝血通路,导致血栓形成、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出现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因此,ACS的治疗包括三大策略: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机械措施或药物溶栓)。ACS是冠状动脉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当今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是威胁现代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而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导致的心血管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以斑块损伤破裂,其内或其下出血、血管痉挛,导致血栓形成,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MI).近年来人们对ACS的研究从概念、病理机制到治疗策略不断深入,尤其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为其治疗策略的逐步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危险性及预后的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ACS分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前者发生率超过后者,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住院原因之一。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ACS),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导致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有学者将ACS分为ST段抬高的ACS(STEACS)和无ST段抬高ACS的(NSTEACS).NSTE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大量文献报道,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CRP是反映低水平组织炎症急性期的物质.而CTnI是心肌受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指标.BNP作为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对ACS诊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细胞周期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钢  江亚文 《广东医学》2004,25(3):338-34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以冠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为起点,经过脂纹细胞形成期、中间病变期、成熟斑块期,最终演进至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及局部血栓的迅速形成,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 cutecoronarysyndromes ,ACS)。其中,斑块内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一直是国内外心脏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治疗观念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ACS治疗中所处地位的重新评估,改善ACS的防治现状产生积极影响。ACS是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1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其漫长的病程中,常会由于冠脉内不稳定性AS斑块破裂或糜烂引发局部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冠脉部分或完全堵塞,产生一系列由于心肌缺血所致的临床急症,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非ST段抬高型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和ST段抬高型ACS(指ST段抬高心梗)。针对ACS有药物和非药物等多种治疗措施,其中,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抑制凝血酶,预防血栓形成是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止凝血与纤溶状态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种疾病状态下,机体内凝血、抗凝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均能够被打破。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止凝血功能增强及纤溶活性降低,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近年来,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在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被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性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本研究检测了与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系统及纤溶物质相关的指标,探讨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液中的变化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开金津 《河北医学》2015,(2):249-25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积极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5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观察组)与5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超诊断,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轻度、中度、重度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别为96.15%、46.15%、26.92%、23.0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23.08%、3.85%、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较大关系,应加强冠状动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的双向筛查与防治,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张文杰  王宝印 《中原医刊》2005,32(17):42-4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所致,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s state,PTS)的存在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密切相关。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纤溶功能研究较少。有研究认为其存在低纤溶状态,反映纤溶系统状态的指标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l),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等。由于脂蛋白(a)[LP(a)]与纤溶系统密切相关,亦是反映PTS的敏感指标。因此,本文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t-PA、PAI-1、DD、Fg和LP(a)的水平,并与正常人作对比,旨在探讨其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