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重症急性炎(SAP)并发胰腺假性囊肿(PP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在手术治疗的52例SAP并发PP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行内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内镜-腹腔镜组),21例行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治疗情况、术后疗效、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内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腹腔镜组术后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5)。随访半年后,两组患者均无PPC复发。结论:采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SAP并发PPC,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形成个体化治疗策略,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患者PPH术后营养状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择90例接受PPH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组采用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静脉补液进行营养支持,均维持5~7 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5 d营养学指标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球蛋白(GLO)和淋巴细胞数(LYC)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第5天,观察组PA、GLO和LYC,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ALB和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2%,对照组为55.6%,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3,P>0.05)。 结论: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价格低廉,服用方便,能够满足老年患者PPH术后营养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静脉补液,是一种安全的PPH术后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及重建术式的临床效果与术后生存情况。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82例行近端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2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重建(食管胃吻合组),40例行全胃切除术后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重建(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20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空肠间置重建(空肠间置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营养状态以及术后生存率。结果:食管胃吻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另两组(均P<0.05);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多于另两组,但营养指标方面不如另两组(均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腹泻、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患者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1,P=0.554;χ2=0.419,P=0.831)。结论:三种近端胃癌手术生存率相似,近端胃切除术加食管残胃吻合创伤性小,近端胃切除术加功能性空肠间置术后生活质量更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和传统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0年—2012年12月就诊的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溃疡愈合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溃疡愈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2月—2011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 64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年龄≥65岁者186例(老年组),<65岁者2 457例(非老年组),比较两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老年组术前存在合并症及有2种或2种以上合并症的患者均明显多于非老年组率(94.6% vs. 68.1%;78.5% vs. 40.7%,均P<0.05),发生率较高的合并症为心电图改变、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分别占89.25%、68.38%、37.10%);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术后出血、皮下积液、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患侧肩部疼痛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均P<0.05)。两组间组织病理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的临床分期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乳腺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3.9%(156/186),术前合并心电图改变、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有特殊的临床特点,需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POSSUM评分系统评估高龄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风险的可靠性。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2月间收治的80例行PD患者按照年龄进行分为两组,其中38例≥80岁者为研究组,42例<80岁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两组POSSUM评分及POSSUM评分系统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POSSU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OSSUM评分(P<0.05);研究组实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与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的实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预测值(P<0.05)。结论:采用POSSUM评分系统能够较准确评估高龄患者行PD的手术风险,故对患者围术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126例行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59例行腔镜手术(腔镜组),67行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腔镜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平均近、远切缘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III、IV级肝外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9例III、IV级肝外伤行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介入组)与同期有可比性的19例III、IV级肝外伤行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开腹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介入组术后血清转氨酶、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且转氨酶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均P<0.05);介入组手术时间(60.74 min vs. 128.11 min)、禁食时间(34.03 h vs. 56.00 h)、住院时间(13.58 d vs. 18.37 d)、住院费用(34 860.90元vs. 54 141.47元)以及并发症发生率(10.5% vs. 57.9%)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性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III、IV级肝外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建议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或经积极抗休克、输血、输液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III、IV级肝外伤出血可选择介入造影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再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腹腔镜组),58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结果:经PSM法成功匹配30对患者,所有基线资料在组间分布均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开腹手术具有微创,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再评价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替吉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1年6月间,58例I~II期胰腺癌患者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分别采取替吉奥(32例,观察组)和吉西他滨(26例,对照组)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及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后血清中各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较化疗前下降(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7.50% vs. 30.77%,P<0.05);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1、1.5、2年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两组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均为I、II度,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加术后替吉奥辅助化疗治疗胰腺癌疗效确切,可有效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且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导管溶栓联合滤器置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 方法:8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n=42)和静脉溶栓组(n=42),联合组采取导管溶栓联合经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静脉溶栓组采取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溶栓效果和治疗前后双侧下肢周径差,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起效时间(16.9±6.2)h和总溶栓时间(74.8±26.4)h均短于静脉溶栓组(P<0.05),尿激酶用量(312.5±121.7)万U亦少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95.2%,高于静脉溶栓组的73.8%(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大腿周径差(1.5±0.9)cm和小腿周径差(1.3±1.0)cm均小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远低于静脉溶栓组的31.0%(P<0.05)。 结论:导管溶栓联合滤器置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用迅速,药物用量少,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局灶进展性胃癌(LAGC)术前与术后行以多西紫杉醇为基础的辅助化疗的疗效。 方法:将2011年2月—2012年2月间确诊为LAGC的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术前化疗,而对照组则行术后化疗。两组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手术化疗周期、手术切除率、病理学缓解情况,以及两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和再次手术情况。 结果:两组共行化疗189个周期,其中观察组占比62.43%(118/189),对照组为37.57%(71/189);观察组化疗1个周期者占4.24%(5/118),对照组为22.54%(16/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完全反应率为27.78%(10/36),部分反应率为63.89%(23/36),对照组为8.33%(3/36),38.89%(1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切除率及淋巴结清扫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LAGC在术前行以多西紫杉醇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对照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术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98、6.656、7.389、9.378、7.52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显著,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的患者在腹腔镜的辅助操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日—2014年5月20日接受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的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即腹腔腔镜组(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开腹组),每组各39例患者。腔镜组患者在腹腔镜辅助操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开腹组患者行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排气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统计分析;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统计整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资料。结果: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术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比较,腔镜组均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6%(1/39),开腹组并发症率25.6%(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操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肯定,对患者机体手术损伤较小、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2年6月68例行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腔镜组)与同期行76例开腹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与疗效。结果:144例手术均获成功,腔镜组无中转开腹。与开腹组比较,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243.7± 40.4)min vs.(150.5±32.1)min],但术中出血量减少[(103.2±10.5)mL vs.(231.6±23.5)mL]、术后切口感染例数减少(1例 vs. 8例)、肛门排气时间缩短[(2.5±0.6)d vs.(4.6±0.5)d]、住院天数减少[(10.5±0.4)d vs.(14.6±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扫淋巴结数目、吻合口瘘与肠梗阻发生例数,以及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应用于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手术安全可行,并有微创、术后切口感染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术后放化疗在高龄(≥75岁)III期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8例高龄(≥75岁)III期直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进行放化疗将患者分为放化疗组(60例)和对照组(68例),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期、2年存活率、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和术后主要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放化疗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793.58±295.39)d vs. (736.59±305.38)d,P=0.029];2年存活率有增高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7% vs. 79.4%,P=0.052);术后 12个月时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增高(70.25 vs. 63.37,P<0.001);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16.7% vs. 33.8%,P=0.035);放射相关性肠炎(13.3% vs. 0.0%)与骨髓抑制(11.7% vs. 0.0%)发生率明显增高(P=0.002,P=0.004)。两组患者肠瘘、肠梗阻和贫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术后放化疗虽然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显著改善了高龄III期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外科杂交手术对肢体烧伤后缺血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烧伤后四肢动脉缺血患者65例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杂交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 结果:观察组保肢率为97.14%(34/35),患者术后下肢足趾部组织坏死行足趾截肢术1例;对照组保肢率为86.67%(26/30),患者术后组织坏死严重行急诊截肢术后并发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术后足部坏疽形成后截肢1例,术后因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截肢1例,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后导致截肢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术后1、7 d患肢脉搏波幅较手术前明显增高(P<0.05),皮肤温度稍高于手术前(P>0.05);术前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7 d观察组患肢脉搏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肢溃疡面改善率和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血管外科杂交手术有助于改善肢体烧伤后缺血患者保肢率、患肢脉搏波幅、血液循环和溃疡面,提高患者对烧伤治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胃吻合术(PG)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50例PD后行P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胰瘘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术中、术后情况及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与胰瘘发生的关系。结果: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胰瘘发生率36.0%(18/50),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0/50)。全组3例死亡,余患者治愈出院。统计分析显示,胰瘘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B, C级胰瘘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A级胰瘘或无胰瘘患者(均P<0.05),术中出血量越大或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高,胰瘘的发生几率或级别越高(均P<0.05)。结论:PG是PD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有效方式,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胰瘘并发腹腔出血、腹腔脓肿等可考虑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131例SAP且病程中确定存在液体(II型)腹腔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治疗(观察组),66例行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疗效评价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在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恢复饮食的天数及总住院天数等疗效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压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膀胱压下降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腹腔穿刺引流可以降低SAP并腹腔积液患者的腹腔内压力,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未能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2例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接受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者作为观察组;25例接受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2.73±165.82)mL和(407.80±202.77)mL、手术时间分别为(191.63±38.84)min和(206.83±40.37)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和16.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的结石残余率低于对照组(3.70% vs. 20.0%)和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2.59% vs. 80.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