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寻肥胖与性激素的相关性,为预防女童性早熟以及为肥胖与性早熟联合宣教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深圳市某医院收治的6~8岁性早熟女童为观察组,按年龄匹配的原则在当地体检学生中选取发育正常女童作为对照组,对2组女童进行体格检查和静脉中激素6项[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ROG)、泌乳素(PRL)、睾酮(TESTO)]测定。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1例性早熟女童(观察组)和111名正常发育女童(对照组),2组女童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和BM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女童FSH、LH、E2、PROG均高于对照组女童,PRL、TESTO低于对照组女童(P<0.05或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中肥胖女童的FSH、LH、E2水平均高于非肥胖女童,对照组中肥胖女童PRL高于非肥胖女童(P<0.05或P<0.01)。观察组女童FSH、LH、E2水平与BMI成正相关(r=0.328、0.320、0.207),对照组女童FSH、LH与BMI成正相关(r=0.297、0.340)。结论 女童肥胖与性激素FSH、LH、E2等正相关,因此预防肥胖有助于女童性早熟的早期预防,建议加强肥胖与性早熟联合宣教力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学龄女童接触双酚A(BPA)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女童特发性性早熟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且被诊断为ICPP的110例6~9岁女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女童的年龄和体重指数(BMI)相匹配,选取110名健康女童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女童尿BPA浓度,并测试其与ICPP风险的关系。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雌二醇(E2)水平,基础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的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水平,骨龄(BA),子宫和卵巢大小。结果 ICPP组和对照组的尿BPA中位数浓度分别为6.25 μg/g Cr和1.07 μg/g Cr(Z=-3.845,P<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与BPA浓度最低的女童相比,最高浓度女童ICPP风险是其9.07倍(OR=9.07,95%CI:2.82~29.14) 。在ICPP组中,尿BPA浓度与FSH基础水平(r=-0.235,P=0.005)或FSH峰值水平(r=-0.171,P=0.044)呈负相关。结论 BPA暴露与学龄女童ICPP风险升高有关,潜在的机制可能归因于相对较低的FSH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学龄女童接触双酚A(BPA)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女童特发性性早熟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且被诊断为ICPP的110例6~9岁女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女童的年龄和体重指数(BMI)相匹配,选取110名健康女童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女童尿BPA浓度,并测试其与ICPP风险的关系。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雌二醇(E2)水平,基础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的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水平,骨龄(BA),子宫和卵巢大小。结果 ICPP组和对照组的尿BPA中位数浓度分别为6.25 μg/g Cr和1.07 μg/g Cr(Z=-3.845,P<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与BPA浓度最低的女童相比,最高浓度女童ICPP风险是其9.07倍(OR=9.07,95%CI:2.82~29.14) 。在ICPP组中,尿BPA浓度与FSH基础水平(r=-0.235,P=0.005)或FSH峰值水平(r=-0.171,P=0.044)呈负相关。结论 BPA暴露与学龄女童ICPP风险升高有关,潜在的机制可能归因于相对较低的FSH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女童血清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的水平及其与性早熟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2011年杭州市某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性早熟的女童219人为病例组,杭州市4所小学的健康女童271人为对照组,采用超高效液质联用技术测定女童血清中有机氯农药DDT的代谢产物DDE和20种邻苯二甲酸酯(DEHP、DBP、DIDP、DIBP、DNOP、DHXP、DEP、DAP等),及其4种代谢产物(MEHP、MBP、MEP等),以及2种洗涤剂的降解产物(4-OP、4-NP)和双酚A,共28种EEDs的含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检出的EEDs与女童性早熟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检出14种EEDs,其中两组DDE、DEHP、DIBP、DBP、DIDP、MBP检出率均较高(50%~100%)。病例组DNOP(χ2=30.191,P〈0.001)和DIDP(χ2=71.100,P〈0.001)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例组血清中DDE、DEHP、DNO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8.350、3.435、5.487,P〈0.001);而DEP、DAP、DIBP、DBP、DHXP、MEHP、MBP、MEP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4.389、9.290、5.592、2.962、4.703、5.384、3.607、3.650,P〈0.01);多元回归显示,DNOP(b=0.128,P〈0.001)和DDE(b=0.357,P〈0.001)的含量与性早熟呈正相关,而DAP(b=-0.183,P〈0.001)和MEP(b=-0.055,P〈0.01)的含量与性早熟呈负相关。[结论]两组女童血清都检出EEDs,DDE、DNOP的水平升高可能与女童性早熟的发生相关,DEP、DAP、DIBP、DBP、DHXP、MEHP、MBP、MEP存在低检出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江阴市儿童膳食模式与女童性早熟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按照1:1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接诊的性早熟女童(352例)和健康女童(352例)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由被调查者家长完成膳食问卷调查,对儿童的膳食模式进行总结归类,并分析膳食模式与女童性早熟的关系.结果 两组儿童粮谷...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通过检测Kiss肽(Kisspeptins)在健康女童及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ICPP)女童治疗前后血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ICPP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对诊断及治疗该病的意义。方法 以20名6~8岁TannerⅠ期健康女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经生长发育评价及相关检查选取20名6~8岁处于TannerⅡ期的ICPP女童作为实验组,对实验组女童进行促性腺激素拟似物(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s,GnRHa)治疗6月;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血清中黄体生产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女童血清中Kisspeptins水平。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血清Kisspeptins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增加了0.86倍(P<0.01),治疗后实验组血清Kisspeptins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了0.97倍(P<0.01);治疗前实验组血清Kisspeptins水平与LH峰值、骨龄均存在正相关,(r=0.42和0.38,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Kisspeptins水平与LH峰值、骨龄不具有明显相关性(r=0.05和0.09,P>0.05)。 结论 Kisspeptins/G蛋白偶联受体54(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4,GPR54)信号在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启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清Kisspeptins水平对诊断及治疗特发性性早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酚A与女童性早熟发病的关系;首次尝试了解生活习惯与双酚A暴露及性早熟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7-12月于本院门诊就诊的性早熟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女童各4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两组女童尿液双酚A浓度;通过自编问卷了解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双酚A暴露的生活习惯。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尿液双酚A检出率分别为70.45%和4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5);病例组尿液双酚A浓度高于对照组(Z=3.49,P<0.01);是否饮用桶装水热水可能是女童患有性早熟的弱危险因素(β=0.967 8,χ2=3.870 3,P=0.049 1,OR=2.632,95%CI:1.004~6.903)。 结论 双酚A暴露可能与女童性早熟发病有关;正常对照组女童亦有较高的双酚A暴露率;尿样更适合用来评估人体双酚A暴露情况;常饮用桶装水热水可能增加女童患性早熟的风险;正确合理地使用塑料制品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8岁性早熟女童阴道出血病因。 方法 对20例年龄<8岁性早熟女童阴道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真性性早熟2例,未见颅内肿瘤;假性性早熟18例,其中外源性性早熟8例,卵巢囊肿6例,病因不明4例。 结论<8岁性早熟女童阴道出血病例以假性性早熟为主。外源性性早熟和卵巢囊肿是假性性早熟女童阴道出血的重要原因。针对不同病因应采取不同治疗。  相似文献   

10.
性早熟女童生长潜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性早熟女童的生长潜能 ,提高GnRHa改善性早熟女童终身高的疗效。方法 对 2 5例正常未发育和 177例不同Tanner期的特发性早熟发童测定血IGF Ⅰ ,比较各组性早熟女童的体重指数、骨龄进展、年龄及骨龄的身高标准差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血IGF Ⅰ水平 ,TannerⅡ期中枢性(CPP)和乳房早发育 (PT)与同年龄对照组 3组之间比较以及 3组不同Tanner期CPP女童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且其水平上升与Tanner期进展相关。 (2 )骨龄进展和骨龄的身高标准差分值 ,CPP与PT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不同Tanner期CPP之间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3 ) 18例治疗满 1年的CPP女童 ,骨龄的身高标准差分值和体重指数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T不完全是对儿童生长潜能没有影响的自限性疾病 ;骨龄进展的程度和骨龄的身高标准差分值可作为CPP选择GnRHa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真性性早熟女童的骨龄X线征象变化,改善性早熟女童终身高的疗效。方法:真性特发性性早熟女童165例,分为快速进展型、缓慢变化型及生长相对迟缓型,分别检测不同类型性早熟女童骨龄进行左手腕部X线征象比较,观察其变化。结果:快速进展型性早熟女童骨龄进展X线征象变化显著高于缓慢变化型及生长相对迟缓型女童(P<0.05);缓慢变化型女童骨龄X线征象变化高于生长相对迟缓型患儿(P<0.05)。结论:快速进展型性早熟女童存在明显的骨生长加速、生长潜力缩短,缓慢变化型性早熟女童尽管也存在骨生长加速,但骨成熟进程相对较缓,生长相对迟缓型女童骨生长缓慢,呈现出性腺轴与生长轴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女童真假性性早熟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就诊,并经骨龄测定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刺激试验确诊的真性性早熟女童35例、假性性早熟女童35例以及同年龄段35例正常女童进行盆腔超声检查,采集确诊的真性、假性性早熟女童以及对照组病例的子宫长径、前后径、横径,卵巢长径、前后径、横径、最大卵泡直径及一个切面>0.4cm的卵泡数目,并对测量结果处理分析。结果真性性早熟女童组的子宫各径线测量值和子宫容积与假性性早熟女童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06、1.96、0.67、0.46,均P>0.05);真性性早熟女童组子宫各径线测量值和子宫容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5.06、9.07、9.27、15.42,均P<0.05);假性性早熟女童组子宫各径线测量值和子宫容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3.81、11.08、9.25、16.76,均P<0.05)。真性性早熟女童组的卵巢各径线测量值和卵巢容积均明显大于假性性早熟女童组(t值分别为17.47、5.61、12.30、18.53,均P<0.05);真性性早熟女童组的卵巢各径线测量值和卵巢容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4.06、13.42、14.11、20.83,均P<0.05),假性性早熟女童组卵巢横径测量值和卵巢容积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49、0.46,均P>0.05)。结论超声检查能客观地反映出女童性早熟的特征,间接反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的分泌情况,能间接诊断和鉴别诊断女童真假性性早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影响女童发生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的相关因素,为预防ICPP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随机选取法选取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2016年300例确诊为ICPP的女童作为观察组,在当地学校选取相近年龄段的体检健康的女童30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女童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身高、年龄、体重指数(BMI)、母亲初潮时间、行为习惯、饮食习惯等一般情况和家庭情况],并对所有影响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t=0.50)、女童功课压力(χ~2=9.86)、挑食(爱吃零食)(χ~2=4.01)、经常吃蔬菜和水果(χ~2=59.67)、经常运动(χ~2=14.98)、过早使用成人护肤品(χ~2=69.23)、家庭经济状况(χ~2=43.23)、母亲初潮年龄≥14岁(χ~2=9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了经常吃蔬菜和水果、经常运动、母亲初潮年龄≥14岁可防止女童ICPP外,其他均是女童ICPP的危险因素。结论学习压力、家庭经济状况、饮食习惯、行为习惯、BMI、母亲初潮年龄为影响女童发生ICPP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分析中枢性性早熟(CPP)女童人体成分和血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按就诊顺序,选取2019年7—10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收治的100例CPP女童为研究对象。检测细胞内水分、细胞外水分、骨骼肌含量、体脂肪含量、体脂率、身体细胞量、骨矿物质含量、上臂围度、上臂肌肉围度、内脏脂肪面积、基础代谢率及水合率(身体总水量/去脂体质量)。采用氧化酶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三酰甘油,采用直接法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析两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CPP女童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为(4.25±0.67)mmol/L,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为(1.15±0.59)mmol/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1.62±0.33)mmol/L,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2.44±0.50)mmol/L。100例CPP女童中,存在1项或几项血脂异常的CPP女童25例,总患病率为25.00%,其中高三酰甘油血症检出率最高,为13.00%。高三酰甘油组的体质指数、体脂肪含量、体脂率、上臂围度、上臂肌肉围度、腰围及内脏脂肪面积均显著高于正常三酰甘油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血清IGF-I和IGFBP3在检测女童性早熟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IGF-I和IGFBP3浓度对诊断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以及与单纯乳房早发育女童鉴别的实用价值. [方法] 对本院就诊的49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进行血清IGF-I和IGFBP3的检测,并与同期30例正常青春发育女童,55例单纯乳房早发育及20例未发育女童进行比较. [结果] 分析表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血清IGF-I和IGFBP3浓度均明显高于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女童及未发育的女童(P<0.001),而与正常青春发育的女孩无差别. [结论] IGF-I和IGFBP3的测定对判断中枢性性早熟以及与单纯乳房早发育女童的鉴别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性早熟女童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效应的关系,阐明机体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易感性差异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就诊的初诊性早熟女童123例,正常女童102例,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儿和正常女童血清4种(4-NP、P,P'-DDE、DBP、DEHP)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的含量,同时测定子宫、卵巢体积、骨密度及血清雌二醇(E2)含量,将血清中4种EEDs的含量与靶器官的临床指标做相关分析;进一步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对性早熟女童血清中分别能检出4-NP、DEHP、DBP和P,P '-DDE的患儿和正常对照分别不能检出以上4种内环境干扰物的女童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多态性分析,观察他们之间的效应关系.结果:正常儿童38.4%血清中检测到P,P'-DDE,58.0%的血清中检测到4-NP,37.0%的血清中检测到DEHP,31.0%的血清中检测到DBP;性早熟患儿每例血清中均检测到P,P'-DDE,89.7%的血清中检测到4-NP,63.3%的血清中检测到DEHP,64.8%的血清中检测到DBP,且含量都高于正常儿童;性早熟女童血清中4-NP与子宫体积、卵巢容积、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P'-DDE与子宫体积也成正相关;ERα基因Xba Ⅰ基因型Xx在各组的危险度(OR)最高,Xx与xx相比较,分别对4-NP、DEHP、DBP和P,P '-DDE的易感性是2.52、7.01、6.21和2.63倍.结论:性早熟女童所受4-NP、DEHP、DBP和P,P'-DDE污染的程度比正常对照组女童要严重得多,而且不同种类的EEDs对靶器官的致病作用不同;暴露于EEDs的儿童并非都发生性早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ERα基因多态性引起,其中Xx是EEDs的易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性早熟女童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 ERα)及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 β, ERβ)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效应的关系, 阐明机体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易感性差异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2011年5月-2012年9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就诊的初诊性早熟女童123例, 正常女童102例,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儿和正常女童血清四种[4-壬基酚(4-NP)、1, 1-二氯-2, 2-双对氯苯乙烯(P, P-DDE)、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2-乙基乙酯(DEHP)]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的含量, 同时测定子宫、卵巢体积、骨密度及血清中雌二醇含量, 将血清中四种EEDs的含量与靶器官的临床指标做相关分析;进一步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 对性早熟女童血清中分别能检出4-NP、DEHP、DBP 和P, P'-DDE 的患儿和正常对照分别不能检出以上4种内环境干扰物的女童ERα和ERβ基因多态性分析, 观察它们之间的效应关系。结果 正常儿童, 38.4%血清中检测到P, P'-DDE, 58%的血清中检测到4-NP, 37%的血清中检测到DEHP, 31%的血清中检测到DBP;性早熟患儿100%血清中均检测到P, P'-DDE, 89.7%的血清中检测到4-NP, 63.3%的血清中检测到DEHP, 64.8%的血清中检测到DBP, 且含量均高于正常儿童;性早熟女童血清中4-NP与子宫体积、卵巢容积、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 P'-DDE与子宫体积也成正相关;ERα基因XbaⅠ基因型Xx以及ERβ基因RsaⅠ基因型RR在各组的危险度(OR)最高, Xx 与xx相比较, 分别对4-NP、DEHP、DBP和P, P'-DDE的易感性是2.52、7.01、6.21和2.63倍, RR与rr相比较, 分别对4-NP、DEHP、DBP 和P, P′-DDE的易感性是7.36、9.61、8.67和6.77倍。结论 性早熟女童所受4-NP、DEHP、DBP 和P, P'-DDE污染的程度比正常对照组女童严重, 而且不同种类的EEDs对靶器官的致病作用不同;暴露于EEDs的儿童并非都发生性早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ERα和ERβ基因多态性引起, 其中Xx和RR是EEDs的易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础血清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 Gn)值对女童性早熟的诊断作用, 并确定最优界值点。方法 自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盛京医院发育儿科确诊为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CPP)和单纯乳房早发育(premature thelarche, PT)的101例患儿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m 8:00-10:00基础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水平,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H、FSH及LH/FSH曲线下面积、诊断CPP的界值点及所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101例患儿 LH、FSH、LH/FSH比值诊断CPP时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0.742、0.808, 排除4岁以下患儿后的83例,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8、0.842、0.854, 排除6岁以下患儿后的60例,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5、0.845、0.870;3组曲线LH界值点分别取0.36、0.36、0.38 U/L时, 诊断CPP的敏感度分别为77.6% 、78.7%、75.0%, 特异度分别为81.8%、97.2%、100%;3组曲线FSH界值点分别取2.51、3.63、3.48 U/L时, 诊断CPP的敏感度分别为85.7%、68.1%、69.4%, 特异度分别为57.7%、91.7%、91.7%;3组曲线LH/FSH比值界值点分别取0.09、0.03、0.03时, 诊断CPP敏感度分别为77.6%、85.1%、83.3%, 特异度为75.0%、77.8%、83.3%。结论 基础血清LH在诊断CPP时有较高的特异度, 随着对4岁以下及6岁以下年龄阶段的排除, 诊断CPP的特异度明显增加;4岁以上的女童基础血清LH>0.36 U/L时, 结合临床即可确诊为CPP, 但LH≤0.36 U/L时在各年龄阶段均不能有效排除CPP。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黄体生成素受体(LHR)基因Asp578Gly突变与女童特发性性早熟的关系。方法:从16例特发性性早熟女童的口腔拭子中提取DNA,5’-CAC TGC TGG CTT TTT CAC TGT ATT-3’和5’-TGA AGG CAG CTG AGA TGG CAAAAA-3’作引物,经常规PCR扩增后采用限制性内切酶MspI消化,检测LHR基因是否存在A1733G的单碱基突变。结果:16例性早熟女童的LHR基因均未检测到Asp578Gly突变。结论:Asp578Gly突变不是女童特发性性早熟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