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被家长击打头部后癫疒间发作的脑电图及随访脑电图的变化。 方法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于1990-1999年,对36例头部被家长击打后癫疒间发作患儿行脑电图检查并进行3~8年的随访。 结果36例中脑电图异常32例(889%),其中有疒间样放电者28例(875%,28/32);随访脑电图异常消失22例(687%,22/32),疒间样放电消失18例(643%,18/28)。常规记录即有疒间样放电、背景节律以慢波为主、临床发作较晚(>1周)者疒间样放电较难消失(均P<005)。首次脑电图有疒间样放电者临床发作较难控制(P<005),随访脑电图疒间样放电不消失者临床发作更难控制(P<001)。 结论儿童头部被家长击打后癫疒间发作的脑电图异常率高,疒间样放电消失与否与疒间样放电的特点及临床发作早晚有一定关系,且对临床预后产生较大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视频脑电图(Video EEG)对儿童发作性事件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5年5~12月在泉州儿童医院因发作性事件而经Video EEG监测的16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163例患儿,40例(24.5%)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23例(14.1%)判定为癫疒间性发作事件,17例(10.4%)判定为非癫疒间性发作事件;123例(75.4%)癫疒间患儿得到了证实,其中35例(35/123,28.4%)可进一步确定癫疒间综合征。 结论Video EEG对鉴别儿童发作性事件的性质、确定癫疒间发作类型及相关癫疒间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癫疒间的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癫疒间治疗效果。 方法总结1999年10月至2004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合并癫疒间的脑性瘫痪患儿的癫疒间发生率、临床类型、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抗癫疒间治疗效果。 结果139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32例合并癫疒间,占230%(32/139);常见的癫疒间类型为强直 阵挛发作12例(375%)和部分性发作6例(188%);25例(781%)癫疒间首发于1岁前;合并癫疒间脑性瘫痪儿童的头颅影像异常及脑电图异常分别占30例(938%)和27例(844%);常见的头颅影像异常为脑发育不良11例(367%)、脑积水6例(200%),余为脑萎缩、缺氧缺血性脑病样改变等13例(433%);脑电图异常中局灶性和弥漫性所占比例分别为482%(13/27)和518%(14/27);癫疒间多发生于痉挛性脑性瘫痪中(688%);813%(26/32)的癫疒间需要2种及2种以上的抗癫疒间药物治疗。 结论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疒间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学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性背景活动异常伴疒间样波发放为主;脑性瘫痪儿童的癫疒间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戊酸治疗对癫疒间患儿血浆胰岛素和瘦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测定2003 04—2004 02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癫疒间治疗中心就诊且服用丙戊酸的32例癫疒间患儿和33例对照组(儿外患儿)血浆胰岛素、瘦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值、体重指数,并对服用丙戊酸的癫疒间患儿胰岛素抵抗值、瘦素与丙戊酸的剂量、疗程、体重指数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丙戊酸治疗组体重指数、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值、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值、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丙戊酸疗程显著正相关,与剂量无相关性;偏相关分析示对照组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值与瘦素显著负相关,而丙戊酸治疗组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值与瘦素显著正相关。 结论丙戊酸治疗可引起肥胖程度增加、胰岛素抵抗及瘦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瘦素抵抗与肥胖程度增加有关,与丙戊酸疗程正相关;胰岛素抵抗与瘦素水平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疒间(JME)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 方法对2000年11月至2004年11月就诊于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的44例JM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4例JME患儿100%出现全身性肌阵挛发作,16例(36.4%)伴有失神发作,33例(75%)伴有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11例(25%)3种发作均有,6例(13.6%)只有全身性肌阵挛发作。首次就诊即确诊为JME 13例,有31例曾误诊。清醒脑电图阳性率为50%,睡眠脑电图阳性率为95.5%,3例动态脑电图检查均阳性。JME患儿43例给予药物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中3例偶有肌阵挛性发作,余39例发作均控制。治疗过程中出现肌阵挛持续状态(JMES)者有7例,占15.9%。 结论JME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癫疒间综合征,临床医生在诊断中要多询问病史,结合规范的睡眠及动态脑电图检查,以提高检出率,并合理选择抗癫疒间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视频脑电图对婴幼儿非癫疒间性发作的诊断价值。 方法无锡市儿童医院于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对152例拟诊或需排除癫疒间的患儿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 结果非癫疒间性发作51例,其中非癫疒间性强直发作10例,良性夜间肌阵挛8例,屏气发作7例,婴幼儿擦腿综合征6例,脑瘫及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导致异常动作强直、震颤、手足徐动5例,良性非癫疒间性婴儿痉挛5例,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4例,其他疾病6例。 结论视频脑电图是鉴别发作性质及类型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也是鉴别癫疒间与非癫疒间性发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儿额叶癫疒间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小儿额叶癫疒间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 方法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应用录像脑电图仪和携带式脑电图仪对21例额叶癫疒间患儿进行长时间监测描记,同时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21例中15例监测到临床发作,共47次,最多1例24h发作18次。仅睡眠期发作的7例,睡眠与清醒时均有发作的4例,清醒时发作的4例。发作持续时间平均30s,有3例泛化为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达2~3min。同一患儿发作表现基本相同,强直性姿势发作8例,偏转发作4例,发作性情感异常2例,失神样发作1例。发作时10例伴有面色潮红、表情惊恐,6例伴有发声,2例伴有发笑,2例有踏车样自动症。发作前有先兆的5例,均为感觉异常。发作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作后抑制不明显。发作期或发作间期脑电图见有额区起源或以额区导联为著的异常电活动,睡眠期尤为明显。 结论额叶癫疒间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的癫疒间综合征,睡眠期长时脑电监测额区起源或以额区导联为著的疒间样放电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难治性癫疒间患儿脑内病灶中脑红蛋白(NGB)的表达。 方法选择2003年8~10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难治性癫 疒间患儿 7例,在对其临床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组织学染色观察手术切除标本(海马和颞叶)的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研究癫疒间患儿手术切除标本中海马和颞叶病灶NGB表达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半定量图像分析。 结果7例标本中,均出现反应性胶质细胞的显著增生,具有难治性癫疒间共同的病理学特征。海马中NGB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明显少于颞叶病灶;且随发作年限增加而减少。 结论难治性癫疒间患儿颞叶病灶NGB阳性细胞数多于海马,可能与发作时病灶处耗氧过度从而增加了对氧的需求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疒间持续状态(RSE)的临床特征,提出可能早期预测RSE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01 01—2004 0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52例癫疒间持续状态(SE)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1)52例SE中,29例呈RSE。(2)23例SE中22例为强直-阵挛(GTCS)发作,1例为混合发作;29例RES中14例为GTCS发作,2例强直性发作,4例部分运动性发作,1例复杂部分性发作,8例混合性发作。(3)52例中,23例非RSE病例对安定和(或)苯巴比妥治疗有效。RSE组中,药物治疗有效19例,其中对安定和(或)苯巴比妥治疗有效15例(78.9%);安定+硫喷妥钠1例(5.3%);氯硝安定1例(5.3%);利多卡因2例(10.5%)。 结论(1)在儿童SE中,RSE发生率高。(2)局限性发作、强直发作、混合性发作多提示SE可能呈RES。(3)安定静脉注射联合苯巴比妥肌注是治疗SE的首选用药。对首次使用安定不敏感的RSE,重复使用的有效率低,可尽早考虑换用二线抗癫疒间药物,利多卡因不失为治疗RS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癫疒间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变化的特点。 方法对2002-07—2004-09在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门诊治疗的59例BECT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诊断明确后予抗癫疒间药物治疗,其中28例患儿于治疗后3、6个月复查脑电图,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放电频度及波形的动态变化。 结果发病高峰年龄为7~9岁,癫疒间发作类型为部分运动性发作(27/59例)、部分泛化全身性发作(48/59例)及两种发作类型均有(16/59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多在刚入睡不久(46/59例)或晨起欲醒时(25/59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或抽动(542%)、流涎(407%)和言语不能(271%),夜间易泛化为全身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在中央和(或)中颞区可见高幅棘波或尖波。治疗前与治疗后多数(21/28例)脑电图异常放电是变化的,或在中央和中颞区间移动,或由一侧转到另一侧,治疗3个月时7例(7/28)例异常放电消失,治疗6个月时其中5/7例异常放电又出现。2例监测到临床发作,脑电图为起源于发作对侧中央中颞的节律性低幅棘波、尖波,逐渐波及同侧甚至对侧导联。 结论BECT具有与睡眠密切相关的两种发作类型,以部分泛化全身性发作居多(48/59例)。脑电图特征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中央中颞区棘波具有变化性、游走性甚至一过性消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的斜视与脑瘫型别、瘫痪类型、脑瘫程度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2-03—2004-06在河北医大二院和北京博爱医院住院的220例脑瘫患儿,采用角膜反光点法,由眼科医师测量其斜视程度。 结果220例脑瘫患儿出现斜视48例,斜视率为218%。痉挛型脑瘫的斜视率256%,双瘫组的斜视率696%,轻度脑瘫斜视率35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伴有癫疒间发作、智力障碍、小头畸形患儿的斜视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不同型别、类型和程度的脑瘫患儿,其斜视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斜视与大脑损伤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2.
总结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变异型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和治疗。方法 1999年5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病房收治的BECT变异型患儿29例,其中男9例,女20例。对29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视频脑电图(VEEG)分析发作类型和脑电图(EEG)特点,18例同时监测双侧三角肌表面肌电图(EMG)。随访患儿对抗癫痫药物和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结果 睡眠期部分性发作起病年龄2~8岁,出现不典型症状距首次发作的病程为2~57个月(平均21个月),不典型症状包括手抖、持物落地27例,点头、站立不稳或跌倒4例,语言表达障碍13例,口咽部运动障碍11例,完全失语3例,认知功能下降18例。14例出现不典型症状期间睡眠期部分性发作加重。29例患儿EEG均显示清醒和睡眠期大量Rolandic区棘慢波发放,慢波睡眠期棘慢波指数为50%~85%。VEEG监测到癫痫性负性肌阵挛27例(通过直立伸臂试验证实),不典型失神11例,11例应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单用或联合应用氯硝西泮、左乙拉西坦或拉莫三嗪)治疗有效,18例联合应用抗癫痫药物和皮质激素临床症状和EEG放电改善。结论 BECT变异型的临床特点包括病程中出现负性肌阵挛、不典型失神、口咽部失用和认知功能下降,同时伴EEG恶化。单用抗癫痫药物或联合应用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肌阵挛失张力癫痫(MAE)的治疗、脑电图(EEG)演变及预后,为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5年1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集的MAE患儿48例,随访其治疗用药、疗效、EEG演变及预后。结果 48例中,男41例,女7例。随访时间8个月至5年5个月。应用抗癫痫药物(AEDs)发作控制42例(87.5%),其中单用或联合应用丙戊酸38例,联合应用拉莫三嗪25例、左乙拉西坦10例、氯硝西泮9例、托吡酯8例。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发作控制2例。在应用AEDs和ACTH发作控制的44例中,36例EEG全导棘慢波、多棘慢波于病程7~49个月时消失,30例EEG于病程7~44个月时恢复正常,6例遗留背景θ节律。随访发现,有认知损伤11例(22.9%)。病程中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强直发作、EEG持续痫样放电及发作未控制与出现认知损伤相关(P < 0.05或0.01)。结论 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对MAE疗效好,ACTH对少数难治性MAE有效;MAE发作控制后,EEG全导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首先消失,背景θ节律恢复较晚;合理选择AEDs治疗,多数MAE患儿预后良好,仅少数出现认知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鼻腔给药治疗儿童急性惊厥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将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93例急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治 疗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鼻腔滴入咪达唑仑0.16~0.32 mg/kg,平均(0.24±0.05) mg/kg;对照组静脉推注氯硝西泮0.04~0.10 mg/kg,平均(0.077± 0.021) mg/kg。观察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43例有效,有效率87.76%;对照组39例有效,有效率88.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组惊厥控制时间为1~7 min,平均(2.13±1.30) min;对照组惊厥控制时间为1~5 min,平均(1.96±1.08)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全面性发作及局灶泛化全面性发作两种不同类型发作的治疗方面,有效率及惊厥控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 组未发现明显副反应,对照组1例患儿在用药30 min后出现呼吸抑制。结论 咪达唑仑鼻腔给药可有效控制儿童急性惊厥,与静脉推注氯硝西泮疗效相当,且更安 全方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米多君对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2003 07—2004 12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46例晕厥反复发作、直立倾斜试验(HUT)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分为米多君组、美托洛尔组及基础治疗组。首先应用HUT评价患儿的治疗反应及调整药物,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后,如没有晕厥的发作者则停药,并继续随访。进一步评价患儿晕厥复发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果米多君组、美托洛尔组及基础治疗组3组患儿HUT转阴率分别为750%、650%及200%。米多君组及美托洛尔组患儿的HUT转阴率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P均<005),而给药治疗的两组患儿的HUT转阴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随访过程中,米多君组及美托洛尔组晕厥复发率分别为222%及307%,而基础治疗组的晕厥复发率为800%,前两组晕厥复发率显著低于后组(P均<005)。前两组之间的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米多君可有效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丙戊酸钠治疗控制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合并患儿临床下癫痫样放电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收治住院的脑瘫合并临床下癫痫样放电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所有受试患儿均接受常规的康复综合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戊酸钠口服液...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偏头痛儿童的预防性药物干预,探讨安全而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采取前瞻、随机、对照、开放性的研究,将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200例需要干预治疗的中度偏头痛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选用西比灵(氟桂利嗪)和丙戊酸钠,干预2个月后,采用《儿童生活质量量表PedsQl 4.0》和头痛指数两项指标来考核疗效。结果生活质量得分情况:西比灵组总分从干预前(68.27±11.06)升至干预后(82.07±5.36),丙戊酸钠组总分从(71.82±9.03)升至(82.74±5.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相似(P>0.05)。头痛发作指数改变情况:西比灵组从(10.45±7.25)降至(2.20±2.75);丙戊酸钠组从(9.81±7.58)降至(2.03±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改善效果相似(P>0.05)。结论合理有效的预防性治疗方法将大大改善偏头痛患儿的生活质量并减轻头痛指数,西比灵和丙戊酸钠对偏头痛儿童的预防均有效。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评价动态脑电图(AEEG)在新生儿惊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01 10—2005 10,应用AEEG检测仪对46例 惊厥发作的新生儿进行AEEG监测分析,并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46例惊厥新生儿AEEG监测正常30例(65.2%),异常16例(34.8%)。重度异常AEEG特 点为发作期惊厥性放电者8例,发作间期惊厥性放电2例,低电压2例;轻度异常为4例,表现为缺甲图形变化3例,一过性尖波增多1例。该组睡眠期 惊厥性放电出现的频率增高,尤其在安静睡眠期多见(5/7,71.4%)。随访4例轻度AEEG异常患儿预后正常;12例重度AEEG异常有9例出现后遗症, 表现为运动智力低下,脑瘫,癫疒间。结论AEEG监测对于新生儿惊厥性疾病的诊断与预后的估计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AEEG异常程度越重则临床 后遗症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色素失禁症患儿临床特征,特别是皮肤、神经系统、眼部、基因改变的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对1994~2004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色素失禁症患儿15例进行临床多方面检查分析,并进行追踪随访,其中7例患儿接受基因检测。 结果15例患儿均有皮肤受累;神经系统受累10例:10例中发生癫 疒间  5例,其中合并脑积水2例,均死亡,表现有智力发育落后6例;眼部受累6例:视神经萎缩2例,先天白内障1例,视网膜发育不良1例,斜视2例;接受基因检测的7例中5例的NEMO基因的共有序列NEMOΔ4~10缺失。 结论色素失禁症患儿皮肤改变显著,眼部及神经系统病变严重,应得到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托吡酯对癫疒间患儿部分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方法于2003年6月~2004年6月对山东省立医院儿科符合癫疒间诊断的36例患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测量血中部分内分泌激素,并对其进行比较。 结果血三碘甲状腺氨酸(T3)在治疗3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6个月时增高不明显;而胰岛素、皮质醇、C-肽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则明显降低(P<0.05),但在治疗3、6个月之间T3、胰岛素、皮质醇、C-肽并无明显变化;T4、TSH、生长激素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体重指数在治疗3个月时明显下降,6个月时又有所回升。 结论托吡酯对生长激素无明显影响,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