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34岁,吞入电子打火机8 d,一般状态良好,无明显不适 经腹透证实异物位于第2、3腰椎处。术前常规咽部黏膜麻醉,肌注阿托品1 mg、丁溴东莨菪碱20 mg、地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证实胃血管不良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之一.方法自1989/1997收到胃切除标本441例,胃血管不良者12例(2.72%),男10例,女2例,男:女为5:1;年龄:55岁~70岁10例(83.33%),25及45岁各1例(16.66%);病程3mo~6mo5例(41.66%),1.5a~2a3例(25%),2a以上4例(33.33%);临床症状:反复小量呕血、黑便者9例(75%),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者3例(25%);整个右侧面部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8.33%).结果12例胃切除标本病理检查:①巨检:发病部位:贲门下3.5cm~7.0cm11例(91.66%);幽门前区1例(8.33%);胃体前后壁多处粘膜糜烂区约0.5cm~1.5cm,最大糜烂区达2cm~4cm,呈深红色,扁平,表面有小凝血块复盖,极个别病灶呈黄色,糜烂区可见1~2个浅表溃疡;②镜检:粘膜下间隙增宽,组织疏松,小血管明显扩张,数量增多,灶性聚集,扩张的小血管以小静脉为主,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极少,并可见扩张的淋巴管,内见淋巴细胞,胃壁肌层血管未见扩张,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生长不良,其中2例胃粘膜糜烂区表面腺上皮呈腺癌改变,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生长不良伴粘膜内腺癌.结论胃血管不良是导致上消化道反复出血的罕见因素.  相似文献   

3.
1 病例报告 例1 男,55岁。上腹部隐痛不适一年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内镜:胃窦大弯见1.5cm×2.0cm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呈红黄色,中央0.3cm×0.3cm溃疡,活检证实胃类癌,NSE( )[neuron-specific-enolase]。 例2 男,46岁。患者无不适,B超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既往无肝病史。查体:心肺无异常,肝脏肋下未及,脾脏不大,肝功正常,HBsAg(-)AFP<25μg/L,内镜示:胃体大弯0.3cm×0.5cm溃疡,边界清,周围粘膜皱壁粗大,呈颗粒状。活检证实胃类癌。NSE( )。 例3 男,60岁。因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伴消瘦2个月入院。疼痛无规律,无反酸、嗳气,2个月来食欲减退,体重下降1.5kg。查体:心肺正常,肝脾不大,剑下压痛。上消化道造影:胃体大弯后壁2cm×1cm充盈缺损。内镜:体大弯侧见2cm×1.5cm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呈黄红色,轻度糜烂,活检证实为胃类癌。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3岁,学生。因上腹胀痛,纳差,消瘦2个月来我院检查。体检:营养差,轻度贫血貌,腹部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8 g/L,红细胞2.8×1012/L,白细胞9.2×109/L。胃镜示:胃底大弯见息肉样隆起3处,大小分别约0.8 cm×0.8 cm,1.5 cm×1.3 cm及1.0 cm×0.8 cm,形态较规则,3处隆起黏膜相对集中,病变及周边黏膜充血水肿明显,最大病变顶端见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64岁。因上腹部胀满、灼热感6个月,腹痛腹泻、面部潮红1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1周于1999年1月12日行电子胃镜检查。胃镜下见胃内大量混浊潴留液。于胃体前壁见7.0 cm×9.1 cm之肿物向胃腔内突出,半球形,表面糜烂、溃疡、高低不平并附污苔,触之质脆出血,活检组织5块。胃镜诊断:胃癌。病理报告:胃类癌。行胃癌根治术。术中清扫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灶,术后病理检查:于胃体前壁见8.5 cm×8.0 cm之半球形隆起,表面糜烂,周围胃壁僵硬、胃角变形,胃窦部变形,肿块切面灰白色,侵及浅肌层,镜下瘤细胞小,圆形、椭圆形,可见核分裂相,呈条索状排列,间有胶原纤维分隔。  相似文献   

6.
例 1 患者男 ,4 0岁 ,体检腹部CT发现胃底后壁肿物。体检 :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上消化道钡餐示 :胃底后壁可见一 2 .5cm× 2 .5cm充盈缺损 ,边缘光滑 ,边界清晰 ,周围黏膜未见破坏 ,未见龛影 ,考虑为“胃底后壁平滑肌肉瘤”。胃镜示 :胃底大弯后壁见一 2 .0cm× 2 .0cm大小的黏膜隆起 ,该肿物向外突出 ,表面光滑 ,颜色与周围一致。用细胞刷推移 ,较柔软 ,无弹性 ,胃蠕动时可改变其形态 ,黏膜光滑 ,黏液湖清亮。考虑为“胃底后壁纤维瘤”。CT示 :胃后壁大弯侧可见一个 2 .5cm× 2 .0cm和一个 1.8cm× 1.8cm大小等密度病灶 ,平扫CT值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胃内镜B超观察肝硬变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变化与破裂出血关系.方法GIF—QW胃内镜探测导管和内镜照相机.应用内镜对失代偿性肝硬变患者在入院后1wk之内进行检测,按PalmeV氏分度法确定静脉曲张的轻、中和重度.用B超扫描测量门静脉内径大小,用胃内镜照相机对曲张静脉拍片.观察记录曲张静脉的形态、色调;用内镜空圈钢丝尺测定其直径大小.将所有患者的内镜观测结果和B超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食管曲张静脉分度:无出血组27例曲张静脉的直径为0.1cm~0.3cm;PwalmeV氏分度法为轻或中度;出血组33例曲张静脉的直径为0.3cm以上,PalineV氏分度法为重度.②食管曲张静脉的色调、形态与分度:无出血组色调发红或蓝色,形态呈直线样或蛇行结节样,分度为轻或中度;出血组色调呈樱桃红斑色,形态呈蚯蚓连珠状,分度为重度.③胃底曲张静脉色调、形态与分度:无出血组曲张表静脉色调、无改变或呈蓝色,形态无改变或息肉状隆起,分度为轻度或中度,出血组曲张静脉呈红色,形态呈弯曲蚯蚓状,分度为重度,出血组R—C征呈现为( )( )L2L12。④食管曲张静脉与门静脉内径比较:无出血组曲张静脉直径为0.1cm~0.3cm,扩张的门静脉内径为1.4cm~1.5cm.出血组合管曲张静脉的直径在0.3cm以上,门静  相似文献   

8.
饮用可口可乐致巨大胃柿石消失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1岁。因上腹部不适伴呕吐咖啡样液体2d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于2d前食用柿饼,随即感上腹部不适,并出现恶心,渐发展至呕吐咖啡样液体,未伴黑便。该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无胃肠道手术史。胃镜检查:胃体腔见5cm×4cm巨大黑褐色结石,以活检钳触碰结石表面显示结石质地坚硬(图1);胃角可见一枚0.5cm×1.0cm的溃疡,覆咖啡色厚苔,周围组织水肿。胃镜检查后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9.
胃类癌18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内镜特点、病理学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90年 1月至 2 0 0 3年 4月确诊的 18例胃类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例中典型类癌 5例 ,均表现为胃息肉样病变 ,胃多发息肉 (4~ 12个 )大小不等 ,直径 0 4~ 1 0cm ,表面黏膜欠光滑 ,呈桑葚状或结节状表面凸凹不平 ,可与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并存 ,活检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确诊 ,随访 5~ 35个月无复发。13例不典型类癌表现为溃疡浸润性肿物 ,多为形态不规则的单发大溃疡 ,直径 2cm以上 ,最大者 7cm× 8cm ,底部覆污秽苔 ,周边呈堤坝样隆起 ,与BorrmannⅢ型胃癌不易鉴别 ,经术后病理证实。结论 胃镜检查是胃类癌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 ,病理学及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确诊的方法 ,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微创治疗早期低度恶性胃类癌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报告 男,55岁。入院前2个月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隐痛,有慢性肝病史。查:巩黄(-),肝肋下5cm,剑下3cm,质中等硬,表面不光滑,边缘钝,脾未触及,腹水征(-)。AFP(-),FS>500μg/L,HBsAg( ),抗HBc-M( )。B超示:肝左叶8.1cm×6.3cm、右叶6.3cm×7.9cm的占位性病变。CT示:肝硬化、肝癌、脾大。肝血管数字减影:左右叶均见有肿瘤新生血管,肝动脉受压迂曲,粗细不均,呈握球样改变。内镜下食管、胃十二指肠未见异常。治疗经过:肝动脉造影后,向右肝动脉内注射表阿霉素30mg,丝裂霉素12mg。5-氟脲嘧啶250mg及碘化油10ml的混合液。然后用明胶海绵碎屑(4cm×2cm×0.5cm)加强栓塞。向左肝动脉内先注入丝裂霉素8mg,5-氟脲嘧啶250mg及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老年人的食管病变在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3个月后的胃食管反流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60岁及以上行食管ESD术后3个月及以上的患者烧心、反酸等症状的发生情况,用胃食管反流病症状量表进行评分。记录患者年龄、病变位置、大小和来源,分析软件SPSS17.0。结果共有144例患者完成了随访,其中男性86例,女性58例,中位年龄65岁(60—80岁)。食管病灶大小0.4-10cm,中位数2cm。病灶下缘距食管胃结合部0—21.5cm,25%和75%位数值分别为4.1cm和12.0cm,中位数值为8.0cm。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者40例(27.8%),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者11例(7.6%)。女性较男性患者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症状(P=0.028),病灶下缘距离食管胃结合部〈2.0cm者较2.0cm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P=0.011)。结论食管病变的ESD手术3个月后部分老年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和食管炎,距离食管胃结合部2cm以内的病灶ESD术后患者可能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 ,4 7岁。上腹反复发作不适、胀痛及反酸 3年 ,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 ,并出现柏油样黑便 ,每日 2~ 3次。经当地补液治疗后未见好转。B超检查。胃充盈后见 70mm×4 3mm强回声悬浮于腔内 ,有蒂连于胃壁 ,附着处胃壁增厚约 16mm ,其余黏膜尚光滑 ,层次清。诊断“胃内实质性占位 ,性质待查”收治入院手术探查。大体标本 :胃大弯长 2 2cm ,小弯长 8cm。沿大弯切开胃壁于胃底部见胃壁样条索状肿物一个 ,长 9.0cm ,直径 2 .5cm。肿物附于胃底部偏食管下端一侧 ,呈“V”字连接。肿物远端见直径 2cm溃疡一个 ,表面附有少量血性分泌物。镜检 :肿…  相似文献   

13.
冒平滑肌肉瘤临床少见,早期症状不明显,无特异性,易误诊.现将病理确诊6例分析.男4例,女2例,年龄48岁~64岁30岁以上占88.3%.4例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多出血1000ml以上伴休克2例,余为上腹部肿块和吞咽困难各1例.手术所见瘤体最小2cm,最大8cm,平均6cm未见液化和坏死囊性变.责门部2例,胃体部3例,胃窦部1例,胃外型、胃内型、混合型各2例.发病率约占胃恶性肿瘤的0.3%~5%,平均1.4%.国内为0.31%.本组占同期恶性肿瘤的0.16%,胃肉瘤中平滑肌肉瘤占10%-20%.男性多见,好发年龄与胃癌相仿.各项检查均有局限性.准确率不高.关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若直径超过5cm、形态不规则恶性可能性大,最后确诊依靠病理、免疫组化.本病属低度恶性,主要通过血运转移,较少淋巴结转移.对放疗及化疗不敏感,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好.  相似文献   

14.
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方式错误37~38℃(37℃~38℃),1h~3h20min(1~3h20min),术后15min30s(术后15'30'),1/5(五分之一),20~40mg(20mg~40mg),20~40mg/L(20mg/L~40mg/L),20%~40%(20~40%),(100±2)g((100g±2g),(25±2)%(25%±2%,25±2%),2cm×2cm×2cm(2×2×2cm,2×2×2cm3),1、3、7m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年龄17~82岁。其中食道异物2例,为鱼刺和牛肉块(4×2cm);胃石4例,大者7×5cm,小者3×2cm;胃内缝线肉芽肿1  相似文献   

16.
附录: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49-50
一、活检取材 活检取材块数和部位由内镜医师根据需要决定,一般为2-5块,如取5块,则胃窦2块取自距幽门2-3cm处的大弯和小弯,胃体2块取自距贲门8cm处的大弯(约胃体大弯中部)和距胃角近侧4cm处的小弯,胃角1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疗效.方法十二指肠憩室32例,其中男2例,女20例。年龄28岁~64岁。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痛;14例伴呕吐,6例呕吐咖啡样物;黑便7例;腹泻4例;消瘦4例;黄疸3例,发热5例.合并慢性胰腺炎3例;胆总管结石5例;胃溃疡2例;十二指肠溃疡3例;憩室溃疡穿孔1例.慈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25例,其中乳头旁21例,外侧4例;横部4例;升部3例.憩室单发29例,多发3例,共38个慈室,最小0.5cm×0.4cm.最大5cm×4cm.慈室局部切除3例;内翻缝合4例;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16例;胃空肠吻合9例;胆总管切开取石5例.结果术后随访2a,症状完全消失者27例,占84.4%.症状明显改善者4例,无明显改善者1例.结论十二指肠憩室有顽固性症状或并发症者,经药物治疗无改善者,均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以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和胃空肠吻合术最佳.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2岁,因上腹部不适半个月来我院门诊就诊。于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窦前壁大弯侧一不规则黏膜隆起,大小约2.5cm×1.0cm,质韧,表面光滑(图1)。行病理检查结果示: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阴性。1周后行超声胃镜检查示:胃壁第3层中高回声肿物,内部回声不均,大小约1.9cm×1.0cm,胃壁其余黏膜无破坏(图2);  相似文献   

19.
本采用24小时胃内PH监测仪对确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进行前睹交叉对照研究,观察胃壁细胞H:受体拮抗剂泰胃美(Tagamet,Cimetidine)和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Losec,Omeprazole)的抑酸效果。结果显示泰胃美1600mg静注抑酸时间为12.2±2.2小时,此期胃内PH为5.6±1.2;而洛赛克40mg分别为13.2±2.6小时和PH5.6士1.4。两药均有明显抑酸作用.使用上述剂量效果无显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胃电图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操作简便的检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方法我院自1991年采用合肥科学仪器实验厂EGG-IA型胃电图仪,对130例患者采用体表记录胃电图并与内镜检查结果进行了对照观察,现分析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文130例病例均为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55例,女75例,年龄在19岁~65岁之间1.2方法①检查前准备:检查前1d~2d停用对胃肠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检查前禁食12h②测试部位:胃窦部:剑突至脐连线中点,向右旁开2rm~4cm.胃体部:剑突至脐连线中点,上移1cm,向左旁开3cm~5cm③测试方法:受试者取仰卧位,在安放电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