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态心电图(DCG)由美国理学博土NormanJ.Holier于1957年首次提出,并于1961年应用于临床。油于DCG是在患者日常生活状态下连续记录的体表心电图,不仅有助捕获一过性心电图改变,同时可明确症状与心脏的关系。经30多年的临床应用,DCG已从心律失常检测、心肌缺血的诊断、晕厥症状的鉴别、心脏患者生活能力的评价,扩展到药物疗效、起搏器功能的评定,特别是近年心率变异性(HRV)和QT离散度(QTd)分析均已成为无创心电学研究的热点,QT变异性(QTv)分析已引起临床关注,监测导联已由常用的2导、3导发展到12导朕DCG,并对检…  相似文献   

2.
纵静  唐其柱 《临床荟萃》2009,24(21):1885-1886
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易发生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甚至猝死。因此,对DCM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QT离散度(QTd)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QT间期变化的量度,代表节段性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校正后QTd(QTcd)可以排除心率对QTd的影响,已为国际普遍检测的心电图指标之一。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QTd对多种心脏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着重要的预测价值E23,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心脏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室颤动(Vf)。目前许多学研究认为QTd(QT间期离散度)延长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一室性心动过速(VT)和Vf有关。本对64例AMI发病24h内首次心电图QTd进行测定分析,以探讨对AMI预后的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唐艳红 《临床荟萃》2001,16(17):781-782
QT离散度 (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 QT时限的变异程度 ,而 QT间期本身又是反应心室各部心肌的复极情况最简便而无创的指标。QTd采用静息 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 QT间期(QTmax)与最短 QT间期 (QTmin)之差表示 ,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 QTcd=QTcmax- QTcmin。近年来对 QTd与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自主神经张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研究报道[1~ 3] ,本文分析对照了 338例患者的心电图 ,以期进一步了解心肌缺血和缺血性严重程度对 QTd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我院近 5年的住院患者中 ,据 2 4小时动态心电监…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又称QT间期离散度,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反映心室复极的离散程度,可以作为预测心脏疾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不良预后的指标。本文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观察该药对QTd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QT离散度(QTdspersionQTd)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它代表了心定节段性除极延迟和复极不匀的时间差异,近年若干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QTd对QT间期延长综合征、缺血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尤其对急性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与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的变异程度,而QT间期本身又是反应心室各部心肌的复极情况最简便而无创的指标.QTd采用静息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QT间期(QTmax)与最短QT间期(QTmin)之差表示,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近年来对QTd与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自主神经张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研究报道[1~3],本文分析对照了338例患者的心电图,以期进一步了解心肌缺血和缺血性严重程度对QTd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定性心动过速(VT)是扩张型心肌病(DCM)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为探讨IXIM患者.QT问离散度(QTd)与VT的关系,本文对50例DCM患者的QTd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景和方法1.1对象。按WHO的DCM标准[1],选择50例患者。男34例,女16例;年龄24~72岁,平均50±13岁。均行24hHolier监测,使用美国GP-9000型全信息、三通道、磁带式动态心电图监测仪。根据24h监测中有无VT,分为VT组(22例)和无VT组(28例)。其中VT持续时间>305者为持续性VT(SVT)共9例;连续定性博动>3次、<3服额率>1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循(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对心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记录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同步12导联心电图,观察各时间点QTd值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3天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延长,以术后第1天最显著(P〈0.01)。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均〉80ms。结论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后QTd与QTcd明显延长,提示术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加,与手术、麻醉有关。QTd有可能作为预测CPB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反映了心室复极过程中局部心肌电生理的紊乱。为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QT间期离散度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AMI患者QTd的观察,探讨它与梗死面积、泵功能分级及溶栓的关系,为AMI患者的预后提供一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直接TPCA组2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30例AMI患者行心电图描记,分别测量入院时、直接PT-CA后2h、24h、1周、2周的QTd值,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结果:直接PTCA组与未再灌注治疗组入院时QTd无差异(P>0.05),直接PTCA组除术后2hQTd一过性增大外,24h后明显缩小,与未再灌注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同期直接PTCA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P<0.01)。结论:AMI后直接PTCA能缩小患者QTd,并能降低急性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QT离散度(QTd)能间接反映心肌电不稳定性和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程度,并能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为此,我们研究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校正QT间期(QTc)与QTd及临床指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廷满  王勇 《临床荟萃》1998,13(9):408-409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ECG)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其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死因,因此将其作为AMI预后的一项指标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200例AMI患者QTd和JTd的动态观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与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JT间期离散度(J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JT与最短JT间期的差值,它们均能反映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我们观察、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d、JTd的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46例AMI系1996年1月~1997年8月间发病后48小时内就诊的住院患者,均为透壁性AMI,确定AMI按1978年WHO诊断标准。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统计以AMI三天内为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导联网步全息动态心电图、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监测系统(12-DCG)监测报告、冠状动脉造影(CAG)及12导联常规心电图(12-EC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AG、12-DCG、12-ECG对CHD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65(29.32)、65.65(21.32)和46.8%(15.32)。12-DCG与12-ECG相比、12-DCG与CAG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2-DCG具有心肌缺血的定位依断功能,在诊断CHD心肌缺血方面明显优于12-ECG,有实际应用价值,对尚不能开展CAG的医院或难以接受CAG患者,12-DCG是一种安全、重复性强、较准确、无创伤诊断HD心肌缺血的较好手段。  相似文献   

16.
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杰锋  丁嘉宝  崔腾斌  刘一鸣 《临床荟萃》2006,21(15):1092-109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因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激发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ACS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QTd)密切相关,我们采用12导联心电图测定最长QT间期(QTmax)、校正最长QT间期(QTcmax)、最短QT间期(QTmin)、校正最短QT间期(QTcmin)、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观察支架植入术对ACS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动态心电图在心脏起搏器患者随访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人工心脏起搏器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起搏器功能是否正常的判断是临床上一项重要工作。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由于描记时间短,对于一些间歇性、短阵性起搏器功能异常和心律失常不能及时记录下来,而动态心电图(DCG)可连续24h不间断监测,能更及时准确的捕捉起搏器功能异常和相关的心律失常,从而为调整起搏参数和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些偶发的、持续时间短暂的心律失常,描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各类心律失常的情况。现就92例DCG检出的室性心动过速(VT)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88年3月~1995年12月住院和门诊患者2748例的DCG检测中,发现有VT者92例,男83例,女9例,平均年龄66.4土13岁。92例中冠心病和高血压病79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塞17例),风心病3例,慢支并肺部感染4例,心肌病和甲亢各1例,因心律失常作检查者4例。1.2方法:采用美国DELMARDCG分析仪及双通道和三通道记录盒,用磁带连续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DCM患者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ECG)、24 h动态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并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及与超声心动图结果的关系。结果:46例患者中合并心律失常者40例(87.0%),其中房性心律失常27例(58.7%),有房扑、房颤者与无房扑、房颤者左房内经差异有显著性(P〈0.05);室性心律失常23例(50%),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有显著性(P〈0.05);束支传导阻滞16例(35%);房室传导阻滞5例(11%);交接性心律2例(4.3%)。结论:DCM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类型多样,其发生与左房扩大、左室扩大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结华 《临床荟萃》1997,12(19):874-876
早已发现不同导联的QT间期存在差异,但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重视。直至1985年Campbell等发现这些差异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从而提出了QT离散度(QTdisperson, QTd)这一概念。它的应用已涉及到QT延长综合征、缺血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等心脏病领域。 1 概念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间期(QTmax)与最短QT间期(QTmin)的差异程度,它克服了单导联测量QT间期的局限,反映了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