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病例的特点,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我科自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215例结核病患者,均经过抗结核药物治疗,其中20例发生肝功能损害,对此20例病患的,瞄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本组患者中,抗结核药物治疗的肝功能损害发病率为9.5%(20/215),其中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发病率为16.67%(12/72),未合并HBV感染者发病率为5.59%(8/14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2个月的治疗及护理,全部患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抗结核药物对患者的肝功能有一定影响,合并HBV感染的患者更易受害,在治疗中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3月-2006年3月本院门诊治疗的143例肺结核病人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平均天数为57d,大多数为轻度肝细胞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结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有乙型肝炎病史的肺结核病人,并短期密切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沈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547-4548,4644
目的 探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致重症药物性肝炎的护理,以提高对肺结核的治疗及护理水平.方法 对医院2001-2011年735例肺结核住院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引起药物性肝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35例肺结核患者在经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引起药物性肝炎的132例,总发生率为18.0%,其中重度20例、中度76例、轻度36例;在影响因素中,年龄>55岁对肝损害的影响较大,25例中发生药物性肝炎20例,发生率达80.0%;吸烟的影响也较大,253例发生药物性肝炎75例,发生率为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抗结核药物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肺结核患者有不同程度肝损害;轻者可继续抗痨治疗,重症则需减量或停用治疗药物并同时护肝治疗.结论 抗结核治疗期间,非常有必要密切观察病情、常规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肝损害、并认真做好用药安全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状况及预后,以提高对结核化疗致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短程间歇化疗方案(2H3R3Z3E3/4H3R3)与短程每日化疗方案(2HRES/7HRE)之间抗结核治疗后对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结果1144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57例,其中间歇化疗方案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18例,占75.2%,每日化疗方案发生药物性肝损害39例,占24.8%。同时还发现体质状况差、病情重、老年人及有慢性酗酒者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结论药物性肝炎是影响结核病化疗的重要因素。短程间歇化疗方案治疗应因人而异,不宜广泛用于老年人、体质状况差、病情重、有慢性酗酒者的结核病患者。  相似文献   

5.
吴先见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070-2071,203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高危险因素人群肝损害的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结核病防治科抗结核治疗128例存在高危因素人群患者,依据治疗过程中是否采用护肝治疗措施分为未干预组63例,干预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时间及临床症状的差异,对比两组间肝损害发生率、肝损情况、引起肝损的原因。结果未干预组肝损害发生率及肝功能受损害程度较干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引起药物性肝损的原因中以利福平为主,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高峰为服药4周以内、而引起肝损的三种药物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人、长期饮酒者、乙肝病毒感染者、营养不良等高危险因素人群抗结核治疗时给予干预方案,可以减少肝损发生。  相似文献   

6.
还原型谷胱甘肽具有抗氧化、中和自由基及解毒作用。我科用于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62例均为我科2 0 0 1-0 2~2 0 0 3 -0 6临床确诊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2 ] 住院病人,其中男41例,女2 1例;年龄2 2~68岁,平均48 5岁。病情特点:⑴基础病均为浸润型肺结核;⑵抗痨方案中均含有HRZE(S) ;⑶肝脏损害出现在用药后1~4周内,但也可服药数月后才出现肝脏表现;⑷肝功能检查异常;⑸病原学检查:甲乙丙戊肝病毒标志物均阴性。同期选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病人4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3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1.5%(65/563)。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与中青年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HBs Ag阳性患者、复发患者、过量饮酒患者、治疗3个月内肝损害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均0.05)。而吸烟、营养不良患者的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与不吸烟、营养正常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与老年、HBs Ag阳性、复发、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应密切关注具有相关危险因素人群的肝功情况,及早发现、预防和治疗,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或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38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因素,其中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糖尿病史、饮酒史、HBsAg、结核类型以及肝炎史等方面。结果:本组1538例患者中,发生轻度肝损伤154例(10.01%),中度肝损伤45例(2.93%),重度肝损伤25例(1.63%),总损伤224例(14.56%)。HBsAg呈现阳性的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阴性者,有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患者发生肝损伤几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有饮酒史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无饮酒史患者,进行过预防性保肝治疗的患者其患病率明显低于没有进行过治疗的患者,营养状况的好坏也与患者患病的几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等,选择对患者危害性较小的抗结核药物,并采取适当的护肝措施,以尽可能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免费抗结核药物的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现况调查方法,选择鄞州区2008年登记的肺结核病人一年内治愈和完成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包括抗结核药物使用种类、服药情况、复查情况、副反应等。结果调查381例患者,男性250例、女性131例;有家族史及密切接触史136例(35.70%);使用免费抗结核药物方案占总数54.07%,使用免费和自费混合抗结核药物方案占总数22.57%,使用自费抗结核药物方案占总数23.36%;使用抗结核药物产生副反应病例占总数27.56%;产生副反应病例中,坚持用免费抗结核药物方案占36.19%;用免费和自费混合抗结核药物方案占50.48%,用自费抗结核药物方案占13.33%;抗结核药物使用产生副反应肝损害为主,占44.7%。结论有65.35%的肺结核病例使用国家免费抗结核药物,享受国家对肺结核病人免费药物。发现影响免费抗结核药物使用的因素有:医院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医生对肺结核病例使用了自费抗结核药物;近几年"农保"、"医保"比例不断增大,也有一小部分病例自己要求使用自费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的副反应影响免费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建议要生产、推广适合病人使用、质优低毒、副反应少的免费抗结核药物,并纳入到农保、医保机制中;让病人真正享受到国家对肺结核病治疗的经济补助的实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N-乙酰基转移酶2(N-acetyltransferase 2,NAT2)基因型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关系,阐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和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PCR-DS)技术,收集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患者101例和无药物性肝损害的结核患者107例,分别作为肝损害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 5 6例药物性胃黏膜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根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结果作出综合诊断 ,并进行治疗 ,观察预后。结果 引起药物性胃黏膜损害的有关药物中 ,非甾体类抗炎药占 35 .71% ,激素类占 2 5 0 0 % ,抗生素占 10 .71% ,抗结核药占 7.10 % ,中草药占 14 .2 8% ,降压药占 7.10 %。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 2 0例和其他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内镜下表现为糜烂 34例 ,溃疡 16例。结论 药物性胃黏膜损害临床多见 ,一旦确诊 ,立即停用有关药物 ,保护胃黏膜治疗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以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2年1月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45例,均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并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ALT、AST、TBIL等指标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贵州山区涂阳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方法,从贵州省9个山区县抽取405名涂阳肺结核病患者,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05名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4.42±17.67)岁;男性278人,占68.6%,女性127人,占31.4%;治疗过程中出现漏服药的有113人,占27.9%;在漏服药组中,有52%患者是由于抗结核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停止服药或漏服药,有29%是因为工作忙或遗忘,因外出务工、交通不便或其他原因而漏服药的占19%;漏服药组与未漏服药组在医生访视次数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段时间后,如果症状消失,在未漏服药组中,有10.3%的患者认为可以停止服药,在漏服药组中,有28.9%的患者认为可以停止服药,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结核药的副反应是导致山区涂阳患者依从性较低的主要原因,医生访视频次较低以及健康教育不到位可能影响患者服药意识,结防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药物毒副反应,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增加医生督导访视频次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构成和临床特点以及护理特点。方法对某院在2008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48例老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前3位的因素依次为抗结核药11例,占22.9%、降脂药10例,占20.8%,中草药7例,占14.6%;48例患者中无症状药物性肝损害发生10例,占20.8%。结论老年人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尤其无症状肝损害,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药物性肝损害,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健康宣教及护理工作,以降低药物性肝损害对老年人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临床对药物的副作用进一步加强监测,研究及越来越多的新药问世,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不断增高,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损害,可进展为爆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占黄疸住院人数的2-5%,老年肝病患者中药物性肝损害的比例高达2%〔1〕,因此,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非常重要,现将我国近年有关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近况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28例分析.方法:选择我科室2007-2009年收治的经过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药物性肝炎的肺结核病人28例,采用DOTS方案抗结核治疗.结果:治疗半个月后,7例出现药物性肝炎,15例治疗1个月后出现,6例45天后出现,分别占25%、53.6%、21.4%.结论: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在临床上得到了最佳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邱邦东 《现代保健》2010,(17):83-84
目的 探讨甘草酸二铵预防HBV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抗结核治疗的HBV携带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甘草酸二铵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2HRZE/4HR抗结核治疗,对照组加服维生素C片0.2 g,1日3次;甘草酸二铵组加服甘草酸二铵胶囊150 mg,1日3次;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结果 甘草酸二铵组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12.5%,而对照组为3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治疗后甘草酸二铵组的肝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甘草酸二铵能明显减少HBV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发生,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评价含利福喷丁方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的肝功能损害情况。方法将133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和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2HRS(E)Z/4HR);治疗组将抗结核方案中的利福平改为利福喷丁(2HL2S(E)Z/4HL)。结果治疗2周对照组和治疗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0.3%和9.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和8周治疗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20.0%和15.38%,明显低于对照组(36.8%和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利福喷丁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可降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能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亦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9.
结核病化疗用药的特点是疗程长,需同时应有多种抗结核药物。药物性肝功损害是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之一,也是大部分结核病人中断治疗的最常见原因。因此,如何减少、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肝功损害的毒副作用,是保证结核病人全程和规律治疗的关键环节。现结合近年来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300例肺结核病人资料,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结核病短程化疗方案致药物性肝病(DILD)发生率、肝功能损伤度和时间分布情况,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A组2HRZE/4H3R3方案,B组2H3R3Z3E3/4H3R3方案,使用板式抗结核组合药,每月检查肝功能。ALT异常在正常参考值(0—65IU/L)3倍以内,可继续抗结核治疗。ALT异常在3倍以上,停用抗结核药物,并予解毒和护肝降酶处理。结果568例初治肺结核,DILD发生率8.8%,其中,A组7.3%(18/246),B组9.9%(32/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例(88.0%)发生在化疗开始3个月内,6例(12.0%)发生在化疗第4—5个月,2组药物性肝病发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轻度损伤19例(38.0%),中度损伤26例(52.0%),重度损伤5例(10.0%),比较2组肝功能损伤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36.0%)DILD在护肝降酶治疗下完成化疗疗程,28例(56.0%)停用抗结核药2—4周,4例(8.O%)停药8~15周,并给予护肝降酶治疗,肝功能全部复常,预后良好。结论短程化疗间歇疗法比较安全,但药物潜在的毒副反应风险依然存在。肝功能轻度损伤者可在严密观察护肝下完成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