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烧伤休克微循环障碍及其与TNF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探讨大鼠烧伤休克早期血浆TNF含量和微循环的变化,以及虎杖4号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我们采用复制的大鼠TBSA35% ̄40%烧伤休克模型。用L929细胞株生物法测定了血浆TNF含量的变化。在显微电视放大4000倍条件下观察大鼠脊斜肌微循环变化,对部分动物的肺做了病理形态学观察,并观察了虎杖4号对上述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烧伤休克早期血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即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微循环中W  相似文献   

2.
烧伤休克微循环障碍及其与TNF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大鼠烧伤休克早期血浆 TNF 含量和微循环的变化,以及虎杖4号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我们采用复制的大鼠 TBSA 35%~40%烧伤休克模型。用 L929细胞株生物法测定了血浆 TNF含量的变化。在显微电视放大4000倍条件下观察大鼠脊斜肌微循环变化,对部分动物的肺做了病理形态学观察,并观察了虎杖4号对上述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烧伤休克早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即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微循环中 WBC 附壁粘着及毛细血管的关闭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应用虎杖4号可明显抑制烫伤后血浆 TNF 的升高。同时亦明显减轻 WBC 的附壁粘着和肺损伤。提示烫伤后血浆 TNF 的升高参与了 WBC 的粘着和微循环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虎杖4号对烧伤休克大鼠微循环紊乱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4.
微循环障碍是休克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近10年来,许多有关微循环障碍机制的研究都涉及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损害、大循环-微循环失偶联、血管低反应性以及微循环监测等方面。据此,该文讨论如何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于烧伤患者,目的是提醒临床医师在烧伤休克和烧伤脓毒症休克治疗过程中关注微循环改善情况,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协调性。此外,随着精准...  相似文献   

5.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α)作为始动和促动因子之一 ,是烧伤后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1] 。近年来随着复苏监护技术的提高和对烧伤后全身反应本质认识的加深 ,使烧伤休克期手术成为可能 ,有作者认为可以缩短烧伤病程、减少烧伤创面源的感染机会[2 ] 。笔者对烧伤休克期大鼠手术前后的血清TNFα变化进行了观察比较。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 :采用雄性清洁级Sprague Dawley(SD)大鼠84只 ,体重 2 10~ 2 2 0g ,随机分成 3组 :正常对照组 (12只 )、烧伤休克期手术组 (36只 )和烧伤后未手术组 (36只 )。动物房 12h白昼交替 …  相似文献   

6.
虎杖4号增强烧伤休克早期心功能的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
烧伤大鼠早期血浆,皮肤创面及脏器TNFα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35%Ⅱ度汤伤大鼠模型,对烧伤大鼠早期8个时相点的血浆。皮肤创面及5种脏器的TNFα含量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与比较,旨在探讨烧伤早期机体上述部位TNFα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血浆TNFα水平伤后均较伤前有显著升高,12小时到达峰值,8,72小时两个时相点升高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源性NO对烧伤休克大鼠微循环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NO在烧伤休克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40%体表面积深Ⅱ度烫伤模型,观察NO合成抑制剂L-NAME和NO合成前体L-Arg对动物平均动脉压、肌肉微循环,血浆中NO^-2/NO^-3浓度和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 烧伤后NO合成增多,同时平均动脉压下降、肌肉微循环紊乱,抑制NO生成可提升血压,但却加重微循环  相似文献   

9.
烧伤休克与早期处理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烧伤休克和早期处理是烧伤早期的治疗问题。严重大面积烧伤的休克复苏和早期处理难度较大 ,对全程治疗有较大影响。救治正确、及时 ,会对后续治疗起铺垫作用 ,使治愈机会增多 ;反之 ,会影响后续病程 ,增加救治难度。一、烧伤早期休克复苏1.重要性 :早期休克是严重烧伤最早发生的全身性综合征。很多化学介质、细胞因子、毒性物质、损伤因素等参与变化并诱发级联反应 ,一旦启动 ,难以制止 ,严重地影响后续病程和治疗。由于目前烧伤早期休克复苏疗效的提高 ,休克已很少成为烧伤死亡的直接原因 ,而使侵袭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成为烧伤死亡的主…  相似文献   

10.
此研究观察了经大鼠出血性休克后血内毒素、TNF-α、NO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门静脉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出血性休克可以在门静脉高压大鼠引起明显的内毒素血症,以及继发性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升高;小剂量多粘菌素B的事先使用可以抑制这种反应。内毒素移位知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大鼠出血性休克后的高水平门静脉压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O在烧伤休克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40%体表面积深Ⅱ度烫伤模型,观察NO合成酶抑制剂L-NAME和NO合成前体L-Arg对动物平均动脉压、肌肉微循环、血浆中NO_2~-/NO_3~-浓度和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烧伤后NO合成增多,同时平均动脉压下降,肌肉微循环紊乱;抑制NO生成可提升血压,但却加重微循环紊乱,加速动物死亡;促进NO合成则明显改善微循环,延长动物存活时间。结论 NO大量合成是机体在烧伤早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O在烧伤休克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40%体表面积深Ⅱ度烫伤模型,观察NO合成酶抑制剂L-NAME和NO合成前体L-Arg对动物平均动脉压、肌肉微循环、血浆中NO-2/NO-3浓度和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烧伤后NO合成增多,同时平均动脉压下降,肌肉微循环紊乱;抑制NO生成可提升血压,但却加重微循环紊乱,加速动物死亡;促进NO合成则明显改善微循环,延长动物存活时间。结论NO大量合成是机体在烧伤早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并发脓毒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并发脓毒症的原因、防治措施及预后。 方法 随机抽取笔者单位 1992年 5月~ 1999年 12月收治的特重度烧伤患者 4 4例 (伤后 4 8h内入院 )。依据脓毒症和肠源性感染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创面及血液细菌培养结果 ,计算休克期内脓毒症的发生率 ,探讨肠源性感染的可能性。分析本组患者入院后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观察脓毒症患者休克期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分析其预后。 结果  4 4例患者中 4例于休克期内发生脓毒症 ,占 9.0 9% ,其中1例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 ,3例分别由大肠杆菌、粪肠球菌、产气杆菌引起。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生素 ,然后结合临床征象、创面及血液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4例脓毒症患者中休克期内并发严重水、电解质紊乱 1例次、应激性溃疡 2例次、急性肾功能衰竭 2例次。最终 1例治愈 ,3例死亡。 结论 肠道杆菌感染是严重烧伤休克期发生脓毒症的原因之一 ,休克与脓毒症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烧伤后早期应用对肠道菌群敏感的抗生素是防治休克期脓毒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烧伤休克期切痂对某些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 TBSA35%Ⅲ度实验用小型香猪作烧伤模型,动态观察休克期切痂对血浆氨基酸、血糖、脂质过氧化物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休克期切痂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血浆苯丙氨酸、血浆内皮素、NO、血糖和脂质过氧化物等的代谢紊乱,但对血浆二胺氧化酶、ATP、血浆脂肪酸等无明显影响。结论早期切痂对改善烧伤高代谢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成批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治疗体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总结成批烧伤患者早期补液复苏经验。 方法 对 1批 2 5例烧伤中 11例危重患者的现场救护和休克期的补液复苏治疗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11例危重患者均平稳度过休克期 ,全部治愈。 结论 医护人员快速前伸至事故现场救援 ,及时实施正确的补液复苏治疗 ,能有效地预防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自1991年1月至1997年6月选择伤后及时入院的12例病人,烧伤面积平均78.3%±18.3%,Ⅲ度面积平均69.2%±26.8%,其中6例合并吸入性损伤,3例气管切开。开始手术时间为伤后38.4±9.6小时,一次切痂面积39.3%±8.7%,以尿量、心率、SaO_2和 CVP 为主要监护指标。结果术中术后各监护指标都较平稳。与条件相似的19例非休克期切痂病人对比表明:休克期切痂病人愈合天数缩短14天左右,内脏并发症及菌血症发生率低,治愈率高,平均每日住院费用降低。结论休克期大面积切痂植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休克早期微创性磨擦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新手术方法。 方法 将 5 5例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A组为微创性磨擦组 (30例 ) ,B组为削痂组 (2 5例 )。A组首次手术时间为伤后 (12 .3± 10 .7)h ,B组为 (4 7.2± 11.5 )h。以患者的尿量、心率和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作为主要监测指标。结果 A组患者一次性磨擦面积为 (6 5 .5± 19.4 ) %TBSA ,B组一次性削痂面积为(6 4 .8± 18.7) %TBSA。术中、术后各项监测指标均较平稳 ,与条件相似的B组比较 ,A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 2 0d ,较B组缩短 10d左右 ;内脏并发症及菌血症发生率低 (A组 2 6 .7% ,B组 72 0 % ) ;平均住院费用下降 ,愈合后创面瘢痕明显减轻。 结论 休克早期 ,采用微创性磨擦的方法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 ,具有操作简便、损伤轻、感染率低、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等特点 ,是一种较好的早期处理创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无监测条件下开展休克期切痂的同行提供一些实用的临床观察指标。方法总结了60例休克期切痂病人的临床经验。结果提出了选择休克期切痂时机的临床观察指标:①第一个24小时入量2.6~3.0ml·kg~(-1)·1%TBSA~(-1);②尿量80~100ml/小时;③意识清楚;④口渴明显减轻,无恶心呕吐;⑤心率100次/分左右;⑥血红蛋白≤150g/L;⑦红细胞压积≤0.50。结论根据这些临床指标实施休克期切痂植皮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无监测条件下开展休克期切痂的同行提供一些实用的临床观察指标。方法总结了60例休克期切痂病人的临床经验。结果提出了选择休克期切痂时机的临床观察指标:①第一个24小时入量2.6~3.0ml·kg-1·1%TBSA-1;②尿量80~100ml/小时;③意识清楚;④口渴明显减轻,无恶心呕吐;⑤心率100次/分左右;⑥血红蛋白≤150g/L;⑦红细胞压积≤0.50。结论根据这些临床指标实施休克期切痂植皮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