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重在研究建立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的要素管理、过程管理、监测控制管理模式,确定医院病种质量与费用实时控制方法、病案实时控制方法,达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医院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研究概述   总被引:61,自引:14,他引:47  
目的:探索先进、有效的医疗质量的管理方法,提高医疗环节质量。方法:前瞻性方法,结合文献综述、过程分析、统计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结果:建立了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的要素管理、过程管理、监测控制管理模式;确定了医院病种质量与费用实时控制方法;确定了临床路径对住院诊疗质量实时控制的作用;确定了病案质量实时控制 的方法。结论: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新的医疗质量监管方法。  相似文献   

3.
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建立医院医疗质量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医疗服务过程的环节质量实时监测和控制;方法: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建立具有监测、控制、报警、提示、反馈以及统计辅助功能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计算机系统;应用实例;网上病历质量监控、病种质量费用实时控制;效果: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药品费用。  相似文献   

4.
病种质量和费用控制的研究涉及质量管理、费用分析、经济效益、医院内涵建设等诸多方面。病种质量和费用控制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工作中无目标管理的现象,改变了临床医疗管理质量效率不高、随机性大等深层次的问题,也对合理使用卫生资源.为病人提供适度、有效的医疗服务提供了依据。本从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医院质量管理发展主要表现在从质量概念,管理结构和控制体系到服务质量的深化,从标准化管理,从标准化管理、目标管理到医院信息管理;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循证医学与卫生技术评估,病种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实时控制以及临床途径是医院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病种费用控制标准实验研究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目的 制定合理的病种费用控制标准,加强病种质量管理和病种费用控制。方法 调查了某医院1999年全年出院病人病案,对667个病种、1518个病型、26668份病案,进行了病例分型可行性试验、正态性分布检验和建立标准的统计方法选择等多层次分析。结果 实验研究表明,由于病人病情差异等因素,同种疾病的平均住院日与医疗费用均呈偏态分布。讨论 通过算术均数和中位数2种方法比较,认为采用中位数作为病种质量费用控制的标准参考值以及上、下界限控制值为妥。  相似文献   

7.
病种医疗质量管理及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病种医疗质量管理及相关研究的重要意义,阐明了病种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着重从4个方面介绍了病种医疗质量控制的最新研究成果;①病种质量评价;②病种医疗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③按病种定额预付医疗费用的研究;④病例组合及按其定义构建的组合方案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DIP付费下病种成本管理模式创新,为进一步强化病种成本控制,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淮安市某三甲公立医院作为实践研究对象,运用服务单元叠加法进行病种成本核算。结果:病种成本的精准核算促进医院降本增效;合理用药管理可有效控制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临床路径联合DIP病种分值管理实现了病种成本的有效控制(P<0.05);降低术后并发症,有利于降低医疗资源消耗等。结论:DIP付费模式促进医院成本管理转型,通过病种盈亏、合理用药、临床路径管理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病种成本的有效控制,提高了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从单病种控制分析医疗质量管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因此 ,我院依照卫生部颁布的 1992年《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和 1995年《山西省 36种病种平均住院日、平均费用标准》 ,对 1998年出院的 8981例病人中的 12种疾病进行了病种统计与质量分析。一、资料与方法(一 )资料来源 :所用的病种质量标准资料均来源于科室呈送的病人出入院卡。(二 )统计方法 :所有病人出入院均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 9)进行 ,所有出入院卡都经逐级医师质量控制 ,统计人员逐一检查核对校正录入计算机统计 ,实查率 10 0 %。二、结果与分析(一 )在 8981例出院病人中 ,属于规定病种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肺部专科疾病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基于病种的精细化医疗管理模式。方法借鉴澳洲版DRGs体系,建立医院病种分类目录,并按病种目录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结果实施病种管理以来,病例组合指数(CMI)呈明显升高趋势,从2013年0.94提高到2016年的1.04;医疗费用指标基本保持稳定;6个医疗质量指标有明显提高。结论按病种管理有利于优化医院病种结构调整、控制医疗费用以及保证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1.
“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简单来说就是指医院对单一的病种从确诊入院、检查治疗到治愈出院的整个过程和医疗费用的控制,形成规范化诊疗模式,以便提高医院管理效益,减轻患者负担,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探讨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方法对比分析我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费、药费所占比例和病死率。结果单病种质量控制并未降低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和药费,但降低了反映医疗工作质量的病死率和管理质量的药费所占比例。结论如果对病种管理仅仅是为了控制医疗费用,而忽略医院的利益,就可能降低医疗质量,应建立以病种过程质量指标为核心指标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应用病例分型评价医疗质量费用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方法较多。为适应当前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的新形势,采用病例分型指标引导模式的管理,旨在探索深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院效率、降低医疗成本,规范医疗行为。经过1年的应用实践我们体会到,医院要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首先要深化医院质量建设,要积极倡导“大质量”管理[1],从抓每一个病种和每一个病例质量、费用入手,用计算机管理,用指标引导,用数据评价,才能真正实现医院“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目标。一、应用方法1.采用病例分型质量、费用管理方法:将病种病例分型质量、费用管理列入医院全面质量管理范畴,在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医院病种费用管理路径,提高医院经济的内涵质量,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水平。方法 按照点线面逐级分解、正逆向相互促进的管理思路,运用波士顿矩阵对医院科室和疾病收支结余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影响医疗业务收支的科室和病种。结果 建立了基于点线面分析模式的科室与病种费用管理方法,明确了病种成本管理思路和实施路径。结论 基于点线面分析模式的病种成本管理路径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了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双线管理思路,通过推动医院诊疗病种的结构转变,提高了医院经济的内涵质量,也促进了医疗质量的规范提升。  相似文献   

15.
353例大额住院费用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了解影响大额病例医疗费用的因素,探索降低住院费用的策略,为建立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2000—2004年353份超过10万元的病例(简称大额病例)的一般情况、病种和医疗费用概况。结果建议制定主要病种质控管理考核公示制度,缩短平均住院日,控制床日费用增长,减少大额病例发生率。结论加强病种重点管理是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临床路径管理对医疗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95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7个病种病例作为路径组,将2009年入院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7个病种128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7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组平均住院日、平均术前住院日缩短,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天数和内科抗生素费用比显著降低,其中6个病种的药占比降低,平均住院费用有下降趋势,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临床路径管理能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周转率,规范抗生素使用,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加强大额病例的病种管理 控制医疗费用的过速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地区11家三级综合医院1196例大额病例的一般情况、病种和医疗费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加强大额病例中发病率高病种的重点管理,是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建议制订常见大额病种预定额付费方案;实行大额病例审查报销制度,加强宏观管理;开展适宜技术;缩短平均住院日,控制床日费用增长;控制药费;加强预防、保健和康复治疗,减少大额病例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开展病种病例分型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提高医院对病种质量费用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方法对全院住院病例实行病种病例分型,建立全病种的质量费用参考标准,完善病种质量反馈与分析制度、考评制度,开展对科室或医生的医疗质量和工作绩效的评价.结果科室病种质量费用意识加强,病例质量优良率由80.01%上升到86.22%,药品费用比例下降到40.32%.讨论实施病种病例分型管理,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疗工作效率、降低医疗成本、规范医疗行为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医疗费用的增长,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控制其增长幅度,已成为医院管理者探求的重要课题之一。1991年初,我院在实施病种质量控制的同时,对20个病种的医疗费用,采用移动极差X—RS图进行控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兹介绍于后,供医院管理者参考。一、原理管理图是1926年美国人休哈特(W·A·Shewhaxt)发明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是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模式转变与实践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8  
为适应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建立以单个病例为评价对象、以病种病例分型为评价单元,具有质量、效率,医疗消耗三大指标特征的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系统,实现新形势下医疗质量管理模式的转变。①强调用现代“大质量”观的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②突出“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③规范医疗行为,在规范单病种诊疗基础上,对每一病例进行疾病病种、病情程度、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标准化的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和评价;④建立与“优质、高效、低耗”相配套的医疗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并对模式方法、特点以及应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