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是缺氧缺血(HI)后引起一氧化氮过量产生的主要限速酶,该研究通过观察HI后神经胶质细胞凋亡及iNOS表达的变化,探讨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WMD)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12只2日龄未成熟大鼠随机分为WMD组和假手术 (对照) 组,建立新生大鼠WMD模型,分别于HI后1 h、3 h、6 h、12 h、1 d、3 d及7 d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iNOS的表达,TUNEL法测定胶质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WMD组iNOS于HI后1 h表达开始上升,1 d达到高峰;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于HI后1 h显著增多,在HI后1 d达到高峰。结论:WMD新生大鼠中iNOS的表达显著增高可能导致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参与HI后WMD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缺氧/缺血对幼龄大鼠脑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缺氧和(或)缺血对幼龄大鼠脑白质损伤及脑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OL)的影响。方法选择3日龄同窝生SD低龄新生大鼠128只,随机分为4组:缺氧缺血组、单纯缺血组、单纯缺氧组、对照组。建立未成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采用组织切片HE染色、OL抗体O4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方法,观察各组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缺氧和(或)缺血引起幼龄大鼠脑组织损伤,以白质损伤为主,出现白质疏松和脑室扩大等病理变化,深部脑白质OL凋亡数增多(P<0.05)。缺氧或缺血单因素均可诱导OL数减少,并发生凋亡,缺氧、缺血二因素存在协同作用(P<0.01),但缺血较缺氧对新生大鼠脑OL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更明显,术后48h和72h效应指数分别为7.34/2.42和7.15/1.89。结论缺氧和(或)缺血均可导致脑白质损伤及OL凋亡增多,缺血较缺氧促OL凋亡更明显,缺氧缺血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3日龄大鼠缺氧缺血(HI)处理制备脑损伤动物模型,探讨HI对大鼠脑室周围白质神经细胞凋亡及其对未成熟大鼠远期脑发育的影响。方法完成实验的112只3日龄SD大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6只。实验组大鼠结扎右侧颈总动脉,HI后予60 mL·L-1氧气、940 mL·L-1氮气处理4 h。对照组仅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处理。HI后12 h、24 h、48 h、72 h、7 d、14 d及28 d各组处死8只大鼠,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观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HI后28 d对大鼠进行行为能力测定。结果实验组大鼠在HI过程中及HI完成后均有躁动、反应差等异常表现,体质量增长明显慢于对照组。实验组HI 12 h时可见细胞形态和细胞器结构变化,细胞凋亡、坏死;7 d可见胼胝体变薄;14 d可见少突胶质细胞减少,胞体萎缩;28 d可见髓鞘萎缩,稀疏,有坏死灶。实验组凋亡细胞数HI 12 h时开始增加,3 d达峰值,7 d开始下降,14 d、28 d恢复正常;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68,P<0.05);与对照组比较,HI 12 h、24 h、3 d、7 d凋亡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a<0.05),14 d、28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实验组大鼠28 d悬吊实验、斜坡实验均较对照组减退。结论 HI可导致大鼠脑白质神经细胞凋亡增加,并影响其远期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新生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 模型,探讨PVL新生大鼠脑组织ephrin-B3 mRNA表达以及神经元凋亡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2日龄SD清洁级大鼠,通过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并吸入6%氧气4 h建立PVL模型,分别于模型后0,8,24,48,72 h、7 d处死,同时设立相应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病理变化;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荧光定量RT-PCR检测ephrin-B3 mRNA表达。结果:新生大鼠PVL后,脑白质ephrin-B3 mRNA在缺氧缺血后表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在8,24,48,72 h和7 d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细胞凋亡在缺氧缺血后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在8,24,48,72 h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大鼠PVL时,脑白质ephrin-B3 mRNA表达显著增加,脑组织细胞凋亡明显增加,ephrin-B3可能是神经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4):321-323]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 新生大鼠脑组织内源性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并低氧(6% O2 4 h)处理建立 3 日龄 Wistar 大鼠缺氧缺血(HI)PVL 模型。HI 后 1 d、3 d、7 d、14 d 和 28 d 处死动物, 应用 Real-Time PCR 方法和 Western blot 方法分别检测脑组织 LIF mRNA 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方法检测 LIF 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的共表达情况。结果 HI 后 1、3、7 d PVL 组脑组织 LIF 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 PP结论 PVL 新生大鼠脑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 LIF mRNA 与蛋白的表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LIF 可能参与了 PVL 病变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FOXO3a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60只10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缺氧缺血(HI)组和假手术组,HI组在乙醚麻醉下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缺氧2.5?h;假手术组不结扎颈总动脉,不作缺氧处理。两组在HI后0.5?h、2?h、4?h、8?h和24?h各处死16只大鼠取大脑皮层。应用Western blot定量检测FOXO3a总蛋白、胞核FOXO3a蛋白、胞浆FOXO3a蛋白及Bim蛋白表达。应用TUNEL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HI组胞核FOXO3a蛋白于HI后0.5 h表达开始增高,随HI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高,24?h达高峰(P<0.01);胞浆FOXO3a蛋白水平在HI后各时间点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Bim蛋白在HI后0.5 h表达升高,2?h达高峰,4?h开始降低,至8?h开始恢复至基线水平。TUNEL染色结果显示HI后4 h,凋亡细胞开始增多,24?h达高峰,各时间点凋亡指数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FOXO3a自胞浆转位入胞核,诱导靶基因前凋亡蛋白Bim表达,Bim表达上调可能与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广谱Caspase抑制剂N-苯甲基氧化碳酰-缬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氯化丙酮(zVAD-fmk)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新生7日龄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缺氧缺血(HI)对照组(A)、zVAD-fmk治疗组(B)和假手术组(C)。B组动物于HI前即刻脑室注射zVAD-fmk 1μg,A组注射同体积PBS。建立HIBD动物模型,观察HIBD模型大鼠HI后24 h脑含水量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细胞凋亡百分率1、4 d体质量增长率和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HI后24 h,B组HIBD新生鼠结扎侧脑组织含水量、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较A组明显减少;HI后14 d体质量增长率B组与A组无显著差异;缺血侧皮质、海马神经元死亡率B组较A组明显降低。结论脑室注射zVAD-fmk可减少HIBD后早期和中期神经细胞凋亡,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亚低温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应用7日龄大鼠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动物随机分组:假手术组(C组),缺氧缺血正常温度组(HI组),缺氧缺血后30分钟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组)。脑皮质细胞匀浆用于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应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及免疫组化bax基因表达,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HI组MDA含量明显高于C组(P<0.01),亚低温组MDA含量明显低于HI组(P<0.01);亚低温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HI组(P<0.01)。因此,亚低温可以通过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抑制细胞凋亡的机制发挥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α-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e acid,AMPA)受体亚单位谷氨酸受体2(GluR2)在2日龄缺氧缺血新生鼠脑白质中的表达,并检测脑白质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在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建立2日龄SD大鼠缺氧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模型,分别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脑白质缺氧缺血后12,24,48 h和72 h GluR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用Furo 2/ AM荧光探针和双波长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检测脑白质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VL组大鼠脑白质GluR2 mRNA 和蛋白含量在缺氧缺血后24 h开始降低,并持续降低至72 h(P<0.05); PVL组大鼠脑白质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在缺氧缺血后12 h开始升高,持续增高至72 h(P<0.05)。结论:GluR2表达减少可能导致脑白质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引起细胞损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4):313-316]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未成熟鼠脑白质损伤模型并研究脑白质损伤与少突胶质细胞间关系。方法3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术后吸6%氮氧混合气4h,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分别于术后24h、48h、72h、11d取脑。采用HE染色、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新生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少突胶质细胞凋亡;>1月龄鼠测试行为、记忆能力的改变。结果缺氧缺血导致脑白质疏松和脑室扩大等病理变化,深部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数在损伤后24、48、72h较对照组增多(P<0.05),48、72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1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鼠出现生长发育延迟及神经行为功能缺陷。结论采用3日龄大鼠单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低氧模型研究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枸橼酸咖啡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48只7日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和枸橼酸咖啡因干预组,每组16只。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并缺氧(80 m L/L氧气和920 m L/L氮气)2 h制作HIBD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行结扎及缺氧处理;干预组在缺氧缺血前、缺氧缺血后0、24、48、72 h给予枸橼酸咖啡因(20 mg/kg)腹腔注射,HIBD组分别在同一时间点以等量生理盐水行替代腹腔注射。各组大鼠于12日龄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左侧脑皮层下白质MB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左侧脑组织腺苷A1受体(A1R)和A2a受体(A2a R)m RNA的含量。结果 HIBD组左侧脑皮质下白质MBP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5),干预组较HIBD组MBP表达增多,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HIBD组A1R m RNA较假手术组显著上调(P0.05),干预组A1R m RNA较HIBD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能减轻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腺苷A1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目前认为神经细胞凋亡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细胞色素C(CytC)是重要的促凋亡蛋白因子之一。近年研究发现,肌苷对成年大鼠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肌苷可降低CytC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本实验通过观察肌苷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细胞色素C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步探讨肌苷对HIBD新生大鼠脑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7日龄SD大鼠140只被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40),肌苷治疗组(n=50)和HIBD组(n=50),其中肌苷治疗组和HIBD组分别再随机分为缺氧缺血(HI)后6h,12h,1d,3d,7d5个亚组(各亚组n=10)。通过分离、结扎左颈总动脉和8%低氧暴露制备HIBD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不进行缺氧缺血处理,按肌苷治疗组和HIBD组各相同时间点随机分为5个亚组(各亚组n=8)。肌苷治疗组于模型制备后即刻开始腹腔注射肌苷注射液100mg/kg,每天2次,连续7d。以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原位杂交技术测定CytCmRNA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皮质区和海马区可见少许凋亡细胞和CytC阳性细胞,HI后6hHIBD组皮质区和CA1区凋亡细胞和CytC阳性细胞即见增多,于HI后1d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HI后7d凋亡细胞和CytC阳性细胞数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肌苷治疗后凋亡细胞数和神经细胞CytCmRNA表达均减少,各时间点与HIBD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IBD后,凋亡细胞数与CytC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8,P0.01)。结论:HI损伤后给予肌苷干预能减少HI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下调CytCmRNA表达。肌苷治疗后,新生HIBD大鼠的凋亡细胞数减少与CytCmRNA表达下调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肌苷可能通过抑制CytCmRNA表达从而起到减少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 (BMSCs)脑内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4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HIBD组(n=12)和移植组(n=12),后两组大鼠结扎左颈总动脉后低氧暴露2 h制作HIBD模型,移植组大鼠在HIBD后24 h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下,将体外培养3~5代的SD大鼠BMSCs用Hochest 33324标记24 h后脑内移植于左侧海马。日龄45 d时处死大鼠,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在脑内的存活及BMSCs的O4的阳性表达。行髓鞘碱性蛋白(MBP)检测左侧胼胝体和皮质下白质MBP表达,行O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左侧侧脑室周围和皮质下白质O4的表达。结果:BMSCs移植后37 d,移植部位及左侧皮层区(损伤侧)均可见到胞核蓝色的BMSCs,移植细胞表达O4的阳性率为(3.70±1.09)%。HIBD组左侧(损伤侧)胼胝体和皮质下白质MBP染色变浅,有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改变,左侧侧脑室周围和皮质下白质O4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移植组胼胝体和皮质下白质MBP染色较深,部分有髓鞘脱失改变,相同部位O4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稍减少,比HIBD组明显增加,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BMSCs脑内移植对HIBD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对损伤的神经组织有修复作用 ,但外源性IGF 1是否会抑制内源性IGF 1、IGF 1受体的生成 ,从而减弱IGF 1的神经保护作用尚不明确。本文通过观察IGF 1治疗新生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 (HIBD)后脑IGF 1和IGF 1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研究IGF 1对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IGF 1、IGF 1受体的影响。方法 制作新生大鼠HIBD模型 ,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HIBD后各时间点海马和大脑皮层IGF 1和IGF 1受体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 ,并比较IGF 1治疗组与未治疗组HIBD后 12h、72hIGF 1、IGF 1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HIBD后 4 8h海马IGF 1和IGF 1受体mRNA开始升高 ,72h达高峰。损伤后 12 0h ,IGF 1mRNA降至正常水平 ,而IGF 1受体mRNA仍处于较高水平。在皮层 ,IGF 1和IGF 1受体mRNA开始升高时间稍早于海马 ,2 4h上升 ,96h降至正常 ,但是上升幅度相对较小。与未治疗组比较 ,IGF 1治疗后内源性IGF 1表达无明显变化。IGF 1受体的表达在治疗后 12h无明显差别 ,但在 72h时显著增加。结论 HIBD后皮层、海马等脑损伤区的IGF 1和IGF 1受体表达均升高。给予外源性IGF 1后并不降低内源性IGF 1的表达 ,还能刺激IGF 1受体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对损伤的神经组织有修复作用 ,但外源性IGF 1是否会抑制内源性IGF 1、IGF 1受体的生成 ,从而减弱IGF 1的神经保护作用尚不明确。本文通过观察IGF 1治疗新生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 (HIBD)后脑IGF 1和IGF 1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研究IGF 1对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IGF 1、IGF 1受体的影响。方法 制作新生大鼠HIBD模型 ,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HIBD后各时间点海马和大脑皮层IGF 1和IGF 1受体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 ,并比较IGF 1治疗组与未治疗组HIBD后 12h、72hIGF 1、IGF 1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HIBD后 4 8h海马IGF 1和IGF 1受体mRNA开始升高 ,72h达高峰。损伤后 12 0h ,IGF 1mRNA降至正常水平 ,而IGF 1受体mRNA仍处于较高水平。在皮层 ,IGF 1和IGF 1受体mRNA开始升高时间稍早于海马 ,2 4h上升 ,96h降至正常 ,但是上升幅度相对较小。与未治疗组比较 ,IGF 1治疗后内源性IGF 1表达无明显变化。IGF 1受体的表达在治疗后 12h无明显差别 ,但在 72h时显著增加。结论 HIBD后皮层、海马等脑损伤区的IGF 1和IGF 1受体表达均升高。给予外源性IGF 1后并不降低内源性IGF 1的表达 ,还能刺激IGF 1受体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6.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远期行为学测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目前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的研究多采用病理学和生化指标,而缺乏功能评价手段。该研究对新生大鼠HIBD后的行为学改变及其测定方法进行探讨,为新生大鼠HIBD的研究提供功能评价的方法。方法:24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HIBD组(n=12),HIBD组大鼠予以缺氧缺血,对照组大鼠仅予以假手术。生后3周,两组大鼠予以T迷宫测试及感觉运动测试对学习记忆、空间能力和感觉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然后处死两组大鼠,取脑组织切片行尼氏染色,计数海马DG区和皮层区单位面积神经元的数目,并对行为学和组织学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行为测试中,HIBD组大鼠的成绩显著低于正常鼠。在T迷宫测试中,两组在第3,4d的正确率有显著差异(P=0.049,P<0.001),HIBD组的正确率(68.3%±26.2%,66.7%±15.6%)显著低于对照组(86.7%±15.6%,98.3%±5.7%)。在感觉运动测试中,与正常鼠比较,HIBD鼠在足错误和肢体放置测试中表现出左右运动的不对称(均P<0.001),姿势反射也显示出了运动功能异常(P=0.032)。缺氧缺血导致了神经元损伤,使海马DG区(39.7±5.9vs50.9±4.1,P<0.001)和皮层单位面积内神经元(12.7±3.3vs18.2±3.3,P<0.001)数目显著减少。但行为学测试结果与组织学改变无相关性。结论:新生鼠缺氧缺血会造成远期学习记忆,空间能力和感觉运动功能障碍,T迷宫测试和三项感觉运动测试可以作为大鼠HIBD模型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的重要修复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但bFGF对于增强脑损伤后神经再生和修复能力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巢蛋白(nestin)是一种中间丝蛋白,是胚胎神经干细胞的特征性标记,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或损伤引起再生时可诱导其再表达。该研究旨在探讨外源性bFGF对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nestin表达的影响及bFGF对新生大鼠HIBD后的神经修复机制,为临床应用bFGF奠定理论基础。方法:84只新生7日龄SD大鼠,分为3组,每组28只①假手术组;②缺氧缺血组;③bFGF干预组。结扎大鼠左侧颈总动脉和行8%低氧暴露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假手术组仅游离左颈总动脉但不结扎和行缺氧处理。bFGF干预组大鼠缺氧缺血后立即给予bFGF腹腔注射,4000U/kg,每天1次。每组再随机分为缺氧缺血后3,12,24h,3,7,14d组处死,每组4只。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estin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nestin蛋白在海马、室管膜弱表达,在皮质不表达。nestin蛋白在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的表达增强,nestin蛋白7d达高峰。经bFGF干预后nestin蛋白表达较缺氧缺血组增高,缺氧缺血后1d时有统计学差异,持续至14d(P<0.05)。结论:外源性bFGF可以明显增加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nestin蛋白表达,在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的神经元再生与修复中发挥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雄激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皮质及海马区芳香化酶细胞色素P450(AROM)与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雄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96只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和雄激素组,每组32只。雄激素组和HIBD组制作HIBD模型。缺氧缺血(HI)后两组动物分别给予腹腔注射丙酸睾丸酮(25 mg/kg)和等量的花生油。于HI后24 h、72 h、7 d、10 d观察各组海马和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及AROM和NGF表达的变化。结果:电镜下可见HIBD组神经细胞水肿,细胞器减少,核肿胀,染色质凝集成块状,线粒体减少、肿胀,可见大量凋亡细胞。与HIBD组相比,雄激素干预组神经细胞排列较整齐,神经元核膜完整,染色质均匀, 细胞凋亡少见,神经元轴突再生明显。HIBD组HI后24 h NGF与AROM表达出现阳性反应,HI后72 h 明显增多,7 d达高峰,10 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雄激素组皮层和海马NGF与AROM的表达在HI后72 h、7 d 和10 d 明显高于HIBD组和假手术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雄激素干预可增加脑组织NGF和AROM的表达,促进神经细胞形态的恢复及神经元轴突再生,减少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 IBD)后脑内负责葡萄糖转运的两个重要蛋白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与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表达的变化,揭示H IBD后脑内能量衰竭的发病机制。方法:将30只7日龄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对照组(n=5)和H IBD组(n=20)。H IBD组大鼠模型的制备参照R ice。方法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后8%低氧暴露1 h。假手术对照组只分离右侧颈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缺氧缺血后1,3,5,10 d各处死5只H IBD大鼠,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内GLUT1及GLUT3表达,并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结果:正常新生大鼠脑内微血管即可见GLUT1表达。H IBD后1 d,缺血侧半球GLUT1表达略有增加,3 d达高峰,至5 d时仍高于正常,10 d基本恢复正常水平。H IBD后1 d,GLUT3表达无明显变化,3 d时GLUT3表达已明显减少,5 d时进一步减少,10 d时仍显著低于对照组。GLUT3表达减少最显著的部位为海马CA1区。结论:H IBD后脑内GLUT1和GLUT3的表达异常可导致脑能量代谢途径改变,加重缺氧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及影响损伤神经元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