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1984年3月~1985年5月间对9例低位直肠癌实施 Miles 术式行腹会阴联合切除,在会阴部原肛门部位于结肠残端模拟原肛门直肠的原理作结肠套叠式肛门重建,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女5例,男4例,年龄20~75岁,平均52岁,其中术后自觉会阴部肛门管理不便,术后一年改为腹壁人工肛门,后并发癌肿盆腔,肝脏转移死亡1例,术后14个月肝转移死亡1例,失访1例。该组患者的肿瘤距肛门的距离(肿块下缘)分别为4cm2例,5cm2例,6~7cm3  相似文献   

2.
肛管、直肠下段癌以往常规施行腹会阴联合切除、腹部结肠造瘘(miles'手术)。但遗留永久性腹部人工肛门,给患者及家属在生活上造成不便及精神上的压力,有的患者甚至拒绝手术,贻误治疗。为减少和避免腹部人工肛门,提高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我院自1985年12月起行会阴部结肠套叠式人工肛门术,至今共施行20例,现将我们的体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20例,女8例。年龄最小者31岁,最大者59岁。肿瘤距肛门缘3—5cm 者13例,6—9cm 者7例。病理分期:Dukes A 期2例,B期8例,C 期10例。距肿瘤上界切除肠管的长度,最长者30cm,最短者10cm。20例大体标本切端均无癌细胞残留。  相似文献   

3.
34例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局部切除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的合理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治疗的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均有术后病理证实。其中高分化腺癌13例,中分化腺癌14例,高-中分化腺癌5例,低分化腺癌2例。肿瘤浸润黏膜层12层,浸润黏膜下层18例,浸润肌层4例。术后复发6例,转移4例。本组病例随访5年,失访3例,随访期间,死亡6例,余均存活至今。结论对于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的患者只要符合适应证,施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治疗,既能达到根治术的疗效,又能保留肛门及排便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围手术期的处理、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术后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46例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患儿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结果 随防3~12个月,2例大便失禁及污粪,3例术后肛门狭窄,扩肛3个月后行二次肛门成形术.结论 术者要充分了解肛门直肠排便解剖生理,通过手术恢复直肠肛门的解剖位置,使患儿能达到自控排便的功能,术后坚持扩肛及排便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扩约肌和直肠后壁肌鞘切除对预防巨结肠根治术后巨结肠性肠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6~2006-06我院46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患儿的手术以及诊疗经过.结果:46例巨结肠中35例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11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小肠结肠炎3例,术后吻合口瘘1例,直肠肌鞘感染1例,便秘2例,肛周红斑及糜烂4例,均经治疗痊愈,随访2个月~4年,2例全结肠型每日排便3~5次,1例轻度污粪,其余患儿肛门无狭窄,每日排便1~3次,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改良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较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更安全易行,可有效预防术后便秘和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改良Bacon’s术在低位直肠肿瘤保肛术中的作用和优势。方法对21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行腹腔镜下改良Bacon’s术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拖出肠管大出血1例,吻合口狭窄2例。半年后患者可控制排气排便。排便次数:1~2次者5例,3—4次者10例,〉4次者6例。肛门节制功能评价:优12例,良9例。随访9个月至4年,肝脏转移1例,无穿刺孔种植转移。结论腹腔镜下改良Bacon’s术无吻合口漏,创伤小,恢复快,术中不需使用双吻合器,住院费用低,疗效确切,可以作为低位直肠肿瘤保肛手术的一种备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我院从1974年10月~1992年10月,统计直肠癌手术共50例,其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共1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48.5岁.癌下缘距肛门4~7cm,平均6.2cm.手工吻合9例,吻合器吻合4例,结肠拉下术2例.井发症:吻合口漏3例,肛门狭窄2例,盆腔感染2例,病理诊断粘液性腺癌2例,腺癌7例(Ⅱ~Ⅲ级).随访:6例排控良好,2例1年后吻合口复发再次手术.1例术后2年出现肝脏转移,其余6例排控尚好,肛门周围皮肤糜烂.2 讨论当代治疗学的重要课题,是对直肠癌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手术后的排便功能,所以最近盛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治疗方案,据浜野氏报告,直肠癌的237例中,对肛门侧癌变浸润的组织学检查,有207例其浸润范围在1cm以下,所以在距离肿瘤下缘3cm部位切除直肠癌,是可以保留肛门而不会发生内缩的危险.2.1 目前保肛术式繁多,一定要掌握好保肛术的适应症:(1)肿瘤距肛缘至少不低于5~6cm;(2)肿瘤为乳头状腺癌或分化为Ⅰ~Ⅱ级腺癌;(3)直肠周围组织中无明显癌浸润.手术过程当中,要充分游离直肠后壁组织,使直肠延伸3~5cm长度,再切除肿瘤远端正常肠管壁,注意提肛肌有无受损和提肛肌上残留直肠长度,再来决定是否保肛手术.而不能凭术前的直肠指检下结论,提肛肌上残留直肠长度>2~  相似文献   

8.
李延群  张庆怀 《天津医药》1999,27(7):441-442
直肠癌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且术后留下永久性腹部造口,给病人生活增加了不便,因此越来越多的病人,特别是中青年患者要求避免腹部造口。有资料表明直肠下部癌保肛术的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与Miles手术无甚差异[2]。我们自 1993~1997年对 20例低位直肠癌实施了保留肛门外扩约肌会阴造瘘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12例,年龄22~56岁,平均43岁。肿瘤下界距肛缘4~6 cm。肿瘤侵犯肠管周径的范围,累及1/3的11例,1/2的6例,2/3的3例。术后病理报告,中分化腺癌 18例,低分化和粘液腺癌各 1例。 Dukes氏分期:A期…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距肛门7cm以内者多采用Mile′s术,但不少患者难以接受永久性结肠造痿这一术式。本院自1974年至1984年对准备做Mile′s术的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先经直肠肛管结合部组织的快速病检,选择其中病检阴性者改做直肠拖出内翻切除术保留肛门,并经3至10年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11例。年龄为44至65岁,平均51.7岁。其中腺癌18例,粘液腺癌1例,肿瘤直径在3cm以内5例,3.1~5cm共14例。肿瘤距肛门缘最近为4.8cm,最远8.1cm,  相似文献   

10.
总结对34例直肠癌保留部队外括红肌结肠套叠人工直肠角式肛门重建术患者术后会阴部的护理,因采用系统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有菌切口的一期愈合率。缩短了愈合时间,确保手术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TME)臀大肌转移原位肛门重建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肛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共行上述手术56例,为临床研究组,另51例Miles手术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起床活动时间,术后一年内新肛门排便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无死亡、心肺并发症病例,无腹壁肿瘤种植转移病例;研究组术中平均失血量小于80ml,术后疼痛用止血药平均1.2d,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5d,术后起床活动平均1.2d,平均39d有便意感,干便可控。平均3.5次/d大便。会阴重建肛门测压96毫米水柱以上;对照组术中平均失血量约200ml,术后疼痛用止血药平均2.6d,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1d,术后起床活动平均2.6d,39d无便意感、控便能力很差,大便次数无法统计。腹部肛门测压18毫米水柱以下。结论腹腔镜下直肠TME、臀大肌转移原位肛门重建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肛管癌,腹壁损伤程度、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时间、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肛门直肠肌鞘内病变黏膜切除,保留直肠肌鞘约6cm,沿结肠壁处理系膜血管,结肠拖出并在齿状线以上吻合。结果18例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平均术后住院8d,随访3~24个月,患儿排大便2~4次/d,无明显大便失禁和肛门狭窄(术后坚持扩肛半年)。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本术式创伤小,无腹部并发症,不留手术瘢痕。  相似文献   

13.
直肠肿瘤再手术会阴肛门重建,是消化道治疗与康复的新课题,已行腹壁造瘘的部分直肠肿瘤患者要求恢复会阴排便,或保留肛门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仍然要求会阴排便者,可选择性原位肛门重建,本文结合手术体会进行讨论,并报告如下:1再手术的概念与分类中晚期直肠癌术后部分病人局部复发再手术将不可避免[1],再手术切除肿瘤时根据局部病变情况行会阴肛门重建。局部复发只要括约肌未受侵犯,仍可保留括约肌,仅重建直肠或阴道、膀胱等,其大便控制满意,而外括约肌需要同时切除者则需同时重建内外括约肌;会阴切除腹壁造瘘后希望会阴排便者,可关闭造瘘口,…  相似文献   

14.
直肠低位肛管癌根切时应用结肠套叠式原位人工肛门成形术(附9例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医院黄恕清南平市立医院郑国强我院于1986年6月至1990年12月共收治直肠低位肛管癌患者9例,采用结肠套叠式原位人工肛门成形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在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P)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12月共对11例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其中FAP9例、UC2例,应用J型贮袋8例、S型贮袋3例。结果该术式并发症少,肛门功能良好,无夜间漏便,大便次数平均3~5次/日,夜间0~1次。一例S型贮袋出现贮袋炎,经保守治疗好转。无手术死亡及吻合口瘘,未发生癌变,病人对生活质量感到满意。结论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门吻合术治疗可维持FAP与UC患者肛管自控功能和可接受的大便次数,术后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人们逐渐注意到某些结直肠癌患者具有家族史,现将我们遇到的4例家族性结直肠癌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 [例 1]男,50岁。主因便血3个月于1999年12月2日入院。经纤维结肠镜检查以及局部活检示直肠下段高分化腺癌。于1999年12月29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物位于直肠中下段于直肠腹膜返折处,单个,位置较低,约有 3 cm × 3 cm大小,隆起于肠腔,但未穿透肠壁,约占肠管1/2,表面有坏死物附着。乙状结肠系膜上有两个孤立硬结,切除后病理检查示:纤维钙化结节。系膜无明显转移,但肝  相似文献   

17.
1993年1月~2000年6月收治10 例直肠腺瘤,进行临床和病理相互协作,以求找到最佳的手术方案.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直肠腺瘤病例10 例,女7 例,男3 例,年龄29 岁~69 岁.良性腺瘤8 例(80 %),腺瘤癌变2 例(20 %).临床症状:大便带血,以鲜红血为主,肛门时有坠胀和疼痛感.病程1周~7个月.肛门指检:7 例手指可触及瘤体,其中3 例瘤体有活动度.直肠镜检查:10 例都能观察到瘤体,距肛门4 cm~11 cm范围,其中距肛缘7 cm以内者6 例.瘤体大小:最小0.8 cm×0.6 cm×0.6 cm.最大5 cm×3 cm×3 cm.直径超过2 cm者8 例.单发性9 例,多发性1 例.9 例瘤体为广基,1 例有蒂.形态以"桑椹”状和"菜花”状为主.其中6 例按病理医生的要求取活检送检.  相似文献   

18.
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方法的探讨(附24例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八九医院(043014)周全胜,宋宏儒我院自1988年以来,采用保留肛门的手术方法治疗低位直肠癌24例,疗效满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24~66岁。肿瘤下缘距肛缘6~6.8cm,平均6.2cm。肿瘤切除后剩余的远端直肠段在1.0~2.0cm者3例,保留远端直肠3cm以上者10例,无保留直肠者11例。二、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2个月,DukesA、B期生存三年以上者9例,术后2年以上者8例,术后4个月~1年者5例。有2例DukesC期者,因肿瘤复发和转移,分别于7、ll个月死亡。术后排便功能恢复情况:本组10例保留远端直肠粘膜3cm以上者,排便功能均为Ⅰ级(干稀便控制均好),保留远端直肠粘膜在3cm以下者3例,排便功能Ⅱ级(干便控制好,稀便控制差),且术后三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未保留直肠粘膜者l1例,其中3例排便功能为Ⅱ级,8例为Ⅲ级(大便无规律,内裤常有粪迹)且术后四周逐渐恢复。三、手术方法:腹部手术操作与Miles手术相同。于乙状结肠动脉根部切断结扎血管,充分游离乙状  相似文献   

19.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较常见且易误诊,我院于1985年~1994年以“直肠癌”收治本病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均系已婚妇女,年龄29~42岁,平均36岁。病程3个月~9年。主要症状:周期性便血伴下腹痛3例,以月经期显著,停经后消失;排便次数增加,大便变细3例。全组病例均无里急后重、脓血便,无手术史。 1.2 直肠指诊 6例均于直肠距肛缘6cm~  相似文献   

20.
田新 《青岛医药卫生》2007,39(4):271-272
我科1995年~2006年共做各种肛肠手术15000余例,发生术后大出血10例,另有外院转来肛肠术后大出血22者例,共救治32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8例,女4例;年龄6~76岁。结直肠术后6例,肛门部手术26例;原发性出血18例,占56%,多为青壮年,较少有合并症;继发性出血14例,占44%,多为中老年。外科手术性出血29例,手术合并凝血机能障碍性出血3例。2大出血原因分析2.1术者因素挂线结扎手术结扎线不紧或残留过短。硬化剂注射过量,过于集中或注射深度不当,药液侵蚀肌层血管,或胶圈套扎面积过大,痔核坏死脱落时加之大便干结,或排便过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