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窒息患儿早期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窒息患儿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足月重度窒息组、足月轻度窒息组、早产重度窒息组、早产轻度窒息组同时选取无窒息缺氧新生儿为对照组,分析每组新生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并进行比较。结果足月窒息患儿与对照组比PT、Fg、APTT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窒息程度的增加D-D显著升高(P0.05),而PLT显著降低(P0.05);APTT在轻度及重度窒息早产患儿中较足月患儿显著升高(P0.05),PT在重度窒息的早产患儿中较足月患儿显著升高(P0.05),Fg、PLT在轻度及重度窒息早产患儿中较足月患儿均显著降低(P0.05),D-D仅在重度窒息的早产患儿中较足月儿显著升高(P0.05)。结论新生窒息患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监测凝血功能对降低因窒息导致的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早产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60例,其中轻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Ⅰ组),重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Ⅱ组),无新生儿窒息缺氧早产患儿20例(对照组)。检测所有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Ⅰ组患儿PT、APTT、Fbg、TT、PLT、FDP和D-D二聚体均无显著差异(P〉0.01),观察Ⅱ组患儿PT、APTT、TT和PLT均无显著差异(P〉0.01),Fbg明显降低(P〈0.01)而FDP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1)。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降低、FDP升高和血浆D-D二聚体升高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与窒息程度、器官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对50例窒息新生儿进行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分别按窒息程度、器官损害程度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轻度窒息组、单器官损害组比较,重度窒息组、多器官损害组PLT显著降低,MPV与PDW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测定有助于判断新生儿窒息及器官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并脑损害的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1999年 5月~ 2 0 0 3年 1月被确诊为新生儿窒息并脑损害 5 0例患儿的血小板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及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进行动态观察 ,并与 3 0例窒息无合并脑损害组及 3 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比较 ;脑损害组中合并颅内出血组 3 0例血小板参数与无颅内出血组 2 0例作比较。结果 :①新生儿窒息并脑损害组急性期 (出生后第 1天 )较无合并脑损害组及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而MPV和PDW与无脑损害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 ,差异显著 (P <0 0 1)。在恢复期 (生后第 7天 ) ,三组的PLT、MPV和PDW之间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②急性期脑损害组中合并颅内出血组PLT较无颅内出血组明显降低 (P <0 0 1) ,而MPV和PDW较无颅内出血组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动态监测可作为判断窒息的预后及早期颅内出血倾向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先兆子痫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轻度、重度子痫患者及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LT在子痫组较正常孕妇显著降低,且随着子痫病情的加重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6,P<0.05);而PCT、PDW及MPV较正常孕妇升高,随着病程的加重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85,F=27.18,F=30.08,P<0.05);子痫组患者PT、APTT较正常孕妇显著降低(F=40.87,F=16.09,P<0.05),且随着子痫病情的加重而降低;而TT及Fg较正常孕妇显著升高(F=18.49, F=3.09,P<0.05),随着子痫病情的加重而显著升高;重度子痫患者D-二聚体水平分为>246μg/L组较<246μg/L组母体并发症显著增加。结论子痫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发生了改变,临床检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能够为子痫的早期诊断、病程判定及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重度子痫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度子痫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参数检测指标的变化及重度子痫与凝血系统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对45例重度子痫,45例晚期妊娠妇女,45例非妊娠妇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与非妊娠妇女组相比,晚期妊娠妇女组、重度子痫组,胛缩短,FIB明显升高,PLT减少,APTT无明显变化,MPV、PDW增高。而重度子痫患者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TT存在明显的延长,PCT增高。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及重度子痫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前进行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重度子痫的监测及防治,减少产科意外,提高产妇及婴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闫玉梅 《现代护理》2003,9(3):214-215
目的 探讨新法复苏用于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8年1月-2001年12月应用新法复苏的46例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病例(新法组),并与1996年1月-1997年12月采用旧法复苏的48例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病例(旧法组)进行5分钟Apgar评分及初期预后的对照分析。结果 新法组5分钟Ap8ar评分1—3分2例,占4.35%;4—7分24例,占52.17%,8—10分20例,占43.48%;死亡1例。旧法组5分钟Apgar评分0分1例,占2.08%;1—3分9例,占18.75%;4—7分28例,占58.33%;8—10分10例,占20.83%;死亡9例。复苏成功率及病死率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新法复苏明显优于旧法,普及推广新法复苏对抢救重度窒息新生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骨股头坏死是临床常见病,是由外伤、酒精、激素等病阂引起。近年有学者提出血管内凝血学说,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研究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报道用中药活血化瘀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有效。为探讨股骨头坏死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我们选择了30例Ⅰ~Ⅱ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胆红素的变化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及凝血异常的规律。方法将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3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纳入观察组,并根据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将TBIL257μmol/L的17例患儿设定为A组,而TBIL≥257μmol/L的18例患儿设定为B组。选择同期的35例健康新生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上述新生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PLT、APTT、PT、TT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而FIB水平则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为22.8%,对照组发生率为5.7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PLT、APTT、PT、TT等指标水平均高于A组,FIB水平则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增多症患儿外周血TBIL恢复正常时间明显长于PLT正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PLT会增多,且更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随着血清TBIL水平不断升高,会加重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情况;患有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TBIL恢复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骨股头坏死是临床常见病,是由外伤、酒精、激素等病阂引起。近年有学者提出血管内凝血学说,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研究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报道用中药活血化瘀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有效。为探讨股骨头坏死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我们选择了30例Ⅰ~Ⅱ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非孕妇女50例、正常晚孕妇女50例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128例(其中轻度40例,重度68例,子痫20例)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的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与正常晚期妊娠组和正常非孕妇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病情加重差异有增大趋势。结论正常晚孕妇女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因此,产前测定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监测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1年1月~2004年12月被确诊为新生儿HIE的72例患儿的血小板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动态观察,50例正常的足月儿作为对照组,两者进行比较。结果①HIE患儿急性期PLT较对照组明屁降低(P〈0.01),MPV和PDW则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两组恢复期PLT、MPV和PDW无明显差异(P〉0.05)。②HIE患儿PLT随病情加重而下降(P〈0.05或P〈0.01),MPV、PDW则随病情加重而增高(P〈0.05,P〈0.01)。结论动态观察HIE患儿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HIE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各风险指标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病例111例,健康对照组104例,在发病24 h内检测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参数、凝血参数,并对各风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梗死组血中IL-6、hs-CRP、血小板数量(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6、MPV、hs-CRP、PDW、D二聚体、FBG等为急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为2.527、1.570、1.478、1.456、1.345、1.128。结论血清IL-6、MPV、hs-CRP、PDW、D二聚体、FBG等均为急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监测其变化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指标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227例肝病患者及96例健康对照者,检测样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肝功能Child-Push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各组指标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凝血功能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肝炎组的凝血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pT<0.05、PAPTT<0.01、PTT<0.05、PFIB<0.05).肝硬化Child-Push C级的凝血功能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且与Child-Push A级有显著性差异(PpT<0.01、PAPTT<0.05、PTT<0.05、PFm<0.01).肝硬化Child-Push B级的凝血功能与健康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PT<0.05、PAPTT<0.01、PTT<0.05、PFm<0.05).肝硬化组的血小板总数及相关指标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PLT<0.01、PMPV<0.05、PPCT<0.01、PPDw<0.01),慢性肝炎组血小板总数及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PLT<0.058、PpCT<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相关指标的检测对评价肝脏受损程度、评估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及患者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丁胺卡那霉素对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试验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止血功能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丁胺卡那霉素分别与献血者富血小板血浆和乏血小板血浆作用,分为4组:0 mg/L组、30 mg/L组、91 mg/L组和910 mg/L组.以血小板聚集分析仪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化血小板P-选择素、GPⅡb/Ⅲa及Fg-R表达水平,以血液凝固分析仪测定PT、APTT、TT及Fg水平.以前述4种浓度丁胺卡那霉素以及62.5 U/ml肝素钠和109 mmoL/L柠檬酸钠分别与新鲜全血作用,测定CT及血浆Ca2+浓度.分别检测1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在丁胺卡那霉素常规剂量治疗前和治疗后30 min 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选择素、GPⅡb/Ⅲa及Fg-R表达水平,并测定PT、APTT、CT和血浆Ca2+浓度.结果 30 mg/L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选择素和Fg-R分别为(65.8±3.9)%、(9.2±1.0)%和(12.6±1.7)%,显著低于0 mg/L组的(88.0±4.6)%、(16.1±1.3)%和(31.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442、8.432和9.993,P均<0.01);30 mg/L组APTT(80.5±6.8)s和CT(857±66)s明显高于0 mg/L组的(33.0±3.6)s和(447±3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312和13.211,P均<0.01);丁胺卡那霉素浓度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显著负相关,与聚集的抑制率呈显著正相关,与APTT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32、0.939和(>0.870),P均<0.05];30 mg/L组,91 me/L组和910 mg/L组呈剂量依赖性抑制P-选择素和Fg-R表达及使CT增加[F组间=21.44、26.24和(>29.81),P均<0.01].0 mg/L组、30mg/L组、91 mg/L组和910 mg/L组PT值分别为(14.7±1.9)s、(15.2±1.7)s、(15.6±1.5)s、(22.1±2.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1,P<0.05),而GPⅡb/Ⅲa、TT、Fg以及血浆Ca2+浓度在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丁胺卡那霉素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51.6±10.1)%、P-选择素(6.8±1.8)%和Fg-R(20.1±5.8)%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6.8±11.4)%、(10.9±3.1)%和(28.5 ±7.4)%,APTT(49.8±5.9)s和CT值(660±59)s则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6.9±3.8)s和(410±4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56、8.875、7.423、10.012和11.322,P均<0.01).治疗前、后GPⅡb/Ⅲa、PT和Ca2+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胺卡那霉素通过抑制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活化和释放反应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能通过抑制内源凝血系统因子途径而抑制凝血功能,从而对止血功能有抑制作用;应用丁胺卡那霉素抗感染治疗可能有发生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探讨这些指标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9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正常妊娠妇女9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妇女进行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的检测,并比较和分析两组各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各项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差异有增大趋势。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妇女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产前行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的检测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波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7):1394-1395,1397
目的研究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提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2011年间150例住院治疗的妊娠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的妇女各50例,将她们定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非孕期妇女50例,定为对照组。采用RT-2204C半自动四通道血凝分析仪对两组患者在妊娠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进行动态的检测。结果妊娠早期的比较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提示无明显差异;而在妊娠中、晚期的比较上两组有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处理,P<0.05,提示妊娠中、晚期妇女的PT、APTT、INR等指标较非妊娠妇女明显缩短而TT、FIB明显增加,并且随着临产期的靠近变化逐渐增大。结论在妇女的不同孕期凝血功能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这时动态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对预防孕期及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his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oxidative stress in asphyxiated infants delivered at more than 37 weeks of gestation.

Material and Methods

Thirty-seven neonates were stratified into 3 groups: the first group experienced hypothermia (n = 6); the second received hypothermia cooling cup treatment for 3 days, normothermia (n = 16); and the third was the control group (n = 15).Serum total hydroperoxide (TH), biological antioxidant potential, and oxidative stress index (OSI) (calculated as TH/biological antioxidant potential) were measured within 3 hours after birth.

Results

Serum TH and OSI levels gradually increased after birth in hypothermia and normothermia cases. At all time points, serum TH and OSI levels were higher in hypothermia and normothermia cases than in control cases. Serum TH and OSI levels were higher in normothermia cases than in hypothermia cases at days 3, 5, and 7.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hypothermia attenu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ic oxidative stress in asphyxiated newbo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