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老年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老年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重点护理内容.结论:严密细致的病情观察和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抢救与护理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病率高,早期诊断困难,且多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病情复杂,死亡率高.其原发病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本组病例经紧急抗休克治疗后,手术治疗59例,治愈41例(69.5%);非手术治疗16例,治愈5例(31.2%),两组治疗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组75例患者病死率为38.7%(29/75),主要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58.6%(17/29).治疗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比较常见,发生率分别为36%(27/75)和32%(24/75).结论 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对策应首先积极抗休克治疗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手术,注意控制感染并早期防治MODS,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革新  周日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6):2202-2203
目的:探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诊治方法,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96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腹症的原发病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治疗87例,手术治愈率93.1%(81/87),非手术治疗9例,均死亡。本组共死亡15例,病死率为15.6%。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共12例,占80%。结论: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首先应抗休克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控制感染,早期防治MODS,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我院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70例,其中手术治疗组40例,一般治疗组30例,早期诊断患者急腹症病因并实施相应治疗方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急腹证并发感染性休克多好发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发病率为45.7%;手术治疗为解除病因缓解临床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总有效率为97%,高于一般组,所有数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多样,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为缓解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相关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主要临床特点和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相关急腹症发生感染性休克8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分析发生感染性休克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表现为表情淡漠者最多,为77例(96.25%),其他为四肢苍白厥冷者74例(92.50%),不安烦躁者71例(88.75%);低血压患者占总数的98.75%(79/80);尿量少的患者居多,共66例(82.5%),大于400 m L的患者为14例(17.50%);高烧与低烧患者所占比例差距不大。采取手术治疗者67例,非手术治疗者13例;手术治疗的总治愈率是83.58%,非手术治疗的总治愈率是53.8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无手术干预、慢性病史以及合并器官衰竭个数(≥2)是胃肠相关急腹症发生感染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密切注意胃肠相关急腹症发生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及时尽早采取手术及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良好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病多为重症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抗休克治疗后,33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率为:84.8%(28/33),非手术治疗3例,均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占25%;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占13.8%。本组36例病死率22.2%(8/36),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62.5%(5/8)。结论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控制感染,早期防治MODS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郭伟  陈远光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284-1285
目的 探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原发病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本组病例经紧急抗休克治疗后,手术治疗72例,治愈59例(78.7%);非手术治疗23例,治愈10例(43.4%),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95例患者病死率为27.4%(26/95),主要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57.7%(15/26)。治疗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比较常见,发生率分别为35.8%(34/95)和30.5%(29/95)。结论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体克的治疗对策应首先积极抗体克治疗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手术,注意控制感染并早期防治MODS,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82例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分析 82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82例中男 5 8例 ,女 2 4例 ,年龄 (4 7.1 2± 1 3.5 5 )岁 ,轻度休克 37例 ,中度 2 9例 ,重度 1 6例。抢救成功 70例 (85 .37% ) ,术后死亡1 2例 (1 4 .6 3% )。结论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对策为在经典抗休克疗法同时尽早手术 ,适时应用 KATP通道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渗液体复苏方案治疗急腹症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急腹症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7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治疗,观察组给予高渗液体复苏方案治疗,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输液量为(1123.23±321.21)mL,治愈率为95.71%,死亡率为4.28%,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为7.14%;对照组的输液量为(3432.63±456.32)mL,治愈率为81.43%,死亡率为18.57%,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0%。两组患者在输液量、治愈率、死亡率、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渗液体复苏方案治疗急腹症合并失血性休克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均行细菌培养实验,对休克进行临床分级,在明确致病菌和休克程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进行基础性治疗,1例患者采用保守方式治疗,另外63例患者同时进行手术治疗,统计并分析临床综合治疗情况。结果:本组64例患者临床成功救治率为84.4%,死亡率为15.6%;主要因MODS或呼衰发生死亡;肝脓肿并破裂患者死亡率较高,2例患者中1例发生死亡,死亡率50.0%。结论: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应尽早行细菌培养实验,明确致病菌,并同时确定休克程度,以更有针对性进行基础性治疗,并在此基础上主要采用手术等方式治疗,以利于治疗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急救治疗与护理干预。方法:总结分析本科2008年11月~2011年12月67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临床对症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治愈率90.2%,非手术治疗患者治愈率62.5%,2组患者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非手术治疗组。结论:对腹部闭合性损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首先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采取积极护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是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病多为重症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抗休克治疗后,33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率为:84.8%(28/33),非手术治疗3例,均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占25%;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占13.8%。本组36例病死率22.2%(8/36),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62.5%(5/8)。结论 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控制感染。早期防治MODS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治疗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围麻醉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1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9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的方式进行麻醉;选取本院于2014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93例作为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进行麻醉.诱导期(T1)、插管时(T2)、拔管时(T3)以及拔管后(T4)四个时间段观察两组患者MPA、HR以及SpO2数值以及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率.结果 两组患者SpO2不具有明显差异,诱导开始前两组患者MAP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开始后观察组MAP数值与HR数值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全麻的临床效果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麻醉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应当在临床中予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影响,积累有效经验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取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阻滞组(50例)和静吸组(50例);阻滞组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静吸组进行气管内插管静脉吸入麻醉。结果:麻醉后,(1)阻滞组与静吸组的MAP和HR存在明显差异,且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从苏醒时间、镇痛效果上看,阻滞组明显优于静吸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从不良反应看,阻滞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静吸组(P<0.05)。结论: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围麻醉期,硬膜外阻滞麻醉生命体征相对平稳、麻醉清醒快、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总结基层医院处理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的方法和经验 ,对 66例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本组原发病前 3位分别为绞窄性肠梗阻、伤寒并肠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治疗 5 8例 ,手术治愈率72 .4% (42 /5 8) ,非手术治疗 8例 ,均死亡。本组死亡共 2 4例 ,病死率为 3 6.4% ,死亡原因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共 17例 ,占 70 .8%。认为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必须作紧急抗休克治疗 ,及时以最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处理原发病灶 ,合理应用抗生素 ,注重防治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重症监护病房发生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CRP治疗前后变化以及临床治疗。结果经干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5%,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5%,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经治疗后CRP检查值趋于正常值,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有着积极影响,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措施在腹外伤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急诊收治的腹外伤患者共150例,上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脏器损伤。上述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主要实施非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手术治疗。结果:2组患者均根据具体病情给予积极恰当的施救,具体治疗效果如下:观察组患者中治愈97例,3例患者死亡,其中失血性休克1例,感染性休克例,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死亡1例。对照组患者中41例患者治愈,其余9例患者中,3例合并颅脑损伤脑疝死亡,2例患者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患者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感染性休克。观察组治愈率为97.0%,对照组治愈率为82.0%。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是腹外伤救治中的有效治疗措施,但要根据患者具体伤情和病情,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对40例患有急性腹膜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对该4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静吸组18例和阻滞组22例,观察两组在进行麻醉之后患者的相关数据变化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良反应。结果入室前,静吸组与阻滞组相关数据指证均没有任何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麻醉诱导期之后,两组心率方面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SPO_2维持在98%,拔管过程中,静吸组的心率明显高于阻滞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阻滞组在麻醉效果上看,不良反应更少。结论运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方式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麻醉效果较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出血及感染性休克时的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86例急腹症合并休克的临床资料。结果286例患者中出血性休克占79.72%(228/286),以外伤性肝脾破裂为多;感染性休克占20.27%(58/226),原发病以急性梗5且性化脓性胆管炎为主;抗休克治疗结合手术254例,治愈率93.87%。非手术治疗10例,全部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6例,总发生率为9.09%(26/286),计出血性休克占7.46%(17/228),感染性休克占18.97%(11/58),多发生于病程的1~2天;急性肾功能衰竭,总发生率10.84%(31/286),出血性休克占10.09%(23/228),感染性休克占13.80%(8/58);应激性溃疡,总发生率为14.6%(33/286),出血性休克占7.34%(21/228),感染性休克占20.69%(12/58);本组286例,病死率11.95%(27/286)。死亡原因主要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74.07%(20/28)。结论 外科急腹症合并休克时,首先是抗休克,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早期防治MODS,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和护理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感染性休克的新生儿53例,其中山莨菪碱治疗组28例和非山莨菪碱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吸氧、抗感染、补充血容量等常规治疗、观察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加用大量山莨菪碱治疗。结果:山莨菪碱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死亡率分别为92.85%、7.15%,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死亡率分别为64.00%、36.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山莨菪碱辅助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