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腰椎小关节受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支配,脊神经后支是其主要的传入中枢通路,Bogduk[1]曾通过解剖学研究证明了腰脊神经后支在腰痛的病因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充分了解腰脊神经后支的解剖后,于2010年6月—2011年6月间对40例患者采用C形臂X线引导下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关节突源性腰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 C 形臂引导下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密集型银质针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37例腰椎术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密集型银质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治疗前、后采用 VAS 评分系统进行疼痛评定与腰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分,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后随访第6个月进行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 评分与 OD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周,治疗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 形臂引导下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密集型银质针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具有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支阻滞对椎间关节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并与单纯椎间关节阻滞相比较,以探讨其是否存在优越性。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为对照组,采用椎间关节阻滞;B组采用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史阻滞。采用数字分级法(NR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A组与B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B组疗效明显好于A组(P〈0.01)。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对椎间关节综合征都有良好疗效,而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支阻滞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寻找提高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症的最佳方案.方法 将80例腰脊神经后支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银质针加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电针加红外线治疗,分别在1周、1月、4月记录V S A评分及V S A下降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VS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治疗组VSA评分及VSA下降率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意义.结论 银质针加神经阻滞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症,确有较好效果,不失为治疗本病较佳疗法.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颈椎小关节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颈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可行性、准确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4例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在6~13 MHz高频超声探头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使用C臂机验证.观察注射后患者的痛温觉变化(减退或消失为有效,无改变为无效)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探讨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共进行.67次穿刺,其中64次有效,3次无效.经C臂机验证,穿刺准确率为94.03%(63/6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观察点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治疗后2h的有效率为95.83%(23/24),治疗后14 d的有效率为79.17%(19/24).操作过程中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发生硬膜外注射、血管内注射、脊髓损伤、神经损伤、血肿等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颈椎小关节综合征具临床可行性,准确性、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急性腰扭伤是常见多发病 ,目前治疗常用理疗、按摩及痛点注射封闭等 ,疗效不确切或不理想。我院在传统疗法上改进 ,用 0 2 5 %布比卡因 (Bupivacaine)加地塞米松阻滞腰脊神经后支治疗急性腰扭伤 40例 ,疗效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40例是我院 1 999年 8月~ 2 0 0 0年 1 0月。门诊病人男 35例 ,女 5例。年龄 1 8~ 5 3岁 ,病程 2小时~ 2天。诊断依据 :有明显腰扭伤史 ,腰部疼痛 ,活动功能受限或障碍。腰椎间或椎旁有压痛点 ,腰部肌肉僵硬 ,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X线片检查腰椎及椎间盘无异常。治疗方法 :取… 相似文献
8.
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约占非特异性腰痛的80%,目前存在着诊断混乱、疗效差的状况。为了明确病因,我院进行了长期的基础研究,做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几类关于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解剖分析和病因诊断:(1)解剖分析:腰脊神经后支和臀上皮神经的解剖特点与腰腿痛的关系;(2)病因分析:①椎间小关节综合征;②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③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④肌肉、韧带源性。此几类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分析供同行参考、商榷。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9-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9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药物治疗,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不良反应情况、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时、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IL-1β、TNF-α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IL-1β、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治疗中,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的疗效显著,可以降低患者疼痛感,改善IL-1β、TNF-α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2):128-130
[背景]评价数字血管减影机引导下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结合椎间关节注射技术治疗腰椎椎间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病例报告]选择120例腰椎椎间关节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椎间关节注射组(F组,n=60)和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结合椎间关节注射组(FB组,n=60).比较治疗前后1周、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生存质量评分(QOL)及疼痛缓解率,并评估介入操作的安全性.结果见,治疗后FB组和F组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周、1,3,6个月时FB组VAS,QOL及疼痛缓解率均明显优于F组(P<0.05).[讨论]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结合椎间关节注射技术治疗腰椎椎间关节综合征效果满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111-1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消炎镇痛药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腰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治疗结束后半年的VAS评分,根据VAS评分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半年的副作用。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显著差异;出院时和治疗结束后半年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半年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半年均未出现背部皮肤感觉功能缺失和神经根损伤等副反应。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其临床疗效显著,疗效持久,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骶丛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10年3月北京航天总医院疼痛门诊和同时期骨科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1例(疼痛门诊30例为A组,男24例,女6例;骨科住院31例为B组,男23例,女8例),A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骶丛阻滞疗法,B组应用骨科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保守治疗方法,即卧床休息、物理疗法、镇痛药物、营养神经药物、活血药物等.两组均记录一般状况、静止走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 A、B组治疗末次后走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6±0.6)、(3.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末次后ODI评分分别为(12.1±6.8)、(24.6±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末次后患者满意率分别为10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腰骶丛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临床安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评价悬吊推扳法和侧卧斜扳法在滑膜嵌顿型腰椎小关节紊乱治疗中的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 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来我院急诊就诊的滑膜嵌顿型腰椎小关节紊乱病人134例,随机平均分成2组。其中一组用悬吊推扳法治疗,另一组用侧卧斜扳法治疗。比较两种手法治疗前、后患者腰痛、棘突偏斜、腰椎活动受限三种主要临床表现的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经手法治疗后,腰部疼痛、棘突偏斜、腰椎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P〈0.01)。悬吊推扳法和侧卧斜扳法的疗效指标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手法治疗滑膜嵌顿型腰椎小关节紊乱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并且悬吊推扳法优于侧卧斜扳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SNRB)与椎旁神经阻滞(PV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患者,随机分为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组(A组)和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比较两组得宝松用量、局麻药混合液用量、加用镇痛药物15服情况。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4d疼痛VAS评分、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得宝松、局麻药混合液用量较B组少,加用镇痛药物比率A组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4dA组VAS评分优于B组,A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相比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疼痛反复发作改手术治疗。结论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目标性强、准确性高、安全、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而腰椎旁神经阻滞因盲目注药存在药物注入血管和神经根袖内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比较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生命体征的影响和麻醉效果的差异。②方法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为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器定位技术,于腰丛给予0.33%罗哌卡因30mL,坐骨神经给予0.33%罗哌卡因20mL;B组选择13,4间隙入路穿刺,给予0.5%的罗哌卡因2mL。观察两组患者阻滞后心率、血压、变化及感觉神经阻滞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效果。⑧结果A组的血流动力学较B组稳定,而两组麻醉方法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无显著差异,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较B组少见。④结论PNS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起效迅速,麻醉效果较完善,术后并发症少,是膝关节置换手术一种较为适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手法复位、药物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患者15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78例。治疗组予药物注射、电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予药物注射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个月时采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及Schober指数评定;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及3个月后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2组患者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月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P<0.05),且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月时,治疗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Schober指数评定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药物注射、电针及手法复位的综合疗法与药物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比较,具有更好的缓解疼痛、改善腰部活动功能及提高临床疗效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0.5%、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1~2级拟行单侧下肢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以0.5%和0.75%的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阻滞后30分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术中患者自觉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但0.75%罗哌卡因组比0.5%罗哌卡因组运动和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延长,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患者满意率高。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比0.5%罗哌因作用更完善,持续时间更长,对于下肢深部手术和术后镇痛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