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斜视儿童的屈光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446例共同性斜视儿童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屈光状态。446例中,383例为内斜视,63例为外斜视。98%以上的内斜视者为远视或远视散光。先天性和非调节性内斜视中,约一半病例为轻度远视,平均屈光度分别为+3.18和+3.35度。调节性内斜视中,93%的患者有3度以上远视,平均屈光度+5.99度。调节性内斜视的远视度比其他斜视的高(P<0.01)。本组病例中,约40%有屈光参差,最高者两眼相差7度,但80%相差不超过2度。连续2~9年观察136例屈光度的变化,其中55.51%无变化,但12.87%屈光度递增。85例调节性内斜视分为7岁以上和7岁以下两组,7岁以下组有15.85%的屈光度递减,而17.08%递增;7岁以上组则为51.14%递减,而5.68%递增。两组问的差异显著(P<0.001)。我们认为屈光度的变化和眼球的发育有关。有些先天性内斜视伴有较高远视,戴镜后可矫正至正位。作者提出可能是先天性和调节性的混合性内斜视,值得进一步观察。从本组内斜视病例的远视或远视散光占绝大多数,且远视度亦比普通儿童高。因此,远视和斜视发生的关系不容忽视。外斜视的屈光状态很分散,尚未能总结出其规律。  相似文献   

2.
186例共同性斜视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共同性斜视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将共同性斜视186例分为两组,3~6岁为学龄前组,7~12岁为学龄组,进行眼屈光比较。结果共同性斜视儿童,内斜视多于外斜视。完全调节性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为中、高度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以轻度远视为主。共同性外斜视以远视为多。结论儿童共同性斜视中内斜视与调节的关系较外斜视更为密切,近视性屈光参差可能是导致外斜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内斜视发生在半岁之前,斜视角度大,为非共同性,一般均在2岁内手术。最常伴有远视,Costenbader在500例先天性内斜视的儿童中,仅发现5.6%为近视。多年来作者等发现先天性内斜视合并近视者,术后有相当数目的病人斜视矫正不足,复习文献未见到有关手术效果的报道。本文报道5例,旨在引起  相似文献   

4.
共同性斜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性斜视是常见的眼病之一 ,常常伴有垂直偏斜 ,对视功能的危害较大。为探讨发生垂直偏斜的原因及斜视与AC/A的关系 ,现将我院 1 998年~ 2 0 0 0年收治的 71例共同性斜视的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本组共同性斜视患者 71例 ,其中男性 3 8例 ,女性 3 3例。年龄 3~ 3 7岁 ,平均 1 3 3岁。内斜视 2 9例 ,外斜视 42例。内斜视中有非调节性内斜视 1 5例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5例 ,先天性内斜视 9例 ;外斜视中有间歇性外斜视 2 7例 ,恒定性外斜视 1 1例 ,先天性外斜视 4例。2 检查方法( 1 )同视机检查AC/A比率。( 2 )三棱…  相似文献   

5.
50例水平斜视矫正术后分析结果显示:共同性内斜视以1~4岁发病多见,共同性外斜视以4~7岁多见。内斜视以轻、中度远视多见,外斜视以轻、中度近视多见。手术疗效与发病时间、治疗时间、斜视性质及病因有关。本文重点讨论早期手术对恢复双眼单视的重要性,并讨论手术后眼位回退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时机、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0例先天性内斜视,年龄6个月~7岁,平均(4.47±1.52)岁。戴镜均不能矫正眼位。其中合并下斜肌亢进者16例(40.00%,单眼9例,双眼7例);合并DVD的9例(22.5%,单眼5例,双眼4例);合并隐性眼球震颤者6例(15.00%)。高A/C且斜视角在+30°以内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术;存+40°~+60°之间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61°~+80°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大于+80°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非主导眼外直肌缩短术;合并下斜肌亢进者一并手术解决;合并DVD者先行内斜视矫正术,3个月后观察眼位,冉行垂直斜视手术矫正。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术后正位32例(≤+10°),正位率80.00%,欠矫8例(≥+10°),欠矫率20.00%,无过矫者,无任何并发症。15.00%患者不同程度的恢复了双眼视功能。结论先天性内斜视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反向性斜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斜视 ,在同一只眼 ,有时内斜 ,有时外斜 ,或当一眼注视时另眼内斜 ,而内斜眼注视时 ,另眼反而外斜 ,此种特异的反常现象 ,即为反向性斜视 ,我们 1 991年至 1 998年收治 1 0例 ,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供同道参考。临床资料本文 1 0例中 ,男性 6例 ,女性 4例 ,最小年龄 5岁 ,最大年龄 1 6岁。其中 7例为高度远视 ,2例为中度远视 ,1例为双眼近视并屈光参差。 7例高度远视伴双眼弱视 ,1例中度远视伴单眼弱视。斜视度 :内斜视在 5°~2 0°之间 ,外斜视在 -5°~ -2 0°之间。 1例中度远视者有同时视 ,融合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直肌外眦眶骨膜悬吊联合内直肌断腱术治疗固定性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患者10例(16只眼),对其斜视度数、眼球运动状态、手术效果进行了总结,平均随访时间4.8个月。结果术后正位者10眼,残余内斜10°~15°者4眼,过矫5°~10°者2眼。随访中轻度回退4眼,回退度数不超过7°。结论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外眦眶骨膜悬吊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且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知觉性斜视26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1~5岁组10例(18.5%)发生内斜视,44例(81.5%)发生外斜视;大于5岁组8例(5.9%)发生内斜视,128例(94.1%)发生外斜视,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107,P=0.000.分离性垂直性斜视(DVD)的检出率为8.33%.结论 屈光参差、视网膜病变、视神经损害、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是导致知觉性斜视的主要病因;其中小于1岁与大于1岁者相比,发生内斜视的比例较大,1岁以后主要发生外斜视;知觉性斜视者可伴有DVD的存在,在水平斜视的手术中要考虑此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斜视中屈光状态分布规律,及与各类斜视成因的相关性.方法对2001~2002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473例斜视患儿均在睫状肌麻痹下行屈光检查,采用Bagolini线状镜选取非注视眼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共同性内斜视中远视与远视散光最多(91.30%),与其他类型斜视差异有显著性.近视与近视散光在共同性外斜视中略多于其他两类斜视(44.16%),但特征不显著.弱视眼在共同性内斜视及非共同性斜视中明显多于共同性外斜视,依次为31.68%、43.21%和14.72%.结论因远视引起的调节因素应为共同性内斜视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而屈光因素引起的调节与辐辏失调与共同性外斜视的产生关系不甚密切.斜视患者屈光状态的检查对有效改善眼位并最终建立正常视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眼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属共同性内斜视 ,此类斜视患者一般均有较大度数的内斜视 ,并有不同程度的远视。配戴矫正眼镜后 ,内斜度可以减轻但仍不能正位。非调节成分引起的斜视需行手术治疗 ,我们通过配镜和手术两种方法矫正治疗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65例 ,并进行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观察 ,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文 6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 ,男 3 6例 ,女 2 9例 ,年龄 3岁~ 1 3 5岁 ,平均 6 6岁 ;矫正术前均经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检影 ,佩戴全矫镜半年以上。2 病例选择标准 :(1 )全部病人均为远视性屈光不正 ,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12.
低龄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共同性内斜视是儿童最多见的斜视类型。因其发病早 ,对双眼视觉发育影响严重。其治疗目的是矫正眼位 ,恢复双眼视功能。多数需在基础麻醉下手术 ,故掌握手术时机及手术定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观察了 6 2例低龄 (≤ 7岁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矫正术后双眼视觉及眼位恢复情况 ,分析各种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以探讨其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定量及术后管理。对象和方法(1)对象 :本组患者 6 2例中 ,男 2 8例 ,女 34例。手术年龄 2~ 7岁 ,平均 4 .2岁。先天性内斜视 13例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2 8例 ,非调节性内斜视 2 1例。(2 )全部手术患者均用…  相似文献   

13.
刘丽丽  于刚  吴倩  曹文红  樊云葳  崔燕辉 《眼科》2013,22(5):327-331
目的 探讨儿童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的特点及原因,评价手术治疗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7例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并再次手术的患儿。方法 总结17例患者既往外斜视手术方法和特点,外斜视术后出现内斜视时间、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中探查发现。选择间歇性外斜视50例作为对照组,以探讨继发性内斜视的原因。主要指标 第一次手术外斜视的类型、手术方法、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出现的时间。第二次手术探查发现、是否合并其他类型的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后眼位。结果 17例患者合并垂直斜视9例(52.9%),其合并中V征2例,合并DVD 4例;而对照组合并垂直斜视者9例(1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P=0.01)。继发性内斜视出现时间为术后1~12个月,平均2个月。继发性内斜视患者16例为恒定性内斜视,1例为不典型周期性内斜视;17例中外展受限10例,手术探查发现肌肉滑脱2例,粘连综合征3例,3例术后进行缝线调整。17例患者治愈14例(82.3 %),2例过矫,1例欠矫。结论 继发性内斜视平均在外斜视术后2个月出现,外展受限、粘连综合征、肌肉滑脱以及合并垂直斜视为继发性内斜视可能的病因,合并垂直斜视的复合斜视在手术后更容易出现继发性内斜视。(眼科, 2013, 22: 327-33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近距隐斜视的发生、类型与屈光不正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近距隐斜视患者267例,男145例,女122例,年龄(8.05+5.0)岁(3~44岁),分别进行近距隐斜视检测,静态检影.结果 正视者63例,其中发生近距外隐斜60例,近距内隐斜3例,近距外隐斜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内隐斜(P=0.000).近距内隐斜47例,其屈光状态构成分别为正视和近视各3例,远视41例;近距外隐斜220例,其屈光状态构成分别为正视60例,近视64例,远视96例,经卡方检验,近距隐斜视类型与屈光状态有关(X2=29.47,P=0.000).就137例远视患者而言,发牛近距内隐斜41例,其不同程度屈光构成分别为轻度远视12例,中度远视18例,重度远视11例;发生近距外隐斜96例,其不同程度屈光构成分别为轻度远视56例,中度远视27例,重度远视13例,经卡方检验,对远视患者而言,近距隐斜视类型与远视的程度有关(X2=16.61,P=0.000),近距内隐斜多发生于中度远视,而近距外隐斜多发生于轻度远视.结论 近距隐斜视类型与屈光状态相关,其中近距内隐斜主要为远视眼未经屈光矫正引致;一定范嗣内的近距外隐斜可能是一种,圭理性眼位,而近距内隐斜则可能是一种病理性眼位,并与近视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影响内斜视术后继发性外斜视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49例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49例患者,内斜视的发病年龄为2~72月,平均为18.43月,4岁前发病48例(97.96%),1岁前发病29例(59.18%);内斜视术前28例患者(96.55%)表现为单眼抑制(5 m及33 cm),42例(100%)无立体视;继发性外斜视术前28例患者(57.14%)伴3Δ~25Δ的垂直斜视,平均为8.54Δ(5 m)和8.43Δ (33 cm);内斜视术前10例患者调节性集合/调节(AC/A)比率<4(28.57%),继发性外斜视术前18例患者AC/A比率<4(75%),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外斜视术前10例患者存在2.00D~5.00D的屈光参差,8例患者合并内转受限;继发性外斜视平均发生于内斜视术后4.08年,其9年内发生率为93.88%.结论 内斜视的发病年龄早,立体视功能不健全甚或无立体视,合并垂直斜视,调节性集合减弱,屈光参差及内转受限,是造成继发性外斜视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继发性外斜视可发生于内斜视术后多年,因此术后需长期随访,至少随访4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屈光状态,探讨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原因。方法 对我院1990-2003年经住院治疗的77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屈光状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7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平均年龄10.32岁。远视者483眼,构成比为62.40%;近视者131眼,构成比为16.93%;12岁以前年龄组中发生远视470眼(占87.69%),5岁以前219眼(占97.77%);12岁以后年龄组中,发生远视13眼(占5.46%);12岁以前组发生近视者25眼(占4.66%),12岁以后组的近视构成比为44.54%;重度内斜视组中,中、高度远视占58.13%。结论 (1)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远视屈光不正者比正常人群远视患病率高;(2)内斜视斜视角大的中、高度远视比例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内斜视组(P〈0.01);(3)调节性内斜视伴发的远视屈光多为中、高度远视,较其他类型内斜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平均屈光度为+4,72D,明显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P〈0.01);(4)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的远视屈光度平均为+3.65D,明显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组(P〈0.01)。且半数以上为中、高度远视,亦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组(P〈0.01),推测屈光不正所引起的调节作用在先天性内斜视的病因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5)非调节性内斜视伴有远视者占41.17%,多为轻、中度远视,平均屈光度为+1.96D;(6)共同性内斜视伴有近视者占22.54%,较正常人群近视患病率高,且中、高度近视超过半数,这一关系值得重视;(7)共同性内斜视12岁以前组远视屈光状态高于12岁以后组(P〈0.01);近视屈光状态低于12岁以后组(P〈0.01)。  相似文献   

17.
内斜视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内斜视的因素。方法观察136例远视度大于 2D的儿童,年龄2~14岁,随访至少2年(24月),观察其发生内斜视的可能性及内斜视矫正的情况。结果1.未被矫正的远视并不都过度使用调节引起集合过强而致内斜视;2.高度远视合并内斜视其内斜视的矫正满意度明显较中低度远视差;3.斜视矫正满意与否与发病到就诊时间明显相关;4.斜视矫正满意与否与弱视程度有关;5.斜视矫正满意与否与立体视有一定关系。结论影响内斜视的因素包括弱视程度,双眼视功能,屈光参差,远视的程度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 对外展过强型外斜视行双眼外直肌后退 ;辐辏不足型外斜视行双眼外直肌后退 ,单眼内直肌缩短 ;对伴下斜肌或上斜肌亢进者行部分切除或鞘内断腱 ;对伴DVD者 ,外斜矫正术后 3个月再次矫正 ;若垂直斜度≥ 2 0 △ 伴下斜肌亢进者 ,可同时行下斜肌转位手术。结果 随访 1 4例 ,时间平均 2 5年。眼位正位、眼球运动正常者 9例 ;残存外斜者 4例 ,外斜度 1 5 △ ~ 3 0 △ ,再次行手术矫正 ;DVD 1例未再手术。 6例有同时视 ,其中 2例有融合知觉 ,1例有 60 0″立体视。结论 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征为 :发病早 ,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即有 ;可为基本型、辐辏不足型或分开过强型 ;可伴下斜肌或上斜肌功能亢进、DVD ;多数病例外斜程度≥ 3 0 △ ;除有先天性近视、远视及弱视外 ,视力较好 ;双眼视觉的建立和完善较差。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外斜视的最佳方法 ,手术时机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恒常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问题,现将我院1990~1992年住院手术治疗的34例恒常性外斜视矫正术后2年的随访观察情况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34例恒常性外斜视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13~32岁,斜视眼视力:<0.2者16眼,0.3~05者8眼,0.6~0.8者6眼,0.9以上4眼。斜视度:-75“以下3例,to-80631例。术前视网膜对应情况:3例为正常视网膜对应,对例为视网膜对应缺如。屈光情况:术前常规托品卡胺散瞳验光,本组病例中双眼中度近视3例,轻度近视9冽,屈光参差11例,轻度远视五例,无屈光不正10例。术后随访时…  相似文献   

20.
儿童共同性斜视 ,多数因调节因素、屈光不正和双眼屈光参差所引起的斜视。因此儿童屈光不正与斜视有着密切关系 ,现将我院眼肌科近几年来对 6 82例儿童屈光不正与斜视的关系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眼肌科诊治儿童共同性斜视患儿共 6 82例。检查前对所有患儿用 10 g· L- 1 阿托品眼膏散瞳 ,每日 2次 ,连续 3~ 5 d,充分散瞳后 ,进行检影验光 ,并以最高度数划分屈光程度 ,屈光度 <3.0 0 D为轻度 ,3.0 0~ 6 .0 0 D为中度 ,>6 .0 0 D为高度。近视及远视均包括散光。对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我们保持连续几年观察屈光度与斜视的变化 ,并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